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高質量發展,必須以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為支撐。構建其辦學水平的測度評價體系,需遵循目標達成邏輯、資源整合邏輯、利益平衡邏輯以及持續改進邏輯等。具體構建路徑包括擬定評價指標、專家咨詢、開展問卷調查、優化指標、確定權重等環節。從教學質量、人才培養效果、產學研合作、社會影響力及組織管理等五個維度構建了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水平測度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各維度具體指標進行闡釋。
關鍵詞 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層次分析法;測度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4)35-0075-06
一、問題提出
2023年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支持有條件的產業園區和職業院校、普通高校合作舉辦混合所有制分校或產業學院;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通過企業資本投入、社會資本投入等多種方式推進職業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作為產業學院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其核心目標在于通過有效整合社會資源,深化產教融合,進而提升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然而,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在評價方面存在著評價指標不科學、辦學政策不完善、產業特色彰顯不足、實體運營表現不強等問題。隨著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對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水平的評價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強調多元主體參與評價,即教育主管部門、職業院校、行業組織、企業、學生及家長等都應成為評價主體。企業能從產業需求和實踐應用角度評判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與產業對接程度;行業組織依據行業標準衡量產業學院的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學生和家長則能反饋教學質量和就業滿意度。第二,突出產教融合深度的評價指標,即重點關注產業學院與企業在師資共享、實訓基地共建、教學資源共研等方面的合作成果[1]。第三,注重創新與社會服務能力的考量,即評價產業學院在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等方面的貢獻,觀測產業學院是否推動企業技術升級,是否能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人力和技術支持。
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實現高質量發展,須依托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通過設定清晰明確的評價標準和指標,不僅能夠評估產業學院辦學效果,更是為產業學院的發展路徑提供明確指引,并促使產業學院在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師資建設等關鍵環節精準施策,有效規避發展的盲目性與隨意性,為產業學院的持續優化改進提供可靠依據。同時,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還有助于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學校與企業可依據評價結果,更有針對性地配置人力、物力與財力等資源,將教育資源精準投向需求最為迫切的領域,從而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確保產業學院的穩健運行與持續發展。
在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測度評價方面,現有研究已展現出多元化和綜合性等特征,其范圍涵蓋了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評價方法與模型研究以及政策評估與改進等多個維度。然而,各種評價方法和模型在實際應用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如難以全面考量不同指標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在處理主觀性評價中面臨挑戰等。鑒于此,有必要構建一套完整的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水平測度評價體系,以便客觀地了解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實際辦學效果,從而為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提供科學的評價依據與實施建議。
二、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水平測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邏輯
(一)目標達成邏輯
目標達成邏輯是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水平測度評價體系構建的基礎。目標達成邏輯要求產業學院在制定目標時,充分考慮自身的定位和發展需求,同時結合行業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確保目標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在評價過程中,嚴格對照目標進行量化和質性評估,及時發現目標實現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為調整辦學策略和資源配置提供依據。具體而言,一是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產業學院應致力于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一目標的達成可以通過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業對口率、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率以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指標來衡量。例如,若畢業生在相關行業企業中能夠迅速適應工作崗位,且獲得較高的評價,說明產業學院在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二是在產學研合作目標方面,產業學院應積極推動與企業的合作,共同開展科研項目、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通過合作項目數量、科研經費投入水平、專利申請和授權的數量以及科技成果轉化的經濟效益等指標,可以評估產學研合作目標的實現程度。三是在社會服務目標方面,產業學院應積極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培訓服務和決策咨詢服務。例如,通過為企業提供的培訓人次、解決的技術難題數量以及對區域發展政策的影響力等指標,來判斷社會服務目標的達成情況。
