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傳統的一刀切式體育教學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初中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為切實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本文闡述了差異化教學在初中體育課程中應用的優勢,深入分析了差異化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挑戰,如學生體能水平參差不齊、對某些運動缺乏興趣、技能掌握速度存在明顯差異以及評價標準單一等問題。針對上述挑戰,提出了相應的應用策略,實現了初中體育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個性化調整,提升了課堂效率和學生參與度,以此為相關人員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差異化教學;初中體育;體能水平
一、引言
差異化教學即因材施教,旨在滿足每位學生獨特的學習需要,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在體育教學中,不僅關系到技能和知識的培養,還涉及身心健康和終身運動習慣的養成。由于初中生正處于生理快速發展與心理形成關鍵時期,如何合理地實施差異化體育教學,便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探討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差異化教學策略的有效性,并分析如何優化現有方法,以提升體育課程整體教學質量。
二、差異化教學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差異化教學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優勢表現為多個層面,其不僅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和效率,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對體育活動的興趣與熱情[1]。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在身體素質、運動技能以及認知水平上存在較大差異。差異化教學則可在課程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基于具體差異,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宜的挑戰和支持,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取得進步。在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差異化教學同樣顯示出其優勢。傳統模式下普遍存在著以競技體育標準衡量所有學生的做法,常導致部分非特長生受挫甚至放棄。而差異化教學重視每一個個體,鼓勵所有學生根據自身條件積極參與到各項運動之中,并利用個性化目標設定幫助他們逐步提高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這種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長期堅持鍛煉的習慣,并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差異化教學還有助于建立起更加包容和合作的班級氛圍。在傳統模式下經常會出現競爭激烈、相互攀比甚至排斥較弱同伴的情況,而當采用差異化教育時,教師將關注每位同學的進步情況,此種情況下學生則會在教師潛移默化地影響下自覺地尊重同學彼此間不同水平和速度上的區別,進而形成更為包容的班級氛圍[2]。
三、差異化教學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應用面臨的挑戰
(一)學生體能水平參差不齊
由于學生的生理發育、家庭背景、以往運動經歷等多方面差異,學生之間在力量、速度、耐力等各方面的表現各不相同,這種差異給實施差異化教學帶來了挑戰。首先,教師需對每個學生的體能水平進行全面的了解和評估,結合學生的實際體能水平設計課程,使每位學生都能在自身水平上得到合適的挑戰與鍛煉,整體課程設計難度較高。例如:在進行團隊比賽或集體活動時,體能較弱或者技術較差的學生不可避免地會感到自卑或被排斥,而體能較強的學生則可能會覺得缺乏挑戰。這種內在層面上的失衡不僅會影響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熱情,還會導致某些學生在心理上產生逆反情緒或消極態度[3]。
(二)個別學生對某些運動缺乏興趣
初中階段正值青少年時期,學生的個性和愛好特征較為明顯,他們對于喜歡或不喜歡某項活動表現得非常直接和強烈。這種興趣上的冷漠或抵觸源于多種原因,比如:因技術掌握困難感導致逃避,也可能是早先經歷過失敗或尷尬從而造成心理陰影。這種情況下,教師在執行差異化教育時便需面對如何調動這部分學生參與意愿并保持他們積極性。單一類型運動往往難以滿足所有人群需求,而且如果持續推廣其參與度低下的項目,則易造成該部分同學厭惡整個體育課堂環境,甚至引起排斥感情緒。
(三)技能掌握速度差異大
