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首先梳理了東北地區高等教育資源,提出東北“雙一流”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東北全面振興的主要模式。東北地區高校在服務區域振興發展、科教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方面還存在明顯短板,針對這些短板,本文提出了深化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化科教與產業結合,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等改革路徑,助力東北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東北振興;高等教育;雙一流;服務地方發展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新型工業化進程中高等教育服務東北振興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N2424012-04)研究成果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大對東北高校辦學支持力度,整合優化科教創新資源,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東北全面振興。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支撐地,也是東北全面振興的重要推動力。東北地區高等教育資源豐富,擁有本科高校139所,高職院校119所,特別是以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名牌高校為代表的“雙一流”高校11所,具有高等教育服務振興的基礎能力和創新潛力。東北地區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必須牢牢把握時代機遇,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東北全面振興為目標,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以更大擔當和作為為東北全面振興塑造新動能。
一、東北“雙一流”高校服務振興主要模式
社會服務是高校的主要職能之一。東北振興既是國家戰略,也是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因此,一直是東北“雙一流”高校關注的重點。各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等多方面持續發力,形成了高校服務東北振興的多種有效模式。
(一)“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服務模式
拔尖創新人才是科技創新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東北“雙一流”高校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人才作為基本和核心職能,積極打造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升級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比如,東北大學實施“樹梁計劃”,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專業基礎、設計能力、國際交流為培養主線,改革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實踐環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學生創新潛質,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創新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大連理工大學積極探索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創建“校院合作、大師引領、科教融匯、本研貫通”的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本研貫通式,導師制和書院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為特色的“一式兩制三化”的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源源不斷地培養輸出有用之才、棟梁之材。
(二)“有組織科研”服務模式
有組織科研是高校科技創新實現建制化、成體系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的重要形式。東北“雙一流”高校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建立和完善有組織的研發管理體系,組織科研力量進行集體協作,并投入重點資源進行管理和制度創新。比如,東北大學強化有目標有組織的科技創新,圍繞東北鋼鐵和有色金屬行業發展,聚焦深部工程、冶金制造和新材料等優勢學科,優化科研資源配置,組織開展原創性科技攻關,推進超大型深部工程災害物理模擬設施建設,打造鋼鐵與先進制造協同發展的全流程控制自動化系統,提升重大裝備高端金屬材料加工技術支撐。遼寧大學圍繞旱區農業高效用水和區域水安全問題,組建了作物耗水過程與調控、適水發展與智慧灌溉、旱作節水技術與產品、農業水利工程及管理等四個方向的團隊進行協同攻關,取得較好成效。
(三)“科研成果轉化和應用”服務模式
科技成果轉化是產業創新的催化劑。東北“雙一流”高校普遍建立了專門負責科技成果轉化的機構,負責統籌知識產權、轉化基地、技術轉移及成果轉化的全過程管理,并研究制定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創新推出有利于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激勵模式。比如,吉林大學建立概念驗證中心,對具有產業化前景的科研成果進行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的可行性驗證,推動了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過程。東北大學通過“確權+轉化”“技術股+現金股”“協議+協商”等多種方式,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探索符合科技成果轉化規律和市場化要求的全流程、一體化股權決策與管理機制。
(四)“智庫咨詢”服務模式
東北“雙一流”高校宏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科人才薈萃,經常以東北振興理論政策為目標,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咨詢建議。比如,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立“天工智庫”,旨在充分發揮航天第一校“尖兵”作用,將專家智力資源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優勢深度結合,聚焦航天航空領域前沿技術和科技創新,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推動中國航天航空事業蓬勃發展。東北大學聯合相關部門和機構成立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圍繞教育服務東北振興系列問題展開深入研究,提交高質量咨政建議,編制《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簡報》,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
二、東北“雙一流”高校服務振興存在的短板
東北地區高等教育資源比較豐富,“雙一流”高校數量相對較多,但在高校服務區域振興發展、科教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方面還存在一些明顯短板。
(一)東北“雙一流”高校師資力量總體薄弱、學科設置不夠合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環境有待優化
一是相對于一線城市的高校,東北“雙一流”高校對世界科技前沿的感知和跟蹤不敏銳,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的能力較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質量。二是東北“雙一流”高校學科設置與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求存在距離,優勢學科普遍偏向重工業,學科交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不強,缺乏對未來產業的提前布局。三是東北“雙一流”高校人才評價機制不靈活,缺乏以科研價值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拔尖創新人才的活力未充分激發。
(二)東北“雙一流”高校與地方融合發展不緊密,教育資源與地方發展需求脫節
一方面,高校的研究方向過于追求“高大上”,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存在差異,導致高校科研成果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土不服”。另一方面,地方企業在技術創新、產品升級方面對高校科研成果需求不足,導致高校科研成果難以在本地轉化,很準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長期推動力。
(三)東北“雙一流”高校科研成果本地轉化存在困難,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較小
一是缺乏轉化資金。高校許多科研成果處在“半成品”階段,離市場需求還有很大距離,中試及其他過程實驗耗資巨大,東北地區地方政府和企業難以完全支持。二是科技成果轉化動力不足,部分高校對“職務科技成果”利益要求過大,本地轉化獎勵數額與南方發達地區相差甚多,不利于激發科研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三是高校與企業合作中存在溝通不暢、利益分配不均等障礙,導致合作難以深化。
三、“雙一流”高校服務東北振興走出改革新路徑
剛剛閉幕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出重大部署,為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強化高校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職能,引導高校發揮優勢、追求卓越、辦出特色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一)深化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助力東北經濟高質量發展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是核心要素,基礎和先導靠教育。東北“雙一流”高校在培養新質勞動者、提供新質勞動資料、拓展新質勞動對象、構建新型勞動關系等方面肩負重任。一是堅持對接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趨勢培養人才,強化專業與產業深度融合,使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用于實踐,與實際需求形成良性互動。二是堅持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積極推動院系調整,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促進人才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推進學科交叉前沿布局和機制創新。三是加快構建以創新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拔尖人才評價機制,提升師生評價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特別是將科研水平、創新創業能力作為重要依據,采用定量評價與定性評議相結合的方式對人才的綜合能力做出科學評價。

(二)強化科教與產業結合,構建與現代化產業體系相適應的高等教育模式
東北振興的關鍵,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優化東北“雙一流”高校服務振興模式,必須發揮科技+產業的長板優勢。一是鼓勵“雙一流”高校與企業、科研機構動態合作,促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既在政策制定和課程設計上合作,也可探索聯合培養模式,如企業導師制,讓學生在真實工作環境中學習成長。二是發揮“雙一流”高校在學科、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上的綜合優勢,牽頭參與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發揮創新研發、企業服務、成果轉化、創業孵化、人才培育等多元化功能。三是深化高校課程體系改革,加大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化產業知識占比,強化“政產學研用”體系化設計,增強服務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
(三)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推動有組織科研變為有組織轉化
東北地區經濟基礎比南方發達地區薄弱,在科技成果轉化上不宜采取真金白銀的“燒錢大戰”,應依托資源優勢,強化有組織科研,探索有組織轉化。一是整合優化高校科教創新資源,深入實施人工智能、區塊鏈、碳中和行動,實施“有組織攻關重大項目培育計劃”,布局建設集成攻關大平臺,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二是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通過政府牽頭組織,運用市場化手段,采取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多種方式,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成果轉化模式。打造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推動高校和企業“雙向奔赴”,促進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創造、高效率轉化。三是設立專門的科技成果轉化孵化器,用市場化運行方式招募職業經理人,為科研團隊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知識產權保護、市場分析、商業策劃等,加速科技成果商業化進程,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東北振興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