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三全育人;課程思政;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教學改革
0 引言
2017 年2 月發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要求[1]。2020 年4 月,教育部印發文件指出,“三全育人”是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育人的根本目標。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將智育和德育相統一結合起來,將“ 三全育人”深入貫徹到每門課程中[2]。
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對新能源汽車維保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液壓與氣動》作為高職高專院校機電專業核心課程,其教學質量直接關系著人才的綜合素質。基于此,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以《液壓與氣動》課程為切入點,深入分析《液壓與氣動》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融入思政教育,初步完成專業核心課程思政改革。
1 《 液壓與氣動》課程問題分析
液壓與氣動技術是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重要標志[3],《液壓與氣動》作為高等教育中機電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在整個機電類教學體系中,《液壓與氣動》是《機械設計》《機械原理》等專業基礎課程的延伸和綜合應用,也是后續《數控技術與編程》《頂崗實習》等專業核心課程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文華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教研組成員,經過課程教學實踐和對用人單位的深入調研,發現該課程在思政教學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尚未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勞動教育、工匠精神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2)專業課教師對思政教育缺乏深入研究,在其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更是缺乏研究,存在“強融”現象,學生無法共鳴,嚴重影響課程思政效果。
實施本課程思政前,本專業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知識時僅僅關注故障呈現的現象以及診斷結果,而沒有將德育、工匠精神、勞動教育和職業精神融入課程中,這對于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后的發展形成一定阻礙。《液壓與氣動》課程也是如此,該課程是一門交叉性綜合性學科,涉及材料研究、電化學原理、機械生產工藝、電控邏輯、用電用氣安全以及產品結構和制造等多方面。因此,在《液壓與氣動》課程的教學中,不僅要講授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實訓技能,還需將自動化機電設備中液壓與氣動的發展和研發背后所承載的不斷奮進、不斷創新的科研精神,技能人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職業精神以及科技強國、科技興國的愛國情操給學生們講透徹,讓學生們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液壓與氣動》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既豐富專業課程教學內涵,又生動地進行思政教育,兩者相輔相成。
2 “ 三全育人”理念下《液壓與氣動》課程思政改革思路
“三全育人” 理念下《液壓與氣動》課程思政改革以全員參與為基石,專業教師、企業工程師及校友等多方協同,在教學各環節融入思政元素,提升育人意識與能力;貫穿全過程,課前以思政引導預習,課堂借知識講解與互動深化思政教育,課后通過實踐作業強化思政成效;著眼全方位,開發含思政內涵的教材與多媒體資源,塑造具思政氛圍的教學環境,構建全面評價體系。
2.1 全員育人
(1)教師團隊建設。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重心就是要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4],因此組建一個好的課程思政教研團隊十分有必要。教師作為育人的關鍵主體,需要全面提升思政育人意識與能力[5]。專業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傳授液壓與氣動的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還要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例如,在講解液壓元件的結構與原理時,教師可以介紹我國在液壓技術領域從依賴進口到逐步自主研發的歷程,講述我國科研人員在艱苦條件下攻堅克難的故事,強調我國早期面臨資金短缺、技術封鎖等重重困難,老一輩科研人員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毅力,經過無數次試驗和改進,最終取得了關鍵突破。以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明白專業學習背后所承載的責任。同時,可以從合作企業邀請工程師走進課堂,讓他們分享在實際工程項目中,如何秉持工匠精神,對每一個液壓系統的設計、安裝和調試都精益求精,確保工程質量和生產安全。
