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思政視域下,以立德樹人為價值引領,課程思政建設是遵循高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是遵循體育育人規律的現實必然。基于此,分析當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問題,同時探索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研究的理論基礎,以問題為導向,以理論為基礎,從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發揮課堂有效性、完善育人評價體系、加強部門合作協同四個方面,闡述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實踐路徑,旨在為研究學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大思政;體育;課程思政;基礎理論;實踐
基金項目:寧夏醫科大學校級優質示范課程項目(體育1)。
一、引言
教育部等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強調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高等院校要切實貫徹“大思政課”理念,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掘育人資源,調動育人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工程”。體育自身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懷和擔當精神,與傳統文化、產業、倫理、治理等聯系密切,是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大思政課”結合社會現實擴展思政教育范圍的重要教育資源[1]。在大思政視域下,以教師如何更深入理解課程思政的理論基礎和更充分發揮體育課程的育人功效作為研究主線,進一步挖掘思政元素,并分析當前課程思政融入體育教學的現實問題,以期探索和優化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路徑。
二、大思政視域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價值
(一)遵循高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
課程思政最終要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實踐當中,因此要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貼合學生實際。然而,當前網絡技術發展迅速,短視頻、網絡直播盛行,再加上社會結構正在發生著深刻而劇烈的變化,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學生思想狀況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部分學生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弱,為獲得感官滿足,社會主流的思想政治意識被弱化;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存在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傾向;在工作崗位上出現職業價值取向庸俗、職業道德心理失衡等現狀。
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內容要“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深入開展憲法法治教育”“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等等。由此,面對學生復雜的思想狀況和問題,需要多維度、多層次地融通合力,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積極引導大學生的政治行為和思想道德,完善人格。
(二)遵循體育育人規律的現實必然
近年來,教育界普遍認識到體育課程育人的重要性,積極探索符合學情的課程思政方式方法,幫助學生強身健體、塑造品質、健全人格。體育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元素。以豐富的體育活動為載體,學生通過沉浸式的體驗過程,將體育知識與技能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在該過程中,可以培養規則意識、團隊意識和拼搏精神,成功時更謙遜,失敗時能正確看待,總結經驗教訓,提高挫折耐受力[2]。
不僅如此,體育本身能夠強身健體,還能舒緩壓力、改善情緒、保持身心健康,很多體育項目需要持之以恒、長期堅持才能見到成效,在這些過程中,可以鍛煉堅忍不拔的精神品格,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宏觀上,體育在實現“健康中國”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這種以身體活動為主體,可以身臨其境、親身感受的育人模式,可以讓課程思政更接地氣,同時讓體育回歸育人的本來軌道,發揮體育育人本質。
三、當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問題
(一)傳統教學模式限制
教師被認為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已經得到了廣大教師的普遍認可。在實際教學中,根據體育課程的教學特點和教學價值,從價值觀念、人格品質、規則意識等方面提煉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在授課過程和體育實踐中滲透。然而,受到傳統教學模式限制和影響,部分教師將課程思政理解為專業知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簡單疊加,導致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的現象。甚至把思政教育當作額外的任務,忽略了體育課程深層價值和思政教育的使命,沒有處理好技能培養和思政育人兼容并蓄的問題。
(二)學生興趣不足
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渠道”。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關鍵在于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思政元素融入的時機,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全過程中,探索融入的方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然而,在體育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學生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參與性不足[3],例如:在教學目標設置中,通常按照三維目標來更加全面地看待教學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界定較為籠統,思政目標的表達亦較為模糊;在教學內容上,主要以技術技巧為主,對于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學習較為淺顯,且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入上面臨著生搬硬套的問題;在教學方式上,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在思政教育上總是照本宣科,師生之間缺乏互動,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更難以達到入心的效果。
四、大思政視域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研究的基礎理論
(一)自我決定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以美國心理學家德西(De?Charms)等人為代表,強調外部環境與個體特征的辯證統一。認為外部環境與個體間的良好互動能產生正面影響,啟示在教學實踐中要創設有益的外部環境;認為個體基本心理需求十分重要,啟示在教學實踐中要以學生需求為導向,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認為動機具有動態轉化特征,個體在遇到各種內外部刺激時會萌生不同動機,啟示在教學實踐中需要同時關注外部環境和個體基本需求[4]。
大思政視域下,要求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在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實踐探索過程中,一方面要積極營造育人大環境,注重外在環境對于學生動機的激發。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個體特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內心需求和情緒變化,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地發揮,進而提升課程思政實效性與針對性。
(二)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以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Benjamin?Bloom)等為代表,強調教師通過有效教學,來促進學習興趣和動機,從而讓學生取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認為教學目標要明確,這個目標應該盡可能量化和具有可測性;認為教學方式要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良好的學習體驗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學評價要重視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生取得的進步和成績,且測評維度是多元的[5]。