(二)資源整合邏輯
資源整合邏輯是評估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水平的重要維度。資源整合邏輯要求產業學院打破體制機制障礙,建立有效的資源整合機制和平臺,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2],從而提升辦學水平。在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下,產業學院能夠整合來自學校、企業、政府等多方面的資源。具體而言,一是在師資整合方面,產業學院應構建一支由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組成的“雙師型”教學團隊。通過“雙師型”教師比例、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的時長、企業技術人員承擔教學課時數等指標,可以評估師資整合的效果。如果教師能夠深入企業了解行業最新動態,并將實踐經驗融入教學,企業技術人員能夠傳授實用的工作技能和經驗,那么師資的整合就達到了較好的水平。二是在教學資源整合方面,產業學院應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設施和企業的生產設備,搭建實踐教學平臺。通過考察實訓基地建設情況、設備使用率、實踐課程開設比例等指標,可以判斷教學資源整合的成效。例如,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進行實踐操作,進而提高其實踐能力,說明教學資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三是在整合各方的資金資源等方面。信息資源和社會資源。資金資源的整合可以通過學校投入、企業投入、政府資助等資金的數額和比例來評估。信息資源整合的效果可以通過考察產業學院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行業信息收集與分析等方面的工作來衡量。社會資源整合則可以通過評估產業學院與行業協會、社會組織的合作情況來判斷。
(三)利益平衡邏輯
在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過程中,涉及學校、企業、教師、學生等多方利益主體[3]。利益平衡邏輯要求在測度評價體系中充分考慮各利益主體的訴求,通過合理制定政策和運行機制,確保各方利益在產業學院的辦學過程中得到協調和平衡,促進產業學院的可持續發展。一是對于學校而言,其利益在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校社會影響力、科研創新能力等。通過評估學校在這些方面的收獲,如學校在相關領域的排名提升、科研成果數量的增加等,可以判斷學校的利益是否得到滿足。二是對于企業而言,其利益主要體現在獲得符合需求的人才、推動技術創新、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可以通過企業招聘到的滿意員工數量和比例、技術創新成果在企業生產中的應用效果、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情況等來衡量企業的利益實現程度。三是對于教師而言,其利益主要包括教學條件的改善、個人職業發展機會的增加、薪酬待遇的提高等。通過教師對工作環境的滿意度、參與培訓和晉升的機會、薪酬水平的變化等,可以判斷教師的利益平衡情況。四是對于學生而言,其利益在于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提高就業競爭力、實現個人職業發展。通過學生學習滿意度、就業質量、職業發展前景等指標,可以評估學生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
(四)持續改進邏輯
持續改進的邏輯著重強調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需具備持續自我完善與發展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對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辦學過程及成果實施定期、系統的監測與評估,以便及時發現并識別存在的缺陷與不足。例如,通過分析學生的學業成績、全面評估教學質量以及積極聽取企業反饋等多種途徑,精準把握教學內容與實際需求之間的差距、實踐教學環節的薄弱點等。另一方面,針對監測評估中發現的具體問題,制定并執行一系列切實可行、針對性強的改進措施。這些措施包括課程設置的合理調整、教學方法的持續優化、師資培訓的全面強化以及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等。同時,還需建立健全跟蹤機制,對改進措施的實施效果進行科學評估,以確保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并持續提升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辦學水平。
三、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水平測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路徑
(一)擬定評價指標
首先,明確評價的目標與范圍,確立評價的主要宗旨。如評估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教育質量、產教融合成效、社會服務能力等。同時,需清晰界定評價所涵蓋的具體范疇,包括教學、師資、學生發展等方面。其次,確定一級指標。依據評價目標與范圍,初步設定若干關鍵的一級指標,如教學質量、人才培養成效、產教融合效果、社會服務等。再次,細化二級指標。針對每一項一級指標,進一步分解出具體的二級指標[4]。如在教學質量一級指標下,可以設置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等二級指標。最后,廣泛征求意見。邀請職業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院校管理人員、企業代表等,對初步擬定的指標體系進行評審,并提出修改建議。根據修改建議和試點試測結果,對指標體系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完善,確保其科學性和可行性。
