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部分食品企業走“脫實向虛”道路,將更多精力投入房地產、保險、旅游等與自身主業無關的行業,忽視了最重要的食品加工業務,從而造成資金鏈斷裂。以雨潤食品為例,就其財務資源配置金融化所帶來的經濟后果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雨潤食品的主營業務收入、凈利潤都與其財務資源配置金融化呈正相關關系,而上市融資后,其收益卻出現了下降;流動比率與速動比率都與其財務資源配置金融化正相關,但速動比率偏低,會增加其償債風險;研發投入不斷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公司失去了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財務資源配置;金融化;經濟后果;實證分析;食品行業
0" 引言
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企業財務資源配置問題日益突出。財務資源配置金融化是指企業通過金融市場進行股權、債權等金融資產投資,實現資本增值和資金的有效利用[1]。企業金融化直接影響因素包括股權結構、管理層持股、大股東控制、盈利能力和公司規模等,間接影響因素包括經濟環境、競爭壓力和社會政治背景等[2]。實體企業“脫實向虛”表現為將資本投向了更多的“虛擬”領域,這與企業金融資源的不合理分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3]。財務資源配置主要解決企業通過什么來獲得利潤并創造價值的問題,它是企業獲得盈利的先決條件和依據[4]。所以,研究企業財務資源配置有沒有“脫實向虛”及其經濟后果,對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以我國肉類食品加工企業雨潤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雨潤食品”)為例,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探討財務資源配置金融化對實體企業融資的影響。雨潤食品曾是我國肉類加工行業的龍頭企業,但因盲目投資和擴張,出現“脫實向虛”之勢,近幾年連續虧損,多家子公司申請破產重組。探討財務資源配置金融化對其產生的經濟后果具有現實意義。
1" 雨潤食品介紹及財務資源配置情況
1.1" 雨潤食品介紹
雨潤食品創立于1993年,最初廠房占地僅300多平方米,職工60多人。經過多年發展,雨潤食品已成為擁有國內肉制品生產線7條、進口設備120臺(套)、高標準廠房占地213萬平方米、職工980人的大型肉制品公司。雨潤食品擁有多個品牌和多項業務,涉及食品、房地產、旅游、物流等領域,主要銷售肉制品,擁有近千種產品,包括低溫肉制品、火腿腸、發酵肉制品、意大利火腿、帕爾瑪火腿、薩拉米、酒店肉制品、培根等,并且其市場占有率多年位居全國市場前列。2023年4月,雨潤食品榮獲“2022年度中國消費品市場銷售領先品牌”。
雨潤食品一直致力于創新品類研發,傾聽消費者的真實反饋,不斷優化產品矩陣,并加強在數字技術領域的深入發展與應用。農產品物流板塊是雨潤食品精選平臺重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之一。此外,雨潤食品還積極響應“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升級”戰略,在全國多個地區發展農產品加工、物流及現代商業項目。
1.2" 財務資源配置情況
2018—2022年雨潤食品固定資產及其占比見表1。由表1可知,2018—2022年,雨潤食品資產總額大幅下滑,固定資產占資產總額比例不斷降低。部分原因是雨潤食品對資產進行了減值處理。另外,還有一些廠房和設備被出售。而對于食品加工企業來說,更要注意固定資產的投入和保養。雨潤食品2022年固定資產占資產總額比例較2018年下降33.09%,可見其對資產投入與養護并不重視。雨潤食品逐漸涉足房地產、保險業、旅游業等諸多領域,同時在主要業務上的投入有所下降,導致財務資源配置金融化,忽視了對固定資產的投資與開發。
2018—2022年雨潤食品流動資產及其占比見表2。結合表1和表2可以看出,2018—2022年,雨潤食品流動資產占資產總額比例不斷上升,而固定資產占資產總額比例不斷下降。近年來,雨潤食品將固定資產進行了減值處理,導致其流動資產占資產總額比例接近甚至超過了固定資產。另外,雨潤食品流動資產占資產總額比例也遠遠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企業在對流動資產進行配置時,要留出足夠的資金來保證運營活動正常開展并及時償還貸款。所以,從流動資產構成看,雨潤食品現金流狀況不佳,如果短期負債過高,就有可能出現債務拖欠風險。
