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是國家賦予職業教育的光榮使命。文章提出以工程實踐創新項目(EPIP)教學模式推進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改造,探討了全面推進EPIP教學模式對培養現代工匠的必要性,提出了以修訂課程標準、優化實訓基地建設、打造教師團隊、改善教學評價等行動策略,凸顯課堂教學新形態。
關鍵詞:工程實踐創新項目(EPIP)教學模式;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新形態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4)07-0012-05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建設技能型社會,弘揚工匠精神,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新征程,質量之魂,存于匠心,工匠是高質量發展的踐行者。國家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為高職人才培養指明了重要方向——培養現代工匠。擁有精湛的技藝、能夠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堅持不懈地創新是現代工匠的顯著特征。職業院校要肩負起培養現代工匠的使命,就必須進行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的再造。課程、課堂是培養現代工匠的主戰場、主渠道,其關鍵在于教學模式的創新。工程實踐創新項目(EPIP)教學模式由呂景泉教授提出,并在其主導下廣泛應用于天津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收到了空前效果,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成為天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的重要支撐,得到了中外職業教育領域的極大認可,伴隨著魯班工坊走入世界二十余個國家,為世界職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對EPIP教學模式的再認識
EPIP是“工程實踐創新項目”的簡稱,四個字母分別取自工程(Engineering)、實踐(Practice)、創新(Innovation)、項目(Project)的英文首字母。其核心要義是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在真實的工作情景中形成與發展學習者的綜合職業能力與創新能力。EPIP教學模式是以實際工程項目為導引,以實踐應用為導向,培養學習者科學探究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1]。
(一)全面推行EPIP教學模式,應時代之召喚
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發展新質生產力呼喚著新型勞動大軍的涌現,這對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的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二條規定,職業教育“是指為了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或者實現職業發展所需要的職業道德、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等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而實施的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EPIP教學模式表現出四個特征:一是將職業道德、職業精神的培養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日常教學;二是將技術技能訓練和科學文化知識學習集成為具體的工作任務、項目,且任務、項目之間又互為依存,科學遞進;三是任務、項目全部來源于真實的生產一線,具有開放性、實踐性的同時也具有創新性;四是師生關系發生了同堂異構,由傳統灌輸式教育轉化為師生在共同研究與創造中完成具體的工作任務。EPIP教學模式根植于真實生產實踐,教學內容與真實崗位無縫對接。教學內容會伴隨產業升級而持續迭代,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標準會以教學任務為載體融入課堂教學,進而達成培養適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需求的創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標。
(二)全面推行EPIP教學模式,破教改之難題
2019 年至今,國家一直在密集發布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與制度,職業教育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縱觀這些政策與制度,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施,其主要目的是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在國家政策的驅動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但是課程改革難落地、課堂教學內容更迭與技術發展不同步等卡點問題依然存在,亟需破解。沒有一個先進的教學模式就沒有成功的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EPIP 教學模式是針對每一項訓練、每一項技能,在讓學習者學而知其用的同時,做到用而知其所、知其在、知其源,最終可以廣泛地應用衍生與自主創新。EPIP教學模式有效應用的基礎是深度的校企合作,作為教師要時刻提示自己教學內容是不是最新的,要具有把真實工程、實際問題轉化為具化的教學資源、教學載體的開發能力,實現在教學中由真實的工程項目、崗位任務導入,培養學習者從“知道做什么”到“知道為什么而做”,進而實現創新與突破,著力培養學習者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讓課堂教學具有不竭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三)全面推行EPIP教學模式,彰中國之特色
EPIP教學模式作為魯班工坊的核心內容,與魯班工坊一道走向了世界。EPIP教學模式萌芽于天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伴隨著國家現代職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而不斷成長與完善,經過螺旋式的研究、實踐、創新,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職教話語,得到了世界的高度認可。EPIP教學模式不但是天津的,還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EPIP教學模式具有鮮明的實踐導向,采取任務驅動方式,以工程中的實際任務為載體,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給予學生較大的自主性,促使他們主動尋找解決方案,激勵學生深入探究科學原理、技術細節,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如果以工程思維把EPIP拆成EP和IP則發現,EP 即工程實踐側,注重實踐操作和經驗積累; IP為創新項目側,是發現問題、創新與探索。EP是基礎、前提,IP是重點、載體,二者互為因果,不可分割。