(二)專家咨詢與問卷論證
初步擬定的指標或許并非完全科學合理,此時專家咨詢的作用舉足輕重。由職業教育領域的知名學者、行業企業的資深專家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專業人員所組成的專家咨詢團隊,憑借深厚的專業知識與豐富實踐經驗,能對初步擬定的指標進行精準剖析。專家會考量指標能否精準反映辦學水平,針對可能存在的問題,專家會給出具體的修改建議。為全面了解各方對初步擬定指標的意見,開展廣泛的問卷論證極為重要。問卷內容不僅有對指標的理解接受程度,還涵蓋實際操作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反饋。通過對大量問卷數據的統計分析,能清晰了解不同群體對指標的認可度與期望。同時,問卷論證還能挖掘潛在問題需求,為優化指標提供有力支撐,確保評價指標真實反映辦學實際。
(三)指標優化
在整合專家咨詢和問卷論證的結果后,對指標進行深入優化。刪除不夠明確、難以操作或與實際辦學情況脫節的指標,同時增加能夠更精準反映產業學院特色和發展需求的新指標。對保留的指標進行進一步細化和明確,確保其具有清晰的內涵和可衡量的標準。例如,針對教師教學成果的評價指標,由以往單一的教學獲獎情況,優化為涵蓋教學方法創新成效、學生學習成果提升幅度、課程資源開發質量等多方面的綜合評估。經過持續的優化,讓評價指標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反饋。
(四)權重確定
在指標優化工作完成后,合理設定各項指標的權重尤為重要。權重的分配須緊密圍繞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發展戰略進行,采用科學嚴謹的方法論,邀請業內專家對相關指標進行評估與打分。若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將創新人才培養確定為主要的發展路徑,則與創新人才培養緊密相關的指標權重應予以適當提升;若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致力于深化產教融合,那么產教融合相關指標的權重則應予以增加。在專家打分的基礎上,運用層次分析法等科學方法,為每個指標設定相應的權重[5],以體現其在整體評價中的重要程度。通過科學合理地確定權重,能夠確保評價體系突顯重點,指引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在辦學實踐中明確方向,聚焦關鍵領域,提升辦學質量。
四、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水平測度評價體系構建及指標內涵闡釋
(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基于上述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水平測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路徑,本研究團隊邀請了10位來自職業教育領域的專家,對初步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論證,專家們依據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參與了層次結構建立、判斷矩陣構造等環節。通過多輪研討和反復論證,對各項因素的重要性進行深入分析和比較,為準確計算指標體系各指標權重奠定了堅實基礎。本文運用AHP層次分析法計算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水平測度評價指標體系權重。第一,建立層次結構。目標層設計為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水平;準則層設計為教學質量、人才培養效果、產學研合作、社會服務影響力以及組織管理;指標層則將準則層中的具體指標分別歸入相應的指標層。第二,構造判斷矩陣。對準則層的各個因素進行兩兩比較,確定其相對重要性。對于每個準則層下的指標層因素,也進行兩兩比較,確定其相對重要性[6]。例如,若教師隊伍比課程設置更重要,可以賦予相應的標度值。在進行兩兩比較和構造判斷矩陣時,需要結合專家意見、實際數據和經驗判斷。第三,計算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本文運用SPSSAU進行數據分析完成這一步驟。第四,進行一致性檢驗。計算一致性指標和一致性比例,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是否可接受。第五,計算組合權重。從指標層開始,依次計算相對于上一層的權重,最終得到各指標相對于目標層的組合權重。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水平測度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該評價體系兼具科學性與實用性,能夠為相關利益主體提供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依據。一是教學質量在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水平中占據重要地位(權重為0.25),其中教師隊伍的影響相對較大(權重為0.30),這表明“雙師型”教師資源對于提升教學質量至關重要。二是人才培養效果的權重也達到0.25,且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權重較高(權重均為0.35),反映出學生的就業表現是衡量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水平的關鍵因素。三是產學研合作的權重為0.20,合作項目數量、合作成果的權重相對均衡且較高(權重均為0.35),說明豐富的合作項目和顯著的合作成果對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四是社會服務影響力的權重為0.15,其中產業發展的權重相對突出(權重為0.40),強調了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對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五是組織管理的權重為 0.15,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的權重相當(權重均為 0.35),顯示出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和機制對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發展的重要性。
(二)指標內涵闡釋
1.“教學質量”指標闡釋
