[摘 要]產教融合視域下高校“三全育人”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夠促進產教融合與“三全育人”實現有機結合,而且能夠提升高等教育的質量,更對于高質量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當前,產教融合視域下高校“三全育人”體系建設面臨著諸多困境,主要體現在理念認識不到位、體制機制不健全、實踐教學環節薄弱、評價體系不完善等方面。因此,為促進產教融合視域下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建設,必須以深化理念認識,明確育人目標;創新體制機制,強化資源整合;加強實踐教學,提升育人實效;完善評價體系,保障育人質量為實踐路徑,從而實現新的發展。
[關鍵詞]產教融合;三全育人;實踐路徑
產教融合視域下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旨在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實現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這一體系的建設不僅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更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必須實現體系建設的創新。
一、產教融合視域下高校“三全育人”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提升高等教育的質量
提升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是“三全育人”體系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1]。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這種合作模式使得教育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實際,更加符合社會的需求。通過引入企業的實際案例、實踐項目等資源,高校的教育教學能夠更好地反映行業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三全育人”理念強調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地育人,這要求高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其次,“三全育人”體系建設對于促進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實踐是創新的源泉,而創新是實踐的動力。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通過與企業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創新平臺。例如,學生可以參與企業的研發項目、生產實踐等活動,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中,從而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三全育人”理念也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質培養。因此,在“三全育人”體系下,高校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資源,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二)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產教融合視域下高校“三全育人”體系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高素質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首先,在產教融合視域下全方位育人強調知識、能力、素質并重。在全方位育人的指導下,高校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時,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等途徑,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其次,在產教融合視域下應做到全過程育人。這一理念意味著教育不是某個階段的任務,而是貫穿學生成長的始終。從新生入學到畢業離校,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育人目標和措施。通過入學教育、課程學習、實習實踐、畢業教育等環節的有機銜接,確保學生在每個階段都能獲得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實現個人成長的連續性和整體性。最后,在產教融合視域下全員育人強調構建多元化育人團隊。育人工作不僅僅是教師的職責,而是需要全體教職工、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參與[2]。通過構建多元化的育人團隊,可以形成合力,共同推動育人工作的深入開展。同時,多元化育人團隊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更加廣闊的成長空間,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
能力。
二、產教融合視域下高校“三全育人”體系建設的現實困境
(一)理念認識不到位
首先,存在對產教融合與“三全育人”理念理解不深的問題。一些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可能僅從表面理解這些概念,未能深入挖掘其內涵和價值。這導致在實際操作中,產教融合與“三全育人”往往被割裂開來,未能形成有機的整體。同時,由于對理念的理解不深,高校在推進產教融合和“三全育人”時可能缺乏明確的目標和策略,難以形成有效的育人機制。其次,產教融合深度不夠,企業參與度不高。盡管高校普遍認識到產教融合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難以與企業形成深度的合作關系。這可能是由于雙方在利益訴求、合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分歧,導致合作難以深入推進。同時,一些企業可能缺乏對產教融合的認識和積極性,對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缺乏興趣或投入不足。這限制了產教融合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影響了高校“三全育人”體系建設的成效。
(二)體制機制不健全
首先,校內外育人資源整合不足。一是高校內部各部門、各學院之間的育人資源未能實現有效共享和協同,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二是高校與校外企業、行業、社會組織等之間的合作不夠緊密,缺乏深度的產教融合,使得高校的育人資源相對單一,無法滿足社會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三是對于新興技術、產業趨勢等外部資源的引入和整合不夠及時和充分,導致高校的育人體系與社會發展需求脫節。其次,協同育人機制尚待完善。一是高校內部的協同育人機制尚未健全,各部門、各學院之間的合作缺乏明確的職責劃分和有效的協調機制;二是高校與校外合作單位之間的協同育人機制不夠成熟,雙方在合作中的權益保障、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分歧和障礙;三是缺乏統一的協同育人平臺或機制,使得校內外各方在人才培養上的合作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
(三)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首先,實踐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脫節主要體現在高校在設置實踐課程時往往未能充分考慮到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實際需求。這導致了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實踐技能與畢業后實際工作所需存在較大的差距。此外,由于高校與企業的溝通機制不健全,高校難以及時獲取行業最新動態和需求變化,進而無法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及時地調整和優化[3]。其次,實踐教學師資力量不足也是制約“三全育人”體系建設的重要因素。實踐教學需要一支具備豐富行業經驗和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來指導學生。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實踐教師缺乏相應的行業背景和實踐經驗,難以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實踐教學。同時,由于高校對實踐教師的培養和引進投入不足,也導致了實踐教學師資力量的短缺。
(四)評價體系不完善
首先,缺乏科學的育人效果評估體系使得高校難以準確衡量“三全育人”工作的實際效果。目前,很多高校在育人效果評估方面缺乏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往往只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就業率等表面指標,而忽略了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評估。這導致育人效果評估結果不夠全面、客觀和準確,難以真實反映育人工作的實際效果。其次,對育人質量的監控與反饋機制不健全也制約了“三全育人”體系建設的深入推進。一些高校在育人質量監控方面存在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到位等問題,導致育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無法及時發現和解決。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高校難以及時獲取學生和用人單位對育人工作的反饋意見,無法根據反饋結果對育人工作進行針對性的改進和優化。