202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世界銀行、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建設更好的正規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體系:中低收入國家的原則與實踐》(Building Better Formal TVET System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顯示,許多中低收入國家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體系同技能和勞動力市場需求不匹配,許多培訓機構提供的課程與學生和企業的需求不匹配,教師準備不足、設備陳舊等導致學生無法獲得優質服務,消減了學生接受職業技術培訓及進入相關行業工作的積極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干事斯蒂芬妮亞·賈尼尼(Stefania Giannini)表示:“青年失業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關注、下定決心,并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提供全納的、可獲得的終身學習和技能提升機會。我們要通過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讓青年掌握所需的技能和知識,使他們不僅能夠在當今的就業市場上脫穎而出,而且能夠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茁壯成長。”[2]開展技能培訓最好的模式非EPIP教學模式莫屬,這也是EPIP一經問世,就得到世界各國響應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津職業院校基于EPIP教學模式的探索,構建了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專業“五業聯動”辦學機制,形成了“核心技術技能一體化”專業標準開發機理,開發了“工程化、實踐性、創新型、項目式”系列化綜合實訓課程,研制了100余部雙語教材與教學資源,系統實施了以工程實踐為導向、以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的中外“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計劃,取得了重大改革實踐與理論創新突破。
二、基于EPIP教學模式的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說到底就是要解決“教師怎樣教,學習者怎樣學”這一問題,需要從教學模式改起。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按照生產實際和崗位需求設計開發課程,開發模塊化、系統化的實訓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普遍開展項目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EPIP 的核心恰為“基于真實的工作任務、項目開展教學”。要實現“在真上學,在真上教,在真上做”,就必須重新修訂課程標準,優化實訓基地建設,提升教師雙師素養,改善教學評價。
(一)基于模塊化課程建設修訂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和教學保障,是開展課程教學的依據,是課程的靈魂和核心。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規定,將標準化建設作為統領職業教育發展的突破口。模塊化課程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新形態,具有靈活性、實用性、開放性、項目式的特點,這些屬性與EPIP教學模式高度契合。因此,選用EPIP教學模式進行模塊化課程建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模塊化課程建設應充分發揮課程標準的權威性、指導性和規范性作用,以制定課程標準為統領,全面而系統地進行教學實施、教材編寫、資源配置、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在改革過程中要以落實EPIP教學模式的核心要義為指導,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以崗位工作過程作為課程標準制定的依據,按照生產實際和崗位需求設計開發課程內容[3],在標準中要明確具體的任務載體,載體的內容要源于真實工作與生活。比如“動力電池系統檢測與維修”課程,在分析動力電池檢修崗位能力的基礎上,根據崗位主要工作領域設定為“動力電池檢修”“動力電池管理系統檢修”“綜合故障檢修”3個項目,每個項目再序化成若干教學任務,例如將“動力電池拆裝與檢測”重構為“檢、拆、查、測、裝、調”6個教學任務。
(二)基于工程實踐優化實訓基地建設
持續強化學習者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4],須適應EPIP的教學要求,基于工程思維的邏輯,以實際工程為背景和基礎,打造綜合、系統、真實的工程實施環境。從實際崗位工作任務出發,創造真實的工作場景,打造一批通過訓練項目而得到的真實產品,讓作業向作品、產品轉換。比如在模具專業中,按照模具加工的工作流程調整原來的專業實訓室,由立式加工中心、電火花、線切割和鉗工工作臺組成一個學習島,遵從學習者的認知規律,按照從簡單到復雜、從單項到綜合的產品加工過程創設任務載體,以完成具體工作任務的方式有序地開展教學活動。
(三)基于雙師素養提升教師能力
職業院校的教師是集理論、技術、技能、教學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5]。早在“十一五”時期,教育部就開始了以提高教師雙師素質為重點的職業院校教師培養計劃。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的《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指出,“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和教學團隊短缺,已成為制約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瓶頸。”實施EPIP教學模式離不開教師與團隊。在“雙高”建設期間,天津職業大學開展了基于教師專業創新團隊建設的教師個人與團隊共成長攻堅計劃,構建了以師德師風建設為引領、以雙師素養提升為目標、以數字素養提升為關鍵的“三基本一專長”教師職業發展成長模型(見圖1),引導教師塑造“大品格”,練就“大技藝”,成為“大先生”,成為支撐新時代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
(四)基于學習者習得改善教學評價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要求,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在推行EPIP教學模式的過程中,要以“過程性、表現性、成長性”重構教學評價體系,在評價的主體、手段多元化的基礎上,從認識、熟悉、掌握、創造四方面開展全過程評價;在具體任務完成過程中,對學習者在小組、團隊中發揮的具體作用給予表現性評價;對學習者在整體項目任務完成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給予成長性增值評價。例如,在酒店專業“高端對客服務”課程中,運用教學平臺和酒店客戶管理系統中的評價功能,全過程精準記錄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從團隊協作、操作規范、任務完成、服務滿意等方面由企業導師、學校教師、小組團隊等多元評價主體進行評價,對于突發事件、過程中的創新開展增值評價,激勵學習者個性化發展。
三、以EPIP教學模式打造課堂教學新形態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習者獲取知識、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觀念的主渠道。一個全新的教學模式終將改變課堂教學的形態,也將改變學習者的學習范式。EPIP的“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實踐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工程項目為統領”的理念,將充分激發課堂“教”與“學”的雙重動力,有效解決課堂教學內容與崗位變化不同頻、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不開放等問題,在課堂中呈現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新要求、新期盼,讓課堂凸顯職業教育的典型特征。
(一)建構校企共軛相融共生的跨界課堂
以共生、共育、共贏為主線,依托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與龍頭高端企業深度合作,建設校企命運共同體,實施EPIP教學模式,可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6]。EPIP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課堂的單向性、封閉性。通過與行業頭部企業深度合作,開展雙師同堂授課,企業教師從“崗位能力需求”出發,將最新的產品、任務、技術帶入學校;學校教師從“課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需要”出發,提取典型任務。雙師共同進行項目載體轉化,為EPIP教學模式提供載體支撐,也為學習者提供與實際工作緊密相關的技能和知識培訓。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培養深度融入具體任務中,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促進師生共同成長,不斷激發學習者內生學習動力,為他們未來能夠在各個行業中成為技藝精湛、敬業奉獻的專業人才提供有效支持。
(二)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應凸顯的6I特質
