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的提升,產教融合已成為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文章以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醫護學院為例,探索產教融合視域下福州基層醫藥衛生人才培養的改革路徑:以產業鏈需求導向調整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產教融合視域下共享式平臺課程體系、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搭建技術服務平臺。改革后成效顯著,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有效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關鍵詞 產教融合;福州基層醫藥衛生;人才培養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2.014
Reform and Practice of Medical and Health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LIN Minna, SHE Xuehua, CHEN Sheng
(School of Nursing, Minjiang Teachers College, Fuzhou, Fujian 350018)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the country,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hat meet social needs. The article takes the Medical College of M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reform path of cultivating grassroots medical and health talents in Fu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adjusting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demand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innovating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constructing a shared platform curriculum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building a \"dual teacher\" teaching staff, improv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building a technical service platform. After the reform, significant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and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
Keywords"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Fuzhou grassroots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talent cultivation reform
1" 福州基層醫藥衛生人才培養的背景介紹
近幾年,福州市已將“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作為醫藥衛生改革與發展的目標,圍繞“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原則,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較弱、服務水平較低,直接表現為醫藥衛生人才數量嚴重不足、人才素質和能力不高,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醫護學院(以下簡稱“學校”)承擔著為福州區域培養適應農村、城鎮社區需求的護理及醫藥衛生人才,促進福州市農村和城鎮社區醫療衛生事業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現代職業教育要“服務需求、就業導向”,即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產教融合是面向用人單位需求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有效的途徑,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也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1-3]。
針對醫藥衛生人才與行業需求脫節、教育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效果供需落差等問題,學校以區域衛生人才需求為導向,加快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福州基層醫藥衛生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區域醫療衛生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 福州基層醫藥衛生人才培養改革路徑
2.1" 以福州醫藥衛生產業鏈需求為導向,調整優化專業結構
對接健康醫療產業、養老康復現代服務業,學校以區域醫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專業結構。2021年,學校在護理、助產、藥學專業基礎上增設康復、中藥學等兩個大專專業,并推進針灸推拿專業辦學申請,建設康養專業群,持續推進護理、助產、藥學三個傳統優勢專業、中藥學特色專業及康養專業群品牌專業建設,構建“優勢+特色+品牌”專業生態格局,實現康養專業群與區域產業鏈的良好對接。詳見圖1。
2.2"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產教協同育人
為明確企業用人要求、崗位能力要求,校領導積極攜專業教師骨干、專任教師深入企業開展調研。通過調研,明確培養目標,積極探索,創新實現人才培養模式以應對企業需求變化,成立“藥學專業訂單班”“護理專業現代學徒制班”等試點[4],開展“校企雙制、四融合、理實一體、四段式、多元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即學生入企學習,由企業導師聯合學校教師,實現學校和企業“雙主體”共同完成教育教學,達成“教室與醫院融合、教師與企業導師融合、學生與學徒融合、教學與臨床融合”,堅持“理實一體”化教學,圍繞學徒培養四個階段,構建起涵蓋“教學、生產、科研、培訓、競賽”的協同運行模式,以實現高素質高技能型醫藥衛生人才培養的目標,更好地服務社會。詳見圖1。
2.3" 構建產教融合視域下共享式平臺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的崗位勝任力
在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的領導下,學校制定了旨在培養醫藥衛生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主要包括三類課程:一是基礎平臺課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和醫學基礎課程。公共基礎課通常由一系列必修課組成,旨在為學生提供廣泛的知識,培養他學生的綜合素養、批判性思維能力;醫學基礎課程通常包括生理學、藥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等內容,旨在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醫學知識,培養其全面的臨床實踐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專業崗位工作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核心平臺課程,主要包括專業方向課程和崗位設置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在特定專業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幫助其根據興趣和職業規劃選擇研究方向,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要求學生能在未來的工作中掌握崗位設置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具備一定的崗位設置管理能力。三是互選平臺課程,即工學合一課程,緊密結合專業崗位綜合實踐能力需求及學生個人發展需要,與企業共同開發企業文化、職業素養、專業能力的課程,通過企業文化、工程文化的感染與滲透,讓學生充分感受真實的職場氛圍,增強人才培養的靈活性。詳見圖2。
