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與健康是初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運動技能,還應讓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了解健康知識,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提升運動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基于此,本文將以“運動與安全”大概念出發,針對初中體育與健康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展開深入研究,以期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運動與安全;初中;體育與健康;跨學科主題學習
一、引言
在《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已經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教學要積極開展多學科交叉的主題教學,要將多學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之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將“運動與安全”作為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核心,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必要的運動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深入理解運動安全知識,學會如何預防運動中的傷害,這對于學生的長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及形式,要通過跨學科的方式結合多學科知識,讓學生通過參與體育教學活動更全面地了解人體的生理機能和運動對健康的影響,以及運動時應該注意的物理學原則,從而使得學生在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確保自身的安全。
二、“運動與安全”大概念的提出
所謂“運動與安全”就是指在保護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時的身體健康和安全,同時促進學生對運動的積極態度和長期興趣。而這一概念中涵蓋了安全知識的教育、身體準備、設備和環境的安全以及急救技能等多個方面。其中,安全知識的教育是基礎。初中體育課程對各種運動規則展開詳細的講解,如:足球、籃球、田徑等,并且還要強調規則,以保證學生遵守規則,保證比賽公平性的同時,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此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了解常見運動傷害的預防和初步處置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而身體準備則是要求體育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充分的熱身活動,以保證肌肉和身體其他部分能夠適應進行激烈的運動,避免出現拉傷或其他運動傷害的風險。如:進行適當的拉伸,以幫助學生放松肌肉,確保學生可以安全、有效地參與到接下來的體育活動中。而設備和環境安全則是學校應確保所有運動設施和器材都符合安全標準,并定期進行檢查和維護。體育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還應檢查運動場地,確保沒有潛在的安全隱患,比如:濕滑的地面或者不平坦的場地等等。而基本的急救技能則是要求體育教師應具備急救知識和技能,要能夠在學生發生運動傷害時提供初步的急救。同時,也應向學生傳授一些基礎的急救技能,比如:如何處理小的擦傷或扭傷,以及何時應尋求成人幫助等等[1]。
三、基于“運動與安全”大概念的初中體育與健康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踐策略
(一)從生命安全角度提煉“運動與安全”大概念下的跨學科主題學習主題
在當今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體育運動及其帶來的健康益處。然而,安全問題也隨之突顯,尤其在中學階段,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時往往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識和防護措施,很容易在體育活動中發生意外傷害。因此,“運動與安全”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教育大概念。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在課堂上為學生傳授正確的運動方法,同時為了確保學生安全,教師還應在教學中涵蓋體育運動知識,融入急救知識、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個學科領域內容,以此培養學生的全面能力。
首先,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先向學生講解各類運動的基本技能及其安全防護措施,比如:教師在籃球運動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先向學生介紹籃球比賽的基本規則和技術動作,然后要重點為學生講解如何在運動中預防踝關節扭傷和膝蓋損傷,包括熱身運動的重要性和正確的跳躍落地姿勢。然后可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相應的對抗賽活動,從而讓學生在實際比賽中應用學到的安全知識。
其次,教師還要結合生物學知識,引入運動傷害的應急處理方法,如:簡易包扎、CPR心肺復蘇術等,可通過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或者模擬演練的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急救技能。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結合心理學知識內容,指導學生要正確看待運動中的失敗和勝利,通過開展相應的心理指導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心態,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心理韌性,進而為學生的未來生活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2]。
(二)以核心任務設計初中體育與健康跨學科主題學習
體育與健康跨學科主題學習是指學生要自主參與到教學活動,能夠將體育學科和其它學科的知識和技巧用于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而核心任務設計就是要以運動為主線,然后將其拆解成為若干個小任務,然后通過小任務的實踐更好的達成核心任務設計目標,為此,基于“運動與安全”大概念的初中體育與健康跨學科主題學習,可以通過設置“合作制訂適合家、校、社開展的安全運動計劃并長期堅持”為核心任務,并將這個核心任務拆解為以下三個方面:
1.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與習慣
要在學生心中種下體育運動的種子,讓學生理解運動的重要性及其對健康的長遠影響。這一過程教師要通過組織有趣的體育活動、體驗課程和講座來實現。例如:可以邀請專業運動員或體育教練來分享他們的運動經歷和健康生活方式,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熱情。
2.讓學生知曉健康運動常識
要教育學生了解各種體育運動的基本規則、安全防護知識以及運動前后的準備和恢復方法。可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如:運動傷害的預防、正確的運動裝備選擇和使用等。
3.掌握科學的運動方法
教師要通過教授學生科學的訓練方法和技能,如:正確的運動姿勢、呼吸技巧和力量訓練的基本原則等,幫助學生提高運動效率,減少運動傷害的風險。同時,還要通過融入生物學、物理學等學科知識,讓學生從科學的角度理解運動的原理。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設計應圍繞這三個方面展開,要通過項目學習、小組合作、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能夠綜合運用體育與健康相關的多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還要注重與家庭、學校、社區的協同合作,要形成共育聯動,以此確保安全運動計劃的有效實施和長期堅持[3]。
(三)對照核心素養目標制訂初中體育與健康跨學科主題學習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初中體育與健康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應圍繞核心素養目標,核心素養目標就是要立足于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如:身心健康、社交能力、以及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認識和實踐能力。并且,還要通過交叉其他學生內容,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此,初中體育與健康跨學科主題目標的設定,要從健康行為、體育品德、運動能力三個層面進行展現。然后依據學生的行為及表現,從而確定學生的完成效果。
