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依據新工科理念和國家一流專業建設要求,文章深入分析了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堅持成果產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的理念,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為抓手,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校局合作,開展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研究,促進專業實踐教學學科交叉、跨界融合、優化實踐教學資源供給,為適應新形勢下公安工作改革創新,構建立體化、多元協同的實踐教學育人模式,有效提升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持續深入探索公安專業實踐教學新范式提供理論與實踐經驗參考。
關鍵詞 新工科;刑事科學技術;實踐教學;成果產出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8.022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new engineering concept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first-clas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adhering to the output oriented, student-centered,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takes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further deep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chool bureau cooperation,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promote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disciplines, optimize the supply of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adapt to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work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and diversified collabor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education model,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references for continuously exploring new paradigms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field of public security.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actice teaching; output" of results
為主動適應國家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需求,教育部于2010年3月啟動了高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的申報和審批工作,以此推進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信息網絡、新能源汽車等相關本科專業的建設。以培養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為目標,教育部于同年6月啟動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隨著全球經濟和科技競爭的不斷升級,2017年2月,教育部啟動新工科建設,以促進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新工科是培養面向未來、面向多元、面向創新的優秀工程人才,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傳承創新、交叉融合、協調共享為主要途徑。新工科對應的是新興產業,首先是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制造、機器人、云計算等新興產業的專業,也包括升級改造傳統工科專業。新工科體現了新的趨勢和新的要求,強調運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跨學科的融合來應對新時代新經濟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高素質、復合型的新工科人才[1]。為加快培養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建設世界工程創新中心、提升國家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優秀工程科技人才,2018年,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程院印發了《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以更好地促進新工科的發展,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工程教育體系,推動我國工程教育由大國向強國邁進。
2019年,湖北警官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刑事科學技術專業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這也對進一步促進該專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創新應用和信息化建設方面,公安院校與公安實戰部門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同時,刑事科學技術專業作為傳統的工科專業,面臨著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滯后于公共安全行業企業技術更新和信息化建設經費不足的困境。因此,專業亟須整合各方資源,以培養更多具有知識和技能,更好滿足新時代公安工作需要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實踐教學應堅持以成果產出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的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簡稱OBE)[2],根據公安領域新技術、新產業發展趨勢,將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融入實踐教學,適應專業化、職業化、實戰化的要求,構建校局、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體系。
1" 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存在的不足
在學科專業建設方面,刑事科學技術專業1998年才被列入國家本科專業目錄,相對于其他工科專業起步較晚。2011年,公安技術被列為工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刑事科學技術成為其下面的二級學科。2002年以前,地方公安類本科院校多為專科或高職院校,對學科專業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存在教師學科背景單一、實踐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與公安實戰脫節嚴重、雙師型教師缺乏、校局合作與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創新訓練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1" 教師學科交叉融合與創新能力不足
