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醫院感染的發生情況,并探討其風險因素,為今后臨床治療該疾病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18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術后是否發生感染分為感染組(45例)與未感染組(135例),分析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并進行單因素與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并發感染的影響因素。結果 與未感染組比,感染組年齡≥53歲、合并糖尿病、急診手術、手術時長≥60 min、合并膽囊破裂、合并膽囊頸部結石嵌頓患者占比均更高,BMI水平較低(均Plt;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大、急診手術、手術時長長、合并膽囊破裂均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OR=2.887、6.482、10.196、7.999,均Plt;0.05)。結論 年齡大、急診手術、手術時長長、合并膽囊破裂均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上述危險因素可為臨床評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并發感染提供參考,應盡早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 術后感染 ; 并發癥 ; 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65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1.0089.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1.029
膽囊切除術是肝膽外科常見術式,主要用于膽囊結石、膽囊炎癥、膽囊隆起性疾病等的治療。過去傳統開腹手術可以幫助操作者直接面對膽囊,操作空間也相對充足,已形成成熟的理論與操作體系,但仍存在創傷大、恢復慢、并發癥多等不足[1]。而腹腔鏡手術憑借創傷小、痛苦小、恢復快、并發癥少、住院時間短等優勢在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逐漸成為患者及外科醫師的首選術式。近年來,隨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成熟與普及,其適應證也在逐漸放寬,但與此同時,隨著手術量的增加,再加上肝膽手術解剖復雜、手術切口暴露時間較長等因素,術后醫院感染發生率亦較之前明顯增高[2-3]。膽囊切除術后并發感染嚴重影響手術效果,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負擔,因此尋找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并加以干預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鑒于此,本研究繼續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旨在為臨床圍術期管理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18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術后是否發生感染分為感染組(45例)與未感染組(135例)。納入標準:⑴符合《膽囊切除術后常見并發癥的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18版)》 [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⑵術后感染:術后住院期間內觀察到切口表面有紅、腫、熱、痛或膿性分泌物,切口表明分泌物細菌培養陽性,患者血常規中白細胞計數升高,患者出現發熱、寒戰等臨床癥狀,引流物中見大量膿性液體[5];⑶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⑴術中操作涉及其他部位器官組織或中轉開腹;⑵合并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疾病、惡性腫瘤;⑶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⑷合并心、肝、腎等重大器官功能障礙;⑸既往肝臟或膽管手術史。本研究經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通過醫院信息系統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主要包括年齡(lt;53歲、≥53歲)、性別(男、女)、BMI、是否合并高血壓、是否合并糖尿病、吸煙史、飲酒史、病程、病變類型(結石、息肉)、膽囊周邊是否存在積液、手術時機(急診、擇期)、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6](Ⅰ級、Ⅱ級、Ⅲ級)、手術時長(lt;60 min、≥60 min)、術中出血量(lt;20 mL、≥20 mL)、術中體溫(lt;38 ℃、≥38 ℃)、抗菌藥物使用時長(lt;48 h、≥48 h)、術中是否膽囊破裂、是否膽囊頸部結石嵌頓。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血常規分析儀(濟南歐萊博科學儀器有限公司,型號:TEK5000P)檢測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淋巴細胞百分比、單核細胞百分比;另采集患者2 mL靜脈血,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
1.3 觀察指標 ⑴單因素分析。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⑵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篩選腹腔鏡膽囊切除發生術后感染的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χ2趨勢檢驗;計量資料均使用S-W法檢驗證實服從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 t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評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感染的影響因素。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與未感染組比,感染組年齡≥53歲、合并糖尿病、急診手術、手術時長≥60 min、合并膽囊破裂、合并膽囊頸部結石嵌頓患者占比均更高,BMI水平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兩組患者性別、合并高血壓、吸煙史、飲酒史、病程、病變類型、膽囊周邊存在積液、ASA分級、術中出血量、術中體溫、抗菌藥物使用時長占比情況及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淋巴細胞百分比、單核細胞百分比、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1。
2.2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發生術后感染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2;將上述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顯示,年齡大、急診手術、手術時長長、術中合并膽囊破裂均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OR=2.887、6.482、10.196、7.999),效應值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3 討論
