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主流媒體的使命擔當。在全媒體環境下,地方主流媒體如何深耕細作本土文化、放大地方文化聲音成為當下的一大課題。本文結合《廣西日報》與廣西廣播電視臺宣傳報道“廣西三月三”文化品牌活動的創新實踐,提出地方主流媒體提升文化節慶傳播力要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構建融媒體協作體系,重視內容革新與本土敘事形態,同時緊密關注受眾需求和文化共鳴的塑造,從而更好地促進地方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關鍵詞】數字媒體;聯動;區域文化;革新;傳播效應
文化往往凝結著深厚的歷史積淀,文化中包含著人文、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知識[1]。廣西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獨特的民族風情。“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文化旅游品牌活動經過多年精心打造和廣泛宣傳,已成為廣西文化軟實力的生動體現和一張靚麗名片。作為自治區級主流媒體,《廣西日報》與廣西廣播電視臺發揮主導作用,運用全媒體手段,與受邀的中央主要新聞媒體和全國各省(區、市)的48家重點媒體,以及區內外主流媒體、海外媒體,共同編織一張線上線下、國內國外緊密相連的信息傳播網,聯袂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高度導向性、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重大報道,多角度、立體化地展示了“廣西三月三”活動的多姿多彩,不僅在國內掀起一陣“廣西三月三”民族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且有效拉動了旅游人次與收入的雙重攀升。全媒體時代,地方主流媒體要想有效傳播地方文化,必須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并在內容、敘事形態、協作體系、互動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
一、聚焦地方文化主題,凸顯報道引領力
在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特性已轉變為多渠道、即時響應和深度互動。諸如社交媒體、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平臺為地方文化的推廣開辟了全新的路徑和工具。為提升傳播效能,至關重要的是明確文化主題,強化其引領力,兩家主流媒體在一個多月時間里,緊緊圍繞民歌和非遺等主題做了大量宣傳報道和互動活動,“廣西三月三”的話題多次登上熱搜,不僅提升了地方文化節慶的知名度和參與度,還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增強了地方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可見,文化引領力在特定文化語境中展現出強大的引導力和影響力,地方文化節慶傳播,它不僅依賴于文化自身的魅力,更在于媒體能否讓其激發公眾共鳴、促進文化認同并推動社會行為的積極變革。
“廣西三月三”不僅是地方特色活動,也是廣西向外界展示其文化瑰寶的重要平臺。2024年“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文化旅游品牌活動以“新民歌+非遺”為主題,不斷強化“廣西——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這一文化烙印,構建融合文化、旅游、體育和商業的新型業態,逐步完善集“食宿行游購娛”于一體的旅游生態鏈。《廣西日報》與廣西廣播電視臺緊緊圍繞這一主題,充分利用其全媒體矩陣,緊扣主題,采用圖文、短視頻、直播、微紀錄片、Vlog等多元化形式,實現了報道的專業化、體系化與豐富化。
(一)專題專欄有力有效
為進一步展示“廣西三月三”的文化底蘊、品牌特色,兩家主流媒體以及旗下各媒體平臺3月25日統一開設《潮起三月三·奮進新征程》專欄專題,不僅對自治區層面9項重點活動和5大板塊共25大類活動進行了全方位體驗式的展示,還對全區14個設區市開展的1000多場地方特色文化活動進行了組合式的報道。
(二)緊扣重點有聲有色
2024年“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文化旅游品牌活動,主會場打造“樂行廣西”“美味廣西”“錦繡廣西”“大美中國”“多彩東盟”5個非遺村寨和酒街、茶街、糖街、科技潮玩街、文化創意街5條特色街區。4月12日,《廣西日報》在一版顯著位置刊發主會場活動消息和大圖,同時推出主會場活動8個整版特刊《歌海歡騰 醉美廣西》,以極具沖擊力的高清圖片,全景式對此進行呈現。廣西廣播電視臺則以每天55分鐘的時長,對14個設區市“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重點活動進行全方位報道,充分展現廣西各族群眾歡度傳統佳節的盛況。