教學質量是衡量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水平的核心要素之一。在教學質量維度下,二級指標的設置涵蓋了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師隊伍及教學資源。
課程設置的評價,考慮課程設置的前沿性、適應性和實用性。前沿性要求緊跟學科和行業新趨勢,引入新理論和技術知識,讓學生接觸前沿信息,培養前瞻性思維。適應性強調與學生實際水平和需求匹配,能依據學生特點和職業方向靈活調整。實用性注重與實際工作場景結合,使學生所學知識能應用于職業實踐,提升就業競爭力。
教學方法的評價,考慮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互動性和創新性。多樣性需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如講授、討論、案例分析、項目驅動等,滿足不同學生需求。互動性要求教學中師生、生生充分交流合作,促進知識建構和思維碰撞。創新性體現在引入新教學手段和技術,如在線教學、虛擬實驗室等,激發學生興趣和主動性。
教師隊伍的評價,考慮教師的教學技能和實踐經驗。教學技能涵蓋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教學評價等,確保有效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實踐經驗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行業經歷,了解工作問題和需求,融入實踐案例,增強教學針對性和實用性。
教學資源的評價,考慮實驗設施完備性、圖書資源豐富性和信息技術設備先進性等。實驗設施完備性關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包括設備種類、數量、性能是否滿足教學和實踐需要。圖書資源豐富性體現在圖書、期刊、電子資源的數量、質量及更新頻率,支持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信息技術設備先進性涉及多媒體、網絡平臺、在線資源等配備,適應教育技術發展和應用。
2.“人才培養效果”指標闡釋
人才培養效果是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的核心目標之一。在人才培養效果維度下,二級指標的設置涵蓋了學生就業率、就業質量和職業發展情況。
學生就業率的評價,考慮畢業生的就業比例和就業時間。就業比例反映畢業生在一定時間內成功就業的占比,是衡量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匹配度的重要指標。就業時間關注畢業生從畢業到就業的耗時,短時間就業通常表明產業學院培養的人才能快速滿足市場需求,學生就業競爭力強。
就業質量的評價,考慮初次就業薪酬、用人單位性質和崗位匹配度。薪酬體現畢業生的市場價值和勞動回報,高薪酬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高。用人單位性質有國企、民企、外企等,不同性質反映畢業生就業平臺與機會。崗位匹配度衡量專業與工作的契合度,高度匹配能助學生發揮專業優勢,實現價值。
職業發展情況的評價,考慮學生職業晉升速度、職業成就和社會影響力。晉升速度反映畢業生職業成長和潛力,快速晉升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工作出色、素養和能力良好。職業成就包括專業獎項、榮譽稱號、重要項目成果等,體現職業能力和業績。社會影響力關注在行業或社會的知名度,如擔任行業職務、參與公益活動,體現對社會的貢獻和價值。
3.“產學研合作”指標闡釋
產學研合作是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特色和優勢。在產學研合作維度下,二級指標的設置涵蓋了產業學院與企業的合作項目數量、合作成果和合作效益。
合作項目數量的評價,考慮合作項目的多樣性和數量。多樣性體現在合作項目涵蓋的領域、類型和規模等方面,豐富多樣的合作項目能促進產業學院與企業在多個層面的交流與合作[7]。數量能直觀地反映產業學院與企業合作的活躍程度和廣度。
合作成果的評價,考慮合作研究成果的質量和影響力。質量包括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創新性和實用性,高質量的研究成果能夠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影響力則體現在研究成果在學術界、產業界的傳播和應用程度,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成果能夠提升產業學院和企業的知名度與競爭力。
合作效益的評價,考慮合作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創新效益。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通過合作降低企業研發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經濟效益等方面。社會效益包括促進就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提升社會公共服務水平等。創新效益則體現在通過合作激發創新思維、培養創新人才、產生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等方面,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4.“社會影響力”指標闡釋
社會影響力反映了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價值。在社會影響力維度下,二級指標的設置涵蓋了產業學院在產業發展、社會服務、公益事業方面的貢獻和影響。
產業發展的評價,考慮產業學院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方面的貢獻。引領作用體現在產業學院能夠通過前瞻性的研究和人才培養,為產業發展指明方向,引導產業的健康發展。技術創新方面,產業學院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研發活動,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開發和應用,為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持。在產業轉型方面,產業學院能夠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和解決方案,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
社會服務的評價,考慮產業學院對社會公眾的服務水平、社會責任履行和社會形象塑造。服務水平體現在產業學院為社會提供培訓、咨詢、技術服務等方面的質量和效果,能否滿足社會的多樣化需求。社會責任履行包括產業學院在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公平競爭等方面的表現。
