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閱讀是促進中華傳統文化延綿賡續的重要方式,傳播傳統文化是提升公共圖書館家庭閱讀推廣效能的重要途徑。在傳統文化的傳播視域下,國內公共圖書館家庭閱讀推廣存在隊伍素養不夠高、讀者參與度低、品牌特色不夠鮮明等問題。對此,圖書館應當在創設新型閱讀空間、提升館員文化素養的同時,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大活動宣傳力度,推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公共圖書館;家庭閱讀推廣
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提出,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每年應定期開展公益性家庭教育宣傳,開發家庭教育類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正如“耕讀傳家躬行久,詩書繼世雅韻長”這一古訓所描繪的那樣,家庭閱讀是傳承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也有助于豐富家庭閱讀的內容與形式。在國家大力建設書香中國、推進全民閱讀的新時代,如何交織串聯傳統文化傳播與家庭閱讀推廣成為公共圖書館亟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傳統文化傳播視域下的公共圖書館家庭閱讀推廣的基本內涵
中華傳統文化指的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勞動歲月中創造的各類藝術作品、社會制度與理論思想的總體表征。其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漫長而輝煌的演變過程,最終形成了博大精深、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是激勵華夏兒女拼搏奮進的力量之源與精神之基。中華傳統文化具有一脈相傳的體系,在數千年的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它凝聚著華夏先民的智慧與汗水,記錄著中華民族的起落沉浮與榮辱興衰。時至今日,蘊藏在傳統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奮斗精神、和諧追求等仍然為當代中國人的社會交往活動提供著精神指引。
中國自古便是一個尊重知識的文明古國,自文字誕生,閱讀這一活動便支撐著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我國古代家庭中的長輩往往會對孩童的閱讀禮儀、觀念、書目等進行指導并提出要求,通過溝通交流的方式鼓勵后輩勤勉篤行、刻苦學習。這些家庭閱讀經驗通過漫長的發展與演變,本身已經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發展并走向成熟的新時代,家庭閱讀有了更新的內在含義與更豐富的外在樣態。
公共圖書館家庭閱讀指的是家庭成員在圖書館所提供的各類虛擬與現實的閱讀場景中共同參與的閱讀活動,旨在增進親子關系、促進青少年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通過參與家庭閱讀活動,家長與孩童可以共同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之中,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從而營造更加有利于孩童成長的家庭氛圍。家庭閱讀的主要模式包括線下服務、線上服務、活動引領等形式,其可以與多樣性的場景共同組成“圖書館+網絡平臺”“圖書館+社區”“圖書館+書店”等多元跨界服務模式。在傳統文化傳播視域下的公共圖書館家庭閱讀推廣中,傳播傳統文化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圖書館應當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發展資源,為圖書館家庭閱讀推廣提供精神養料與理論依據。此外,也要以家庭為單位、以閱讀推廣工作為基石,不斷提升新一代公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喚醒整個社會的文化傳承觀念與責任意識。
二、傳統文化傳播視域下的公共圖書館家庭閱讀推廣的問題審思
1.館員隊伍專業素養不夠高
目前,國內公共圖書館在家庭閱讀推廣工作中往往僅負責提供場地、館藏,與家庭閱讀相關的商業推廣、文化宣教等活動大部分由外界聘請的專家學者所主導,館員主要從事調度、后勤等輔助工作,意味著在本該由圖書館統籌組織的家庭閱讀推廣活動中,圖書館所處的位置反而趨于邊緣化,這種情況不利于培養館員隊伍的閱讀推廣技能與文化素養。在傳統文化的傳播視域下,家庭閱讀推廣人員需要深入了解館藏文化的資源結構、全面把握各年齡階段讀者的思維特點及其對傳統文化的接受度,還要在此基礎上鍛煉自身的表達、理解和新媒體技術應用能力,通過多樣化的溝通交流喚醒家庭閱讀受眾對傳統文化閱讀的興趣。但是,由于圖書館不夠重視隊伍結構優化與專業人才培養,導致公共圖書館館員大多缺少心理學、漢語言文學、古典文獻學等方面的專業學術背景,在閱讀推廣過程中往往難以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
2.讀者群體參與力度不夠大
