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是引領大學生深刻認同并積極踐行的根本任務。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本研究以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4個一級指標維度為框架,圍繞貴州省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際情況,探討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在具體建設落實上的實踐路徑。同時以該指標體系中的其他二三級指標為參考,向院校提供有效的實施建議。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院校;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2.086
1引言
1.1研究背景與意義
課程思政是以培養兼具創新精神和奉獻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為目標的價值教育。其核心內涵是指通過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的教育教學活動,構建全覆蓋、多視角、互相支撐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助推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確立“四個自信”,實現課程育人最終目標。
目前,以高校整體規劃為視野,針對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的研究還相對不足。這使得高職院校內的課程思政工作推進零散且緩慢。但事實上,高職院校的學生更應注重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助力專業技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創新只有契合學生的發展需要,才能最大程度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充分利用思政教育培養文化潤心、技能立身、匠心報國的遠大志向。
研究以貴州地區的高職院校為對象展開,主要考慮到貴州的地區特性和高職院校在對學生價值觀傳遞上的具體需求。貴州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地區,省內院校學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甚至是語言的多元化程度都相對較高。高校是各民族青年交流互動的重要平臺,更是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陣地。民族地區的高校各項工作布局時,應該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目的,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規律,又要遵循民族地區教育的特殊規律,將鮮明的政治導向和價值導向融入學生思想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發展教育以及其他日常事務管理內容邏輯中,突出價值統一、目標一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教育對青年學生的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的互融共生,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2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在貴州省高職院校的實踐應用。具體研究目的如下:第一,總結當前課程思政的相關理論研究,分析當下貴州省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發展現狀,探尋課程思政理論基礎在高職院校實踐中的問題和難點。第二,以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4個一級指標維度為框架,探討在高職院校中的實施路徑,旨在為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實踐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途徑。第三,基于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其他指標,具體提出貴州省高職院校在應用指標體系開展思政建設的實施策略,確保指標體系的有效運用。
2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理論基礎
CIPP評價模式是由美國教育學專家斯塔弗爾比姆(Stufflebeam)在1967年基于泰勒的行為目標模式提出的過程性評價模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是在CIPP評價模式的4個維度(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框架上,構建的一套適用于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并貫穿教育教學活動全過程的綜合性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由4個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和35個三級指標構成。核心目標是基于課程思政的全過程育人理念,對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情況進行診斷和改善。該指標體系建議高校從整體背景、資源輸入、育人過程及結果反饋4個維度對學院的課程思政進行精細化管理,完成整體規劃到課程滲透的體系化建設,真正實現全方位育人。
其中,背景評價維度主張高校在思政建設中應加強整體性規劃。既要緊跟政治環境,正確把握高校的育人方向與思路,同時也要兼顧學院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鼓勵政策和制度,確保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資源輸入指標是指院校為課程思政建設配備的教學和教師資源。多元化的課程資源能為高校的課程思政開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同時豐富的課程載體,能更好的支撐院校開展多視角、多渠道的思政教育。育人過程評價關注思政元素在課程中的具體實施。該指標體系指出,思政元素的把控應貫穿課程前端的整體設計、教師的講授過程及課堂的互動氛圍,才能真正做到以潤物細無聲的課程方式,助推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政意識。最后該體系認為,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同樣需要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結果導向上,兼顧良好的教學成效以及對學生乃至輻射院校外其他社會范疇的持續化影響。
3基于高職院校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思政教育實踐路徑
3.1強化頂層設計,把握正確育人方向
課程思政的建設僅憑借單一的學科或專業支撐遠遠不夠。高校思政建設需要提前做好頂層設計,結合學習規律,由淺入深,由理論到實踐,做到精細化過程管理。高校整體的課程思政建設應該更具全局性,需要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從整體規劃到課程滲透的體系化建設,才能真正實現全方位育人,避免形成“脫嵌型”課程思政模式。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在頂層的思政體系建設把控上,也要充分考慮到職業教育的具體需求,充分考慮學校與社會同頻共振的人才培養需求,把握正確的育人方向,緊密聯系職業院校要“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展開。
3.2夯實配套資源,筑牢高校育人根基
課程思政在高校的應用實施需要依托于豐富的配套資源。在培養師資隊伍的同時,院校需要兼顧高質量的硬件設施、數字化的教學資源及廣泛的資源平臺等。高校教師應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高尚的思想品質。能將這些正確的思想觀念在專業教學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根植在學生的觀念中,帶動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政意識。同時,院校需要強化基礎設施和其他教學資源,讓教師的教學與配套資源充分結合,課堂教學更加得心應手。現代高校加強數字化資源建設是為了更好地契合當代大學生的教學需求,使得思政教育更具時代性和現代化,確保“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真正達成。基于職業教育的具體需求,高職院校應加強與社會、行業和企業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教育資源。
