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新文科建設走深走實,國際經濟學課程思政實踐確立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課程目標、課程設計、課程資源和課程評價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礎上確立了課程思政實踐路徑,主要從教學內容創新實踐、教學方法改革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課程考核評價改革實踐等4個方面開展探索,為持續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文科;國際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23
0"引言
新文科建設對傳統文科專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推進新文科建設需要處理好新舊關系、中外關系、文理關系與人才關系,這4種關系共同構成新文科建設的核心內容,在傳承創新中打造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新文科,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
國際經濟學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內容以傳統西方國際貿易理論、國際金融理論及理論的政策邏輯為主,使用經濟學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來研究國際經濟活動、不同經濟體經濟關系規律。主流國際經濟學存在普適、西方中心性、過度數字化,缺乏時空觀等局限性。當前,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中國的迅速崛起,國際經濟學的西方主義思維已落后于世界格局,無法全面、深刻地解釋世界經濟現象。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國際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與探索成為必然。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新文科建設理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創新發展,培養勇擔時代重任的高素質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國際經濟學課程組通過創新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評價上進行改革,構建全方位、可持續、融合型的育人體系,探索課程思政實踐路徑。
1"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國際經濟學課程思政實踐思路
1.1"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目標
國際經濟學課程緊密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將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有機融合,修訂課程教學大綱,統領課程教育教學。具體而言,課程目標體現在,知識目標:學生理解國際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問題,理解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的基本政策,掌握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理論及理論的政策邏輯。能力目標:學生運用自由貿易理論、保護貿易理論、國際要素流動理論、匯率決定理論分析國際經濟問題,探索貿易政策、外匯政策、開放下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等政策工具的現實應用,具備綜合分析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下國際經濟新發展、新問題的邏輯能力。價值目標:學生誠信為人、刻苦善思、務實求真,具備經濟學經典理論與中國智慧融合創新的理念素養、心懷家國的責任和經世濟民的使命擔當、建設貿易強國的堅定信心和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決心。
1.2"思政育人融入課程設計
國際經濟學課程將思政育人落到實處,必須精耕細作在課程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環節中,具體思路包括:
教學內容3個角度思政元素的挖掘:第一,體現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知識點挖掘;第二,體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知識點挖掘;第三,符合新時代青年道德品質成長規律的知識點挖掘。
教學進程3個節點思政課堂的融入:第一,課前導入的時間節點;第二,課中理論梳理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時間節點;第三,課后討論的時間節點。
教學環節兩個部分的思政育人探索:第一,課內部分中,線下課堂研討互動的思政育人探索;第二,課外部分中,線上與線下文獻閱讀梳理以及分組研討等環節的思政育人探索。
1.3"思政元素融入課程資源
實時更新課程教學資源,拓寬教學資源渠道,融入展現思政元素的新資源,建設具有針對性、啟發性、引導性的課程資源庫。在已有微課視頻資源、數據資源、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案例資源基礎上,從新華社、“學習強國”、央視網、紀錄片、新聞報道、官方統計網站等多渠道充實課程資源,通過線上學習通平臺和線下課堂豐富資源使用途徑,開展各類數據或案例的新舊比較、中外比較,引導學生開展研討,于“無聲”處育人。
1.4"思政元素融入課程評價
多元化、多維度、多節點的課程評價,有利于考查學生課程學習及個人成長情況,也是測度教學目標達成度的重要依據。將思政元素量化細化到各個評價環節或評價指標體系中,能及時發現和反饋課程教育教學中的不足,促進教學反思,確保課程育人的持續改進和提升。通過“閉環式動態優化”,使課程煥發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2"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國際經濟學課程思政實踐探索
國際經濟學課程通過修訂課程教學大綱,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考核等均體現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與結合,確立了課程思政實踐探索的基本依據,進而將課程思政實踐路徑落實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課程考核評價4個方面。
2.1"課程教學內容創新實踐
依照課程教學大綱各級知識點以及體現在二級知識點的思政育人要點,審讀教學內容,能體現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能體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符合新時代青年道德品質成長規律等3個角度,選取中國經驗與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理論融合,學科前沿成果與傳統理論融合,學科交叉與經典理論融合、強國建設與國際經濟案例融合等4個途徑的融合,將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內容,實現課程內容的本土化、拓展性、滲透式創新(表1)。