EPIP微觀課程論的“工程化”,強調課程所含的知識、技術(技能)、素養要以工程為基礎,源自工程,瞄準工程,服務工程[7]。這個“工程”是承載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與任務,也是新技術、新標準、新規范在教學實施中的具體路徑。天津職業大學經過多年實踐探索,針對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課堂教學的價值、崗課、師生、資源、評價等五個方面系統實施“思政導航、崗課共軛、數字賦能、三元嵌合、評價重構”五大策略,梳理出“思想價值引領(價值性,Ideology)、校企深度互動(互動性,Interactivity)、信息技術支撐(信息化,Information)、任務有效實施(實施性,Implementation)、行動思維創新(創新性,Innovation)、持續改進提升(進步性,Improvement)”等6個具有職業教育典型特征的課堂屬性,簡稱為“6I”。EPIP教學模式所倡導的理念與6I課堂屬性高度互為印證,也可以說,是EPIP教學模式在課堂層面的具體呈現。
(三)EPIP教學模式應成為教師必備的能力
2019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指出,開展國家級團隊教學改革課題研究,創新模塊化教學模式,打破學科教學的傳統模式,探索“行動導向”教學、項目式教學、情景式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新教法。正因如此,應將實施EPIP 教學模式作為國家創新團隊教師必備的能力,這也是教師破解課堂教學難題的制勝法寶。模式的實施可以有效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與合作,讓學習者更加準確地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和工作流程,在實景真情中去完成任務,在反復訓練中提高技術技能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方法、手段和載體,持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以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可由學校教師、企業導師和若干名學生組建學習共同體,學生以員工、學徒、合作者等諸多角色參與不同項目訓練,師生在觀點的碰撞中共情與共鳴,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企業大師的參與能讓學生感知未來的自己,為成為大國工匠埋下理想的種子。
四、結語
EPIP 是中國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伴隨著魯班工坊走向了世界,在國內、國際得到廣泛應用與推廣。天津職業大學與南非德班理工大學共建的魯班工坊中,增材制造、物聯網應用技術兩個專業成為德班理工大學2023年的新專業,而實施EPIP教學模式開展技能訓練與人才培養,也被明確地寫入了招生簡章,成為吸引考生的重要利器,也成為天津職業大學主持的國家級課題“新時代職業院校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領域團隊教師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與實踐”中的重要實踐內容。
展望未來,數字經濟迅速發展,產業變革日新月異,各種新技術不斷涌現并迅速普及,極速催生了對數字人才的需求。職業教育必須主動擁抱數字化,不斷拓展EPIP教學模式的外延與內涵,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拓展學習資源和互動方式,積極適應不斷變化的產業環境和技術發展,更全面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能夠從容應對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迎接未來的挑戰和機遇,為成為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強基筑本。
參考文獻:
[1]呂景泉.工程實踐創新項目(EPIP)解析[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34.
[2]胡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注發展中國家職業技術教育[N].中國教育報,2023-08-31(09).
[3]陳炳森,葉繼新.基于工作過程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建設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4(35):79-80.
[4]李政.職業教育模塊化課程: 內涵、開發與使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14):5-11.
[5]呂景泉.談職業院校新教師入崗訓練與“雙師型”素質教師“雙師型”結構團隊培養——EPIP視域下“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機制與路徑[J].職業教育研究,2022(2):9-15.
[6]呂景泉,張維津,米靖.論工程實踐創新項目(EPIP)教學模式的“工程化”——從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說起[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14-17.
[7]呂景泉,李力.模式創立、標準研制、資源開發、師資培養——魯班工坊的創新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 2022(10):5-9.
(責任編輯:張宇平)
Engineering Practice Innovation Project (EPIP) Empow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Classroom Teaching
YANG Rong-min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 Tianjin 300410, China)
Abstract: To cultivate skilled craftsmen and great country craftsmen is a noble mission entrusted t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the country. This paper proposes to promote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teaching mode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Innovation Project (EPIP), delves into the necessity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EPIP teaching mode to cultivate modern craftsmen, and outlines ac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revising curriculum standards, optimizing the construction training base,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faculty and improving teaching evaluation,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new 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Engineering Practice Innovation Project (EPIP);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classroom teaching;new form
作者簡介:楊榮敏(1965—),女,天津職業大學副校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教育部教師創新團隊建設主課題“新時代職業院校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領域團隊教師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與實踐”(編號:ZH2021120301);天津市教委社會科學重大項目“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編號:2020JWZD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