(三)互動產品有滋有味
兩家自治區主流媒體通過直播、錄制節目、新媒體互動產品,很好地成為地方文化節慶展示的亮麗窗口。例如,廣西廣播電視臺實景創演秀節目《新民歌大會》通過持續創新升級,讓民歌新聲、民族文化輻射全國乃至全球,相關話題和詞條閱讀量不斷攀升,抖音熱榜排名第一。4月8日至4月12日,廣西日報社旗下《南國早報》推出重磅策劃——“美味三月三·相約酸嘢攤”,報紙以每天一個跨連版的方式推出文圖報道,并通過新媒體進行互動,廣西的綠水青山與美食特產在多元場景中成為吸引游客心馳神往的“詩與遠方”。
二、加快融合內外聯動,增強報道聚合力
在全媒體時代,技術革新與應用如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正推動媒體環境的深刻變革。面對信息爆炸與傳播渠道多樣化的現狀,提升地方文化影響力不僅需加快自身多媒體的融合,無縫鏈接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確保信息的高效流通與共享,還需構建媒體聯動網絡,與國家級、省級乃至國際媒體建立深度合作關系,通過協同報道、主題合作等方式,拓寬地方文化的傳播半徑。
如何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如何在眾多文化活動中脫穎而出、如何保持文化的真實性和深度……數字爆炸時代,要持續做好地方文化節慶傳播,面臨挑戰不少。《廣西日報》和廣西廣播電視臺發揮自身的全媒體傳播優勢,大膽探索,推出一系列融媒體精品,并不斷深入開展聯動報道,形成了報道盛會的合力,讓“廣西三月三”的報道得以“更廣泛、更深遠、更深入人心”。
(一)創新手法形式
在全媒體環境下,AI報道、快閃視頻、主播Vlog、亮點混剪等新穎的視頻形式,展現了文化傳播領域技術革新的獨特魅力。兩大主流媒體發揮自身特長,聚焦主會場與全區系列活動的盛況,全方位展示“廣西三月三”的熱鬧景象、歌舞慶典與游客反饋,讓受眾身臨其境。比如,《廣西日報》跨版報道《廣西非遺,你被AI了嗎?》,巧妙地將AI繪畫技術融入報紙,以創新方式報道,生動展現了八桂大地的人文景觀;廣西日報社旗下廣西云客戶端還推出大話“西”游系列品牌互動活動,通過AI話“西”游原創推文、大咖漫話“三月三”打call視頻、樂享“西”游網友互動等三大主題板塊,花式“話”廣西、薦廣西。
(二)強化互動設計
在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加強互動設計對地方文化的推廣至關重要,它能顯著提升受眾參與感,加深文化體驗的維度與廣度,同時增強地方文化的市場影響力。兩家主流媒體運用短視頻、直播、海報等手段,精心策劃了一系列全媒體產品,讓受眾從被動的觀察者轉變為積極參與者和內容共創者,這種雙向交流模式極大豐富了文化傳播的形態,使地方文化傳播更為生動活潑。例如,廣西云客戶端每日推出《潮起三月三 非遺好春光》系列短視頻,還開設《潮玩城市·夜享三月三》《趣“胃”廣西》《華服當潮》《潮起三月三 非遺好春光》等多個子專題。廣西廣播電視臺借助藝人、網紅和歷史人物傳播效應,策劃制作了《王祖藍邀請您來暢游廣西》《三月三來廣西和小砂糖橘一起唱山歌》,并推出《徐霞客教外國友人行作揖禮》等原創攻略型短視頻,還邀約區內外知名藝人以跨時空同屏連麥形式對唱廣西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凸顯了廣西“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的文化標簽。
(三)注重年輕表達
廣西廣播電視臺在“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青秀山主會場搭建970水果電臺互動展區,以“水果自由來廣西”年輕人關心的主題,通過直播、短視頻、微博發布等形式,向全網展現廣西水果多樣性。廣西廣播電視臺旗下廣西視聽客戶端派出兩組記者跟隨“相約三月三 浪漫廣西行——全國重點新媒體看廣西”等主題采訪活動進行宣傳報道,發布了《沒想到吧 廣西的田螺能吸也能吹》《韓國歐巴遇見壯家土閹雞 好吃到語言混亂》等多部短視頻,展示了外省媒體人的親身體驗和年輕化的剪輯視角。廣西日報社旗下《南國早報》策劃推出《唱山歌,廣西這屆年輕人很ging》《非遺有“新”》等一系列報道,關注新時代青年對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相關報道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三、構建融媒體協作體系,提升報道創新力
