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認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紐帶,是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石,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力量源泉。師范生是未來教育事業的主力軍,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認程度直接關系學校思政教育成效,更關系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實現程度。從體察感知、體察情感、體察實踐三方面對師范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認現狀進行總結分析,提出通過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體化教育中發揮師范生的主體性、為師范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察實踐提供有力保障,深化課程思政視域下師范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認;課程思政;師范生
一、問題的提出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視,加強頂層設計,全面規劃,循序漸進,以點帶面,不斷提高教學效果”。2023年9月,教育部、國家民委、共青團中央召開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推進會,對切實抓好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各項重點任務作出部署,要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有機融合。師范生是未來教育領域的主力軍,是聯系大中小學教育的力量紐帶,他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認程度直接關系到整個教育系統的課程思政建設效果。
在《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中,“體認”意為“體察認識”。本研究主要從體察感知、體察情感、體察實踐三個方面,對師范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認進行考查。這里的“體察感知”主要指師范生通過外部感覺獲取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四個共同”“四個與共”“五個認同”等方面的內涵及其屬性,再在綜合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關的概念及其屬性的基礎上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整體映象;“體察情感”和“體察實踐”則指師范生對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關的概念及其屬性的情感體驗和踐行。
二、課程思政視域下師范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認現狀
在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過程中,師范生發揮著其他教師和學生無法替代的“雙重身份”作用。河南省是內地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份之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課題組從河南省6所師范院校隨機挑選男女生比例各為50%的師范生為主要調查對象,向他們發放1100份調查問卷并回收有效問卷996份。通過統計分析,課題組得出相關結論如下。
(一)師范生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育人價值,但對其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認知有限
調查中,師范生非常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育人價值的占28%,一般了解、極少、完全不了解的占比分別為46%、24%、2%。這說明絕大部分師范生已意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育人價值,但只是對其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四個共同”“四個與共”“五個認同”等某一方面的概念及其屬性有所認知,還未達到整體映象的自覺體認。也就是說,他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大多數屬于概念類,將自己置于“客位”和“局外人”的角色。對于“您是否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的問題,選擇非常了解、一般了解、極少了解、完全不了解的比例分別為77%、18%、5%和0%;對于“您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蘊含著哪些課程思政元素”的問題,選擇“中華文化認同”的人數較多。這說明部分師范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課程思政的關系理解不夠深入,對課程思政元素的理解也僅限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所規定的重點內容。
(二)師范生對課程思政的體察情感比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體察情感更深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基礎。“中國夢教育”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離不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引領。為進一步了解師范生的課程思政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課題組將他們眼中的“中國夢教育”(A1)和中華民族認同(A2)進行了對比(表1),發現兩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Siglt;0.05),師范生對于“中國夢教育”的體察情感要大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說明鑄牢師范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需要加強。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的回答中,選擇非常贊同、比較贊同、一般、不太贊同的人數占比分別為32%、37%、28%和3%。調查中,絕大多數師范生對課程思政的體察情感高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偉大祖國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認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被大多數師范生所體察,相關的情感也得以激發,但投射中華民族精神追求的深層次心理認同有待增強。
(三)師范生參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察實踐有待進一步落實
立德樹人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課程思政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同核心內容,通過師范生對其傳承方式的體察情況可以折射出學校開展課程思政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狀。對于“您認為有必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嗎?”的問題,回答“非常必要”“必要”“不清楚”“沒有必要”的占比分別為39.5%、57.7%、2.8%、0%。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方式方面,師范生比較認可網絡宣傳媒介、學校的教育活動和社團文化活動等。
從表2的情況來看,師范生體察的“宣傳欄、網絡等媒介”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首選途徑,而實踐性更強的“社團文化活動”占比還不到一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禮儀、美德等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特點,這些獨特的文化特點是國家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這個調查結果也反映出師范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察實踐還有待加強。
三、課程思政視域下深化師范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
課程思政視域下深化師范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通力合作。課題組通過對師范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認現狀進行分析,從核心價值觀教育、大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體化教育、教師的思政教育教學理念和水平等方面探究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認的路徑。
(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僅是思政課程的重點內容之一,也是學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引領。高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對歷史和當下進行理性的審視、思考和評判,形成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和歷史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蘊含著理想信念、道德規范等,為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高校應為師范生提供體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空間、精神空間和價值空間。高校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引導師范生參與實踐活動,沉浸于記憶共享與情感共通的情感空間、精神空間、價值空間等,進一步領悟“四個共同”和“五個認同”的深刻內涵,從而達到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目的。
(二)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體化教育中發揮師范生的主體性
培養師范生的高校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可以聯合相關部門常態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活動,推動形成常規教育和主題教育協同推進、中東西部地區全面覆蓋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新格局。高校不是孤島,特別是對于培養師范生的高校來說,與中小學實踐基地、研學基地、教育實習基地等聯合開展人才培養是典型做法。相關專業教師帶領師范生深入基地,宣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涵、理念、價值和發展歷程及其與課程思政的關系等,能夠顯著提升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增強師范生的榮譽感。目前,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課程思政建設面臨同樣的困境,即學生的主體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因此,高校要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增強學生學習體驗,不斷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和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能。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還可引導師范生緊抓新文科、新理科、新工科建設機遇,融匯通識教育、研究性教學等多個視角,進一步體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為師范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察實踐提供有力保障
中華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校園的關鍵在于促進中華文明傳承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本質上是現代學校教育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構與再生產的過程,也是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對傳統文化的呈現與傳播,其必然帶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高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師范生體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實踐平臺。高校應提升教師的思政教學水平,為師范生從課堂學習中接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創造機會,讓他們的靈魂在價值浸潤中得到塑造和升華。課堂育德的關鍵在于授課教師的課程思政理念和教學方法。承擔課程思政教學的授課教師應堅持“全過程育人”和“育人于教”的教學理念和實踐思路,實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不斷創新教學理念和方法。師范類高校要擔負起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融入師范生教育教學過程的責任,樹立課程思政“三全育人”理念,引導教師提高適應現代化教學環境的工作能力,讓學校真正成為課程思政理念下的課程育人、課堂育德和師范生體察實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場域。
總之,鑄牢師范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校深化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師范生通過參與課程思政建設,得以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核心要義和理念的體認。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裴圣愚,王瑩瑩.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體認及其教育深化路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11).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李衛英,彭云青,李鶴松.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在邏輯與實踐進路[J].民族教育研究,2023(5).
[5]張倫陽,王偉.“兩個大局”視角下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蘊與實現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7).
[6]詹小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精神輔導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1.
[8]宋何萍,李怡.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大學生主體性作用探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2).
[9]胡迪雅,李雪婷,仲丹丹.“兩創”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教育的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3(2).
[10]蘇茜.如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課程思政[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