據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顯示,我國城鎮居民對公共圖書館的知曉率為29.9%,使用率為13.9%。可見,圖書館對于許多國內家長而言尚屬于非必要實踐活動場所,即便有些家長會前往公共圖書館,但其所獲取的服務通常僅限于圖書借還、資料檢索等簡單內容,一般不會主動參與傳統文化家庭閱讀活動。公共圖書館的傳統文化家庭閱讀推廣活動宣傳渠道單一、力度較弱,往往只能輻射到就近范圍內的一批關注度較高的受眾群體,很難吸引那些想要獲取傳統文化知識服務與文化交流平臺的家庭,自然也難以達成知一傳百、家喻戶曉的推廣成效。此外,國內大部分公共圖書館雖然積極與社會組織展開跨界合作,但合作的深度與廣度稍顯不足。多方合作活動也多以培養學生的傳統閱讀興趣為主要目的,忽略了與家長、教師、圖書編撰者等群體的交流對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傳統文化家庭閱讀推廣活動效能的提升。
3.圖書館品牌特色不夠鮮明
我國幅員遼闊、地域文化差異較大,各級公共圖書館所處的行政區域、地理位置與文化圈層各不相同。但是,國內大部分公共圖書館未能結合本區域的經濟發展趨勢與傳統文化資源制定相應的家庭閱讀推廣策略。不少圖書館組織的家庭閱讀推廣活動流于形式、缺乏內涵,沒有彰顯地域特色文化,整體上呈現出“千館一面”的形象。如果不能基于自身的資源優勢打造特色品牌,那么家庭閱讀受眾通過網絡、書店等其他文化服務設施也能獲取傳統文化資源,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優勢將難以彰顯。有些公共圖書館有意識地加強品牌建設、匯聚地域資源,但在執行層面卻存在活動形式陳舊、推廣模式單一等現象,潛在受眾無法及時獲取相關信息,導致流失一些有參與意愿的讀者群體,傳統文化家庭閱讀難以獲取較高的社會關注度。
三、傳統文化傳播視域下的公共圖書館家庭閱讀推廣實踐路徑
1.配強人才隊伍,提升館員專業能力與文化素養
傳統文化傳播對公共圖書館家庭閱讀推廣工作者的個人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圖書館應當配置一支文化素養與推廣能力俱強的館員隊伍,為傳統文化家庭閱讀推廣注入專業力量。第一,圖書館應當定期開展專業能力培訓,提高歷史、民俗學、古典文學以及兒童心理學等社會科學理論在培訓內容之中的占比,將員工打造成熟知傳統文化、深諳兒童喜好、擅長多媒體推廣的“多面手”;第二,要優化人才隊伍結構。通過完善激勵機制、加強部門交流等手段激活家庭閱讀推廣人員的創新意識;第三,要加強與地方高校、社會企業、文化機構以及科研部門的對接,采用“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混合式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圖書館可以邀請傳統文化研究人員、教育專家、營銷推廣領域的優秀員工等到館交流,通過開展學術講座、讀者心理研討會與傳統文化學習會提升館員隊伍的素養;另一方面,圖書館可以將員工外派到上述部門或單位觀摩學習,在實踐中提高文化水平與推廣能力。
除內部發力外,公共圖書館還應當加強與外界組織機構的聯系,從教育機構、行業組織、民間公益組織中挖掘擅長傳統文化家庭閱讀推廣的復合型人才。傳統文化傳播視域下的家庭閱讀推廣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圖書館必須有針對性地對來自外界組織機構的人員開展培訓。在實踐中,有些員工更熟悉傳統文化知識,有些員工更擅長家庭閱讀推廣,只有極少數員工能夠自入職起便有較強的綜合能力。為此,公共圖書館必須優化健全部門聯絡機制、員工交流機制與崗位輪換機制,將來自各界的優秀員工匯聚一堂,促進情感交流與智慧碰撞,發揮出“1+1>2”的協同效應。
2.打造特色品牌,彰顯傳統文化家庭閱讀獨特魅力
在國內各類產業從規模擴張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的大趨勢下,各行各業的管理者紛紛認識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對于許多大型企業來說,品牌不僅是一個符號,蘊藏其中的口號標語甚至是企業生產經營的核心原則。同樣的道理,公共圖書館也應當打造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家庭閱讀品牌。圖書館應當明確自身定位,深入挖掘地域特色資源,精心策劃活動內容,讓更多家庭在參與傳統文化閱讀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地域歸屬感。
具體而言,公共圖書館應當加強對新興技術手段的應用,借助大數據、資料庫、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家庭數據展開深入挖掘,計算出家庭閱讀的需求變動趨勢與資源分配方案。要依托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整合區域文化資源,將各類物質產品、精神產品轉化為適合新媒體傳播的信息產品。同時,針對各類家庭的不同需求,公共圖書館可以實行客制化定制和分眾化推廣,滿足不同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彰顯品牌理念中的精益思想。此外,公共圖書館還要整合地域周邊資源,打造能夠喚醒本地讀者親切感以及調動外地讀者好奇心的傳統文化品牌,增加家庭閱讀推廣的覆蓋面。比如,杭州市內的各級公共圖書館可以將“白蛇傳說”“梁祝故事”等民間文學內容加入家庭閱讀推廣之中,培養孩童的閱讀興趣與文化感知力;景德鎮市內的各級圖書館可以在家庭閱讀中融入陶瓷文化,讓家長和孩童一起體驗陶瓷制作的樂趣,了解瓷器的發展歷程,從而更為深入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價值。
