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字化時代,網絡平臺為輿情的爆發和擴散提供了渠道,妥善處理網絡輿情成為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對于維護校園安全和社會穩定意義重大。輿論宣傳和引導已成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文章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法,分析了廣東省5所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治理現狀,基于調查結果,探索新時代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治理的對策,為完善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提供理論基礎和依據。
關鍵詞 校園輿情;網絡輿情;輿情治理;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7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8.007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for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Abstract In the digital age, online platforms provide channels for the outbreak and spread of public opinion. Properly handling online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for universitie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maintaining campus safety and social stability. Public opinion propaganda and guidance have become important cont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article uses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in five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it explores countermeasures for online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providing theoretical basis and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campus public opinion; online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vocational colleges
新時代信息技術更新迭代迅速,互聯網已全方面深度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相比,新時代媒體信息傳播的特點是:傳播內容更冗雜、傳播速度更迅速、傳播時效更突發、傳播范圍更廣泛、傳播方式更多元、傳播群體更龐大、傳播效果更震撼[1]。新媒體作為最重要的信息傳播媒介,其傳播形態和方式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2],由此引發的信息傳播生態變革,給信息輿論工作帶來嚴峻的考驗[3]。相比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學生整體素質偏弱,在文字表達、自律能力、社會意識等方面有所差別,在信息分析、處理和判斷能力上相對較弱,對熱點問題的認識和把握深度也相對較淺,在輿情傳播過程中更容易受到不良引導[4]。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下,高職院校擴大招生范圍,導致高職院校網絡輿情主體在文化背景、民族背景、經濟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增加了校園網絡輿情管控的復雜性。大學生是網絡信息傳播的主要群體之一,網絡信息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行為認知、法律意識、道德情感、價值體系有著重大的影響。同時,校園輿情與師德師風、學生管理、學生安全、教育公平、實習就業等問題密切關聯,這也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極易引起社會動蕩和焦慮[5]。因此,積極推進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研究工作,不斷提升網絡輿情管理的質量和效率,探索新時代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治理的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概念闡述
網絡輿情是指在互聯網上流行的對社會問題不同看法的網絡輿論,是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公眾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熱點、焦點問題所持的有較強影響力、傾向性的言論和觀點。網絡輿論則是各種流行網絡輿情的多元化集合。
高職院校網絡輿情則是大學生群體針對社會公共事件或校園內某一問題,通過新媒體傳播所表現出來的具有一定傾向性的意見、態度和情緒之和[6]。大學生因其年齡、生活習慣趨于相同,情感立場容易產生共鳴,對某些社會熱點具有一定敏感性,難以做到相對客觀,易導致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人數與意見的不斷聚集,數量與強度的不斷耦合,影響范圍逐步擴大,不斷推動輿情的發展[7]。輿情的發展變化具有階段性特點,可分為萌芽階段、發展階段、衰落階段,這與人類心理發展的規律密切相關,在輿情發展過程中,對于事件的關注和熱衷心理也會逐漸趨于平靜和理智[8]。
2" 調查和訪談
2.1" 調查對象和方法
為使研究更具有代表性,本次調研選取廣東省內5所高職院校作為調查對象,專業包括理工類、自然類、外語類、經管類、人文類等。課題小組以“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治理現狀”為主題,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
2.2" 樣本情況和調查內容
在本次調查中,課題小組共發放調查問卷526份,經課題小組核實確認數據,剔除有誤或者重要數據缺失的問卷,實際回收有效問卷505份,回收率達96%。本次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高校網絡輿情事件類型、學生對于網絡信息的真實度評價、學生是否接受過不實的網絡輿情引導、學生是否參與過不實的輿情傳播、學生對待不實輿情傳播的態度、網絡輿情問題成因、學校對網絡輿情的管理狀況、促進高校網絡輿情健康發展的措施等。通過上述調查內容,分析當前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現狀。
3" 新時代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現狀分析
3.1" 網絡媒介對大學生校園生活的影響愈發明顯
運用SPSS和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多重響應分析和統計可知,網絡已深度融入學生的校園生活,對學生的學習成長有重大影響。數據顯示,每天上網時長超過1小時的學生占比97.03%,其中上網時長超過3小時的學生占比81.19%。部分學生看待問題難以做到相對客觀,甄別網絡信息真實性的能力弱。有79.21%的學生認為網絡信息中官方媒介,如新媒體客戶端、公眾號、官網主頁等具有一定的真實性,15.84%的學生認為非官方媒介,如論壇、貼吧、個人微博等信息互動平臺和微信、QQ等社交軟件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個人主觀性強,信息冗雜,其真實性有待考量。
