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新文科理念的深入發展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重視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起源于英語專業教學的“跨文化思辨英語教學法”同樣適用于大學英語教學,該教學法契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基本精神,符合大學英語課程本身的定位、性質和學科特色,能夠使大學英語課程充分發揮其育人作用。
關鍵詞:新文科;“跨文化思辨英語教學法”;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思辨能力
2017年,美國希拉姆學院首次提出新文科概念,注重學科交叉融合和交叉學科的發展。2018年,在新文科概念基礎上,我國進一步提出了新工科、新醫科和新農科概念,啟動了全面建設“四新”學科的“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20年11月,教育部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指出要持續推進新文科建設,為新一輪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在此背景下,作為新文科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學英語學科,其教學模式、思路和方法也應持續改進優化,以適應新時代學科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在充分發揮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育人作用的同時推動新文科建設發展。
一、“跨文化思辨英語教學法”適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之理據
“跨文化思辨英語教學法”原本是英語專業課堂上普遍采用的教學方法,已在英語專業的教學改革實踐中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教學成效。這一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用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是否有積極的借鑒意義,是否能夠在大學英語課程有效開展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研究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為依據,從大學英語課程本身的課程定位、性質和大學英語學科特色幾個方面探討“跨文化思辨英語教學法”適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之理據。
(一)契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教育部2020版)基本精神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大學英語課程對大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影響。學習英語有助于學生樹立世界眼光,培養國際意識,提高人文素養,同時為知識創新、潛能發揮和全面發展提供一個基本工具,為迎接全球化時代的機遇和挑戰做好準備。此外,《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教育部2020版)(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使學生通過學習和使用英語了解國外前沿的科技進展、管理經驗和思想理念,學習和了解世界優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時有助于增強國家語言實力,有效傳播中華文化。
《綱要》和《指南》的基本精神均著重強調了對學生的國際視野、世界眼光和思想理念的培養,這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所在。如何達成大學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使學生通過學習大學英語課程具備良好的國際視野、世界眼光和思想理念呢?本研究認為其核心驅動力是學生跨文化思維和思辨能力的培養和進階。
(二)符合大學英語課程定位和性質
《指南》在對大學英語課程的定位中指出,大學英語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大學生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指南》中對大學英語課程的定位凸顯了大學英語教學的使命,即全面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綜合素養。那么如何在大學英語課程中通過教學手段的轉換,來實現學生知識、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呢?采用“跨文化思辨英語教學法”著重培養當代大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突破學生的思維局限,完成思維能力從低階到高階的轉變,不僅符合《指南》中對大學英語課程定位的要求,也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意義和最終目的所在。
(三)契合大學英語學科特色
大學英語有其自身的學科特色。在教學時間、教學目的、教學要求和培養對象等方面與英語專業相比差異顯著。尤其在培養對象方面,英語專業培養的是溝通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專門人才。大學英語培養的是以英語語言為媒介,完成非英語專業知識在不同文化間熟練運用的實踐性應用型人才。一方面,大學英語仍需要堅持培養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以便為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大學英語還需要考慮到非英語專業學生跨語言專業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使其能夠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實現順暢有效的國際交流。從目前我國大多數普通高校大學英語的教學現狀來看,非英語專業學生在進行涉及專業知識的跨文化交流時產生的交際障礙,一方面是由其專業知識欠缺引起的,另一方面則是對英語語言在選詞、語境等方面的不恰當使用所引起的。因此,以通用英語為主、學術英語為輔的英語教學方式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方向。
二、“跨文化思辨英語教學法”對接大學英語教學之意義
“跨文化思辨英語教學法”與大學英語教學對接意義何在?本研究認為,可從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兩方面來討論。思辨能力是指能夠依據事實作出理性判斷和公正評價,并樂于持之以恒探究真理的能力。跨文化能力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間有效理解、溝通和合作的能力,還包括交際主體在交際過程中的責任感、思辨意識以及在面對挑戰時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這兩方面的能力在內在邏輯上是相互關聯的。思辨能力是認知能力的一種,而跨文化能力則是個人情感態度的一種具體體現。當人的認知能力通過不斷的訓練而提升后,人的情感態度也會隨之發生質的變化。反之亦然,人的情感態度的不斷提升也會相應地促進其認知思辨能力的發展。作為認知能力一部分的思辨能力,并不會受到學科和專業差異的制約。也就是說,跨文化思辨能力雖然是在語言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得到鍛煉和發展的,但其可以遷移到其他專業學科的學習中。同時,不同專業學科的學習內容又能夠反過來促進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提升。因此,大學英語課程采用“跨文化思辨英語教學法”對于非英語專業學生的重要意義在于,他們可以從語言課程學習中獲得與國際學術對接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這對不同學科專業的當代大學生來說,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助力作用。
2018年3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正式頒布實施。《標準》的外語類課程體系總體框架中明確提出,著重培養當代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對大學英語課程培養方案的設置是一個明確的導向。此外,《標準》還提出培養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大學英語教學采用“跨文化思辨英語教學法”能夠有效提升當代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本科階段學生培養的最終目的之一。
三、跨文化思辨能力與當代大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現狀