2.4" 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提升教師綜合素養
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我國早就提出的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措施。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制定雙師型教師標準,完善教師招聘、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績效考核標準。按照職業學校生師比例和結構要求配齊專業教師”[5]。“雙師型”教師隊伍在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進程中占據關鍵地位[6]。
學校與企業建立起教師與企業工程師互換的“雙向互動”模式,并構建校企人才雙向互聘制度,促進企業導師走進課堂,校內教師深入企業,旨在促進學校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加強校企協同育人,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在此基礎上,學校形成“234”“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模式,即通過明確規劃、搭建平臺、全面培訓三項舉措,全方位提升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的教學能力、職業技能、科研能力及服務能力,以更好地適應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詳見圖3。
2.5" “三精三惠”展杏林特色,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根據醫療衛生行業人才素養要求和衛生職業教育的特點,學校以“三精三惠”為核心,構建“敬業友善、樹德立行”雙維度育人體系。在空間維度上,圍繞“杏林春暖”主題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結合社會、家庭力量共同建設形成多元的德育空間。在時間維度上,以“白衣丹心”主題,按照學生成長規律和發展原則,分階段推進學生的德育工作,把“獻身、擔當、大愛”醫藥衛生行業精神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全行業培育“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精益求精、獻身醫學”的醫護工匠精神(圖4)。
2.6" 搭建技術服務平臺,助力鄉鎮醫護水平提升
學校圍繞區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積極開展面向社會的培訓,包括福州市在崗鄉村醫生培訓、執業助理醫師培訓、長護險護理服務人員培訓、急救員培訓等,依托職業技能鑒定站,開展育嬰員、醫藥商品購銷員、保健按摩師等職業技能鑒定,組建健康服務團隊,定期為當地村民開展健康體檢服務及健康知識宣教等活動,實現服務和培訓雙翼齊飛。
3" 福州基層醫藥衛生人才培養改革成果
3.1" 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本成果推廣應用以來,學校各專業學生專業技能、創新創業能力大幅提升。2015年至2024年共獲得省級以上獎項30項,其中,護理、助產專業參加全國護理職業技能競賽共獲得一等獎4次、二等獎3次、三等獎4次;平均每年向福州基層輸送醫藥衛生人才1600人以上,近3年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對口的醫院、鄉鎮衛生院、醫藥公司等用人單位爭先恐后“預訂”,學生培養質量不斷提高。
3.2" 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本成果在各專業推廣實施以來,學校專業教師教學能力、職業技能、科研能力、服務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得到明顯提高。2015年至今,培養和認定各級名優骨干教師及培養對象55人次(共45位教師)。其中福州市級骨干教師8人,市級學科帶頭人3人;省級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1人,省級名師培養對象1人。“雙師型”教師占專業教師比例78.95%。教師編寫正式出版教材20本,校本教材53本。近3年,省級論文評選成績優異,共獲4個一等獎、15個二等獎、17個三等獎。教師獲各級各類獎項高達418人次,其中,省級以上獲獎人次達183人次,共有27個市廳級以上課題立項。
3.3" 社會廣泛認可
本成果被學校多個專業借鑒,學生受益人數多。學校圍繞區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積極開展面向社會的培訓,涉及執業助理醫師培訓和面向農村地區的鄉醫培訓,近4年總培訓達1.3萬余人次,平均每年培訓達3000人以上;依托職業技能鑒定站,共開展育嬰員等職業技能鑒定4000余人次,平均每年培訓1000人以上。同時,學校組建健康服務團隊,定期為當地村民開展健康體檢服務及健康知識宣教等活動60余次,受益群眾達6000余人,義診范圍遍及海口、永泰、城頭等10余個鄉鎮。
4" 經驗總結
4.1" 專業建設創新:建立“轉型、新增、設方向”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依托專業指導委員會,定期開展專業市場調研,指導專業建設,主動根據區域對醫藥衛生人才的需要,動態調整專業群結構,轉變醫護專業群的發展方式,精準開設新專業,解決過去專業結構調整滯后于醫藥衛生產業發展需求的問題,推進職業教育與產業對接、學校與企業對接。
4.2"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行新形勢下新的聯合培養模式
由單一培養模式創新轉變為“一專業多方向”“訂單班”和“二元制班”等聯合培養模式,充分體現行業特色與地方優勢,改變傳統單一的“招生—培養—就業”人才培養模式,解決醫藥衛生人才培養校企合作不夠深入的問題,推進產教協同育人。
4.3" 課程體系創新:構建產教融合視域下共享式平臺課程體系
圍繞用人單位人才需求與崗位能力要求,進行模塊化、項目化課程體系改革。校企共同制定課程標準、開發教材、研究教學設計、指導實習實訓,建立“教師、企業、家長、學生”多元評價體系,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教學方式,解決了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脫節的問題。
4.4" 德育模式創新,創建“敬業友善、樹德立行”雙維度育人體系
努力打造衛生職業教育特色育人體系,以“三精三惠”為文化內核,搭建“敬業友善、樹德立行”雙維度育人架構。深度融合“獻身、擔當、大愛”的行業精神于人才培育全過程,弘揚“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的大愛精神,全力鑄就醫護工匠精神,重塑衛生職業教育德育新模式,推動人才素養與行業需求深度契合,為醫療衛生領域輸送德能兼備的高素質人才開辟新徑。
參考文獻
[1] 安麗紅.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的實驗實訓裝置研發和改造——以青島市技師學院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2(7):29-31.
[2] 褚夫強,林茂海,羅運輝,等.基于教科產融合模式的包裝印刷工程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J].包裝工程,2021,42(S1):151-154.
[3] 祝磊.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的路徑研究[J].木工機床,2021(4):38-41.
[4] 黃珍.高職院校投資與理財專業人才市場需求及專業建設調研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0(28):134-135.
[5]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1-10-12).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8.htm.
[6] 李楊.基于“雙師”背景的傳播學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大學,2022(S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