新工科強調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多元化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刑事科學技術是一門為刑事調查、起訴和審判提供線索和證據的學科,其涵蓋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原理和方法的應用。其學科的綜合性特點對教師的能力與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然而本專業的現狀是教師大多畢業于非公安院校的不同專業,專業背景相對單一,普遍缺乏多學科交叉融合與創新的能力,無法適應新工科與“智慧新刑技”建設的多元化、復合型應用人才培養的需求。刑事科學技術專業涵蓋了痕跡檢驗、文件檢驗、刑事化驗、視聽文件檢驗、法醫檢驗、電子物證檢驗等方向,各專業方向的教師平時的教學和科研活動相對獨立,無法有效地形成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團隊。
1.2" 課程體系中實踐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
專業培養目標的制訂沒有充分考慮內外部的需求,尤其是對外部需求了解不足,在制訂培養目標時,公安實戰部門的專家與企業工程師參與度不夠,缺乏有效的內外需求調研與分析,也未建立培養目標合理性評價機制。根據《公安技術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家標準》)規定,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不低于35%,包括實驗、實訓、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創新訓練、社會實踐等。而我院刑事科學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程中并未單獨開設實驗課程,實驗教學只能擠占專業課理論教學課時,也嚴重影響到專業理論課程的教學。公安業務類課程包括公安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從我院刑事科學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學分數據統計可知,公安業務類課程學分(包括專業基礎選修課、專業選修課)占總學分比例為64%,雖然達到不低于60%的《國家標準》,但專業基礎選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所占學分比例均達到10%,超過專業規定的必修課程8%的學分比例,而學生普遍不太重視選修課程的學習,極大地影響了專業課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因此本專業現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對專業必修課程學分、學時壓縮幅度過大,實驗課穿插于專業理論課程體系,已經嚴重影響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1.3" 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
近年來,本專業青年教師逐年增多,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得到改善,教師隊伍活力不斷增強。但年輕教師普遍教學經驗不足,尤其是缺乏實踐教學經驗,隨著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退休,專業教學面臨著“雙師型”教師數量嚴重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同時囿于辦學經費和體制機制上的問題,既懂理論、又懂實踐的公安機關實戰教官開展的實踐、實訓教學多為臨時性、短期性的講座,公安機關平時業務也較為繁忙,實戰教官來學院進行教學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1.4" 實踐教學與公安實戰脫節,無法滿足社會需求
近年來,非接觸型犯罪(以電詐和網絡詐騙為主)呈蔓延之勢,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社會穩定和國家經濟安全。為有效應對犯罪形勢的變化,公安機關正積極構建“專業+機制+大數據”的新型警務運行模式,加快形成和提升公安新質戰斗力。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仿真等新技術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應用,推動了警務管理模式的變革與創新,“智慧新刑技”建設也賦能傳統的刑事科學技術,帶來了辦案模式、辦案流程的革新,提高了刑事案件偵查的效率,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新技術在公安院校專業實踐教學中已經得到了初步的應用,在推動公安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創新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囿于經費有限和技術成熟度不足,實踐教學系統開發應用程度較低。大多數公安專業仍采用傳統的實踐教學方式,普遍存在陳舊案例沿用多年,與社會環境脫節的情況,導致實踐教學無法緊跟犯罪形勢的變化。因此,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實踐教學與公安實戰脫節較為嚴重,已無法滿足行業與社會的需求。
1.5" 校局、校企合作缺乏融合與深度
近年來,學院先后與省廳、各市縣公安局及國內公安業務領域的部分高科技領軍企業簽訂了校局、校企合作協議,為學院公安專業實踐教學提供了實戰機遇和技術資源保障。但公安實戰部門與學院的合作程度,還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一是公安機關領導重視程度及領導變換會直接影響到合作協議的執行程度;二是缺乏具體的、操作性強的執行方案,無法從制度層面保障合作協議的執行;三是學院無法有效對接公安實戰部門的需求,導致實戰部門與校局開展合作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四是校局雙方在經費投入上的不平衡也會影響到合作的深度,學院辦學經費不足,無法有效滿足新形勢下“專業+機制+大數據”跨專業融合的大量經費需求,而公安實戰部門在這方面的經費投入較為充足,在跨專業融合上也有較為靈活的用人機制。這些影響因素導致校局合作大多流于形式,很多還停留在紙面協議上,無法實現真正落地執行,形成長效化的合作機制。我院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與一些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有針對性地開發了實踐教學系統,但企業主要以營利為目的,經費的投入會直接影響到校企合作的深度。因此,如何構建學院、公安實戰部門、企業多元協同育人的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1.6" 創新訓練師資力量不足
新時代公安工作面臨著許多新要求、新挑戰,社會形勢也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而發生著深刻變化,對公安后備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安實戰部門對能有效應對復雜問題,富有創新精神、開闊視野的應用型刑事科學技術人才有著迫切的需求。創新訓練是專業實踐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對教師的專業能力與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新形勢下構建“專業+機制+大數據”的實踐教學模式對教師的大數據技術應用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我院該專業創新訓練師資力量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近年來新進教師大多畢業于非公安院校,專業背景相對單一,短時間內無法實現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二是參與創新訓練的指導教師普遍缺乏大數據技術應用能力;三是許多教師缺乏創新精神和動力,難以形成創新訓練的環境和氛圍。