初中體育教學中,不同學生的身體協調性、運動感知能力以及基礎運動技能等方面存在較大差別,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到他們學習新技能的速度。例如:在學習籃球投籃技術時,部分學生可能會在短時間內掌握正確的手形和身體協調,而另一些學生則可能需要更多時間來理解和執行相同的動作。這種速度上的差異會導致課堂進度難以統一,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難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此外,技能掌握速度的不同還可能引發學生間的心理差異。掌握技能較快的學生可能會感到無聊或缺乏挑戰,而掌握慢的學生則可能感到沮喪和自卑。這種情緒反應則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對體育活動的整體態度和參與熱情。教師在面對這種多樣化的技能掌握速度時,也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去觀察和評估每個學生的具體表現,并優化更新課程內容,但由于課堂時間和資源有限,難以同時滿足每個個體的需求[4]。
(四)評價標準單一
傳統上,初中體育教學中常用的評價標準往往較為單一,通常側重于量化指標,如:跑步時間、球類游戲得分或者健身測試結果等。這種單一化評價方式忽略了體育活動中其他同樣重要的方面,如:團隊合作、策略運用、運動態度等。單一評價標準不僅限制了對學生全面發展水平認識,也削弱了那些在非量化領域表現突出,但在傳統評估項目中成績不佳的學生們的自信心與積極性。例如:在籃球游戲中,傳球精確、防守出色但得分不高的學生在單一評價系統下無法獲得其真實水平所應得到認可。
四、差異化教學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基于學生體能水平,設計多層次訓練計劃
初中體育教學中采用差異化教學能夠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由于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耐力、力量和協調性都不盡相同,因此采用統一的訓練計劃往往難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對此,教師可設計多層次訓練計劃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發展,同時避免過度訓練或缺乏動力。
實際體育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對學生進行體能評估,包括50米跑時間、立定跳遠成績、引體向上數量等。比如:在某班級中,教師可以測量所有學生完成50米跑所需時間,并將其記錄:快速組(7秒內)、中速組(7~9秒)、慢速組(9秒以上)。立定跳遠成績也類似地分組:優秀(2.0米以上)、良好(1.5—2.0米)、一般(1.5米以下)。引體向上則按照完成數量分為三組:高強度組(15次以上)、中強度組(8—14次)、低強度組(7次以下)。
基于這些數據,教師可針對不同水平群體制定訓練計劃。例如:在增強耐力方面,快速組可以執行更高強度的間歇跑訓練,比如:4×400米接力賽形式訓練,每輪之間休息時間為120秒;中速組則執行3×400米間歇跑,每輪之間休息150秒;慢速組則進行持續性有氧運動,如:慢跑10分鐘作為基礎耐力訓練。
在提高爆發力方面,立定跳遠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實施更具挑戰性的多重跳躍訓練和深蹲跳等復合動作以進一步提升下肢爆發力,良好者則可利用較為簡單的箱子跳和草地短程沖刺增加下肢肌肉力量;一般者則從基本的蹲起和小幅度箭步蹲開始培養基礎爆發力。
對于引體向上項目,教師則可根據各自水平設計適應性拉力帶輔助引體向上或者拉下機器訓練。高強度組可安排無輔助引體向上并逐漸增加額外負重;中強度組使用適當阻力值的拉力帶進行輔助引體向上以改善技術并增加完成數量;而低強度組通過拉下機器設置50%至60%個人最大負荷進行正規范圍內鍛煉。此外,在整個多層次訓練計劃實施過程中,教師還需持續監控每位學生的進步情況,并根據他們新測得數據調整所處分組及相應計劃內容。例如:若某位原屬于慢速組且9秒以上50米成員,在經過4周系統訓練后測試結果達到8.5秒,則應將其移至中速組并相應調整其耐力及爆發力提升方案。
(二)引入多樣化運動內容,滿足不同學生興趣
由于不同學生的興趣多樣,單一的運動項目往往難以激發所有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需在體育教學中融入多樣化的運動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選擇,幫助學生找到他們感興趣的運動項目,從而提高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持久性。
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利用問卷調查或小組討論的形式收集每個學生對各種運動項目(如:籃球、足球、田徑、游泳等)的興趣度,并記錄數據。例如:在100名學生中有40%對籃球感興趣,30%偏好足球,20%喜歡田徑,10%熱愛游泳,再根據這些數據將體育課程分為幾個模塊,并確保每個模塊至少包含四種不同類型的運動內容以覆蓋學生的興趣范圍。
