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傳統音樂作為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面臨著新的傳播機遇與挑戰。本文通過探討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播譜系、傳播價值、傳播方式,以及傳播下的機遇與挑戰,旨在深入理解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在傳播譜系方面,本文分析了內生型傳播系統、外生型傳播系統和宗教型傳播系統,揭示了傳統音樂傳承的多元性;在傳播價值方面,本文分析了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和教育價值,突顯了傳統音樂在專業教育、演出和社會文化活動中的傳承路徑;在傳播方式方面,本文深入探討了口頭傳唱、樂譜傳播、表演傳播、教育傳播和媒體傳播,揭開了傳統音樂在數字媒體和新藝術形式中的傳播機制。最后,通過對中國傳統音樂傳播下的機遇與挑戰進行分析,本文提出了對傳統音樂傳承方式、傳播媒介和學校教育的建議,以推動中國傳統音樂在當代社會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 中國傳統音樂;傳播譜系;傳播價值;傳播方式
[中圖分類號] J607"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7-0055-03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然而,在現代社會變革的背景下,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因此,深入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播譜系、傳播價值和傳播方式,對于推動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播譜系
(一)內生型傳播系統
內生型傳播系統主要涵蓋了家庭傳承和傳統的師徒制度。在家庭傳承中,父輩向子輩傳授音樂技能和知識,形成了代代相傳的音樂傳統。這種傳承方式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文化認同和家族聯系的延續。傳統的師徒制度也在內生型傳播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師傅的悉心教導,學徒得以深入學習傳統音樂的精髓,保持了音樂傳統的純正性。
(二)外生型傳播系統
外生型傳播系統涉及媒體的介入和社交平臺的影響。隨著科技的進步,媒體在傳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電視、廣播和互聯網為傳統音樂提供了更廣泛的傳播途徑,使古老的旋律能夠滲透到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交平臺則通過分享、互動和傳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音樂愛好者社群,為傳統音樂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
(三)宗教型傳播系統
宗教型傳播系統主要體現在宗教儀式中對音樂的傳承。在宗教活動中,音樂被視為一種與神祇對話的媒介,通過宗教儀式傳達信仰與情感。這種方式不僅存在于傳統宗教,在現代的寺廟、教堂等場所中,傳統音樂仍然扮演著連接人與神靈的橋梁的角色。宗教性質的音樂傳承不僅具有宗教儀式的神圣性,而且在傳統音樂的演變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
二、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播價值
(一)文化價值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
首先,中國傳統音樂是歷史的見證,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和文化變遷。從古代的雅樂、宮廷音樂,到民間的曲藝、戲曲、民族器樂等,都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研究中國傳統音樂,可以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哲學和宗教等方面的內容。
其次,中國傳統音樂是民族精神的體現。中國傳統音樂強調和諧、中庸、含蓄等美學觀念,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和精神追求。同時,中國傳統音樂注重情感的表達和交流,展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文關懷和情感世界。通過中國傳統音樂,人們可以感受到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觀。
最后,中國傳統音樂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國傳統音樂強調韻律、旋律與和聲等方面的獨特性,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特征。例如,中國傳統音樂的旋律以五音為基礎,注重音色的變化和情感的表達;在和聲方面,中國傳統音樂強調縱向的和聲結構,形成了獨特的和聲體系。這些獨特的藝術風格,使中國傳統音樂在世界音樂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價值。
(二)審美價值
首先,中國傳統音樂強調情感的表達和傳遞。中國傳統音樂注重以情動人,通過音樂表達人們對自然、社會及人生的感悟和情感。這種情感表達的方式,使中國傳統音樂具有深厚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能夠引發聽眾的情感共鳴。
其次,中國傳統音樂注重形式美和內容美的統一。中國傳統音樂強調韻律、旋律與和聲等方面的獨特性,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特征。同時,中國傳統音樂的內容豐富多樣,既有描繪自然景色的作品,也有表現人生情感的作品。這種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使中國傳統音樂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最后,中國傳統音樂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中國傳統音樂不僅包括了各種民間音樂、宮廷音樂和宗教音樂等,而且包括了戲曲、曲藝等形式。這種開放性和包容性,使中國傳統音樂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和外延,能夠滿足不同聽眾的審美需求。
