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面臨著一系列挑戰。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任務型教學法逐漸成為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本文旨在探究任務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首先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然后闡述了應用任務型教學法的意義,最后提出了具體的應用策略。通過這些策略的實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質量,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和閱讀能力。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7-0138-03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任務型教學法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實踐操作的教學模式,受到了廣泛關注。在英語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法提倡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語言,這種學習方式更貼近實際應用,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因此,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推廣任務型教學法,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至關重要。
在當今初中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現狀卻不盡如人意,存在著諸多問題。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過于單一,部分教師往往只注重詞匯和語法的講解,而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導致學生閱讀興趣不高,閱讀能力低下[1]。此外,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還存在教學資源有限、評價制度不完善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制約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雖然信息技術手段在輔助教學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應用,但部分教師仍未能夠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閱讀教學的形式和內容相對單一,缺乏創新性和趣味性。同時,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往往比較注重分數和升學率,而忽略了對學生英語思維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任務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比較注重知識的灌輸和考試分數的高低,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習興趣缺乏足夠的重視。而任務型教學法則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教學策略。
首先,任務型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呈現出被動的學習狀態,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相反,任務型教學法通過引入真實的任務情境和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通過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的任務設置,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并積極思考,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其次,任務型教學法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閱讀理解是英語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學生具備綜合運用語言技能、理解文本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偏重于詞匯和句型教學,學生缺乏對于整體文本的把握和思維的拓展。而任務型教學法則通過將學習任務與實際問題相結合,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這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2]。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需要運用語言技能、推理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另外,任務型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學生開展英語閱讀的內在動力,傳統的閱讀教學所強調的知識灌輸和考試形式,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的降低。而任務型教學法通過制定有挑戰性的任務目標,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使他們對英語閱讀充滿了探索欲望,可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英語綜合能力,這種實踐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有效地增強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持續性。
(一)圍繞教學重點,設計合適的學習任務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這要求教師圍繞教學重點,設計合適的學習任務。在制定任務時,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和重點內容,才能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任務[3]。在設計任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語言能力合理設置任務難度,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獲取所需信息,指導他們如何組織語言,并及時對學生的書面作業進行評價和反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在實際操作中掌握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How Do You Get to School》這一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入手,根據課程教學目標來設計相應的學習任務。例如,在Section A閱讀課文時,學生首先學到的是基礎的短語搭配和句子,如“How do you get to school?”回答有“Take the bus”“Ride the bike”等,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設計討論返校交通方式的學習任務,如圍繞搭乘公交車、騎自行車、步行等方式,讓學生分組討論不同交通方式的優缺點。然后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交通方式,并說明選擇該交通方式的原因。在閱讀Section B “Crossing the River to School”這一文章時,教師除了要讓學生完成課本中相應的練習題之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和問答,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簡要介紹各種交通方式。在閱讀前可提問:“How do the students in the village go to school?”讓學生帶著問題來閱讀文章,這樣可以讓他們對文章的結構有更加清晰的了解,進行層層遞進地閱讀,在完成問題的同時也理解了閱讀文本的內容,從而提高他們的英語閱讀水平。
(二)布置小組任務,合作探究促進發展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法的應用旨在通過具體、明確的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閱讀過程,提升理解和運用英語的能力。其中,布置小組任務是這一教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合作探究,還能幫助他們在互動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技能。小組任務強調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相互討論、分享信息、協商解決方案,這種合作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還能提升他們的溝通技巧和批判性思維[4]。同時,小組任務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拓寬他們的思維視野,這對于英語閱讀中理解作者意圖、把握文章主旨等深層次閱讀技能的培養至關重要。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小組任務,讓學生合作探究課文中的關鍵信息。首先,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給每個小組分配不同的任務,如“Find out the polite ways to ask for directions”或“Summarize the main points of the conversation”。這樣的任務設計既緊扣教材內容,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和探究性。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們需要回到課文中,仔細研讀對話內容,提取相關信息。例如,在尋找禮貌問路方式的任務中,學生們可能會注意到課文中使用了“Could you please...”