2018—2022年雨潤食品貨幣資金及其占比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2018—2022年,雨潤食品現金資本存量很少。這就導致其償債能力下降,對公司信用產生了一定影響。現金流無法滿足公司日常運營需求,從而影響了資產使用和收益。
2" 研究設計
2.1" 樣本選取
本文選取2018—2022年雨潤食品主營業務收入、凈利潤、速動比率、研發支出、流動比率等指標作為研究對象,以保證樣本的準確性與代表性,并運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
2.2" 實證模型
為了考察企業財務資源配置金融化的經濟后果,建立如下回歸模型
FIit=α+β1X1it+β2X2it+β3X3it+β4X4it+β5X5it(1)
式中,FIit為企業財務資源配置金融化;X1it為企業第t年的主營業務收入;X2it為企業第t年的凈利潤;X3it為企業第t年的速動比率;X4it為企業第t年的研發開支;X5it為企業第t年的流動比率;β1~β5為變量系數;α為截距項。其中,用主營業務收入、凈利潤來解釋企業的盈利能力,用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來解釋公司的財務風險,用研發開支來解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變量名稱及定義見表4。
3" 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3.1" 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5。從表5可以看出,主營業務收入、凈利潤、速動比率、流動比率與企業財務資源配置金融化的相關系數均為正,但是相關性不顯著。研發費用與企業財務資源配置金融化之間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速動比率、流動比率與主營業務收入相關系數均在10%水平上顯著正相關,意味著主營業務
3.2" 基準回歸結果分析
將企業財務資源金融化前后的分配情況進行對比,基準回歸結果見表6。表6中列(1)為企業財務資源配置金融化前的財務指標,列(2)為企業財務資源配置金融化后的財務指標。在金融化之前,主營業務收入、凈利潤、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都與企業財務資源配置金融化存在明顯的正向關聯,其中主營業務收入在1%水平上顯著。在金融化之后,雖然主營業務收入與企業財務資源配置金融化仍然顯著正相關,但是相關系數有所下降。凈利潤對企業財務資源配置金融化也有積極影響,但融資后,這種影響有所減弱。雨潤食品主要業務為肉制品加工和銷售,但其逐漸脫離實體業務,忽視了主業經營,導致主營業務收入下降,主要產品失去了競爭力。
近年來,雨潤食品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都不到0.5,主要原因是公司流動負債不斷增加,而流動資產卻在不斷減少。這表明雨潤食品的短期資本運轉效率不高,償債能力也在不斷下降。另外,雨潤食品速動比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0.7),進一步證實了該公司債務違約風險在不斷增加。
之所以出現經營困難局面,主要是因為近些年雨潤食品把主要精力投在了房地產開發上,并且涉足物流、旅游、金融等多個行業,但是其真正能賺錢的業務仍然集中在食品行業。同時,雨潤食品在研發上的投資不斷減少,資金鏈也出現問題,進一步陷入經營困境,逐漸喪失了核心競爭力。
4" 啟示與建議
雨潤食品是肉類食品生產企業,在重新崛起的黃金年代,卻選擇投資房地產、保險等領域,忽視了主業經營。作為一家實體公司,雨潤食品既要確保食品安全,又要尋求高效、優質的技術投入。特別是對于肉制品加工企業來說,其生產、保存、運輸等各個方面都非常重要,要隨時關注主營業務的維持與發展[5]。即使企業發展經營得很好,也要注意外部環境的變化,并做好應對。這些都是食品加工類企業應該特別注意的問題,而不是在盈利的時候,為獲得更高的利潤而放棄了對主業的投入和研發。雨潤食品從鼎盛到衰落的歷程,無時無刻不在提醒同行業企業:作為實體企業,對實體經濟的投入是不可忽視的,絕不能“脫實向虛”。企業在虛擬經濟上進行投資,雖然能帶來暫時的擴張和利潤,但是長期看,最終會掏空母公司,弱化核心業務,導致資金鏈斷裂,甚至走向破產[6]。
