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蓬勃發展的當下,媒體生態系統正在重構,媒體融合成為各級媒體必須順應的時代趨勢。市級媒體亟需打破沉疴,勇于刀刃向內,在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突破重圍,走出自身的高質量融合發展道路。本文通過分析市級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必要性,探討了當下市級媒體在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發展路徑,旨在為市級媒體融合轉型提供思路。
關鍵詞:市級媒體;新媒體;媒體融合;路徑探析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8-0027-04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作出了“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指示。自此,媒體融合成為我國各級媒體新的發展方向。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按照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原則,完善中央媒體、省級媒體、市級媒體和縣級融媒體中心四級融合發展布局。”[1]在我國的媒體融合發展布局中,資源豐富的省級媒體和政策傾斜度高、受眾地緣接近性強的縣級媒體,率先一步建立了省級融媒體云平臺和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媒體深度融合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市級媒體作為上承省級媒體、下通縣級媒體的橋梁,是無可替代的存在,因此,積極推進市級媒體與新媒體高質量融合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一、市級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進程
市級媒體在我國四級媒體融合發展布局中處于中間環節,在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中,相較于中央媒體和省級媒體,其政策、技術、資金等支持較為缺乏,而發展速度和群眾基礎又不如縣級媒體,所以在一段時間內面臨著“山重水復疑無路”的生存困境。隨著媒體融合不斷深化,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市級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問題。2022年4月,中宣部、財政部、國家廣電總局聯合下發《推進地市級媒體加快深度融合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國遴選60家地市級媒體開展試點工作,明確其“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權威信息渠道”的具體定位,以細化的目標要求推動地市級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這一政策為地市級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對市級媒體來說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當前,市級媒體的融合建設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如火如荼地展開,取得了許多成果,但部分媒體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仍需不斷優化和完善。2022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在中國新媒體大會上指出,“中央媒體和省級媒體要在深入深化上取得新進展,地市級媒體要在整合融合上邁出新步伐,縣級融媒體要在增質增效上進行新探索”[2],為市級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市級媒體要積極思考如何借助互聯網主陣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實現自身的全面轉型,探索出獨具特色的高質量融合發展道路。
二、市級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必要性
(一)國家戰略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為我國各級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了政策遵循和價值引領。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通過網絡新技術加快各級媒體轉型升級。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意見》,指出要整合縣級媒體資源,調整優化媒體布局,推進融合發展。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同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從重要意義、目標任務和工作原則三個方面構建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行動指南。2022年4月,中宣部、財政部、國家廣電總局聯合下發《推進地市級媒體加快深度融合發展實施方案》。從這一系列政策文件能夠看出,媒體融合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層面上的大勢所趨。市級媒體是我國媒體融合發展布局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其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不僅能夠突破自身的生存困境,還有助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協同治理要求
