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評”一致性是基于原有教學目標,強調“以評促學”“以評促教”“教學相長”,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學作用,以保障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與掌握數學知識。教師可以通過認真研讀“教—學—評”一致性的深刻內涵,為初中數學課堂提供新的教學思路,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還能夠有效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文章針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教—學—評”一致性的具體策略進行全面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評”一致性;評價導學
教學、學習、評價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關鍵環節,對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具有直接影響。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采用多元教學策略,不斷協調“教”“學”“評”三者之間的聯系,有效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理念,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意識。具體而言,教師應當從“教什么”“學什么”等視角出發,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教學指導,使其能夠在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后,及時通過教學評價活動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以保障教學計劃的有效性,展現“教—學—評”一致性的教育作用。
一、細化教學目標,指明學習方向
在“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的引導下,教師應當重視教學目標的導向性,將其作為數學教學活動的理論指導,為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方向,以夯實其學習基礎,保障數學教學的有序性。為此,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應當細化教學目標,從教材內容、學生能力等方面出發綜合考慮,整合數學概念、解題思路和學習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使其能夠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向著預定的目標努力,保障“教”與“學”目標的一致性,以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湘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湘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這節課時,首先,教師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設計以下不同維度的教學目標。(1)通過算術方法與方程方法的比較,讓學生能夠體驗利用方程解決某些問題的優越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掌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學會判斷某個數值是否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3)初步學習如何尋找數學問題中的等量關系,列出相應的方程,鍛煉學生的應用意識。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引導下,深入學習新的概念,掌握類似x + 16 = 24和3x - 4 = 0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以“排球場的長比寬多9 m,周長是54 m,排球場的寬是多少?”這道習題為例,促進學生積極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入評價環節,使其能夠運用課堂所學知識,認真解答有關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測試題,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細化教學目標可以讓學生能夠有條理地學習,系統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相關知識與解題技巧,這樣有助于實現“教”“學”“評”三者目標的一致性,不斷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
二、創新教學模式,推動及時評價
為了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有效應用,教師需要創新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重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堂評價之間的一致性,以保障學生的學習效率。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數學知識促進學生的技能訓練,以培養其數學核心素養。在教學方法方面,教師可以通過項目式學習、自主探索等方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能夠在實踐體驗中進行學習與思考,夯實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另外,教師可以將及時評價融入教學過程,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以展現及時評價的合理性。
例如,在教學湘教版教材七年級下冊“平行線的判定”這節課時,首先,教師需要合理優化教學模式,將“平行線的判定”這節課的教學流程分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評價”三個環節,有效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理念,讓學生能夠在每個環節達成相應的學習目標。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數學語言敘述平行線的性質的探究過程,總結平行線的判定與性質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如“由角的關系得到兩直線平行的結論是平行線的判定”“由兩直線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補的結論是平行線的性質”等,并利用習題熟練應用上述結論。最后,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堂評價”環節,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復習與鞏固平行線的判定,將其作為本節課的教學反饋,針對學生存在問題與不足,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強化訓練,以推動數學課堂的及時評價進程。
教師需要不斷創新初中數學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扎實掌握平行線的判定方法,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課堂練習、繪制思維導圖等形式,不斷促進教師在數學課堂上及時給予評價,幫助學生明確自身的學習優勢與不足,以推動學生不斷進步。
三、優化學習過程,促進深度學習
“評”是衡量“教”和“學”有效性的準繩。為了有效落實初中數學“教—學—評”一致性,教師應當融評于教,從教育者的角度靈活實施科學地“教”,指導學生主動地“學”。由此可見,教師可以將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果作為以評促教的重要依據,合理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目標。
1. 評價融入預習,實現精準教學
預習是一種自主學習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設計課前預習活動,將評價融入預習環節,展現預習教育價值的同時,促進學生精準學習,保障學生的預習效果。這樣有助于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使其能在預習中感受評價的診斷功能,積累學習經驗,實現精準教學。