社會資本積累是剩余價值生產的4個基本前提之一。企業在金融化過程中對財務資源進行合理分配,通過提高其生產性,能夠創造出一種有利可圖的生產性資本積累空間,從而有效防止經濟“脫實向虛”[7]。為此,政府應主動引導企業在金融化過程中合理分配資金,提高企業對財務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提升生產效率,降低財務資源浪費。就金融資本的積聚而言,政府必須對資本流入與流出進行嚴格管制,防止資本“一窩蜂”地涌入金融領域,以免引發金融危機[8]。這就要求政府加大對金融市場的調控力度,抑制企業過度金融化,引導企業把資本投入到實體經濟中,實現對金融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從而提升金融效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市場化進程中,貸款結構、貸款投向的優化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政府應引導企業加大融資力度,提升普惠金融水平,優化貸款結構與投資方向,以提升經濟發展的質與量[9]。企業擁有一定數量的金融資產能夠開辟新的籌資途徑,提高財務業績,而過度金融化又會給財務業績帶來負面影響。為避免金融化給企業帶來不利影響,政府應指導企業進行利益分配,以提高企業的投資效益和融資質量[10]。
總體而言,在政府引導與管制下,企業可以在合理范圍內進行融資,進而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
5" 結語
本文以雨潤食品為例,就其財務資源配置金融化所帶來的經濟后果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發現,近年來雨潤食品持續虧損乃至瀕臨倒閉,與其對財務資源的不合理分配有很大的關系。雨潤食品走出了一條“脫實向虛”的道路,將更多精力用在房地產、保險、旅游等行業,而忽視了主營業務,進而在低溫肉制品上失去了優勢,造成了資金鏈斷裂。
雨潤食品的主營業務收入、凈利潤都與其財務資源配置金融化呈正相關關系;速動比率較低,增加了企業的債務違約風險;研發投入不斷減少,也導致公司競爭力減弱。
參考文獻
[1]趙昕,李亞男,丁黎黎.金融強監管對企業風險承擔的影響:來自資管新規的經驗證據[J].經濟與管理,2024,38(1):1-8.
[2]張怡閣,卜君.高管內部薪酬差距與企業金融化[J].南方金融,2023(10):18-34.
[3]李治國,孔維嘉,李兆哲.實體企業金融化的環境績效:內在機制與經驗證據[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86-101.
[4]李增福,甘月.營商環境與企業“脫實向虛”[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58-72.
[5]崔惠穎,趙海文.企業“脫實向虛”與金融風險:類金融機構角度的新解釋[J].管理現代化,2023,43(6):39-49.
[6]宋加山,涂瀚勻,趙銳锃.數字化轉型如何促進企業創新效率提升:來自金融資產配置視角的再審視[J/OL].科技進步與對策,2023:1-10[2023-12-15].https://kns.cnki. net/kcms2/article/abstract?v=bnAgTRNiloLJFe6ZkFH9JZ_KsswF-OOsReSdYwRlNIgQ1AxKdqMceuheChP91rln1bKWf7T7_oyg4nDTs9lgC9GZHZRDf-cIffVPwmsYb0SpoFlTKLicOdHj5F9Paoms3j3oWjrfPE=amp;uniplatform=NZKPTamp;language=CHS.
[7]胡蘇,張婭婕,張念明.財務柔性、企業金融化與技術創新:基于高管貨幣薪酬激勵的調節效應[J].會計之友,2022
(19):76-84.
[8]黃大禹,謝獲寶,鄒夢婷.金融化抑制了企業數字化轉型嗎?證據與機制解釋[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22,42(7):57-73.
[9]朱杰.企業金融化的陰暗面:來自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的證據[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0,35(1):146-160.
[10]干勝道,陳妍村,王文兵.非金融業上市公司過度金融化治理研究[J].財會月刊,2016(34):3-5.
收稿日期:2024-01-05
作者簡介:
蔣代付,男,1988年生,本科,會計師,主要研究方向:企業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