(三)教育價值
首先,中國傳統音樂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學習中國傳統音樂,學生可以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美學觀念、藝術風格和審美特征等方面的內容,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
其次,中國傳統音樂可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中國傳統音樂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通過學習中國傳統音樂,學生可以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加強文化自信。
最后,中國傳統音樂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習中國傳統音樂,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同時,中國傳統音樂強調情感的表達和傳遞,可以幫助學生學會理解和尊重他人,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三、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播方式
(一)口頭傳唱
口頭傳唱是中國傳統音樂最早的傳播方式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音樂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這種方式主要依靠口耳相傳,將音樂作品傳遞給下一代。口頭傳唱的特點是簡便易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能夠隨時隨地進行。例如,中國的民歌、小調和曲藝等都是通過口頭傳唱的方式得以傳承和發展的。
在藏族聚居的西藏,以及四川、云南、青海、甘肅等省的部分地區,至今仍有專門說唱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的民間藝人。《格薩爾王傳》被譽為“世界史詩之王”,是一部研究古代藏族歷史、政治、經濟、民族交往和文化藝術等的百科全書。正是依靠這些民間說唱藝人的口耳相傳,《格薩爾王傳》才能在民間留存千年,成為目前世界上少見的活形態的巨型古代史詩。中國已經把《格薩爾王傳》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此外,中國各民族通過口語媒介留存至今的古代史詩,還有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苗族的《梅葛》和《古歌》、苗族和侗族的《說理歌》、畬族的《小說歌》、瑤族的《盤王歌》、彝族的《阿詩瑪》、維吾爾族的《艾里甫與賽乃姆》等。
在口頭傳唱的過程中,音樂作品不斷地被即興創作和改編,使其具有了豐富的表現力和生命力。然而,這種方式的缺點是容易導致音樂作品的失真和變異。在口頭傳唱的過程中,傳承人通常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對音樂作品進行適當的修改,這就使得音樂作品在傳播過程中發生了變異。這種變異有時會導致音樂作品失去原有的藝術價值,但也有可能為音樂作品注入新的生命力。因此,口頭傳唱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和創新。
(二)樂譜傳播
樂譜傳播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一種重要傳播方式,也是音樂作品得以保存和傳承的主要方式。樂譜是用符號和標記表示音樂作品的一種方式,它能夠準確地記錄音樂作品的旋律、節奏和音色等要素,使音樂作品得以保存和傳承。例如,中國的古琴曲、笛子曲和二胡曲等都有大量的樂譜傳世。
中國傳統的記譜法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文字譜,即使用文字的方法來記錄音樂符號,如宮商字譜、律呂字譜、工尺譜、鑼鼓經等,傳唱了一千多年的《陽關三疊》靠的就是工尺譜的記載;第二類是記錄演奏指法的指法譜,如古琴字譜、琵琶譜等;第三類是圖文譜,如《玉音法事》曲線譜、央移譜等;第四類是通過實物符號記譜的實物譜,如苗族等地區用結繩的方式來記錄音樂。這些用書面符號記錄音樂的方式,是我國傳統音樂得以傳承和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樂譜傳播的優點在于能夠將音樂作品準確地傳播給廣大聽眾,使音樂作品得以廣泛傳播和傳承。其缺點在于它不能完全表達音樂作品的即興性和表現力,表演者需要具備一定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才能讀懂與演唱樂譜。
(三)表演傳播
表演傳播是指通過音樂表演將音樂作品傳播給聽眾的一種方式。表演傳播的優點在于能夠充分展示音樂作品的美感和表現力,使聽眾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感受愉悅,陶冶情操。表演傳播能夠通過表演者的即興創作和表現,使音樂作品得到不斷的創新和發展。表演傳播的缺點在于它需要一定的場地和設備,也需要音樂表演者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并持續進行訓練。[2]
(四)教育傳播
教育傳播是指通過教育途徑將音樂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的一種方式。教育傳播的優點在于能夠系統地傳授音樂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全面提升音樂素養。教育傳播能夠通過教學活動將音樂作品傳播給廣大學生,使音樂作品得到廣泛的傳承和傳播。例如,中國的音樂學院、音樂學校等教育機構都開設了中國傳統音樂的課程,通過教學活動將音樂知識和相關技能傳授給學生。教育傳播通過音樂比賽、音樂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將音樂作品傳播給廣大學生和社會聽眾,使音樂作品得到廣泛的傳承和傳播。教育傳播的缺點在于它需要專業的教育機構和教師,也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興趣。[3]