3.3堅持育人過程有機統一,實現全方位育人目標
課堂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掌握理論、學習技能的重要途徑。高校充分運用課堂教學,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助推學生樹立正確“三觀”,是切實有效推進課程思政的有力措施。但課程思政不是將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簡單拼湊,而是要求學校與社會同頻共振,通過系統的課程思政建設,在育人的全過程中更好地挖掘提煉課程的知識性與價值性,使學生在學習中完成自然、文化、社會和精神等層面的梯級攀升。這就需要在課堂具體開展課程思政時從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及課堂把控等方面著手,多角度、多層次地推進思政教育。堅持將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摒棄“為思政而思政”的僵化思維。
3.4完善結果反饋機制,保障建設可持續推進
結果反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檢驗思政教育成效的核心指標之一。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要想實現育人成效的不斷攀升,需要有效利用課堂教學中的效果反饋回路來助力教師隊伍不斷調節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及課堂氛圍等。高校建立健全課程思政結果反饋機制是為了通過成效檢驗和反饋的正向反撥作用不斷改進,實現育人效果最大化,有利于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細落實。從高校長期的思政建設來看,建立結果成效的動態性追蹤,能充分保障建設的可持續推動。
4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實施策略
4.1緊扣學院建設需求,完善相關制度建設
高職院校的領導層應充分發揮引領作用,深入研究黨中央與教育部門的政策文件,確保院校的課程體系兼顧國家政策、產業和企業需求及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規劃。同時,緊跟職業教育發展和學院自身的建設需求,不斷完善相關制度的建設,確保思政建設的有序開展。特別是貴州地區的高職院校,在制定政策制度時,還要根據受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和心理特點,充分考慮民族地區文化特質,教育方式方法要因人而異、因人施策,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4.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首先需要教師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堅定的理想信念以及規范的情操品行。不論在教師日常的行為表現還是精神樣貌上,要始終展現對自己投身事業的充分性肯定。現代化教師還需要擁有創新的思維、縱深的歷史視野和寬廣的國際化眼界,能以透徹的學理回應學生。教師作為課程思政最主要的實施者,在教學設計、教學方式、教學能力等方面也將直接影響到課程思政的實施成效。當前高校對課程思政的教學多呈現為傳統講授和思想說教,形式單一且難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在課堂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感受,多維度、多視角、多方式地進行思政教育。針對職業院校的育人需求,更需要教師從學生的思想認知、情感體驗、意志磨煉及身心實踐等層面,不斷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職業內涵及技術倫理的理解。
4.3挖掘具有專業特性的思政元素,實現有機融合
高職院校要根據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特點和能力素質要求,多角度地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實現思政教育的立體化、個性化融入將課程思政和專業教育有機統一。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將專業課程內容與黨的思想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精神等教育,深度嵌入到人才培養的內在邏輯中。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育人實效。針對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學院也可以通過構建產教、校企協同育人空間,拓展“課程思政”的實踐教育資源。在對接崗位的典型實踐課程中,將職業領域的價值觀和道德規范與專業課程內容有機融合。
4.4加強前瞻性思政教育,重視未來價值觀塑造
課堂雖然是“課程思政”的主陣地,但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專業課之外也同樣重要。因此,課程思政的需要具有前瞻性和全面性,能幫助學生不僅現在,包括未來的生活產生正向的長遠影響。一方面,教師的課堂講授可以適當打破學科課程界限,圍繞學生未來的生活和工作,給予學生人生智慧和力量的啟迪,引導學生積極主動面對未來,培養學生面對困難永不退縮、奮勇拼搏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高職院校也可以通過第二課堂,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思政育人功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促使學生在活動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5總結
本研究圍繞貴州省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際情況,以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4個一級指標為框架,探討了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高職院校在實施課程思政建設時,既要重視頂層設計,使建設制度具有較好的覆蓋面和廣泛的關注度,同時也要兼顧配套資源的夯實、全方位育人過程的把控以及育人成效的可持續化攀升。同時研究結合思政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其他分級指標,從強化制度建設、師資隊伍培養、課程思政有機融合以及重視未來價值塑造等方面向院校提供了有效的實施建議。
參考文獻
[1]"劉芳.方言文化資源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的價值與實現[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09):5053.
[2]丁蘭,尚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校課程思政路徑——以中華文明類課程為例[J/OL].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8[20230512].
[3]杜林,張麗軍,包啟明,等.高校課程思政助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內在機理與行動邏輯[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05):1219.
[4]張湖婷.系統視角下從外語課程思政教育機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兼論課程思政教育機制的系統建設[J].貴州民族研究,2023,44(02):199204.
[5]任麗莉.高職院校專業課課程思政存在問題與對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6):9899.
[6]李倩,劉萬海.從“外嵌”走向“內生”:高校課程思政深化的實踐取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4,42(01):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