其中,健康行為目標:
第一,要保證學生能夠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其對個人生活質量的影響。認識到適量運動、均衡飲食、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適當的休息與放松等方面的重要性。
第二,學生要能夠在運動前進行充分的熱身,運動過程中能夠對自身的心率、運動強度進行有效的掌控,運動后能夠進行相應的放松。
第三,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遭遇挫折和失敗時,可以正視的自己的缺點,并積極尋找提高自我的途徑。
第四,能夠對運動場地、器材、服裝等進行適當的挑選,對自己的體質和運動需要有準確的評估。
而體育品德目標:
第一,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能積極地與小組的其他人員進行交流與合作,尊重隊友、互敬互愛樂。
第二,通過公平競爭,換位思考,主動溝通,互相激勵,關心合作,一起前進,體會自我的價值。
第三,在“任務”中,不畏困難,頑強拼搏,勇于承擔責任。
而運動能力目標:
第一,能夠說出運動和健康之間的關系,掌握各種體育活動安全注意事項,以及運動中受傷的預防和應急處理。
第二,在體育競賽中,充分利用自身的長處,展示優秀的競技成績。
第三,在確保體育健身和體育安全的前提下,增強各方面的體能素質;能夠自主地探究和實踐體育與安全的相關知識,學會團隊協作,將多種專業知識和技巧應用于實際工作和生活中[4]。
(四)初中體育與健康跨學科主題學習實施方式的轉變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和學科交叉的日益加深,初中體育與健康教育的實施方式也應當進行相應的轉變,以適應新時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趨勢。初中體育與健康跨學科主題學習實施方式轉變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入手。
1.從教師主導向學生中心轉變
傳統的體育教學往往側重于教師的指導和訓練,而學生則是被動接受知識和技能的對象。但是,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教師應更多地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體驗。教師的角色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和“體驗的設計者”,通過設計各種體育活動和健康教育項目,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學習,從而實現知識和技能的內化。
2.從單一學科到跨學科融合
跨學科學習的核心在于打破傳統學科之間的界限,實現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應用。在體育與健康教育中,教師可以將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融合進來,比如:通過生物學的知識讓學生了解人體的結構和功能,通過心理學的知識讓學生學習如何有效管理壓力和情緒等等,這種跨學科的融合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知識體系,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3.從課堂教學到多元化學習場景轉變
傳統的體育教學大多局限于學校的體育館或操場,而跨學科主題學習應積極拓展到更多元化的學習場景中,比如:戶外運動、社區活動、網絡平臺等。教師可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體育賽事和社會實踐活動,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還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此外,教師還要利用網絡資源和平臺進行線上教學和互動,讓學生在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情況下學習體育知識和技能,進而增加學習的靈活性和便利性。
4.要從技能訓練到綜合素養培養轉變
要知道體育與健康教育不僅僅是技能的訓練,更重要的是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如: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社會交往能力等。因此,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要通過各種體育活動和項目學習,讓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也能學會團隊合作、溝通協調、情緒管理等重要技能。
(五)兼顧多學科知識技能統整和核心能力提升的初中體育與健康跨學科主題學習
初中體育與健康教育的跨學科主題學習不僅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更要強調核心能力的提升,以及如何兼顧多學科知識技能的統整。因此,要想有效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教師就要將多學科知識技能與體育與健康相結合,通過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教師可以將體育與健康與科學相結合,組織學生開展“運動生理學小實驗”,這一實驗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應用生物學和化學的知識來探索運動對人體的影響。如:通過簡單的實驗來測量運動前后的心率、血壓以及通過呼吸量的變化來推測身體對氧氣的需求。學生可以使用科學實驗的方法記錄數據,并通過數學技能進行分析,最后將結果和結論整合到生物學和體育知識中,從而使得學生更好的理解運動如何促進健康。或者,教師還可以將體育與藝術相融合,開設“舞蹈創作課程”,教師要讓學生應用音樂、藝術以及體育知識來創作屬于自己的舞蹈作品。這一過程中,學生可學習到如何將音樂節奏與身體動作相結合,如何通過舞蹈表達情感,以及如何協作完成一個舞蹈項目。這樣的跨學科學習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創造力,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身體運動知識的理解。然而,這種教學方式除了要求教師要具有跨學科整合的能力和創新教學的意識以外,同時也需要學校提供相應支持,比如:提供必要的資源和設施,鼓勵師生創新和嘗試新的學習項目。因此,學校要積極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供必要的支持,促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身心得以全面發展[5]。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運動與安全”大概念的初中體育與健康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開展已成為當前初中體育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因此,初中體育教師要想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成效,就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要從傳統的技能訓練轉變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引導者。與此同時,除了要在教學中向學生傳授運動技能知識以外,教師還要積極將生物、物理、心理等課程內容知識與體育學科相結合,促使學生通過跨學科的學習能夠更好地理解運動與安全的重要性,并通過親身體驗來進一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劉曉慶.如何利用體育競賽提升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質量[J].體育世界,2023,(09):110-112.
[2]阮欣靖.新課標下初中體育與健康理論知識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23,(10):82-84.
[3]黃華.致力于教學本位——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探討[J].體育世界,2023,(04):154-156.
[4]郭宗文.體育核心素養下的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策略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33):166-168.
[5]肖如意.實踐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體會[J].傳播力研究,2020,4(15):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