(2)提升課程思政運用能力。提高《液壓與氣動》教研團隊的課程思政能力,讓思政教學和專業教學相互融合,做到相輔相成且全員參與到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之中。教師團隊是課程思政的實施者,《液壓與氣動》教研團隊每年利用寒暑假時間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培養,并邀請名師、行業專家和思政教師參與到《液壓與氣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并提出寶貴建議,建立名師指導機制,使《液壓與氣動》教研團隊成為一支專業水平過硬、思想政治覺悟高的課程思政示范團隊。
2.2 全程育人
(1)課前預習環節。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巧妙地融入思政引導。例如,要求學生預習液壓傳動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時,提出問題:“液壓傳動系統的各個部件協同工作,就像社會中的各個群體相互協作,試思考團隊協作在液壓系統高效運行以及社會和諧發展中的重要性。”讓學生帶著思政思考的角度去預習專業知識,為課堂教學中的思政滲透奠定基礎。
(2)課堂教學環節。在課堂上專任教師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同時其為人處事方式和教學態度也深深感染著課堂上的學生。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做到對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在講解液壓系統的壓力控制原理時,可以引入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案例。如我國某新型戰斗機的液壓助力飛行控制系統,其對壓力控制的精度要求極高。科研人員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日夜奮戰,不斷優化算法和硬件設計。其中體現了對國家國防事業的忠誠與擔當,以及對科學嚴謹性的極致追求。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這種精神在學習和工作中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對自己樹立高標準、嚴要求的學習和職業態度。
(3)課堂互動環節。組織小組討論,例如以“液壓技術在農業現代化中的應用與社會責任”為主題。學生分組探討液壓技術如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人力勞動強度,以及在應用過程中如何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避免環境污染等。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農業發展對國家穩定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可持續發展意識,以及多元的思考的能力。
2.3 全方位育人
(1)深入優化教學資源。在《液壓與氣動》教學實踐中融入思政元素。以課堂教育為立足點,修訂了《液壓與氣動》課程教學大綱,優化課程內容,將思政育人的理念融入課程教學大綱之中(表1)。在教學過程中要求老師引導學生在《液壓與氣動》作業中充分融入工匠精神、職業精神元素以及科技強國元素,讓學生在完成專業學習的同時深入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職業精神和愛國情操,讓學生懂得只有心懷天下,具備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職業精神、工匠精神,才會對工作精益求精,對自己從事職業產生強烈的自豪感,進而形成愛崗敬業的良好職業素養。例如,在講授液壓、氣壓發展與歷程時,引導學生了解技能人員不斷創新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在課程評價機制上進行改革。國家在職業教育改革中提出要讓思想政治指導職業院校教學改革[6],實現德育與技能教育一體化,因此將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作為《液壓與氣動》課程考核的核心目標之一,將思政元素融入《液壓與氣動》教學項目作為課程考核重點項目[7]。積極開展“教研團隊互評”“學院考核評價”“學生反饋評價”和“企業反映評價”的“四評”方式來實現全員監控,對思政融入課程的效果性進行評價,有利于問題的發現,確保《液壓與氣動》的思政融合效果(表2)。
3 “ 三全育人”理念下《液壓與氣動》課程思政改革成效
實施《液壓與氣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后,教學成效顯著。
(1)初步完成《液壓與氣動》課程思政的教學體系,對該課程教學環節的思政元素融入進行了制定,如教案、課件、操作項目、授課計劃以及教學大綱等教學資源進行優化和修訂,將思政元素貫徹整個《液壓與氣動》的教學內容和目標上,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2)《液壓與氣動》課程考核和實踐操作體現出思政元素與該課程的融合,在課程結課考核時,以實踐項目的方式對學生提出了專業知識上的考核以及職業素養、工匠精神和愛國情操的考核,讓學生在應用所學技能中體現出工匠精神、職業素養和技能報國等思政元素。
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很大提升,以前到勤率為91%左右,現在學生到勤率基本上達到了100%。學生課程成績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不及格率從以前的20% 下降到5% 左右。同時企業實習單位也反映學生們的動力能力和職業素養較高,滿足崗位需求。
4 結束語
課程思政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將思政元素融入《液壓與氣動》課程教學中,能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同時也強化了課程思政的建設,豐富了課堂內容,提升了教學質量和育人質量。下一步,請開設《液壓與氣動》課程其他院校的專家教師指導和交流,為全面推廣《液壓與氣動》課程思政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