(五)媒體傳播
媒體傳播是指通過各種媒體將音樂作品傳播給廣大聽眾的一種方式。媒體傳播的優點在于其能夠將音樂作品迅速傳播給廣大聽眾,使音樂作品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媒體傳播能夠通過各種形式的音樂節目和活動,將音樂作品傳播給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聽眾。例如,電視臺或電臺等媒體渠道會通過音樂節目向觀眾傳播中國傳統音樂。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平臺欣賞和學習中國傳統音樂。例如,由流行音樂歌手譚維維和華陰老腔藝人在綜藝節目《中國之星》中演唱的歌曲《給你一點顏色》,就受到了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2016年,他們合作的另外一部作品《華陰老腔一聲喊》更是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的“春晚”舞臺。這兩部作品在內容上結合了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元素,再通過新媒體的宣傳,引起了音樂界不小的震動。再如,在2019年的音樂節目《樂隊的夏天》中,九連真人樂隊通過一首《莫欺少年窮》將客家音樂和現代搖滾巧妙地結合起來,虛構了一個年輕人“阿民”。“阿民”在上山和下山的過程中猶豫不定,這也折射出了現代少數民族年輕人的普遍心態。整首歌先用嗩吶表現了年輕人“野蠻”的年少時期,再用小號營造出離家打拼時莊嚴悲壯的氛圍,將完整的律動巧妙地融合在樂曲之中,展示出年輕人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心態。媒體傳播不僅擴大了傳統音樂的受眾群體,也使傳統音樂得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實現傳播和推廣。媒體傳播的缺點在于它容易導致音樂作品的商業化和娛樂化,也需要一定的經濟和技術支持。[4]
四、中國傳統音樂傳播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和文化觀念的持續演變,傳承方式的動態性變化愈發引人矚目。在過去的歲月中,傳統音樂的傳承主要依托于家庭傳承和嚴格的師徒制度,這是一種被認為穩定而可靠的方式。然而,隨著當代社會的變遷和多元化,這種傳承方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和職業選擇的日益多樣化,傳統音樂的傳承變得日益困難。過去的家庭傳承模式往往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傳統的師徒制度在某些情境下也顯得過于古板。年輕一代的興趣多樣,他們可能對傳統音樂產生興趣,但又可能受到社會的多元文化影響而選擇其他形式的藝術表達方式。因此,為了更好地傳承傳統音樂,新的傳承方式需要更加靈活和個性化。[5]
在這個多元文化的時代,傳承方式的多元化成為當務之急。學校、社區等多元化平臺的興起,為傳統音樂的傳承提供了新的可能。通過在學校設置音樂課程,鼓勵學生學習傳統音樂,可以培養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社區活動、文化節慶等是傳承的重要途徑,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參與者,而且能夠將傳統音樂融入到更廣泛的文化生活中。然而,要實現傳承方式的多元化并不僅僅是提供更多的平臺,而且需要關注傳統音樂本身的現代化。隨著社會審美和審訂標準的變化,傳統音樂需要適應當代社會的需求。這意味著不僅要保留傳統音樂的純粹性和傳統韻味,而且要進行現代化的改編和演繹,使之更好地融入當代審美。這并不是對傳統的破壞,而是對其進行有機更新,讓傳統音樂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具有吸引力。傳統音樂的動態性變化既是一項挑戰,也是一種機遇。挑戰在于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合適的傳承方式,使傳統音樂不被淡忘;機遇則在于通過創新和變革,為傳承注入更多元、更富創造力的元素。新的傳承方式不僅需要注重技藝的傳授,而且需要培養學習者的創造力和表達能力,讓他們能夠在傳承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發展出屬于自己的風格。
結" "語
通過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播譜系、傳播價值和傳播方式的探討,我們了解到中國傳統音樂在文化、審美和教育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其傳播方式也多種多樣。然而,在當前社會變革的背景下,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傳承方式動態性變化、傳播媒介多元化發展等挑戰。因此,我們需要積極應對這些挑戰,抓住機遇,推動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在學校教育中,應加強對傳統音樂的教育和傳承,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并熱愛傳統音樂。同時,傳統音樂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只有這樣,中國傳統音樂才能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 胡必汶.文化傳承視域下中國傳統音樂的文化價值及其傳播路徑研究[J].華章,2022(08):24-26.
[2] 陳心韻.電視音樂節目的聲音處理及傳播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23.
[3] 朱麗娟.中國傳統音樂價值在新媒體下的傳播嬗變及理念更新[J].新聞愛好者,2017(05):4.
[4] 武杉鳴.中國傳統音樂在服裝表演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工程大學,2019.
[5] 劉靜.中國傳統音樂在大眾文化傳播中的價值[J].藝術教育,2017(04):2.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