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借助科學探究實踐可以讓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的建構與發展,讓學生獲得科學的思維方法,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以及更全面地認識科學。如何在具體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特別是在小學科學課中能更好地發揮探究活動的作用,使教學改革真正落到實處,成為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目前小學科學課堂探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全面分析后,提出有效提升小學生科學探究實踐能力的相應對策,以供科學教師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探究;優化策略
新課標強調了對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視,并要求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采用探究活動的形式,創設學習環境,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們開展合作和主動探究,讓他們能夠自覺參與和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更多科學知識和科學思想,發展想象力、創造性建立批判性思維,并培養交流合作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因此,如何強化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注重學生的體驗,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探究活動,是每一個科學教師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教學時面臨的重要任務。
一、小學科學課堂探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層面存在的問題
1.教師對探究式教學的理解過于簡化。科學探究活動卻往往需要不斷的重復循環這個過程。一方面接受他人的重復驗證,證實或證偽;另一方面可以在他人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自身的構思方法和探究結果。但是,目前我們對探究式教學的理解過于簡化,僅把探究活動設計成一種活動過程,一種程序,機械地執行。這種課堂探究活動中,學生經歷探究過程所得出的結論就是他們的原先的預測,而且只需經歷一次探究就能得出結論,缺乏反復探究的過程[2]。
2.教師一味追求探究活動的完整性。一般說來,科學探究的過程具有六個要素:提出科學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觀察與實驗,獲取事實與證據;檢驗與評價;表達與交流。從各級公開課、觀摩課到教師的常態課的聽課調查結果表明,教師多數想利用一節課完成重現科學家對事物研究的歷程,強調依次讓學生在課堂上經歷這六個探究環節,這本身對學生來說就是一個挑戰。機械地追求探究活動的完整性,究其原因,是一種對探究認識不深刻的表現。
3.獲取結論成為課堂探究的主要目的。在科學課堂上,許多教師已習慣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獲取科學結論,教學設計時想方設法把學生的思維往教師所想一面引導,把學生的探究活動往教師的預設引導,使學生能盡快獲得結論,至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出的一些其他問題,教師們常常采取回避的態度,當學生一旦得出了某一個科學結論,就立即宣告本次探究活動結束。
(二)學生層面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內驅力不足,不善于思考。一般課題的導入都會先以一個生活實例作為出發點,鼓勵學生去思考,學問學問就是要學生去一邊學一邊問,不斷地學不斷地問。這樣才可以讓學生自我思考。不斷問就是要使學生去思考,開動腦筋,勤于思考所學知識。不管是干什么,比如做一個科學小實驗就要不斷給自己提出問題,只有去思考了才會有問題。 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入去了解動手小實驗,也可以去開動腦筋思考,積極思維。
2. 缺乏積極的科學態度。歷史上重要物理現象的發現者都是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不斷發現創造新事物、善于從細節中發現問題并與科學聯系起來的能力,只有對生活中現象的多思考與觀察,才能培養出科學需要的精神。
二、有效提升學生科學探究實踐能力的對策
(一)教師層面的提升對策
1.提高教師自身實踐能力。在科學探究實踐過程中,教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學生實踐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新的課改理念,也是以“發展科學探究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要由教師來落實,學生科學實踐能力的提高,是以教師具有科學探究實踐的能力,對科學探究實踐有深入的理解,以及探究式教學的靈活運用為前提的。
2. 為小學科學教育提供相應的幫助。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探究學習是所有教師必須掌握的一個教學藝術。它不僅增加機會需要教師具備教育學生的相關專業素質,還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及愛崗敬業精神。此外,教師還應根據課程內容進行恰當的教學設計并切實運用相關的教具,要針對學生發生的一切問題進行觀察并作相應的處理,同時記錄并反饋。這些都需要上級部門或是高校等開展相關培訓或是講座給予幫助。
(二)學生層面的提升對策
1. 培養學生積極的科學態度。研究發現,學生對科學的態度顯著影響其科學探究,培養學生積極的科學態度一方面可以促進其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利于學生提升自身實踐能力。
2.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小學生在進行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會比較有動力,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模擬一些生活場景,或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學生熟悉的事物來引發學生對相關內容的了解,可令學生倍感親切,自覺接納,牢牢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
3. 重視學生的探究實踐。探究的過程是學生親身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此過程提供了一個更具科學性的經歷,使他們懂得如何獲得他們渴望的知識,這個結果往往比獲得知識本身更重要。
4.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小組交流合作是對學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拓展和深化,既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又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根據一定的標準分為幾個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 ,再向學生提出啟發性問題或者探究任務,給予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時間進行自主探究[3]。
科學探究實踐活動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增加課堂活力,優化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我們應該積極倡導。近年的研究表明,小學生科學探究實踐水平差異普遍不高,受學生年齡、認知發展水平、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少以及各外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基本達不到各層次應達到的水平,說明小學生科學探究實踐能力的培養方式等還亟待改善,小學生的科學探究實踐能力亟待提高,以達到整體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葉寶生,董鑫.《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核心素養中科學觀念的內涵與落實——基于自然辯證法思想的理論分析與實踐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23,43(2).
[2] 房玉榮. 小學科學探究教學的實施策略[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8):103-104.
[3] 趙國策. 合作學習模式探析[J]. 小學科學,2023(7):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