2" 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協同育人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新工科建設要求高校堅持“三全育人”理念,培養能夠應對時代變化與挑戰、具備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專業人才。刑事科學技術的多學科交叉屬性,對師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強調對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以有效應對未來公安工作中各種復雜問題的挑戰。以成果產出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堅持持續改進的理念,可以很好地滿足內外部需求,有效應對當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的問題,解決實踐教學體系與層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2.1" 制訂符合OBE理念的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課程教學目標等都要按照OBE理念進行逆向設計。培養目標是在畢業后5年左右的時間里,整體描述該專業畢業生可能達到的專業和職業成就。專業培養目標的制訂一定要兼顧內外需求,包括學校的定位、專業的特色、社會的需求、利益相關方的期望,能夠體現公共安全行業和社會對刑事技術工程師的能力要求。因此,專業應按照《國家標準》、公安部《公安院校公安專業人才現場勘查能力考核大綱》要求,不僅要面向教師和教學管理者開展內部調研,還要面向行業企業、公安實戰部門、校友等相關利益方進行外部調研,并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對需求進行合理評估。在合理評估內外需求的基礎上,針對專業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反向設計,以達到課程體系的合理性構建。
2.2" 重構專業教學課程體系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按照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原則,根據“三全育人”的要求,構建科學的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課程體系。強調思想引領,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課程體系設計過程需要企業和公安實戰部門專家的參與,課程設置應支持畢業要求的達成,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之間的對應關系都應在課程大綱中明確體現出來;課程教學內容、授課方式、考核方式、內容和評分標準等都應體現課程目標的達成。在制訂課程體系時,需根據專業特點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公安實戰基礎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并結合專業實際,與企業、公安實戰部門共同努力,構建包括綜合實驗項目、實習、實訓、實戰、畢業設計(論文)等多個環節的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并制訂與之相適應的質量控制規范與管理規范。梳理核心專業課程的知識體系、能力架構和素質目標,刪去與時代需求脫節的理論與實訓內容,與時俱進,引進公安實戰部門專家和高科技企業工程師,聯合組建高水平的實踐教學課程團隊,共同研發“人臉識別技術”“聲紋檢驗與鑒定”“大數據導偵綜合實訓”等“智慧新刑技”實踐類課程。
2.3"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是提升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水平的關鍵一環。學院是培養預備警官的搖籃,公安實戰部門是用人單位,兩者具有共同利益,要建立暢通的人才雙向流動機制,激勵“雙師雙能型”教師不斷成長。為及時了解和掌握公安實戰部門的最新信息和技術,學校可安排專業教師定期參加公安實戰部門的警務實踐活動,并將實踐成果運用于專業實踐教學,真正實現面向實戰,貼近實際,務求實效的目標;從公安實戰部門聘請一批具有一定理論功底、豐富實戰經驗的民警擔任實踐教學的教官[3],可以與專業教師優勢互補,形成合力;邀請合作企業工程師參與實踐實訓平臺系統的建設和教學工作,企業工程師目前已參與“大數據導偵綜合實訓”“刑事科學技術綜合實訓”等課程的教學,為實踐教學帶來了公安實戰領域應用的前沿技術和新理念。
2.4" 構建學校、企業、公安機關多元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機制
加大專業課程體系中實踐教學的比重,打破學科專業界限,破除行業體制藩籬,推動校企、校局、校校合作,整合資源,建立共建、共享的開放式多元協同育人機制[4]。邀請公安實戰部門、企業、院所共同研究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需求定位,在實踐教學中融入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實踐教學的內容、目標、計劃、考核評價體系進行全方位設計,建立相關實踐教學信息平臺。目前,本專業已與北京海鑫科金高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發了犯罪現場勘查實訓系統,后續還將進一步推動“智慧刑技”系統的應用,助力復合應用型的警務技術人才的培養工作。堅持以成果產出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的理念,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服務實戰、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研究建立“產教研用”高度融合的實踐教學機制。
2.5" 建立多元化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機制
以教學督導和同行教師課堂聽課為主的傳統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方式,大多只關注教師的課堂表現,質量監控與畢業要求達成的關聯并不明確。因此,有必要建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對各個教學環節提出明確的質量要求,定期進行課程體系和課程質量評估,評估應重點考查支撐畢業要求的學習效果、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的匹配程度。
畢業要求達成情況評價機制是檢驗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機制,也是專業持續改進的基本前提。現行的畢業要求達成評價方式主要是課程考試成績計分法,評價方式比較單一,評價結果無法客觀反映專業畢業要求的達成度。因此,專業在開展實踐教學評價時,應盡可能體現多樣性原則,即線上實訓評價與線下實訓評價相結合,校內實踐評價與校外實踐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能力目標評價與素養目標評價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反饋機制,定期將評價結果反饋給相關責任人,建立持續改進機制,不斷提高實踐教學對畢業要求達成的支持度。
3" 結語
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公安院校應堅持OBE理念,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在專業實踐教學中,將實踐教學各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并形成層層遞進的結構,構建立體化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二是以專業教師、實戰部門教官、企業工程師等組成“雙師型”師資隊伍,深入研究、整合多方資源,推動建立開放式多元協同育人機制;三是建立多元化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機制,以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多角度、全方位進行考核評價,同時建立實踐教學持續改進機制,不斷完善實踐教學考評體系,為畢業要求和專業培養目標的達成提供有力支撐。因此,校企、校局、校校深度融合多元協同育人的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及模式的構建是新時代刑事科學技術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孫英浩,謝慧.新工科理念的基本內涵及其特征[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Z2):11-15.
[2] 常建華,張秀再.基于OBE理念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21(Z1):87-92,111.
[3] 余曉芳.深化公安改革背景下治安學專業人才立體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34):182-183.
[4] 張文會,鄧紅星,王憲彬,等.“新工科”背景下跨學科教學團隊構建與協同育人模式探索[J].中國冶金教育,2022(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