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教育現代化推進的過程中,深化教育改革并貫徹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尤為重要。初中階段作為學生品德塑造與思想發展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學承載著傳承文化與培養人文素養的重要使命。基于此,文章著重闡述了將“立德樹人”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探索了實現這一理念的具體實施路徑。這些路徑包括營造富有教育意義的語文教學情境、深入挖掘德育素材、積極拓展語文教學活動以及大力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等策略。實施這些策略旨在為學生構建一個既全面又深入的學習環境,將“立德樹人”理念有效融入初中語文教學,從而促進他們文化素養與道德情操的同步提升,以更好地適應新時代教育的需求。
【關鍵詞】 立德樹人;初中語文教學;人文素養
一、“立德樹人”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學生加深對人文知識的理解
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初中語文教學,對加深學生對人文知識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通過精心設計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活動,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在學習古典詩詞、名篇佳作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邃和博大。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豐富的語文知識,還能夠通過文學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和歷史情境,增進對人性、社會、自然的深層次理解。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一步促進其全面發展。特別是在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怎樣從歷史的、文化的和哲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極為有益。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語文教學,是對學生知識層面的培養,更是對其人文素養的深度塑造。
(二)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語文教育不僅傳授文學知識,還通過文學作品內蘊的道德觀念、人生哲學和社會責任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價值觀教育資源。通過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學習與解讀,教師指導學生深入探討作品中的人物行為、思想沖突及其背后的倫理道德和社會價值,引發學生對善良、正義、勇敢、自我犧牲等普遍價值的認同,促使學生在不斷的思考和討論中,逐步形成對是非善惡的獨立判斷,對個人與社會的責任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師引入現代社會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夠將傳統價值觀與現代社會實際相結合,培養其面對復雜社會現象時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進一步明確自我在社會中的位置和作用。這種教學過程有助于學生建立健全的人格,為其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情操的公民打下堅實基礎。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
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初中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深入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如《詩經》《楚辭》四大名著等,學生不僅能夠領略漢語言文字的美,還能從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邃和博大,從而樹立對民族文化的自信。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這些作品背后的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和思想精華,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文化的價值和特色,進而培養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歸屬感。通過比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學作品,讓學生了解世界多樣性,認識到文化之間的差異和聯系,加深對全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從而在全球視野中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這樣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構建起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為學生未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交流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有利于強化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立德樹人”作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師要將其與語文教學內容進行融合,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人文素養的培養。在“立德樹人”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了解學生學習需求,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通過德育強化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人文素質培養,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教師要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這樣才能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強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要求,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立德樹人”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營造語文教學情境
1. 營造情感共鳴的文學教學情境
在“立德樹人”融入初中語文教學實施路徑中,教師應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營造一個能夠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文學教學情境。教師可以選取《春》這篇文章作為教學素材,先通過展示春天的圖片或視頻,如絢爛的花海、嫩綠的柳枝等,創設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春天氛圍,引發學生對春天的美好印象和感受。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感受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對生命力的贊美,通過誦讀、演繹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引發對生命、自然和美的深層次思考。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更能在情感上得到豐富和提升,實現語文教學與德育的有機結合。
2. 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教學互動
在營造教學情境的同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通過教學互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以《世說新語》為例,教師不僅要講解作品背景,分析人物性格,更應設計引導性的問題,鼓勵學生思考人物行為背后的道德理念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啟示。教師可以設置情景模擬活動,讓學生扮演文中的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下進行角色扮演,再通過小組討論或班級交流的形式,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道德判斷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興趣。通過這樣的教學互動,學生能夠在參與和探究中深化對文學作品的認識,實現個人價值觀的升華和人文素養的提高。
(二)探索德育素材
在“立德樹人”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實施路徑中,探索德育素材成為關鍵環節,通過豐富的文學資源和社會實踐,深化學生的道德認知和價值觀念。
1. 古典文學中的英雄典范