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內容,其載體一方面體現在教學大綱、教案、課件中,另一方面也以數字化教學資源形式體現。在已有的習題庫、試題庫、拓展閱讀庫、多媒體資料庫基礎上,建設課程思政案例庫,通過持續更新,將思政元素融入相關的課程資源中。如以“新三樣”為關鍵詞,拓展查閱外貿“新三樣”崛起、“新三樣”釋放外貿新動能等新聞報道,結合國際貿易理論部分我國外貿出口比較優勢的變遷,“知來路,明去處”,增強使命擔當意識。以此不斷完善課程思政案例庫,為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教學內容持續充實素材。
2.2"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實踐
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分別通過任務驅動、問題驅動、激勵驅動的“三驅動”教學方法改革(圖1),靈活采用案例式、研討式、啟發式、互動式等方法,將思政育人元素有機融入教學知識點中,驅動學生主動學習,達成知識和能力內化,牢固使命擔當意識,實現價值引領。思政育人元素融合教學內容需要通過案例分析法實現。通過線上學習通平臺設置主題討論,線下課堂實時討論或辯論,開展研討式教學。設置任務要求學生在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區域經濟一體化議題、匯率與匯率政策、開放條件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使用等方面進行比較,采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加強對經濟政策措施的認識,樹立中國負責任大國的自豪感。針對即時熱點,融入思政案例,采用“隨機選人”“分組任務”等活動方式,線上線下多渠道使用互動教學法。
以李嘉圖比較優勢模型知識點為例,課前導入部分,以任務驅動形式要求學生完成基礎性學習,具體包括比較優勢模型的線上微課視頻、查閱40年來中國出口產品比較優勢變化的數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口產品結構變遷的案例等,結合啟發式、案例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提前完成基本知識的學習,為該部分學習奠定“知來路”的基礎,從而培養樹立使命擔當意識。課中主要以問題驅動形式引導學生開展探索性學習,具體包括比較優勢模型的推導難點、“中國目前出口特色產品和優勢產品有哪些”、“傳統比較模型能否解釋當前中國出口優勢產品,以及40年來中國出口產品比較優勢的變化”,進而采用案例式、研討式、啟發式和互動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使用,師生共同完成比較優勢模型重難點、中國“新三樣”出口現狀、傳統比較優勢理論模型的不足。從課程內容理論梳理總結再到理論聯系實際,進而引出貿易理論創新和貿易研究“中國現象”“中國聲音”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課后以激勵驅動形式鼓勵學生完成拓展性學習,將拓展性學習成果納入課程考核指標體系。通過線上學習通或線下小組討論,學生查閱文獻數據資料,追蹤比較優勢模型研究前沿,結合課前和課中兩個案例資料,對中國出口產品由服裝玩具出口到“新三樣”出口、“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變化的原因分析,增強對比較優勢理論的深層次認識,完成研究報告或小論文,進而“明去處”,增強貿易強國建設有我的責任感。
2.3"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實踐
國際經濟學課程采用大量數學分析工具,涉及眾多的圖形和數理模型,這是該課程傳統的教學難點。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進一步實現文理融合,引入學科交叉內容,針對課程具有較強邏輯性和抽象性的特點,需強化學生中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戰勝畏難情緒,喚醒學生內驅力,這與培養學生誠信為人,刻苦善思,務實求真一脈相承,也是課程思政育人的體現。課程創建“4—3—2—1”激勵型教學模式,更好地實現育人效果。“4”即四環聯動,分別是創設問題、激發興趣環節,合作探究、明理求真環節,實踐驗證、深化拓展環節,以及成果展示、評價反思環節,通過4個環節前后銜接并貫穿全部教學進程,激勵學生敢于挑戰、善于協作,達成學習目標。“3”即三位一體,主要以課前、課中和課后3個階段師生合作學習實現,具體包括,課前,教師創設任務、列明清單,學生自主學習、獲取信息;課中,教師剖析難點、引導進階,學生合作探究、拓展思維;課后教師引導深化、激勵創新,學生驗證成果、深化學習。“2”即雙向激勵,建立學習過程激勵機制和學習成果激勵機制,將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的情況納入課程考核評價中,形成對學生學習的正向激勵。“1”即一個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無論課程教學改革如何開展,始終堅持學生為中心,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2.4"課程考核評價改革實踐
課程的考核評價方式能引導、激勵學生的學習,也是課程教育教學的顯性體現。國際經濟學課程通過兩個環節3個維度構成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落實教學模式的激勵型教學,激發學生成長內驅力。兩個環節即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3個維度即過程性評價、增值性評價及結果性評價。形成性考核包括過程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過程性評價體現在線上自主學習、線上測試、線上討論、線下研討、成果報告、拓展性學習、情感品德(學習態度、協作精神、求真務實)等方面,增值性評價包括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創新創業項目、論文發表等方面。終結性考核即結果性評價,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標準答案測試,采用線上客觀題測試方式,第二是非標答案測試,包括觀點辨析、熱點分析、案例分析、數據分析等題型,評分依據主要包括題意緊扣度、內容分析達成度、理論依據相關度、觀點創新度、對策吻合度等。通過構建多元化、多維度、多節點的課程評價,將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各維度各環節,形成了對學生課程學習狀態、課程學習效果、個人成長發展、思政育人實效的全方位評價。并且進一步對學生課程考核評價數據進行整理,與學生進行課后交流,梳理、發現課程教育教學中尚待改進之處,加強教學反思,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
3"結語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國際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是持續改進的過程,必須在教學實踐之時不斷回顧、反思、提升,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以及考核評價上分點著力、綜合改進。這要求授課教師在合理融入思政元素的同時,時時補充更新教學內容,采納優化先進的教學方法,夯實完善教學模式,改善優化考核評價方式。并且,教師是課程思政的建設人、執行人,授課教師還需要通過持續學習和實踐,提升思政育人水平,從而更好地推進國際經濟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朱曉剛,廖源菁.我國新文科建設應處理好四種關系[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36(06):16.
[2]周文,司婧雯.審視主流國際經濟學:話語、問題與新建構[J].學習與探索,2020,(12):95102.
[3]李瑞琴.新時代高校有效推進課程思政的再認識——以國際經濟學課程思政實踐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22,(12):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