三、產教融合視域下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建設路徑
(一)深化理念認識,明確育人目標
首先,深化理念認識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理解產教融合與“三全育人”的內涵和價值,認識到它們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只有深刻領會這些理念,才能在實際工作中貫徹落實,形成有效的育人機制,明確育人目標是體系建設的核心。高校應該根據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制定明確的育人目標,確保人才培養能夠與社會需求相契合。同時,要將育人目標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確保每個環節都服務于育人目標的實現。其次,加強產教融合與“三全育人”理念的宣傳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以通過舉辦講座、研討會等活動,向師生宣傳產教融合與“三全育人”的理念和實踐成果,增強他們的認同感和參與度。同時,還可以通過媒體宣傳、網絡傳播等方式,擴大這些理念的社會影響力。最后,校企聯動落實育人主體責任是“三全育人”體系建設的關鍵路徑。高校和企業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開展實踐教學、建設實訓基地等。通過校企聯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承擔起育人的主體責任。高校應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智力支持,幫助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企業應積極參與高校的育人工作,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和就業崗位,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對接[4]。
(二)創新體制機制,強化資源整合
一方面,優化校內育人資源配置是提高育人效果的關鍵。高校應深入分析當前育人資源的現狀,靈活調整資源的使用方式,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例如,可以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提供多樣化的選修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行選擇。同時,還可以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實現資源共享,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構建校地企全過程協同育人機制是實現產教融合育人的重要舉措。高校應積極與地方政府、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來。這包括共同制訂人才培養目標、設計課程體系、開展實踐教學等。在構建校地企全過程協同育人機制的過程中,高校需要主動與地方政府、企業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期望,從而制定出更符合實際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高校還應積極爭取地方政府、企業的支持和資源投入,為人才培養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就業渠道。此外,為了保障校地企全過程協同育人機制的有效實施,高校還應建立相應的管理和考核機制。例如,可以設立專門的機構或團隊來負責協同育人的工作,制訂詳細的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并定期對育人效果進行評估和反饋。
(三)加強實踐教學,提升育人實效
首先,改革實踐教學內容與方法是實現全方位育人的關鍵。高校應深入市場調研,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和用人單位需求,根據這些信息調整實踐教學內容,確保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同時,高校還應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引入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其次,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是提升育人質量的重要保障。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到實踐教學的效果。因此,高校應重視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采取多種措施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例如,可以組織教師參加各種培訓和學習活動,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可以鼓勵教師參與企業的研發和生產活動,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和技術發展動態;還可以建立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不斷創新和探索。最后,在改革實踐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過程中,高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和項目,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同時,高校還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共同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就業渠道。
(四)完善評價體系,保障育人質量
首先,建立科學的育人效果評估指標體系是提升育人質量的基礎。這一體系應涵蓋學生知識掌握、能力提升、素質發展等多個方面,確保評估的全面性和客觀性[5]。同時,指標的選擇應緊密結合產教融合的特點,體現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從而確保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定期對學生進行評估,可以了解育人工作的成效,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改進。其次,強化育人質量的監控與反饋機制是確保育人效果持續提升的關鍵。這一機制要求高校建立有效的質量監控體系,對育人工作的各個環節進行實時監控和評估。通過收集和分析相關數據,可以了解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成長情況,以及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同時,建立反饋機制,將評估結果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和教師,引導他們根據反饋信息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從而不斷提升育人質量。在建立科學的育人效果評估指標體系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指標的動態調整和優化。隨著社會和行業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會發生變化。因此,必須定期對指標體系進行審視和調整,確保其始終與行業需求保持一致。此外,強化育人質量的監控與反饋機制還需要加強高校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確保育人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還需要積極引入外部評價和監督機制,如邀請行業專家、企業代表等參與育人效果的評估工作。
結束語
產教融合視域下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建設對于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及推動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新時代背景下,各高校應積極推進這一體系的建設,努力克服建設中的困難與挑戰,為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朱紫羅.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機制優化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22.
[2]張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研究[J].大學,2024(2):27-30.
[3]卜瓊瓊.“三全育人”理念下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2(14):64-66.
[4]吳新文,李強.新時代普通高校院系“三全育人”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5):83-85.
[5]陳廣仁.新工科“雙創”人才“三全育人”培養:現實問題、運行機制及實踐路徑[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4,7(3):82-87.
作者簡介:張秀平(1988— ),女,漢族,山東濱州人,三亞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三亞學院產品思維導向產教融合項目(一學院一專題/一工作室一專題)“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的建設路徑”(項目編號:SYJCXG2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