在全媒體時代,內容傳播已經超越了傳統文字報道和電視直播的界限,拓展至短視頻、直播、互動H5等多種形式,成功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體。同時,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精髓,將其與現代價值觀及生活方式相結合,使報道不僅承擔信息傳遞的任務,更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載體。在地方文化傳播中,應當持續創新報道形式,同時深入探究文化核心,運用現代語言講述本土故事,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傳統文化,讓受眾可以達到內在的舒適[2]。
全媒體環境中的新聞并非僅是產品,更是一種社會資源,通過將內容以不同策略進行傳播,影響著大眾對現實社會形象的建構[3]。《廣西日報》與廣西廣播電視臺的報道充分考慮受眾的偏好與興趣,通過互動環節、個性化推薦等手段,增強了受眾的參與感和歸屬感。更重要的是,這些報道成功激發公眾對地方文化的共鳴,促進文化的生動傳承。因此,地方文化傳播應以受眾為中心,通過精準的內容策略和互動設計,觸動受眾的情感,從而構建堅實的文化認同根基,為文化的持久傳播與創新鋪墊穩定的社會基礎。
(一)深化與區內外媒體的緊密合作
發揮好全區“一張網”的傳播潛力,即充分發揮自治區、14個設區市、111個縣(市、區)媒體的作用,形成自治區、市、縣三級宣傳矩陣,自治區媒體與市、縣融媒體中心協同工作,共同策劃并推出一系列融媒體報道。“廣西三月三”的相關內容在廣西日報社旗下廣西云客戶端、《南國早報》等全平臺推送后,得到了央廣網、潮新聞、《湖北日報》、云南網等20家全國主流媒體,以及梧州市廣播電視臺、陽朔縣融媒體中心等40多家市縣媒體的聯動轉發,“廣西三月三”的活動盛況迅速在全網掀起熱議。
(二)增強與全國主流及省級媒體的聯動
《廣西日報》與《內蒙古日報》《新疆日報》《西藏日報》等省區級紙媒合作,先后推出《“西哈”雙向熱浪 春夏潮流啟航》《流淌于各族人民心中的旋律 歡歌共鳴》連版報道,廣西云客戶端與12家省級媒體合作推出《春茶香滿山 醉美三月三——全國主流媒體特別聯動報道》系列報道,有力放大了“廣西三月三”節慶的影響力。廣西廣播電視臺向CPTN聯盟中的80多家成員臺推薦《潮涌三月三 邁向新征程——2024年“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特別報道》直播,同樣由廣西廣播電視臺負責的北海分會場“疍家婚禮夢幻聯動”直播,與全國96家主流媒體及其視頻號、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同步直播,向全球觀眾展現了“廣西三月三”的多彩、活力與人間煙火氣。
(三)加強與東盟等國家媒體的聯動
廣西毗鄰東盟國家,“一灣相挽十一國、良性互動東中西”區位優勢突出。“廣西三月三”期間,兩家自治區主流媒體借助《廣西日報》開放版、廣西云客戶端東盟頻道和廣西云·東盟國際傳播聯絡站、北部灣之聲、北部灣在線等外宣平臺,根據東盟國家的語境,向東盟主流媒體轉發、譯播“廣西三月三”相關的圖文、視頻報道,并通過境外落地節目、海外社交媒體賬號全力推送,展現“廣西三月三”的喜慶氣氛,引導海外觀眾深入了解廣西民族文化。例如,《我們的“洋徒弟”來了》系列短視頻,在廣西廣播電視臺的海外社交媒體賬號、廣西文化和旅游廳以及廣西綜藝旅游頻道的新媒體矩陣等平臺共發布24條短視頻,在海外贏得了大量粉絲。
四、結語
在數字媒體推動下,區域文化正經歷一場深刻的傳播革命。首先,在全媒體環境下,地方文化可觸及更為廣闊的受眾,激發新的創新火花,更好催化文化傳承與創新;其次,全媒體能夠實現更有效的傳播,不僅能刺激本地旅游業、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還能促進跨地區、跨文化群體間的交流與理解,對構建和諧共生的社會格局起到積極助推作用,兼具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最后,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全媒體渠道能讓地方特色文化穿越國界,增強國家文化影響力,從而促進國際文化對話與協作。本文通過分析成功傳播案例,從中提煉出地方文化節慶傳播力提升的核心策略。這些策略不僅適用于“廣西三月三”的報道,對于其他地區乃至全球的地方文化節慶傳播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潮
參考文獻
[1]許海龍.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對外傳播研究:以回族傳統文化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5(7):82-85.
[2]丁青.文風,改“官腔”,也要防“網腔”[J].新聞戰線,2017(19):128-129.
[3]付麟雅,龔彥方. 情感、文化與價值:融媒體“傳播力”分析:基于融媒體新聞實務的考察[J].青年記者,2023(2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