“Excuse me, could you tell me...”等禮貌用語。他們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總結出在問路時應該使用的禮貌表達方式。完成任務后,每個小組需要向全班展示他們的成果。這一環節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讓他們學會了如何整理和呈現信息。同時,通過聽取其他小組的匯報,學生們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信息技術輔助,創新教學形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趨廣泛。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信息技術的輔助能夠極大地豐富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5]。在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一般都是按照課文的流程來設計教學任務,這種刻板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而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師可以創新任務設計,使任務更加生動有趣,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任務型教學法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學活動的實踐性,而信息技術的引入則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網絡資源等信息技術手段,創設與閱讀主題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完成任務,提高閱讀理解的深度和廣度。
例如,在八年級《Will People Have Robots》一課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計一系列創新性的任務。首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與機器人相關的圖片和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出課文主題。然后,教師可以布置一個“未來機器人設計大賽”的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網絡資源搜集關于機器人的最新技術和應用,并結合自己的想象,設計一款未來的機器人。這個任務不僅要求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還需要他們發揮想象力和創新精神。在任務執行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資料搜集、整理和分析,這能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小組內的合作和交流也能促進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的發展。在任務展示環節,學生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文稿或視頻等形式展示他們的設計成果,從而鍛煉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展示能力。
(四)拓展閱讀資源,發展英語思維
初中英語教學不應該局限于課堂教材和現有資源,更應注重拓展閱讀資源,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和跨文化意識。通過拓展閱讀資源,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廣泛、更深入的知識,增強對英語的感知和運用能力。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局限于教材內容,受限于課堂時間,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多元化的閱讀需求。而拓展閱讀資源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英語原文材料,如英語小說、報紙、雜志、網絡文章等,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提高閱讀興趣。
以九年級教材《When Was It Invented》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Section A的“An Accidental Invention”講述了茶的發明過程,而Section B則探討了籃球的起源。這兩部分內容都為學生提供了了解不同文化、歷史的窗口,同時也包含了豐富的英語語言知識點。以“An Accidental Invention”為例,課文中涉及過去被動語態的用法,如“Tea was first drunk by Shen Nong about 5,000 years ago.”這句話就是一個典型的過去被動語態的句子。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拓展相關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在閱讀中進一步鞏固和掌握這一語法知識點。同時,課文中還有一些關于茶文化的詞匯和表達,如“teapot”(茶壺)、“tea ceremony”(茶道)等,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了解這些詞匯背后的文化內涵。在Section B中關于籃球起源的部分,課文中出現了“Basketball was invented by a Canadian doctor named James Naismith”這樣的句型結構,教師可以借此機會拓展學生對于“be invented by”這一短語的理解和運用。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有關籃球規則的英文材料,讓他們在閱讀中學習和掌握相關的體育詞匯和表達方式。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閱讀英語報紙、雜志等來豐富自己的英語閱讀渠道,積累英語詞匯和句子,在不斷的思考和練習中提升英語思維。
(五)完善評價制度,培養探究信心
傳統的評價方式以考試成績為主要評價指標,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英語水平和綜合能力。因此,在開展任務型教學法時,評價應涵蓋學生的參與程度、合作能力、創新思維等多個方面。除了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還可以通過檢查他們的學習筆記、評估他們的項目成果等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6]。其次,評價應注重過程而非結果。任務型教學法強調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參與和體驗,因此,評價也應重點關注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取得的進步和獲得的經驗。這樣的評價方式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究和學習的動力。
以八年級《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這一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項任務型閱讀活動,讓學生分組探討并比較不同電影院的特色和優缺點。要求學生用英語撰寫關于電影院的報告或評論,以評估他們的英語寫作能力。此外,在評價學生的報告或評論時,教師可以關注他們是否使用了正確的電影術語和表達方式,如cinema(電影院)、blockbuster(大片)、genre(類型)等。同時,教師也可以評估學生在描述電影院時是否使用了形容詞和副詞來豐富語言表達形式,如“be conveniently located”(地理位置優越)、“spacious seats”(寬敞的座位)等。在活動中,教師可以關注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的發言質量、合作態度以及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表現,及時指出他們在討論中的亮點和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和期望。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評價和交流,以促進相互學習和進步。
總而言之,任務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通過實施一系列的應用策略,可以有效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不斷探索和創新,進一步完善任務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同時,學校和教育部門也應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培訓,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從而真正實現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培養出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優秀人才。
(責任編輯:謝蓓)
[1] 王素華.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閱讀課中的運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7(2):87-88.
[2] 吳宇.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外語教學研究,2018(5):56-59.
[3] 張冰.任務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踐及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9(6):34-37.
[4] 趙麗娟.任務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20.
[5] 徐麗華.任務型閱讀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21(03):79-81.
[6] 靳麗.基于任務型教學法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探究[J].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21(02):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