我國的媒體生態治理結構以中央、省、地(市)、縣的行政治理結構為基礎,形成了四級媒體融合發展布局。在這一發展布局中,每級媒體雖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和任務,但最終目的都是完成共同的使命。如果把四級媒體融合發展布局形象地比作一輛正在高速行駛的火車,中央媒體是車頭,省級媒體是前部車廂,縣級媒體是尾部車廂,那么市級媒體就是連接頭尾的掛鉤。要確保整列火車的順利運轉,連接掛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方面,市級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能夠整合分發市域范圍內的各類資源,形成覆蓋全市的媒介綜合治理平臺,既能將省級媒體下發的政策精神、新聞信息宣傳到位,又能下情上達,讓基層的輿情和反饋迅速匯聚并及時上傳,使群眾心聲被及時了解。另一方面,市級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能夠打破各級媒體之間的界限,充分發揮各級媒體的業務資源、平臺資源、技術人力資源等優勢,形成雙向、立體化的“宣傳+政務+服務+商務”綜合體,促進社會的有效協同治理,推動區域內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構建。
三、市級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機制較為傳統
一方面,部分市級媒體的管理機制不夠靈活高效,未有效契合當下互聯網思維引領的市場趨勢和媒體發展規律,導致創新能力不足,面對市場變化難以快速做出反應,容易錯失與新媒體融合的良機,限制自身轉型發展。另一方面,部分市級媒體的人員組織架構較為固化,未根據市場要求及時進行重構和革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冗員,同時,欠缺完善的薪酬績效制度和評價激勵機制,難以篩選和留住優秀人才,長此以往,不利于長遠穩定發展。
(二)媒體融合人才隊伍建設不夠完善
一方面,部分市級媒體的新聞工作者沒有充分意識到媒體融合建設的重要性,創新意識不足,欠缺新媒體排版、圖片處理、視頻剪輯、直播等綜合能力,人才隊伍整體水平有待提升。另一方面,部分市級媒體缺乏具有媒體融合知識和新媒體運營經驗的人才,需要進行外聘,但存在著“同工不同酬”現象,影響了聘用人員的團隊歸屬感和職業安全感,影響人才隊伍的穩定性。
(三)媒體融合力度不足
一方面,部分市級媒體未深入客觀地了解自身實際情況,在與新媒體融合過程中缺乏清晰的發展規劃,也沒有根據自身實際發展情況制定合理的、具有特色的媒體融合策略,同時缺乏細致的前期調研和明確可行的方案,難以有效整合各類資源,媒體融合建設的效率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市級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只停留在部門建設等制度化層面,在具體工作實踐中仍采用傳統的思維觀念,沒有從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傳統業務和新媒體業務“各不相干”,形成了“各自為政”的局面[3]。
(四)缺少資金支持,經營受限
一方面,部分市級媒體缺少地方財政資金支持,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局面,導致在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中束手束腳,制約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部分市級媒體廣告收入持續下滑,收支不平。在長期發展中,大部分傳統媒體以廣告收入為日常經營的主要支撐,對廣告收入的依賴性較強。但是,受到新媒體的沖擊,傳統媒體的用戶大量流失,廣告商的目光紛紛轉向流量更大、更適合市場營銷的新媒體平臺;部分傳統媒體的廣告制作水平較低、競爭力不足,使廣告商對傳統媒體廣告業務的需求逐漸降低。上述原因使部分依賴廣告收入的市級媒體經營受限。
四、市級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一)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增強內驅力
市級媒體要創新媒體融合發展道路,就要構建符合互聯網時代要求的新生態、新業態、新格局。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時代之變帶來的是時代之問,市級媒體要快速融入時代之變中,在體制機制改革中破繭重生。
一方面,要積極創新組織架構,深化機構改革。通過裁撤內部多余的行政部門,堅持競爭上崗、“統一管理”原則,建立以聘用制為基礎的用人制度,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例如,將內部員工原有的職務、職稱、工資重新進行分檔定級并錄入檔案,高層領導崗位直接由政府選任調派并指導全局工作;中層崗位在優秀基層老員工中實行競聘上崗和擇優聘任,制定相應聘期,簽訂目標責任書;基層員工則根據市場需要,選聘更加有利于媒體融合發展的新鮮血液,進一步催生體制的內生動力。
