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教育事業單位資金來源更加多樣,經濟活動更加復雜,對內部資金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事業單位要建立健全資金管理體系,結合實際工作需求進行各類資金的調配,防范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問題,從而提高資金利用效率,為單位職能的發揮提供保障。文章簡單闡述教育事業單位開展資金管理的積極意義,結合實際工作中面臨的問題提出優化的策略,希望可以幫助單位提升資金管理水平。
[關鍵詞]教育事業單位;資金管理;預算管理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國家對事業單位資金管理要求更加嚴格。各級教育事業單位都按照有關要求積極完善資金管理體系,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為業務活動的正常開展提供了支撐,為單位整體運行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助力,但是依然有一些單位在內控制度、預算管理、專項資金管理、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存在各種問題,影響了資金管理的效率和質量。基于此,研究如何提升教育事業單位資金管理水平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 教育事業單位資金管理意義
1.1 滿足廉政建設需求
資金管理是事業單位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保障,是廉政建設的重要領域。近年來,國家和社會對事業單位資金使用的關注度不斷提升,要求事業單位加強資金管理,對各類資金進行安全規范利用,提高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和透明度,滿足廉政建設的實際需求[1]。同時,事業單位在資金管理過程中,要對資金使用的各個環節進行動態監督,對資金調配的所有流程進行實時控制,及時發現其中的違規問題,制定有針對性的處理措施,從而避免給單位帶來損失,為單位廉政建設的開展提供助力,為單位服務職能的發揮奠定基礎。
1.2 提高國有資產利用率
通常來說,單位資金管理主要包括流動資金、固定資金及專項資金三類。其中,流動資金是指在單位內部可以自行流動的資產,一般是庫存現金、應收賬款等流動資產;固定資金則通常是耐久性消費資金,可以與固定資產互通理解;專項資金指的是上級劃撥的款項,具有指定的用途。通過資金管理,教育事業單位可以對三種類型的資金進行科學分析,結合不同資金的屬性和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根據經濟事項進行科學調配,從而提高資金利用效率,避免出現資金浪費或者閑置問題。
2 教育事業單位資金管理問題
2.1 資金內控管理不完善
資金內控不完善是教育事業單位資金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單位在資金籌集、分配、使用方面存在規范化的制度依據,無法對資金流向進行動態跟蹤,缺少規范的預算管理機制,容易出現超支或者閑置問題。第二,單位缺少完善的審計監督機制,無法對資金流動進行動態監控,容易出現濫用或者挪用問題;審批、核算不夠規范,容易發生違規問題。第三,內控人員缺少資金管理風險意識,內控制度執行缺乏力度,權責劃分不夠清晰,容易出現管理混亂問題。
2.2 資金預算管理待優化
許多教育事業單位缺乏對預算管理工作的重視,沒有建立完善資金預算管理機制,業務部門缺乏參與積極性,采用的預算編制流程不夠科學,預算編制方法過于固定,編制的預算方案缺乏可行性。在執行過程中,單位缺少監督和分析機制,無法及時發現和處理其中存在的問題,影響了預算目標的實現。
2.3 專項資金使用不規范
許多教育事業單位存在著專項資金使用效率偏低的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單位專項資金整體控制規劃缺乏重心,在會計核算和績效考核等方面存在問題,影響了內控作用的發揮。第二,單位專項資金預算不夠規范,無法對資金進行統籌安排和整體規劃。第三,單位缺少專項資金考核激勵機制,沒有對項目進行整體分析,沒有根據結果進行獎懲,無法激發職工的責任意識,不利于專項資金的高效利用。
2.4 資金監管機制不健全
監管體系是對單位資金流動進行全面監督的有效手段,是資金高效利用的重要保障,但是一些單位缺少完善的資金監管機制,缺少獨立的審計監督部門,審計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無法及時發現和處理資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不利于單位資金的高效利用。同時,單位沒有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資金管理數據的公示,無法結合社會公眾和單位職工的意見對資金管理體系進行優化,不利于單位資金管理水平的提高。
2.5 資金信息化管理不足
信息化建設是提高資金管理質效的手段,但是一些教育事業單位缺乏對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重視,沒有結合資金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平臺,沒有將其與其他部門系統進行有效對接,影響了數據信息的實時傳遞和共享利用,無法為資金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同時,一些單位缺少系統安全防護意識,沒有安排專人進行系統的維護和更新,無法保證系統運行的安全穩定,不利于資金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3 教育事業單位資金管理優化策略
