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將其融入高等院校教育之中,不僅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還能有效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以陜西某高職院校為例,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現狀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生;文化認知;高職院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引。當代大學生作為民族復興的生力軍,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情況直接關系到其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因此,及時了解并掌握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現狀,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探索相應的解決對策,對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激勵他們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青春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總體情況
本次研究以陜西省某高職院校的大學生為主要對象,于2023年11月至12月期間,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問卷內容涵蓋了學生的基本情況、基本認知、現實評價、傳承發展等4個方面,共計21個問題,旨在全面了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情況。在研究過程中,共發放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777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7.1%。在有效問卷中,男生人數為134人,占總人數的17.2%;女生人數為643人,占總人數的82.8%。從年級分布來看,大一學生458人,占總人數的58.9%;大二學生250人,占總人數的32.2%;大三學生69人,占總人數的9%。在專業分類上,文史類學生444人,占總人數的57.1%;理工類學生111人,占總人數的14.3%;藝術類學生222人,占總人數的28.6%。這一數據分布反映了研究樣本的多樣性和廣泛代表性,為后續深入分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調查結果分析與存在的問題
(一)結果分析
從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認知現狀來看,他們普遍具備基本的了解,但這種了解尚不夠深入和全面。具體而言,大學生對于感性認知較強的內容,如美食、音樂、傳統節日、詩詞歌賦等,表現出較高的理解度和接受度;而對于繪畫、書法、戲曲等更具專業性、存在一定學習門檻的內容,部分學生并未深入了解。除此之外,學校教育在大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相比之下,家庭引導和社會學習的氛圍顯得較為薄弱。
在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評價方面,網絡的快速發展拓寬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使得學習變得更加便捷。盡管學生普遍希望學校能夠增設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但他們在主動參與學習方面的積極性卻并不強烈。同時,學生也希望通過參與各類活動來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從傳承發展的角度來看,大學生普遍表現出愿意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態度,并能夠認識到這一行為對于現實社會的重要意義。他們傾向于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來傳承這一文化,但這一過程的順利推進需要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廣泛支持。
(二)存在的問題
其一,認知不足。當前,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呈現出片面化、碎片化的傾向,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的了解。其二,文化踐行缺失。學生參與傳統文化實踐活動的主動性不足,存在“知而不行、行而不愿”的現象。同時,現有的實踐活動形式單一,往往缺乏吸引力,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導致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其三,教學時效性差。教學內容在系統性和整體性上存在明顯不足,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識講授、輕精神內涵闡釋的問題。課程和教材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也有待提升。此外,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有待進一步加強。其四,校園文化氛圍不濃厚。從物質文化層面看,校園內雖然樓宇眾多,但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標識相對較少;文藝活動雖然較多,但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內容較少;社團種類較多,但專注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團較少。從精神文化層面看,學校的校風、校訓、教風、學風等所蘊含的文化深意未能得到充分詮釋和挖掘,未能深入挖掘和延伸學校所在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時,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的融合不夠深入。
三、提升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的建議
在新形勢下,為增強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必須采取多元化的措施與手段,形成強大合力,推動大學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弘揚者與傳播者。
(一)大學生應積極主動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廣泛、體系繁雜,但其精神內核卻清晰明確。習近平總書記將其概括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因此,大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方面,大學生應自覺閱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書籍。鑒于當前00后大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的特點,可鼓勵他們利用網絡平臺閱讀經典,甚至參與線上誦讀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大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中汲取古人的處世智慧與人生哲學,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另一方面,大學生應主動觀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上播出的《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等既富有文化內涵又形式新穎的文化類節目。這些節目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有助于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再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大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保持清醒頭腦,警惕并堅決抵制網絡上的歷史虛無主義、文化保守主義等不良思潮的侵蝕。
(二)大學生應積極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大學生唯有通過實踐,方能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針對當前大學生在實踐方面面臨的困境,教師應積極探索并實施有效路徑。一方面,教師應緊密結合00后大學生的特點,有計劃地組織他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鑒于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強的優勢,可以組織他們前往不同地區開展實地調研,讓學生在調研的過程中切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另一方面,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學校乃至社會舉辦的各類優秀傳統文化活動。這些活動形式多樣,如詩詞比賽、民族舞蹈比賽、繪畫、書法大賽等。特別是近年興起的“漢服熱”,許多大學生熱衷于穿著漢服出行,學校可借此契機舉辦相關活動,讓大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此外,大學生還應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內外,大學生都應該自覺遵循行為規范,這些行為規范往往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如尊敬師長、孝敬父母、文明禮貌、助人為樂等。大學生應從日常小事做起,從點滴積累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自己行為處事的指南。
(三)加強課程建設
盡管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日益多樣且便捷,但課堂仍然是他們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建設,首先,應優化課程設置。鑒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繁多,教師與學生難以在短期內全面掌握,因此需要精心梳理與學生成長實際緊密相關的內容,編撰成教材,并將相關課程由選修課提升為必修課,同時改革考核方式,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其次,加強并重視思政課教學。思政課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為切入點,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精神引領體系,生動講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引導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再次,與課程思政形成聯動。促進課程思政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鑒于二者在育人目標上的一致性,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掌握一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最后,合理利用教學方法。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學生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渠道更加便捷。教師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創新,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轉變為互動式、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升教學成效。
(四)建設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
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助推器,也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支撐。一方面,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之中。具體而言,可以在教學樓、宿舍樓、餐廳等室內場所懸掛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物畫像或名言警句。同時,在操場、花園等室外區域布置富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景觀或宣傳畫。此外,利用校園廣播、電視等媒體平臺,定期播放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詩詞歌賦等。另一方面,應營造濃厚的校園精神文化氛圍。教師應深入解讀并宣傳學校的校風、校訓、教風、學風,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優秀的精神品質。在校園內樹立先進典型,發揮朋輩間的正向影響作用,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風尚,從而提升全體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讓正能量充滿整個校園。
參考文獻:
[1]張傳鶴.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紅旗文稿,2023(22).
[2]黃雋.數字技術為文化遺產帶來了什么[N].光明日報,2022-06-08.
[3]汪曉東,李翔,宋靜思.總書記這樣和大學生談心[N].人民日報,2021-12-01.
責編:勉 耘
作者簡介:蔡培瀟(1989— ),男,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習近平文化思想;孫熠涵(1998— ),女,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