何為“跨文化思辨能力”?學者文秋芳對“思辨能力”內涵的界定是,運用恰當的評價標準,進行有意識的思考,最終做出有理據的判斷。由此可見,“跨文化思辨能力”是一種能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和學習中不斷發現問題并運用已知理據做出分析判斷,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跨文化思辨能力”是在“思辨能力”基礎上的一種更具遷移性、系統性和綜合性的能力,是大學生未來發展、服務社會的一項核心能力。
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傳統教學思路的制約。課程教學更多地集中在對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的講授和訓練上,這能夠使當代大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不斷提高。然而,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對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教學方法也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有很大欠缺,主要體現在很多學生對外界信息不能進行系統的思考、鑒別、評價和取舍。此外,他們還經常存在“海綿式”思維,即對外界信息要么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要么全盤否定,不能做出邏輯嚴密的理性分析,不會質疑、評價和判斷,思辨的能力明顯不足。因此,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講,培養和提升思辨能力并使其能夠在跨文化的語境中合理運用是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
四、“跨文化思辨英語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落實
“跨文化思辨英語教學法”如何在大學英語課程中有效開展?具體可從教師、教材、評價與測試體系三方面著手。
(一)教師方面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教學改革的落實人和實施者,是實現教學目的的保障和依靠。《指南》中也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師必須主動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主動適應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新要求以及信息化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需求,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因此,“跨文化思辨英語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課程中有效開展并取得滿意效果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廣大高校英語教師,明確地說是大學英語教師的意識問題。大學英語教師只有深刻認識到跨文化思辨能力對促進當代大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才能更加積極地在大學英語課程中采用“跨文化思辨英語教學法”進行語言教學。大學英語教師除扭轉教學意識外,還需要積極參加專題研修班或教學研討會等學習交流活動,以便及時了解教育前沿信息,不斷開拓教學思路、更新教育教學方法和理念。此外,在具體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師還應注重知識信息的擴充。教師要關注國際或國內在社會、人文、科學等各方面的新突破、新成就,以便及時在課堂上向學生傳遞和引導,幫助學生了解課本以外的社會現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斷擴大認知半徑,為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奠定知識基礎。
(二)教材方面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階段大學英語課程所使用的教材多種多樣,其中不乏很多優秀的國家級和省級規劃教材。教材中的課文多以經典樣本為素材,主題多出自當代生活中的重大題材,選材廣泛,體裁多樣,能夠滿足當代大學生本科階段知識拓展和了解世界的需要。即便是這樣,如果一成不變地按照教材和教參的原有內容授課,容易使教學內容過于僵化。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就會大大降低,甚至還會產生抵觸情緒和厭學心理,進而嚴重影響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養。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好教材授課,做到以教材為依據而又不完全依賴教材,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何使教材單元主題與社會發展動態結合并對接能夠提升思辨能力的課堂教學活動?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索的熱情?這些是值得大學英語教師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本研究認為,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從當前豐富的網絡資源中,甄別選取與課文主題相關的資源作為教材的拓展延伸和有益補充。需要注意的是,選取時要做到相關性、權威性和思想性的兼顧。
(三)評價與測試方面
評價與測試是檢驗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直接手段。《指南》中提出,大學英語評價與測試體系應從傳統的對課程結果的終結性評價向促進課程發展的形成性評價轉變。這一要求的具體貫徹落實,需要考慮兩個關鍵問題。一是科學設置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比例問題。二是扎實做好形成性評價,避免其存在流于形式的問題。針對第一個問題,按照《指南》要求,促進終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轉變。本研究認為,形成性評價的比例應高于終結性評價的比例。這種比例關系可以引導學生充分重視學習的過程,幫助他們克服倦怠情緒等問題,有助于能力的長期發展。此外,形成性評價指標要體現多樣性、多元化和專業支撐性,具體可以根據不同高校不同專業的學生實際情況而定。課前自主預習、課堂辯論、小組合作展示和個性化展示等形式都可以納入形成性評價體系。針對第二個問題,本研究認為,教師仍舊發揮著主導作用。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思維規律和認知規律有系統性的掌握、對各種形成性評價指標的設計有深入地思考以及對課堂教學有整體性的把控等。
新文科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對人才的培養也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在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養方面下功夫。根據以上分析,“跨文化思辨英語教學法”對接大學英語教學有著堅實的現實理據,不僅符合《綱要》和《指南》的基本精神,而且順應大學英語的課程定位、性質和學科特點,是立足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發展大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一個新思路。大學英語教學中采用“跨文化思辨英語教學法”以語言學習為媒介,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胡開寶,謝麗欣.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未來發展方向研究[J].外語界,2014(3).
[3]許宗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日語專業教學指南》解讀[J].外語學刊,2020(5).
[4]張媛,任會娟.“跨文化思辨英語教學法”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高教學刊,2020(25).
[5]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王平,潘穎.思辨能力培養與語言教學目標的有機結合[J].教育現代化,2020(42).
[7]孫有中.人文英語教育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7(6).
[8]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責編:初 心
基金項目:2024年河南工業大學外語學院本科教改項目“新文科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思辨英語教學法’改革研究與實踐”
作者簡介:朱奕霏(1980— ),女,河南工業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