實際教學中,教師可設定一個周期(如:四周),每周專注于一個模塊內部分運動內容。比如:第一周教師可以安排籃球和田徑相關活動;第二周可以安排足球和基礎體能訓練;第三周則轉向游泳和柔韌性訓練;最后一周可安排排球和舞蹈。每項活動都配備相應比例時間:若班級有50分鐘體育課,則籃球活動占據20分鐘(40%),田徑15分鐘(30%),其余時間分配給其他項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觀察到的學生參與度和反饋調整時間分配比例。如果發現有60%以上的學生在籃球環節表現出極高熱情,則下一個類似周期內可增加籃球時間至25分鐘,并相應減少其他項目時間來保持總時長不變。此外,在每個周期結束時,教師可進行簡單評估,詢問學生對各項活動的滿意度,并記錄數值評分(1~5分)。假設在完成第一個周期后得到平均評分:籃球4.5分、田徑3.0分、游泳2.5分、舞蹈4.0分,則下一周期可以適當增加舞蹈時間并減少游泳環節。
(三)實施個別指導與小組合作,促進技能掌握
個別指導與小組合作的主要目的是針對每位學生的具體需求提供更加精準和有效的教學支持,同時利用小組活動激發學生之間的互助與合作,促進技能的掌握,以滿足不同水平和興趣的學生,增強學生之間的社交互動,提高他們對體育活動的整體參與度和興趣。
體育教學中,教師首先需進行學生技能評估。例如:在籃球單元中,教師可以利用測試,如:運球、投籃、傳球等基本技能來評估每位學生的初始水平。以某有30名學生的班級為例,教師可以設計技能測試:每位學生進行10次自由投籃,記錄成功次數;進行一分鐘內盡可能多次的運球,并記錄下落次數;最后進行10次傳球給定目標(使用墻面或另一名同學),記錄成功率。根據收集到的數據,教師可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高級(投籃成功率超過70%,運球下落次數少于2次,傳球成功率超過80%)、中級(投籃成功率40%~70%,運球下落3—5次,傳球成功率50%~80%)以及初級(投籃成功率低于40%,運球下落超過5次,傳球成功率低于50%),再根據這些層次安排個別指導和小組合作活動。
與多層次訓練計劃不同,個性化指導的重點偏向于“指導”,此過程中教師為主體。對于初級組成員,在個別指導環節中,教師應提供更頻繁的反饋和指導。例如:在45分鐘的課程里分配15分鐘用于教師與初級組1對1地復習運球和投籃姿勢糾正。對于中級和高級組別,教師則可以采用類似方式但減少個別指導時間至10分鐘,并增加小組競技性質較強或者策略性較高的任務。
(四)建立多元評價系統,給予學生正向反饋
初中體育教學中,傳統的評價方法往往側重于技能水平和運動成績,這種單一的評價標準不僅忽視了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其他重要能力,如:團隊合作、領導力、持之以恒的態度等,也會導致部分學生因技術水平不足而感到挫敗。
實施多元評價系統時,教師首先需定義各項評價指標,并量化這些指標。例如:在籃球單元課程中,教師可以將評價指標設定為:技術技能(40%)、策略應用(20%)、團隊合作(20%)、課堂參與度及態度(20%)。每個指標下又可細分具體要求并賦予相應得分。比如:技術技能(40分),包括投籃命中率、控球能力等。例如:每成功投籃得2分,每節課最高可獲10分;控球能力則可利用小游戲進行測試,根據控球失誤次數減分,無失誤則滿分10分。策略應用(20分),教師需觀察學生在比賽中是否能應用教授的防守和進攻策略,具體可以利用錄像回放和教師記錄進行評估,完全按照戰術執行可得滿分20分。團隊合作(20分),利用同學互評和教師觀察計入成績。考核點包括支持同伴、溝通協調等行為表現。每有一次積極配合或有效溝通加1分,最高不超過20分。課堂參與度及態度(20分),包括穿著規范、按時上課、積極參與每項活動等。每符合一項條件得5分。
上述評估方法不僅可以使教師根據數據有針對性地提供反饋和指導,也可以使學生明確自身需要改進的部分,并且理解到除了純粹技術外其他軟技能的重要性。
五、結語
綜上所述,全文通過對初中體育差異化教學實施狀態進行了深入探討,并提出了針對存在挑戰的具體解決措施。在踐行差異化原則下開展體育課程能夠更好地促進每位同學身心健康以及運動技能水平提升。未來,隨著科技與數據分析工具的發展,將有更精準高效的評估手段應用到個性化運動計劃制定中,相關人員應積極接受新技術培訓并利用這些工具進行數據驅動決策,以實現更加科學和個性化地滿足每一位初中生在體育活動方面的需求。此外,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健康與活力理念也將鼓勵我們不斷完善差異化教學策略,并確保每一個青少年都能從一個富有包容性和適應性強、注重個人發展的體育環境中受益。
參考文獻:
[1]張磊.初中體育教學中實施差異化教學的實踐與探索[N].科學導報,2024-07-26(B02).
[2]褚衍廣.差異化教學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華夏教師,2024,(10):123-125.
[3]王梅芳.淺談差異化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施[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23,(04):79.
[4]宋超.如何實施初中體育教學中的差異化教學[J].體育視野,2022,(05):62-64.
[5]洪君慧.淺談差異化教學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20,(76):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