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傳統的課堂教學基礎上,運用現代化的電腦、多媒體等手段,可使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握好課堂的關鍵點,營造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就小學語文而言,應該把它的學科特點和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起來,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破解教學中的困難,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的東西有一個真正的了解,并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充分的提升,同時也能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提升,使現代小學語文教學體現出信息化和時代感。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 信息化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教育理念的轉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綜合性教學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在傳統的課堂教學基礎上,運用現代化的電腦、多媒體等手段,使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本文從激發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抓住關鍵環節,構建立體、趣味化的課堂,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拓展空間,提高教學效率
現在的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到許多新奇的東西,單純依靠傳統的授課已經不能讓他們滿意了。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信息技術來傳播更多課本上沒有體現的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其掌握更多的知識。以四年級上冊六單元《觀潮》為例,教師要在課前搜集足夠的材料,這樣就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外知識。由于學生無法直接體驗到錢塘江潮的壯闊,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視頻播放的形式為學生展現出這樣的場景,讓他們有一種看海看潮的感覺。學生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會不由自主地發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贊嘆。再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一單元《古詩三首》時,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們看寒食節、七夕節、中秋節的習俗,然后讓學生們自己在收集與這三個節日有關的詩詞,這樣有助于他們的記憶,為以后的語文寫作積累寫作素材,提高他們的文學欣賞水平。
二、化難為易,突破教學重難點
如果語文教師單一采取傳授型的教學方式,學生便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如果語文教師的授課內容較為單一,以教科書上的文章為主,而不是與課文的內容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外知識,那么學生的認知也將是很有限的。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教材的時候,如果僅僅是告訴了學生這篇文章的意思和情感,學生們根本就學不會如何鑒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積極地探究文本之外的課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例如,在四年級下冊二單元《琥珀》這一課中,教師可以用Flash來做動畫,讓學生明白蒼蠅、蜘蛛和松脂油三者的相互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琥珀對他們來說是個很奇怪的東西,在生活中并不常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將不熟悉的東西以一種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他們對抽象的文本內容有一個深刻的印象。運用信息化的手段演示,可以將靜態的知識轉變成動態的、真實的知識,并有助于學生建立對知識的深刻印象。
三、利用微課提升教學效率
語文的媒介是語言文字,語文教學是通過語言來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其過程是閱讀、感悟、聯想、貫通,即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欣賞,來激發學生與作者、與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鳴和個性張揚,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從而提高語文素質,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巧用“微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例如,在五年級下冊七單元《威尼斯小艇》這一課中,教師給學生們放了一部微型短片,讓學生們欣賞威尼斯的特色建筑和風土人情,讓他們自己去感受,感受作者的創作心情,并對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分析。在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進行反思。例如:這篇論文是關于小艇的,它的特征是什么,如果你住在威尼斯,你每天都在做什么?在此基礎上,學生們又進行了深入的閱讀,在尋找答案的同時,也加深了對課文的了解,訓練了他們的閱讀技巧。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中有一段這樣的話:“在人生的旅途中,我都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當我一次次地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就會想起父親曾告誡我的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這段話中包含的深意就是一般的大人也難以充分理解,這時候,教師可以制作感情誦讀“微課”,引導學生通過抓住文中關鍵詞句反復地感情誦讀,以讀促悟,去了解文本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去體驗文本所表達的價值取向,從而真正從中汲取營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1]
因此,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已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在實施教育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狀況,并對學生的需要有深刻的理解。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更新教育觀念,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之中,將教學轉化成信息化的教學,還給學生們一個有趣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吳永勝.小學語文網絡信息化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2,24(07):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