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許多城市的老城區面臨著發展與保護的雙重難題。基于對河南省安陽市老城規劃現狀的分析,提出其當前存在的問題,即缺乏完整規劃、資金不足導致拆遷難題、特色缺失導致的同質化問題,以及商業與文化沖突等。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促進安陽市老城區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城市的繁榮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關鍵詞:老城規劃;安陽;現狀;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11-0127-03
一、研究背景
城市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社會發展脈絡。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許多城市的老城區面臨著發展與保護的雙重壓力。老城區作為城市歷史發展的見證者,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還蘊含著城市的記憶與情感。因此,如何在推動城市發展的同時,妥善規劃和保護好老城區,成為擺在各地政府面前的迫切任務。
河南省安陽市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擁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淀和獨特的文化底蘊。老城區作為安陽市歷史發展的核心區域,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城市發展軌跡。然而,長期以來的不平衡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壓力,導致老城區面臨著諸多發展問題,包括基礎設施老化、城市規劃不合理等,亟待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與發展。
二、文獻綜述
老城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和人文景觀,但由于建造時間久遠,面臨著功能衰退、建筑老化等多種問題。為適應新的社會要求,各地政府開始重新規劃和建設老城區。在此背景下,國內外學者積極探究老城規劃的原則、方法和策略,并研究其在可持續發展、社會參與和歷史保護等方面的作用。
一些學者將其研究重點放在老城規劃的具體方法和策略上,其中最典型的當屬“整體規劃”。石聞等人[1]、楊超[2]分別以北京、湯陰老城保護為例,提出了關注遺產保護、完善基礎設施一體的“整體保護”規劃策略。除整體視角外,趙旭等人[3]以陜西省漢陰老城的更新發展為例,提出了居民自建的老城規劃方法[3],為其他同類城市提供了有力參考。還有一些學者選擇專注于老城規劃中的某一方面進行研究,包括老城中心區地下空間的規劃路徑[4]、城市內綠道系統的規劃設計[5],以及交通道路的規劃[6,7]等多種內容。
在生態文明建設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老城規劃的重要性不僅僅在于保護歷史遺跡,更在于維護老城內蘊含的生態環境。高暢、夏青從文化生態學視角出發,結合廣西賓陽老城控制性詳細規劃,提出老城規劃應將自然要素與社會人文要素相結合,以激發老城區自身的潛在活力[8]。張璐提出了“山—水—城”生態景觀格局與城市功能布局優化的規劃策略[9]。楊鐘亮提出將河流生態納入城市規劃之中,協調城水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10]。
三、安陽市老城區規劃發展現狀及主要問題
曾經,河南省安陽市以其獨特的歷史遺跡、文化傳統和工業基礎,被定位為“歷史文化名城”和“工業城市”。隨著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安陽市的城市定位也在逐漸變化。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批準安陽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明確了安陽的城市定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豫晉冀三省交界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11]。城市定位的演變不僅反映了城市發展的多元性,也凸顯了城市規劃在適應社會變革中的靈活性。也正是在城市定位更新的背景之下,安陽市開始對老城區古建筑群進行修繕整治。
安陽市老城區位于該市的市中心地帶,屬于該市的核心區域。安陽老城(彰德府城)作為明清城市的代表,直到20世紀90年代都保持著較為完整的古城風貌和傳統的城市文化形態。整個老城區域被護城河環繞,四周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內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天寧寺塔、高閣寺等多個歷史古跡,老城區凝聚了整座城市的精神文化。