古典文學作品蘊含豐富的道德資源和文化精髓,是德育的重要素材。以《三國演義》為例,教師通過其生動的史詩故事和鮮明的人物形象,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道德資源和文化精髓。特別是諸葛亮的形象,其忠誠于蜀漢的理想、以智慧和毅力克服重重困難的故事,為學生展示了真正英雄的品質。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深入解析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誠精神,結合他的具體事跡,如“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引導學生理解并討論忠誠和智慧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以及面對挑戰時堅持原則和勇于承擔的重要性。通過對諸葛亮這一人物的深入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刻領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還能激發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學習諸葛亮面對困難不屈不撓、始終堅持理想和信念的精神,從而在個人品格的塑造上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2. 現代文學作品的社會價值
現代文學作品緊貼時代脈搏,反映社會現實,是德育的活教材。選取反映環保意識、公益行動、誠信友善等現代社會核心價值的文學作品,如某些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短篇小說,詩歌,以及劇本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中感悟到個人行為對社會的影響,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行動中體現對社會的貢獻。例如通過學習關于環保主題的詩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環保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環保行動意識,進而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環保理念,如垃圾分類、節約用水電等。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增強文學素養,更能在情感認同中形成積極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觀念。
(三)拓展語文教學活動
在“立德樹人”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實施路徑中,拓展語文教學活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其核心在于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活動,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批判性思維,同時強化道德教育和價值觀的內化。實施文學劇場活動通過將文學作品改編成劇本,讓學生參與到角色扮演中,全身心地體驗文學作品的情境,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題。例如針對《朝花夕拾》中的篇章,學生可以扮演魯迅先生的不同人生階段,通過表演交流,加深對魯迅思想和情感世界的理解。此類活動不僅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還能激發對歷史文化的興趣,培養文學鑒賞能力和創造力。
開展主題性研究項目,鼓勵學生圍繞特定的文學作品或文化主題進行深入探究,是另一個重要的教學策略。這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研究資源,引導學生運用圖書館資源、網絡信息等,從多角度、多層面對文學作品或文化現象進行分析和研究。例如,在探討“詩歌中的抗戰情懷”這一主題時,學生可以搜集不同時期的抗戰詩歌,分析詩歌中的歷史背景、文學特色及其表達的民族情感,最后形成研究報告或展覽。這種研究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更重要的是能夠增強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民族認同感,同時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
通過這些教學活動的實施,不僅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在親身參與和深度探究中,體驗文學之美,感悟人生之真,培養道德情操和人文素質,實現了語文教育與德育的有效融合。
(四)開展人文素質教育
1. 進行經典誦讀活動
經典誦讀活動通過經典文本的吟誦,培養學生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審美能力,同時強化語言運用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內化。教師應細選適合初中生理解且具有深遠文化價值的經典作品,如《詩經》《論語》等,確保所選材料能涵蓋廣泛的歷史背景與人文思想,既符合學生認知發展階段,又能激發其探索興趣。然后設計多層次的誦讀活動,包括但不限于師生共誦、小組競誦、主題誦讀會等形式,通過多樣化的互動方式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此外,引入聲音美學與表演藝術的相關理論,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吟誦技巧,如節奏把握、情感表達等,以提升誦讀的藝術感染力。同時,結合現代多媒體技術,如錄音錄像,為學生創造自我展示的平臺,既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又增進其文化自信。
2. 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其人文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組織實施過程中,需明確活動目標,確保每項活動都能緊密結合“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如通過參觀歷史博物館、藝術展覽等活動,加深學生對國家文化與藝術遺產的理解和認同。精心設計互動式學習模塊,如角色扮演、模擬法庭等,旨在通過模擬實踐的形式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道德判斷力。此外,教師還要重視活動過程中的指導與反饋,鼓勵學生在活動后進行自我反思與小組討論,以促進其批判性思維與合作能力的培養。通過這些結構化且目標明確的課外活動,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還能促進其全面發展。
3.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
教師可利用數字資源和平臺,如在線教育平臺、數字圖書館等,豐富教學內容與形式,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資源,滿足其個性化學習需求。例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VR)創建沉浸式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虛擬場景中親歷古代文化生活,增強學習的情感體驗和認知深度。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性學習與表達,如編寫博客、制作電子書等,以此培養其信息處理能力與創新思維。加強師生之間以及學生間的信息技術應用交流與合作,建立線上學習社群,促進知識的共享與傳播,進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例如,在講解《關雎》時,教師可先借助網絡平臺創建線上學習小組,在交流討論中提出問題:“詩歌表達了什么情感”“詩歌反映了怎樣的時代背景”“詩人以什么方式抒發情感”。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索,讓其在交流討論中提升人文素養,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教師還可建立網絡學習空間,鼓勵學生在該空間中進行學習與交流,如發布作品、發表評論等。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結語
通過構建情境化的語文教學環境、深挖德育素材、擴展語文教學活動及全面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可以將“立德樹人”理念有效融于初中語文教學之中。這一系列策略旨在培養學生深厚的文化底蘊、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同時促進其道德情操與人文素質的全面發展。實踐表明,經典誦讀、精心設計的課外活動以及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率,進而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譙乾勛. 立德樹人視域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入[J]. 人生十六七,2020(22):90-91.
[2] 沈文偉. 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把握立德樹人教育[J]. 語文教學之友,2023,42(02):5-7.
[3] 劉梅. “立德樹人”理念下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策略[J]. 學周刊,2022(08):113-114.
[4] 宋逸凡. 立德樹人視域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教育方法[J]. 科普童話,2023(12):7-9.
[5] 涂韶華. 初中語文學科“立德樹人”的內涵理解、要素分析與落實機制[J]. 中學語文,2023(07):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