3.1 完善資金內控管理
3.1.1 優化資金管理制度
首先,教育事業單位要結合有關政策要求和自身實際情況建立科學完善的資金管理制度,包括財務管理制度、資金流動管理制度、資金使用管理制度等,明確資金籌集、分配、使用、監督的流程和規范,為單位資金的規范高效利用提供指引。其次,事業單位應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明確具體負責人,保證其獨立性和權威性,對資金管理制度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和評估,定期進行自查和審計,及時發現和處理資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2]。第三,事業單位要建立資金管理信息化系統,實現內部數據的全面共享,便于管理人員對資金使用各個環節中的數據進行記錄和監控,提高財務分析和決策的質量。最后,事業單位要組織員工進行資金管理制度專項培訓,強化員工的責任意識和合規觀念,為資金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實奠定基礎。
3.1.2 劃分資金管控權責
首先,教育事業單位要建立清晰的權責分配制度,對各個層級管理人員和不同崗位員工的職責權限進行合理設置,明確其職責范圍,并利用監督機制,保證權限的合理使用。其次,教育事業單位要建立完善的授權審批制度,對管理人員在資金流動中的監督和審批權限進行明確,堅持權責對等原則,保證管理人員行使權限的同時,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單位要持續完善內部審計機制,對權力的行使進行動態監督和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和處理其中存在的不當行為。第三,教育事業單位要建立完善的績效考核和獎懲激勵機制,對各個部門在資金管理中的表現進行評估,對表現優異的部門或者員工進行激勵,激發單位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單位資金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助力。最后,單位要在關鍵崗位實行輪崗制度,提升員工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使資金管理人員深入了解各個部門的實際需求,從而保證單位資金的安全高效利用。
3.1.3 加強資金收支管理
首先,做好資金收入管理。事業單位要建立規范化的資金收入管理辦法,確定收費調整標準并及時公示。財務部門要對單位資金收入進行統一監管,確定財務人員的職責權限,及時將資金入庫,避免出現賬務問題;安排專人管理票據,將其與收款、開票人員進行分離,按照規范化流程做好票據的臺賬記錄,在領用、使用、保管時做好登記;安排專人保管印章,按照有關標準征收非稅收入并及時開具票據[3]。其次,做好資金支出管理。事業單位要結合國家出臺的政策制度,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資金支出管理辦法進行更新,設置資金支出管理崗位,明確審核和支出人員權責,將資金審核和支出崗位進行分離。最后,加強事前控制。由業務部門發起申請后,經領導審核后才可以開展;經辦人員需全面收集經濟事項開展涉及的票據票證,按規填寫報銷票證,由財務人員進行審核,保證支出符合預算范圍;對審批單、住宿費、會議費用、培訓費用等進行規范檢查,保證報賬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對政府采購行為進行規范,加大公務卡使用力度,在基建和政府采購方面落實招投標規定,做好重大項目的全程跟蹤;加強大額支出審批管理,經領導層集體討論通過后方可支出;嚴格控制車輛和接待費用,嚴格控制會議、培訓等的規模,保證單位資金高效利用。
3.1.4 規范會計核算工作
教育事業單位要對會計核算人員進行專項培訓,使他們深入了解新會計制度有關要求,按照有關規范和標準進行賬目記錄,按照財務會計、預算會計要求,分別對相關業務進行核算,對新增資產進行計提折舊和攤銷,月末詳細審核各科目的剩余額度,當發現問題時及時結合成因進行更正,以此來保證核算結果的真實性。同時,單位要加大往來資金掛賬力度,分析掛賬原因,做好壞賬計提,并及時糾正賬務處理不當問題,督促收回因公借款,提醒經辦人提供掛賬的發票依據,追償外部單位掛賬,申請流失遺留問題的掛賬,從而控制資金管理風險,提高單位財務管理水平。
3.2 優化資金預算管理
教育事業單位要建立完善的資金預算管理機制,結合工作重點和發展計劃,科學設置預算指標,合理預測資金支出,避免出現資金短缺或者閑置問題。預算管理人員要共同討論確定預算編制模式,積極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以下簡稱《預算法》)有關規定,及時將有關政策和標準下發給各個部門,激發員工參與資金預算管理的積極性。根據不同項目實際情況科學選擇預算編制方法。比如,人員經費需要結合國家和地方標準按時足額發放;對公經費要結合部門職責和工作內容,開展二次預算分配,確定不同業務的資金額度、使用范圍、支出方向;項目經費要堅持專款專用原則進行科學編制。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單位要堅持無預算不開支的原則,按照規范化流程進行審批,對資金使用的各個環節進行動態監控,對實際使用與方案的偏差進行實時分析,及時結合發現的問題制定有針對性的整改措施,從而保證預算目標的實現,提高單位資金利用效率[4]。