例如,在教學湘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全等三角形”這節課時,教師要重視課前預習環節,根據學生所具備的預習能力,布置符合其數學學習需求的預習任務,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經驗學習兩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條件,積極探究“邊角邊”的判定方法,借助習題“在[△ABC]和[△DEF]中,AB = DE = 3 cm,[∠B=][∠E=30°,] BC = EF = 5 cm,[△ABC]和[△DEF]是否重合,即[△ABC≌△DEF?]”幫助學生體會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過程,并撰寫相應的預習報告,記錄自己的預習成果。基于預習報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教學評價,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發展需求等,及時調整數學課堂的教學計劃,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這一教學過程不僅能深化學生對全等三角形判定條件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生清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以強化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可以透過數學現象看本質,進一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相關性質與判定條件,實現精準教學。
2. 評價融入導學,激發學習興趣
導學是“教”和“學”的初始階段,它能夠直觀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應當重視評價的激勵作用,將其合理融入導學環節,在激發學生數學興趣的基礎上,開辟新的教學評價路徑。為此,教師需要在不影響導學的基礎上,巧妙設計評價的融合方式,并針對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具體表現或學習成果,對其展開鼓勵性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保障“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的順利落實。
例如,在教學湘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一次函數的應用”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以下生活情境作為導學內容。某電信公司有兩種話費收取方案。A套餐:月租費10元,通話費每分鐘0.1元;B套餐:月租費0元,通話費每分鐘0.25元。假設A套餐每月話費為y1元,B套餐每月話費為y2元,月通話時間為x分鐘,思考:(1)y1與x,y2與x的函數關系式分別是什么;(2)什么情況下A套餐更省錢?鼓勵學生聯系函數知識,針對(1)和(2)兩個問題進行認真分析與思考,并說出自己的想法。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針對學生提出的想法對其實施鼓勵性評價,肯定學生在導學階段的學習表現與思考結果,使其能夠長期保持積極學習的狀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一教學過程除了可以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深度之外,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一次函數的實際應用,不斷強化其知識運用能力,這樣有助于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讓學生能夠厘清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增強學習自信。
四、設計分層任務,開展個性化評價
分層任務可以充分展現個性化評價的核心思想,讓學生通過選擇適合自己層次的學習任務,扎實掌握數學知識。在設計分層任務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之外,還應當確保分層任務的挑戰性,為學生提供思考與應用機會,以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為了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教師需要全面評估學生的數學能力,以其學習需要為基礎,合理運用分層任務成果,為學生提供個性化評價與反饋,以提高其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湘教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相似三角形的應用”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發展需求,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教學計劃,以分層任務實現學生的個性化評價。具體而言,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發展特點,將數學課堂的學習任務劃分為基礎、提高和拓展三個層次,引導學生自主選擇適合的學習任務。
基礎層:列出并解釋相似三角形的定義、性質。
提高層:給出一個物體(如旗桿、樹木)及其影子,以及一個已知高度的物體及其影子,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計算未知物體的高度。
拓展層:選取一些涉及相似三角形且具有一定難度的幾何證明題,讓學生獨立完成相應的證明,并討論證明思路的多樣性。
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時為其提供學習指導與個性化評價,讓學生在適合的層次化學習中明確自己的學習優勢和弱勢,并在教師的幫助下積極參與專項訓練,以發揮個性化評價的督導作用。
分層任務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能夠讓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節奏,有條不紊地進行探究與學習。這樣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評價,使其能夠在解答相似三角形問題的過程中積累有效的解題技巧。
五、重視評價主體,提高教學效率
在“教—學—評”一致性課堂中,教師應當重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以更全面、客觀的方式,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教師可以建立多元評價主體意識,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通過作業批改、小組討論等方式,不斷拓展教學評價路徑,以此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湘教版教材九年級下冊“三視圖”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基于“教—學—評”一致性,構建多元評價主體,向學生提供“自我評價量表”,將原有的評價標準轉化為具體的量表選項,讓學生經過自我評價后,再與其他學生進行相互評價。除此之外,還可以在評價量表中增加“意見反饋”板塊,讓學生在完成上述的量表選項后,針對“三視圖”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提出具有真實性和可行性的教學意見或期望,說明自身的學習與發展需求。通過回收自主評價量表,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反饋信息,對本節課進行教學反思,以促進“教—學—評”一致性的良性應用。
多元評價主體可以發揮評價的原有作用,實現“精準教”“有效學”和“科學評”目標,這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評價意識,幫助學生鞏固三視圖的概念,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教—學—評”一致性理念,不僅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共同成長,還能夠實現高效化數學課堂的構建目標,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圍繞細化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明確“教—學—評”一致性課堂的教學方向,通過優化教學模式,不斷提升課堂評價的導向作用,讓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知識的深刻性和思維性。不僅如此,學生在完成分層任務時可以從中收獲豐富的數學知識,感受個性化評價的積極作用,以此不斷完善“教—學—評”一致性教學體系,從而實現“教”“學”“評”之間的有效銜接。
參考文獻:
[1]王積兵. 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初中數學教學研究[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33):23-25.
[2]葉銀華. 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初中數學單元教學探討[J]. 數學大世界(中旬),2023(10):38-40.
[3]趙強. 初中數學“教—學—評”一致性策略與方法探討[J]. 名師在線,2023(24):35-37.
[4]張金章. “教—學—評”一致性理念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J]. 讀寫算,2024(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