另一方面,要推行項目事業部制度。為了打破部分傳統媒體在并入市融媒體中心后仍與新媒體“各自為政”的局面,市級媒體要根據實際情況和項目需要成立不同的項目事業部,也可稱為“項目工作室”,將原本獨立的各平臺有效調動起來,推行“項目+工作室”“項目+團隊”的運行機制,根據具體項目運作需要發揮各自的功效,有效激發不同平臺的活力,推出更加符合市場需要和受眾需要、具有時代特色的產品。
(二)建立新型人才隊伍,筑牢市級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生命線
在市級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中,人才是決定性因素,更是生命線,關系到建設新型主流媒體的效率甚至成敗。在市級媒體深度融合的關鍵期,新媒體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將為其注入強勁動力。
首先,要樹立互聯網思維,增強媒體融合意識。市級媒體的工作人員要樹立“互聯網意識”“移動優先意識”和“全媒體意識”,在這些意識的指導下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成長為集采訪、寫作、編輯、分發等技能于一身的全媒體人才。
其次,要進行“人才戰略調配”,培養更多應用型專業人才。各地市級媒體要根據自身需求,積極開展人才引進工作,重點引進與媒體融合相關的計算機編程、短視頻制作、文案創意策劃、運營推廣等專業領域人才,補齊人才短板;根據現有人員情況,積極開展業務培訓,以行業交流會、專家授課、優秀員工業務匯報等方式開展學習;發現每個人才的閃光點,把合適的人放在適合的崗位上,例如,把善于交際的人放在營銷和采訪崗位,善于寫作的人放在編輯和策劃崗位,善于管理的人培養其管理能力,建立干部人才儲備庫等。
最后,要制定完善人才激勵和績效考核機制。在單位內部大力倡導用能力和業績“說話”,創新收入分配體系,以此吸引和留住業務能力、創新能力強的媒體融合人才和團隊,提升員工的成就感和歸屬感。
(三)整合各類媒介資源,打造市級媒體高質量融合平臺
首先,要樹立融合思維,打造新型傳播平臺。市級媒體要深度融合,就要“造船出海”,打造自己的移動客戶端,深耕自己的“根據地”,以全媒體的融合思維深化新聞采編;建立統一指揮中心調度室,再造“策、采、編、審、發”新聞生產流程,形成一體策劃、集中指揮、統一調度、生產協同的“中央廚房”式新型傳播平臺。
其次,要利用商業化的新媒體平臺組建新媒體傳播矩陣。市級媒體要將市域內的廣播電視、IPTV、網絡廣播電視、移動客戶端、PC端等多終端單位的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體賬號全部集中在統一的矩陣版塊中,實現不同單位主體通過統一平臺進行信息管理和信息發布,縮短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時間。
最后,要加強融媒體平臺的技術支撐。新媒體平臺需要強大的技術驅動,需要互聯網化和智能化的技術建設、技術改造和技術應用。市級媒體要積極與高新技術企業合作,挖掘和組建核心技術團隊,研究和開發質量過硬的拳頭產品(如市級網絡輿情監測平臺、網絡集群平臺、政務信息服務平臺),及時獲取受眾反饋,以真實、有效的數據指導內部的各項決策和管理;幫助政府推進數據治理、建立網絡市民服務中心,開展輿情監測、民意收集、數據分析、建言咨政等工作。
(四)轉變經營理念,拓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方面,要深耕新聞主業,輸出高質量內容,吸引優質廣告商投資。在新媒體時代,市級媒體要堅持“內容為王”,發揮自身在新聞制作方面的優勢,生產出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聞產品,并創新新聞內容的表達方式,優化內容傳播效果,吸引受眾關注,擴大受眾基礎,以此提高廣告收入,盤活自身經濟困境。
另一方面,要打造高效的“復合式”經營創收產業體系。市級媒體要發揮自身特殊優勢,積極獲取財政資金支持,激活自身經營潛力,開展“媒體+”多元業務,緊緊圍繞“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運營模式,拓寬營收渠道,實現全網經營,為政府、企業、受眾提供線上線下的全方位服務。例如,打造集活動策劃、會展業務、MCN業務、融媒體整合營銷服務、電商直播、智慧平臺項目于一體的經營創收產業體系。
五、結 語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無日不趨新的互聯網技術,讓市級媒體的深度融合之路走在“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求索之中。深度融合意味著全媒體轉型,意味著高質量發展,意味著蝶變升級為新型主流媒體。等風來,不如追風去,市級媒體要乘深度融合之風,揚高質量發展之帆,破浪前行,直抵“無邊光景一時新”的美好彼岸。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9/26/c_1126542716.htm,2020-09-26.
[2] 新華社.黃坤明出席2022中國新媒體大會開幕式: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更好凝聚團結奮進強大力量[EB/OL].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2022-08/30/content_pxM8jIYBE.html,2022-08-30.
[3] 郭臖.地市級媒體“報臺合并”的實踐策略與機制研究[J].傳媒,2021(3):24-26.
[責任編輯: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