3.3 規范專項資金使用
教育事業單位要建立完善的專項資金管理制度,明確資金管理重心,為資金的安全規范利用提供保障。首先,單位要對現有專項資金管理制度進行全面梳理,積極學習其他單位的成功經驗,建立具有操作性和普遍性的管理細則和執行辦法,制定差異化的管理措施,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權限,為專項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提供依據。其次,教育事業單位要嚴格落實《預算法》有關規定,結合專項資金項目實際情況進行預算編制,保證資金使用的規范性。最后,教育事業單位要完善專項資金績效考核機制,根據項目實際情況科學設置考核指標,得到客觀公正的考核結果,并將其與獎懲機制進行對接,從而強化員工責任意識,提高專項資金利用效率。
3.4 健全資金監管機制
監督機制是教育事業單位資金管理的重要環節,對于各項工作的規范開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教育事業單位要設立專門的資金監督機構,配備既精通資金管理知識又熟悉業務工作流程的專業人才,保證其獨立性和權威性,專門對單位資金運轉和應用情況進行全面監督。為了保證資金監督的獨立性,單位要將職權下放,為監督工作開通綠色通道,有效提高監督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其次,監督人員要在內部進行資金管理重要作用的宣傳,強化員工的合規意識,拓展資金監督覆蓋范圍,創新資金監管方法,從而為單位資金的安全高效利用奠定基礎。第三,監督人員要將監督范圍覆蓋到資金使用的各個環節,定期對預算管理、內部控制等工作的有效性進行評估,對授權審批機制的規范性進行判斷,及時發現單位資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解決,從而為單位資金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助力。最后,單位要加強對外部監督力量的應用,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資金管理有關信息的公示,接受社會公眾和單位員工的監督,結合他們反饋的問題進行整改,從而強化單位資金管理質效。
3.5 加強資金信息化管理
在資金管理過程中,教育事業單位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積極搭建資金管理信息化平臺,促進資金管理質效的提高。首先,教育事業單位要加強對資金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重視,正確認識信息化建設在單位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全局角度進行整體規劃和統籌安排,根據實際工作需求進行人力、物力、資金調配,為資金管理信息化平臺的建設提供支持。其次,教育事業單位要組建專門的信息化建設小組,對當前使用的系統硬件和管理軟件進行全面梳理,將其與當下應用較多的軟硬件進行比較,積極進行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的更新,提高信息化系統的功能。第三,單位要與專業信息技術企業合作,全面收集資金管理人員的意見,根據實際工作需求進行軟件的引入或者開發,從而保證信息化系統的功能可以滿足工作需求。最后,單位要將資金管理系統與其他部門系統進行有效對接,統一數據口徑標準,實現各類數據的共享利用,便于管理人員對資金劃撥、使用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督、控制、評價,為單位資金的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保障。
4 結語
作為財務管理的核心內容,資金管理是單位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直接關系到單位的長遠健康發展。面對日趨復雜的內外部環境,教育事業單位要樹立正確的資金管理意識,完善資金內部控制管理,優化資金預算管理,規范專項資金使用,健全資金監管機制,建立資金管理信息系統,從而提高資金管理水平,為單位教育服務職能的發揮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員鑫.事業單位財政專項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研究[J].今商圈,2023(1):84-87.
[2]黃雪鳳.林業事業單位財政專項資金績效管理策略研究[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2(10):58-60.
[3]李魯.事業單位資金管控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策略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3,26(16):73-75.
[4]張挺.柔性管理提升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策略研究[J].中國經貿,2023(16):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