3.2" 校園網絡輿情管控制度及體系不完善
調查顯示,高職院校網絡輿情事件的起因,學校問題占比80.2%,社會熱點占比64.36%,娛樂新聞占比56.44%。目前高職院校的輿情管控存在管理細則不明確、職責劃分不清、監督力度不夠等問題,這都嚴重阻礙了網絡輿情管理的有效性和規范性。究其原因,校園網絡輿情涉及面復雜,關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身安全、網絡管理等事項,而高職院校通常是由黨委宣傳部主抓學生意識形態和文化宣傳,學生處主抓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衛處主抓學生安全、網絡信息中心主抓網絡管理,各二級學院又負責所屬學生的日常管理。各部門在面對輿情問題時,因為輿情管控主體責任不明而無法及時做出有效的統籌和應急措施,難以形成合力,錯失干預輿情傳播的最佳時機。
3.3" 缺乏網絡媒介監測手段
新時代信息技術更新迭代發展所構建的網絡生態改變了學生的生活習慣。調查顯示,學生主要通過校園媒體、社交軟件、線下談論、本地媒體等方式來關注或傳播校園新聞時事。使用微信(公眾號)、QQ等社交軟件的學生占比87.13%,使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的學生占比50.5%,僅有8.91%的學生關注主流門戶或官網主頁,這體現出輿情傳播過程中網絡媒介用戶的差異。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管理缺乏專業的監測和分析工具,在輿情傳播過程中,無法及時通過有效的監測手段對上述網絡媒介進行監測和分析,難以了解網絡輿情的動態和趨勢,對潛在的問題和危機無法及時干預和引導。
3.4" 高職院校網絡輿情干預能力和教育引領能力不足
對學生就某一事件在網絡參與討論或評論的出發點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選擇理性客觀分析的學生占比79.21%,感性與正義感的學生占比47.52%,發泄情緒與壓力的學生占比17.82%,蹭熱度的學生占比12.87%。另外有22.77%的學生曾經歷過不實輿論的引導并參與傳播,67.33%的學生對不實輿情持有積極辟謠的態度。高職生對熱點問題的認識和把握深度相對較淺,在輿情傳播過程中更容易受到不良引導。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對輿情的干預能力不足,缺乏系統性的引導和干預措施,方式較為遲緩、粗暴,以“堵”為主,容易剝奪學生的知情權和表達權,忽視學生的情緒和態度,從而導致矛盾積累轉移,造成公眾信任危機,不利于校園健康發展。
4" 新時代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治理的對策
4.1" 加強黨的統一領導
高職院校應加強黨委對校園網絡輿情工作的統一領導,建立“學校黨委―職能部門―二級學院”的上層三級聯動機制;二級學院建立“學院黨總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團委學生會”的中層三級聯動機制;學生群體中建立“班委―宿舍―個體”的下層三級聯動機制。這種上中下“三層九級”的聯動責任機制以學校黨委為中心,按照學校黨委統一領導,各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通力合作,各司其職,加強信息共享和溝通協作,對學生群體進行網格劃分管理,共同實現網絡輿情的科學精準引導和危機干預,維護校園和諧穩定。
4.2" 加強網絡輿情常態化監測和危機干預
高職院校網絡信息技術管理部門應結合當前校園網絡輿情傳播途徑,加強對常用網絡媒介的監測與分析,為學校黨委的統一領導提供最為關鍵、可靠的數據信息。具體做法如下:一方面,加強網絡輿情管控隊伍建設,設置專業的網絡輿情管理崗位,聘用專業的技術人才,實施校園網絡輿情專業化管理。另一方面,加強網絡輿情監測系統軟硬件的配套建設,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或工具,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對網絡媒介實施全范圍覆蓋和監測,及時獲取網絡輿情信息,了解公眾意見和態度,為輿情的危機干預引導和應急響應贏得先機,極力避免誤判和延誤處理,提高校園網絡輿情管理體系的響應速度和科學性。
4.3" 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引領
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加強校園網絡的建設和管理,開創豐富、健康、有益的網絡信息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開展相關網絡文明倡議活動、專題講座、民主生活會等方式,不斷改進和優化教育方法,提高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和法治素養。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深入了解學生的網絡行為和心理特點,選拔培養出一批有影響力的學生“領袖”,在校園網絡輿情中發揮出“意見領袖”的積極作用,正確引導,形成良好的校園輿論氛圍。此外,在處理校園網絡輿情危機時,對于制造和傳播謠言的學生要依法依規給予處分,充分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園網絡輿情中的引領作用。
4.4" 打造開放文明的輿論空間,打造權威性互動平臺
校園網絡平臺是對學生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高職院校應重視校園門戶網站、公眾號、視頻號等網絡文化平臺的建設,尊重學生的知情權和表達權,開放信息互動、投訴建議的平臺,完善校園媒介互動功能,拓寬學生溝通渠道,給學生創造更加開放、文明的輿論空間,使學生的合理訴求得到充分表達。并建立高效互動機制,及時貼近學生實際,關注學生需求,積極利用網絡平臺與學生進行真誠對話,引導學生通過溝通理性表達訴求,及時回應學生關切,維護學生合法權益,增強校園媒介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將校園網絡輿情扼殺在萌芽階段。
5" 結語
網絡輿情治理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治理是一個具有系統性和實踐性的大工程,應建立完善的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網絡輿情監測和分析工作、加強危機干預和教育引領,增強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辨識能力,提高其認識水平,有效維護校園安全和社會穩定,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葛陽陽.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J].中國教育學刊,2023(6):153.
[2] 謝秉宸.意見領袖在高校網絡輿情治理中的作用研究[J].新聞傳播,2017(23):109-110.
[3] 過林燕.新升格高職院校校園輿情管理工作現狀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2(27):68-70.
[4] 秦惠民,鄭中華.網絡輿情作用下的大學治理結構完善[J].中國高教研究,2013(5):21-25.
[5] 張思思.高職大學生思想特點與教育措施研究[J].智庫時代,2019(45):119-120.
[6] 張玉剛,莊翠榮,邱偉青,等.新媒體時代輔導員高校網絡輿情干預與危機應對研究——基于廣東省內17所高校的研究啟示[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7,17(6):90-96.
[7] 黃金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治理的邏輯與策略[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2(4):68-75.
[8] 牛舜,李春曉.高職院校網絡輿情引導的策略研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