近年來,安陽市以南半城護城河一期改造項目和近3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整治項目為重點,謀劃實施了總投資150億元的古城保護復興工程,旨在打造全域文化特色旅游精品線路和安陽市夜間文旅消費區。目前,安陽古城已形成以倉巷街歷史文化街區、城隍廟—高閣寺歷史文化街區、東南角城樓(魁星閣)片區、北大街商業步行街等為代表的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并于2022年3月被評為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盡管安陽老城規劃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在古城建設規劃過程中仍舊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老城區內缺乏完整的城市規劃方案
當前,安陽市的老城規劃主要集中在各個歷史文化街區和古建筑保護上,如倉巷街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東南角城樓(魁星閣)片區改造等,缺乏一個全面的老城規劃方案來統籌整體發展。同時,老城內其他街區仍保留著原有的風格和面貌,難以做到以點成線、從線到面的全方位老城規劃改造。此外,僅從單個文化街區著手進行改造,容易導致老城內發展不平衡。例如,改造后縣前街的璀璨夜景與隔壁街道東大街形成鮮明對比。盡管兩街相鄰,但夜晚的巨大反差引發人們深思,歷史街區的改造不應只是一項表面工程,在未來的發展中,城市規劃應從整體出發,確保每個街區都能散發出獨特魅力。
(二)缺乏資金支持,導致拆遷和拆遷后的街區重建困難重重
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老城區規劃所面臨的諸多挑戰變得更加復雜和棘手。在老城區改造過程中,拆遷難題越發凸顯,拆遷過程中存在不少釘子戶,導致改造工程受阻,影響整個改造計劃的推進。例如在對東南角城樓片區進行改造時,需全部拆遷的一個小區內有戶居民拒絕政府的拆遷補償,仍居住在原址,從而在魁星閣附近留下了一棟破舊小樓,破舊的小樓與恢弘大氣的魁星閣形成對比,影響了整個區域的美感和觀賞價值。此外,拆遷后的廢墟問題同樣令人擔憂,一些街區在拆遷完成后留下了大量的廢墟。由于資金不足和其他困難,這些廢墟難以得到及時的清理和重建,廢墟的存放不僅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還可能對城市形象產生負面影響,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
(三)老城改造缺乏自身特色,與周邊其他地區古城同質化嚴重
在追求現代化發展的背景下,城市改造往往注重城市功能的增加,但這個過程也可能導致一些城市失去原有的歷史文化特色。安陽老城區改造并未找準自身定位,使得整體風貌與其他古城趨同,難以區分,如安陽倉巷街的夜景風格與山西沂州古城十分相似。同質化現象不僅影響了城市獨特性,而且還會減弱老城自身的吸引力和文化魅力。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老城的規劃改造應尊重這些獨特性,在保護傳統的同時,創造出獨具特色的現代城市形態。
(四)老城區商業化建設與自身文化價值間存在沖突
為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老城區內部需加強商業化建設,吸引更多商家、游客進駐。然而,在商業化建設過程中引入現代化商業街區元素可能與老城區的歷史氛圍和建筑風格產生沖突,破壞老城區的整體美感與獨特韻味。例如,在倉巷街兩側設置的霓虹燈牌,其“網紅”風格與老城內的明清風格建筑并不協調。此外,在商業化建設過程中,同樣存在為了商業利用,對一些歷史建筑、文化遺產進行改建甚至拆除的行為,這也同老城的自身文化價值存在一定沖突,不利于老城未來的長遠發展。
四、對策建議
(一)凝聚多方力量,制定綜合性城市規劃方案
政府、社區和各方專業人士應綜合考慮多方面需求和利益,制定出符合實際需要的綜合性城市規劃方案。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土地利用、交通、建筑風格等多個方面進行規劃,同時引入城市設計師、規劃專家和社區居民的意見,確保規劃方案滿足不同層面的需求。并將文化與創意產業納入城市規劃,以歷史和文化作為依托,促進旅游和創業活動,為老城區注入新的活力。最后,老城規劃方案應考慮長期可持續性,不僅要解決當前困難,也要為未來的發展預留空間和機會。
以西安為例,它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特有的盛唐文化下形成的“西安模式”對于各地城市規劃都具有啟發意義。西安的眾多地標性建筑形成了多個經濟文化發展核心點,并以各核心點為中心向周圍發散,進而形成了多個圍繞盛唐文化背景、充滿盛唐風格元素的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以點帶面,打造了獨一無二的西安城市品牌[12]。
(二)創新性重建,在有限資金下解決拆遷與重建難題
引入公私合作模式,吸引私人投資者參與拆遷后的重建項目,私人資本可為項目注入資金,而政府提供土地、基礎設施或稅收優惠等各項激勵措施。整合雙方的資源和優勢,共同推進重建項目的實施。此外,還可基于社區參與,采用共建共享模式進行重建,居民參與重建項目的設計、策劃和管理,既減少重建成本,還能增加居民的社區認同感。例如陜西省漢陰老城,由于其沒有被納入老城保護體系,也無力進行大規模的舊城改造,當地政府結合當地實情,選擇了一種以居民自建為核心的發展與更新方式,將城市規劃的工具理性與居民價值理性相結合,完成了老城的發展與更新[3]。最后,將重建過程劃分為多個階段,逐步實施,不僅能分散成本,減輕財務壓力,還能適應市場變化,隨時更新規劃建設方案。同時,對所有重建項目進行優先級排序,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最有價值和影響力的項目中,為后續的項目重建吸引更多資金支持。
(三)因城施策,在老城改造中塑造其獨特性