由于膽囊特殊的解剖位置、生理功能及解剖特點,膽囊疾病常合并感染,而實施膽囊切除術的患者,切口的污染程度較高,易發生術后感染[7]。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作為一項微創手術,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的優勢,但仍存在一定的手術感染風險。本研究收集了180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45例患者術后并發感染,感染發生率為25%,與齊萌等[8]研究報告的感染率接近。為降低感染的發生,本研究積極探討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感染的相關因素具有臨床必要性。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年齡大、急診手術、手術時長長、合并膽囊破裂均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在于,年齡較大的患者可能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另外,年齡較大患者可能出現營養不足或體質量下降,進而影響其術后免疫功能,增加感染和并發癥的發生風險[9]。對此建議加強對高齡患者的術后巡視,了解和掌握患者身體和切口的恢復情況,若出現異常現象立即進行干預。
有研究顯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時機對術后并發癥有較大的影響[10]。等到發病停止、炎癥好轉再實施手術是最佳手術時機選擇,主要是由于Calot三角粘連情況得到緩解,手術成功率也會得到提升,進而可降低術后感染的風險,這與何光習等[11]研究結果一致。而急診手術大多為感染性、污染性手術,如腸穿孔、胃急性腸梗阻等,急診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多為膽囊急性炎癥期,故會增加切口感染風險。對此建議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可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選擇抗生素等藥物緩解炎癥,根據患者自身情況擇期進行手術,盡量避免急診手術。
手術時間過長即術中有創操作時間增加,切口因機械力的作用發生氧化分解,從而引發炎癥,影響切口的愈合,同時,隨手術時間延長會阻礙切口處的血液循環,抑制免疫、吞噬細胞的侵入,導致局部組織抵抗力和修復力下降,從而引發感染[12]。孫滕洋等[13]研究也顯示,手術時長≥60 min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對此建議術中要強調手術操作的效率性,在保證成功率的條件下盡量縮短手術時間。
術中膽囊破裂,膽汁會流入腹腔,污染周圍組織和腹腔,進而引起一系列的感染并發癥,如膽汁性腹膜炎、肝下積液、切口感染等,這與陳立軍等[14]研究結果一致。對此建議若術中發現膽囊發生破裂,手術結束后應于局部充分沖洗,沖洗時應注意患者體位,避免炎癥沖洗液流入下腹和盆腔,并且術后需留置引流管充分引流。術后可留取部分膽汁做藥敏測試,根據測試結果選擇敏感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
綜上,年齡大、急診手術、手術時長長、術中合并膽囊破裂均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上述危險因素可為臨床評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并發感染提供參考,應盡早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預后。但本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為回顧性研究,且樣本量較小,后續還有待于進一步開展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李錦粱, 馬浩越, 孫兆偉, 等.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難度預測列線圖的構建及驗證[J]. 山東醫藥, 2019, 59(35): 45-48.
宮子建, 王薪宇, 高洪洋.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20, 24(3): 473-474.
HOYUELA C, JUVANY M, GUILLAUMES S, et al. Long-term incisional hernia rate after 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after standard three-port laparoscopy: A cohort study [J]. Hernia, 2019, 23(6): 1205-1213.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外科學組, 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膽道外科醫師委員會. 膽囊切除術后常見并發癥的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18版)[J].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2018, 17(4): 325-328.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J]. 中華醫學雜志, 2001, 81(5): 314-320.
李響. 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在老年肝癌患者外科治療風險評估中的作用[J]. 實用老年醫學, 2015, 29(9): 755-758.
RAJ A, SINGH S, RAJ A, et a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valuating postoperative port site infections among patients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either via umbilical or epigastric port[J]. Cureus, 2023, 15(11): e48709.
齊萌, 孫亞蘭, 賈文成, 等.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相關影響因素[J]. 醫學臨床研究, 2023, 40(12): 1933-1935, 1939.
王鈺芳, 高廣勇, 高海燕.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患者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 齊魯護理雜志, 2022, 28(14): 99-101.
侯澤斌,段亞飛,徐輝,等.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時間延長的影響因素分析[J].腹腔鏡外科雜志, 2022, 27(5): 362-366.
何光習, 龍澤韓, 肖克敏.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研究[J]. 中外醫學研究, 2018, 16(9): 38-39.
劉小芳, 陳先鋒, 蔣勝.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時機對并發癥的影響及中轉開腹危險因素分析[J]. 臨床誤診誤治, 2020, 33(7): 62-66.
孫滕洋, 季福建, 房學東. 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20, 24(4): 618-619.
陳立軍, 彭靖, 馬軍亮, 等.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療效觀察[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20, 28(8): 1018-1022.
作者簡介:朱怡貴,大學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肝膽胰外科。
通信作者:羅永香,碩士研究生,主任醫師,研究方向:肝膽胰外科及血管外科。E-mail:10270124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