“大思政課”要求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評價體系等內容。有效教學理論為探索體育課程思政提供理論指導,在教學過程中要對課程思政目標有明確的認識,并清晰地表述出來,便于量化和可測;在教學方式上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挖掘更多讓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評價上,依據學生所取得的具體進步和發展來評價。
五、大思政視域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實踐路徑
(一)深度挖掘思政元素
深度挖掘體育課程的思政元素是進行課程思政的根本。體育課程思政并不是二者的簡單相加,而是結合體育課程特點和教學規律,找尋其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點,自然有力地貫穿思政元素。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體育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要求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體育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思政元素來源于體育課程,體育課程是課程思政的載體,二者并不是兩門課程。思政元素是體育課程內容的自然延伸,要保留體育課程內容的本質特征,但在根本上都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
2.思政元素的挖掘以政策為導向,體現與時俱進
課程思政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思政元素挖掘提供方向,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傳統文化、法治、職業等等,體現挖掘的多維性。有些思政元素可以通過體育教學自發形成,例如:在體育比賽中可以培養團隊意識和規則意識。有些則需要教師結合自身經驗與實踐,根據當下時事熱點以及學生實際,并要時刻關注前沿動態,例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涌現出許多科技工具和先進技術,讓運動更科學、裝備更合適。
3.要深入開發課程資源
實現知識傳授的價值引導,挖掘思政元素,課程資源是直接條件,包括課程教學大綱、教材以及與教材配套的網絡教學系統,其中,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因此挖掘思政元素,要深入剖析體育課程教材;同時,重視有關健康觀念的課程素材,根據學生喜愛,充分引用到體育課程教學中,增加課堂趣味性。
(二)發揮課堂的有效性
以有效教學理論為指導,強調教師通過有效教學,來促進學習興趣和動機,從而讓學生取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要發揮價值引領的作用,體現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在目標設計時要注意整體性,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與內容的對應關系上,教學內容是達成目標的載體,兩者要保持一致,在教學目標分解過程中,要區分重點,讓目標發揮出更加具體有力的引領作用;注意全面性,主要體現在目標的制訂要基于全體學生的學情,全面分析其學習基礎、興趣特長、認知能力、學習態度、就業方向等,以及綜合考慮學校的實際情況和社會需求;注意具體性,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描述要具體,能實施,可測量。
2.教學實施方面,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上
在教學內容上,通過顯性和隱性兩種方式,探索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融合點。在教學方式上,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挖掘更多讓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
3.教師是進行體育課堂教學的關鍵
課程思政建設,需要遵循理論基礎和教學規律,然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并非要遵循某種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師合理地運用教學技巧,靈活地融入思政內容。要求教師要深化思政理念,從目標上看,不能為了思政而思政,只是進行單純表演式設計,而忽略了課堂教學效果和育人實效;從功能上看,要結合體育課程特點,恰當運用理論、方法挖掘思政元素,選擇合適的內容載體,不是照搬思政課的概念和原理;從組織形式看,思政教育要適時融入體育課程中,不是每一節課、每個章節要牽強附合;從預期效果看,品德修養、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可能需要經過較長時間才呈現,不像知識技能目標,能夠在一兩次課中直接達成。
(三)完善育人評價體系
評價具有引導和激勵作用,是學校對體育課程進行宏觀調控的手段,是檢查體育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體育育人價值的重要保證,以此來預防體育教學出現“重技能輕育人”的現象。完善體育課程育人評價體系,實現以體育人,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要有育人元素
通過評價,教師不僅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對運動技術的掌握情況,還可以完善自身教學。然而,體育內容豐富多樣,在評價體系中融入育人元素,可以結合體育活動實際,將典型育人元素提煉出來,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例如:籃球、足球運動,可以發現團結合作、遵守規則等育人元素;武術、太極可以發現正己修身、人格品質等育人元素。同時,將家國情懷、政治認同、法律規則等素材融入評價體系當中,建立有針對性、全面化的指標體系。
2.要體現評價形式的多元化
在教師評價方面,教師是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執行者和引導者,要對教師形成自評、互評和督評三位一體的評價體系,幫助其完善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在學生評價方面,學生是體育思政教育的受益者和參與者,要對學生形成督評、互評、自評三位一體的評價體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同時,強調可操作性和測量性,采取以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多維評價方式。
(四)加強部門合作協同
部門合作協同是持續進行課程思政實踐的保障。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要塑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注重外在環境對于學生動機的激發。既要落實知識技能傳授,又要注重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并不是課堂和老師一方面可以解決的,更需要學校各個部門的支持和保障。
一方面,學校為其思政教學提供有效的保障,例如:在課時數開設、活動開展等方面,給予正視對待,課上課下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另一方面,在師資建設方面,鼓勵教研室成立科研團隊,思政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合作,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保證科研的方向性,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同時,高校之間互學互鑒,通過高校課程育人高端論壇,邀請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課程思政建設理念和方法,并建立思政案例庫,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進行資源共建共享。
六、結語
綜上,大思政是新時代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強調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遵循高職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是遵循體育育人規律的現實必然。推進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需要一定的理論基礎,以理論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以深度挖掘體育課程思政元素為根本,探尋與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的契合點,借助課堂這一途徑,以學校支持為保障,加強部門合作協同,實現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參考文獻:
[1]王陳.新時代體育融入\"大思政課\"建設的邏輯理路、現實問題與實踐路徑[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3,40(4):507-512.
[2]隋紅.普通高校體育競賽對大學生人格塑造影響的研究[D].山東體育學院,2014.
[3]王清梅,錢俊偉.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價值、困境與優化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3(6):97-103.
[4]汪為.自我決定理論視域下高校課程思政優化路徑探究[J].昌吉學院學報,2024(1):123-128.
[5]李艷.基于有效教學理論的高校課程思政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23(7):16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