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更好地發揮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應用型、實踐型人才的重要陣地作用,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從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價值邏輯入手,系統分析了河南省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現實問題,科學構建政策引領協同發展機制、精準施策人才培養機制、產教融合科技服務機制,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堅實的支持。
關鍵詞:職業教育;鄉村振興;產教融合;高質量
一、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價值邏輯
(一)發展職業教育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迫切需要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黨和國家為解決“三農”問題而制定的重大策略,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大戰略性舉措。《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強調,職業教育要為鄉村振興培養高素質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創新創業帶頭人等農村專業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邏輯關聯,兩者相輔相成,有利于更好地鏈接專業群與產業鏈,以鄉村經濟發展的需求為導向,真正實現職業教育與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適應與融合。
(二)職業教育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引擎
職業教育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等使命,其價值取向、目標定位和功能定向直接指向“三農”問題,其辦學理念、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緊密對接農村經濟社會轉型、農業產業升級優化、農民綜合素質提升等需求。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推進農村產教升級等方面,職業教育通過提供前沿理論支持和產業融合帶來的引導作用,以及技術支持、人才供給、資源整合等方式,將先進的科技和教育、人才資源投入鄉村振興中,助力優化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農村“三產”動態的高質量融合發展。
(三)職業教育是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變量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是產教深度融合的內在要求,先進技術的支撐也是經濟發展的有效動力。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科研創新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和目標。企業可以為職業教育科研成果轉化提供資金支持,不斷提高其服務鄉村經濟發展的水平。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發展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立足信息化時代的特點,完善配套制度,并推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
二、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現實問題
近年,河南省職業教育充分發揮行業指導委員會和職業教育集團的平臺優勢,在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合作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實現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互利共贏,促進了區域經濟和職業教育的協同發展。然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面對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新需求,河南省職業教育在高質量賦能鄉村振興戰略方面仍面臨一些現實桎梏,如保障機制和動力牽引不平衡、專業體系與鄉村產業發展需求不協調等。
(一)職業教育辦學特色與鄉村產業發展需求不匹配
在鄉村振興戰略和城鎮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然而,近年鄉村職業教育卻面臨快速萎縮的問題,這主要歸因于部分職業院校的辦學特色未能與鄉村振興的發展需求有效對接。首先,職業院校中涉及農業領域的學校數量較少,限制了鄉村產業發展所需優秀人才的供給。其次,職業院校開設的涉農專業較少,且部分專業設置與“三農”工作的核心目標存在偏差,導致職業院校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不足。最后,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上受到生源質量、財政支持力度、校園優勢專業等多重因素的制約,加劇了涉農專業設置和“三農”人才培養方面的不足。
(二)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鄉村產業發展需求不匹配
當前,隨著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及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長,鄉村特色文旅、鄉村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形態蓬勃發展。然而,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方面的調整與建設仍滯后于鄉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導致職業教育與鄉村經濟產業發展的融合度不深、缺乏良性互動,人才培養目標的匹配度較低等。一方面,涉農職業院校在增設鄉村振興相關專業時,缺乏對地方農業產業基礎的調研,未能充分考量學校自身的辦學條件和專業建設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在未經充分調研與論證的情況下,盲目追隨政策熱點,導致新增的涉農專業與原有專業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另一方面,其他職業院校未能準確把握鄉村發展態勢,未能圍繞鄉村發展的全產業鏈構建結構合理的專業體系,未能實現職業教育專業體系與鄉村發展的有效銜接。
(三)職業教育社會服務供給與鄉村振興發展需求不匹配
職業教育在支撐鄉村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等方面的作用發揮尚不充分,具體體現在社會培訓、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文化傳播等領域。當前,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主要途徑有定點扶貧、派駐村干部、開展培訓以及“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但這些活動大多以響應國家政策號召為主,缺乏創新性和主動性,社會服務途徑顯得相對單一。具體而言,駐村工作的效果有待提升,下派的教師未按照專業類別進行合理分配,導致部分駐村干部因專業不對口或缺乏相關經驗,難以在鄉村發展中發揮實質性作用。此外,他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服務方面,未能深入鄉村經濟發展的核心領域。
三、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探索
(一)明確職業教育定位,強化政策支持引領
首先,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徹“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將技能技術人才培養作為首要目標。同時,明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差異化作用與定位,始終將人才培養質量置于教學工作的核心,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學生的專業能力素養。為進一步確保職業教育有效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職業院校還需優化完善制度體系,增強職業教育的普惠性。這包括采取多樣化的教育形式,如加強對職業農民、退役軍人以及新興勞動力等群體的職業技能培訓,以培養一批基礎性涉農人才。此外,政府應加強對職業院校的政策引導,統籌考慮區域鄉村振興戰略的實際需求,合理規劃職業院校布局,促進教育資源在職業院校之間的共享。比如,對于偏遠和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職業院校,政府應加大資金支持和投入力度,確保他們能夠穩步發展。
(二)對標鄉村振興目標,優化職業教育專業結構
首先,構建專業調整與對接機制,在具備教學能力的職業院校中,依據鄉村振興的發展目標,設立涉農專業試點。同時,加強與鄉村產業的互動,根據產業發展實際需求靈活調整專業設置,適時增減專業。構建行業與專業之間的有效對接機制,確保教育內容與產業需求緊密契合。其次,打造學科專業特色。職業院校應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學科專業,加強跨學科之間的交流協作。組織學生深入鄉村產業實踐,讓他們親身了解鄉村產業發展趨勢,明確學習目標和方向。針對當前鄉村產業發展對畜牧獸醫、園林設計、農業經營管理等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設置相應特色專業。再次,形成涉農專業集群。職業院校應強化相關涉農專業之間的聯系,構建涉農專業集群,形成合力共同服務于鄉村振興。通過專業集群的建設,進一步延伸和完善農村產業服務鏈。最后,挖掘地方資源,促進教育資源流動。職業院校要聯合當地政府,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資源。一方面,加強職業院校之間的交流合作,科學合理地設置涉農專業;另一方面,推動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如通過選派駐村干部、招募志愿者或實施畢業生定向分配等方式,將優秀的師生資源引入鄉村產業發展一線,助力鄉村振興。
(三)對接鄉村振興需求,改革職業教育培養方式
首先,構建協同育人的模式,強化職業院校的實踐教學環節。學校可與鄉村建立結對關系,通過調研和實踐,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與鄉村企業合作,共建鄉村振興產業園和勞動教育實習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鍛煉,提高學生服務鄉村產業的能力。其次,建立職業教育分級培養模式,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實施分層次培訓,重點培養那些勞動能力突出、學習能力強且愿意服務于鄉村產業發展的學生。最后,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實現實踐與理論并重。通過線上線下教學融合,整合優質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深入鄉村產業一線,緊密對接產業人才需求。
參考文獻:
[1]李珊,魏小英,雍軍.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內在優勢、價值邏輯與實施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2(23).
[2]羅應棉.職業教育高質量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路徑探索[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4).
[3]王志遠,朱德全.職業教育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的邏輯證成與發展路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