深入挖掘老城的歷史文化背景,并融入地域特色和歷史元素,例如甲骨文特色文化、安陽民俗風情展等,以塑造出有別于其他城市的風貌,體現老城特有的文化內涵。譬如,安陽古城內留存的大量明清時期的官衙、廟宇、胡同街區等,都可成為安陽古城的獨特標簽。其次,分析周邊古城的特點,強調安陽古城與其他古城的文化差異。鼓勵城市規劃師挖掘老城內在的獨特元素,將其融入建筑、公共空間的設計中。鼓勵藝術家和創意從業者在老城區開展活動和創作,將藝術融入城市生活,形成獨特的文化氛圍。正如淄博燒烤的爆火,不僅使淄博一躍成為熱門網紅城市,更讓淄博的傳統文化成為淄博的城市名片[13],淄博市各相關部門積極組織全市知名書畫家在八大局附近開展書畫惠民、書畫展示活動,加上各類文創產品、非遺技藝的加入,使得淄博不斷吸引游客慕名前往。安陽也可邀請當地的書畫家、手工藝者、非遺傳承人,于老城內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吸引來往游客。
(四)和諧共存,在老城發展中平衡商業化與文化保護
明確老城區規劃應以文化保護為導向,商業化建設應主動與文化價值相協調,將歷史遺產、傳統藝術等納入規劃中,保留獨特的城市風貌。其次,建立完善的文化保護法規和政策,明確商業化建設在文化保護面前的限制和要求,保障文化價值的傳承。此外,還需控制商業項目的規模和密度,避免大規模的商業化帶來的文化價值喪失,鼓勵小而精的商業模式,以更好地融合當地特色。同時,規范古城周圍的建筑風格類型,引導商業建設符合老城的建筑風格,融入歷史環境,避免與自身文化價值不協調的外觀。例如云南省麗江古城內,所有的商業建筑均保持一致風格,游客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時空,感受過往的麗江風情。
五、結束語
老城區的規劃與發展問題不僅涉及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更關乎歷史文化傳承與社會和諧。本文深入研究安陽老城區的規劃發展問題,并通過分析老城改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強調老城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系,以及在保護傳統文化與促進城市發展之間的平衡取舍。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系列具體的策略建議。首先,多方合作制定綜合城市規劃方案,強調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協同合作,以實現老城規劃的整體性與可持續性。其次,利用有限資金創新性解決拆遷與重建難題,為老城區的復興提供實質性的可行途徑。最后,因城施策的策略強調了個性化發展,塑造老城的獨特魅力,并在商業化建設與文化保護之間尋求平衡發展,實現雙贏的局面。因此,要實現老城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政府、學界以及社會各界人士應攜手合作,共同探索新的路徑與方法,實現規劃發展的良性循環,為城市的繁榮發展貢獻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石聞,廖正昕,馬良偉.何謂整體,為何保護:淺談北京老城整體保護的規劃策略與實踐探索[J].人類居住,2022(2):8-11.
[2]" "楊超.文化景觀空間體系:非歷史文化名城型老城更新規劃方法研究,以湯陰為例[J].城市規劃,2022,46(5):81-92.
[3]" "趙旭,張文佳,陰劼.居民自建:規劃之外的地方實踐與地方智慧:以陜西省漢陰老城的更新與發展為例[J].城市規劃,2020,44(5):89-96.
[4]" "王耀宇.老城中心區地下空間規劃路徑探析:以漳州市勝利公園周邊地區為例[J].江西建材,2020(5):88-89,91.
[5]" "朱夢悅,呂偉健,丁純璐.南京市老城內環綠道系統規劃探究[J].智能城市,2019(15):9-10.
[6]" "高思琦,蓋春英,彭敏.北京老城道路交通環境提升規劃研究:以鼓樓西大街為例[J].城市建筑,2018(30):49-53.
[7]" "彭敏,蓋春英.北京老城更新中的道路提升規劃研究[J].城市交通,2019,17(2):49-53,101.
[8]" "高暢,夏青.文化生態學視角下的老城地區活態保護與更新:以廣西賓陽老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例[J].城市建筑,2017(33):28-32.
[9]" "張璐.山水城市“城市雙修”的規劃框架與實踐:以天津市薊州區老城更新規劃為例[J].城市,2018(7):36-42.
[10]" "楊鐘亮.基于“城市水系雙修”的河道生態景觀規劃研究:以丹陽市老城水系綠化景觀規劃為例[J].中國園林,2022,38(S1):102-107.
[1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批準安陽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EB/OL].(2015-10-08)[2023-09-07].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0/08/content_10210.htm.
[12]" "邵曉睿.“西安模式”對促進洛陽夜間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啟示[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10):24-25.
[13]" "湯培哲,王文姮.議題、凝視與狂歡:“淄博燒烤”的網絡出圈與其塑造的城市形象傳播研究[J].科技傳播,2023,15(12):7-10,14.
[責任編輯" "文"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