公益事業的評價,考慮產業學院對公益事業的支持和參與程度。這包括產業學院組織師生參與志愿服務、扶貧助困、文化傳承等公益活動的情況,以及在公益項目中的投入和貢獻。
5.“組織管理”指標闡釋
組織管理效果是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高效運行的保障。在組織管理效果維度下,二級指標的設置涵蓋了產業學院的管理體制、管理機制和決策效率。
管理體制的評價,考慮產業學院的組織結構、權責清晰度和管理層級。合理的組織結構能夠明確各部門和崗位的職責和權限,提高工作效率。權責清晰度確保各項工作有明確的責任主體和權力范圍,避免相互推諉現象。適當的管理層級有助于信息的快速傳遞和決策的有效執行[8]。
管理機制的評價,考慮產業學院的管理流程、信息傳遞效率和協調機制。科學的管理流程能夠規范工作程序,減少不必要的環節和浪費。高效的信息傳遞效率能夠保證信息的及時、準確傳遞,使各部門和人員能夠迅速做出反應。良好的協調機制能夠促進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合作,解決工作中的矛盾和問題。
決策效率的評價,考慮產業學院的決策科學性、決策靈活性和決策效果。決策科學性要求決策基于充分的調研,遵循科學的方法和程序。決策靈活性使產業學院能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時迅速調整決策,適應新的情況。決策效果則通過決策的實施情況和達成的目標來衡量,以確定是否能有效推動產業學院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沈雕,尹克寒.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策略研究[J].重慶開放大學學報,2022(4):21-25.
[2]王茜雯,徐國慶.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體系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24(15):18-24.
[3]黃亞宇,馮用軍.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的產權界定與法律適用[J].大學教育科學,2024(4):117-127.
[4]吳新燕,席海濤,顧正剛.高職產業學院績效考核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0(3):27-33.
[5]周暉杰,毛小燕.產學研視角下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模糊綜合評價[J].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2022(4):115-120.
[6]耿亮,魏玻.基于熵值模糊層次分析法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評價[J].黑龍江科學,2023(7):70-73.
[7]朱躍東.高職混合所有制二級產業學院建設的實踐之惑與應對之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61-67.
[8]金煒.新時代高職產業學院的建設邏輯、現實困境與破解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0(15):28-34.
Construction of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School-running Level of Mixed-ownership Industrial Colleg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uang Yayu, Deng Yi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ixed-ownership industrial colleg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be supported by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To construct 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ir school-running level, the measurement logic such as the goal achievement logic, resources integration logic, interest balance logic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logic need to be followed. The specific construction paths include steps such as initially formulating evaluation indicators, conducting expert consultations, carrying out questionnaire surveys, optimizing indicators and determining weigh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measuring and evaluating the running level of mixed-ownership industrial colleg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constructed from five dimensions, including teaching quality, talent cultivation effect,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cooperation, social influence and organisational management, and the specific index of each dimension are interpreted.
Key words" mixed ownership; industrial colleg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Author" Huang Yayu, professor of Hunan Mechanical Electrical Polytechnic, PhD candidat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51); Deng Yi, professor of Hunan Mechanical Electrical Polytech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