3.加大宣傳力度,調動多元讀者群體參與積極性
傳統文化傳播視域下,公共圖書館家庭閱讀推廣應當發揮線上與線下宣傳的雙重優勢,調動多元家庭讀者群體的參與積極性。就線下推廣而言,公共圖書館可以借助傳統節日的儀式氛圍增強參與家庭閱讀推廣的熱情。比如可以圍繞“節氣擬人”這一主題展開面向家庭成員的推廣活動,鼓勵讀者分享創作的攝影作品、人物故事、角色漫畫等。圖書館也可以將讀者的創作內容打印在海報、展板或宣傳單上,并在人流密集的地方發放,讓那些沒有到館閱讀習慣的家庭也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傳播視域下家庭閱讀的魅力。公共圖書館還要開展家庭閱讀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等活動,從而擴大受眾范圍,在讀者之間形成良好的口碑;就線上推廣而言,公共圖書館應當在某博、某音、某信公眾號開通官方賬戶,也可以在專業技術人員的協助下開發信息共享平臺,并將其串聯成新媒體矩陣,為傳統文化家庭閱讀推廣提供高效載體。圖書館可以在新媒體平臺加設傳統文化欄目,提供兒童喜愛的閱讀資料,讓家庭閱讀受眾足不出戶便能獲取有效信息,在為人民群眾提供方便的同時,降低家庭閱讀宣傳推廣成本。此外,還可以設立專業的網絡平臺閱讀推廣崗位,從而暢通“館”“家”交流,為傳統文化家庭閱讀提供答疑解惑、分享經驗的渠道。
圖書館還應推進公共圖書館家庭閱讀服務設施與管理制度向基層圖書館下沉。通常而言,鄉村的傳統文化資源較之城鎮更為豐富,但這些資源并沒有得到全面整合與充分挖掘,導致農村的傳統文化資源供給能力反而不如城鎮。對此,公共圖書館應當聚焦農村家庭閱讀需求,通過設立流動分館、館員下沉、點對點幫扶等制度抹平地域差異,提升基層圖書館家庭閱讀推廣效能,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各地區人們的傳統文化家庭閱讀需求。
4.聚焦讀者需求,創設新型家庭閱讀空間
第一,構建館內特色空間。面向孩童開設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游戲式閱讀空間,通過增設古建模型、古畫拼圖、古詩詞點讀機等新型設備設施,幫助孩童在玩耍的過程中了解傳統文化。也可以在館內添置投壺、陀螺、陶俑、孔明鎖、七巧板等游戲設施,這些傳統游玩內容雖然與家庭閱讀沒有直接關聯,但卻可以通過親子合作加深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心靈交流,讓孩童在愉悅的情感體驗中敞開心扉,從而發自內心地熱愛傳統文化。
第二,打造新興藝術空間。借助文言文朗誦會、傳統藝術沙龍、傳統文化講座、古典音樂劇等文藝匯演,滿足家庭閱讀受眾的多元感官體驗,將圖書館打造為充滿傳統色彩的藝術空間。
第三,建設家庭圖書館。圖書館應當發揮牽線帶頭作用,通過公開征集、網絡投票等方式遴選出一批傳統文化資源收藏量較高且熱愛分享的家庭,將他們改造為家庭圖書館。在公共圖書館的組織與指揮下完善家庭圖書館的外借服務、資源交換、館藏定制等體制機制,將以往作為服務對象的家庭改造為服務者,打造出鄰里互通、覆蓋面廣的傳統文化閱讀推廣網絡。
第四,探索“角色扮演”式家庭共讀模式。圖書館可以鼓勵家庭成員分別扮演傳統文化故事中的相關角色,如共同演出《孟母三遷》《曹沖稱象》《陳太丘與友期行》中的人物,通過思考角色的行為邏輯與心理狀態來加深對文字作品的理解,以此達到“深度閱讀”的效果。
四、結語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發展、文化強國戰略加速推進的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在傳統文化家庭閱讀推廣方面開展了深入探索。雖然傳統文化傳播與家庭閱讀推廣的雙向滲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公共圖書館讀者服務的提質增效,但這項工作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家庭閱讀推廣工作的創新性、系統性和長遠性仍有提升空間。未來,公共圖書館應繼續深入了解中國家庭的實際需求,優化傳統文化資源配置,為家庭閱讀受眾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模式,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在民眾中的廣泛傳播與長久賡續。
參考文獻:
[1]王麗培,陳 雅.圖書館閱讀推廣與家庭教育實施的融合研究[J].圖書館,2024(03):81-89.
[2]陳 羅.未成年人傳統文化閱讀推廣探究——以揚州市少兒圖書館大運河文化閱讀推廣為例[J].新世紀圖書館,2023(06):19-23+97.
[3]朱 蕓,吳愛武,向 君.“雙減”政策背景下公共圖書館開展家庭閱讀推廣活動的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3(01):131-136.
[4]李 霞.公共圖書館開展家庭閱讀推廣策略探究——以天津市濱海新區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1(S1):24-28.
[5]孫燕純.淺析公共圖書館家庭閱讀推廣服務策略——基于佛山市民家庭閱讀現狀調查[J].圖書館學研究,2021(01):72-79+101.
作者單位:貴陽市修文縣圖書館
作者簡介:劉燕(1978—),女,漢族,貴州貴陽人,本科,館員,研究方向:公共圖書館家庭閱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