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綠色金融作為金融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助推器,是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本文通過梳理綠色金融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研究,探尋綠色金融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理,提出大力發展綠色信貸、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搭建綠色金融信息共享平臺、健全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機制等綠色金融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作用機理;實現路徑
一、文獻綜述
1.綠色金融的相關研究
綠色金融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銀行,此后在國際組織的推動下朝著規模化方向發展,而國內綠色金融的概念啟動得較晚,與之相關的研究文獻也開發展得慢。高建良是國內首個提出“綠色金融”的研究者,認為綠色金融是通過金融業務的運作來體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從而促進環境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的一種金融營運戰略。安偉提出綠色金融是一種創新的環境經濟政策,它對強化企業社會責任,促進節能減排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激勵約束作用。肖仁橋等通過將綠色金融分為綠色信貸、綠色證券和綠色保險三個維度研究,表明綠色金融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2.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研究
1960年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被提出,涵蓋四個主要發展階段,具體為傳統社會階段、大眾高消費階段、發展至成熟階段、追求生活質量階段。我國在“發展至成熟階段”穩步前進,關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也更加豐富且不斷延伸。任保平等認為高質量發展就是經濟規模增長到一定階段后,經濟結構優化、新舊動能轉換、經濟社會協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黃慶華等提出高質量發展包括產業內外部的轉型和提升,其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保持結構的合理性,同時適度實現聚集;程虹等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依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期望提出的,具體來講就是產品和服務的高質量,其實現有利于整體社會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二、綠色金融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理
1.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首先,發展綠色金融能夠通過降低綠色項目融資利率引導社會投資,在促進社會資本增加對節能環保產業投資的同時,限制“兩高”企業的融資,實現資本使用效率從低到高的轉變,使資本和技術更多地流向綠色產業,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產業綠色發展是指在生態損耗不擴大的基礎上,通過提高生態效率促進產業發展,綠色金融作為鏈接綠色發展的橋梁,為產業綠色發展提供穩定可靠的資金。高錦杰等研究發現綠色金融使大量資金流向環保企業和環保項目,降低了綠色企業的融資成本,即綠色金融抑制污染企業發展、促進綠色企業發展,使產業結構朝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態化方向轉變。
2.推動技術創新發展
綠色金融整體上推動了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是緩解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沖突的有力保障,也是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評價指標。以綠色金融作為資源配置的核心,創新生產技術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我國日趨龐大的綠色信貸體量和不斷創新的綠色金融工具能夠極大地拓寬綠色企業的融資渠道,為綠色創新企業提供經濟支持,進而助推綠色技術創新發展,加速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文書洋等對綠色金融活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發現綠色金融通過改變經營理念和決策方法對綠色企業提供支持,而且對污染企業的綠色技術改造也提供技術支撐,從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3.助力生態環境改善
綠色金融有利于減少污染,提高生態效益。綠色金融的發展能夠緩解經濟發展造成的資源枯竭和生態環境惡化等現狀,提高社會對環境質量的關注度,助力改善環境污染,促進經濟友好協調發展,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環境保護這個議題越來越重視了,因此生態環境也應被納入經濟發展質量的重點考核內容。江紅莉等研究發現綠色金融一方面可以緩解“兩低”型企業的融資難題,促進企業擴大生產規模,生產更多低碳產品或技術服務,降低碳排放量;另一方面綠色金融限制高污染企業的資金獲取,促使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減少碳排放,保護環境。
4.驅動經濟持續增長
環保政策為綠色金融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使金融機構不斷優化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加快創新與企業綠色轉型高度適配的綠色金融產品,并適當降低融資門檻和金融產品利率,緩解綠色企業融資難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驅動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綠色金融的發展目標是追求經濟活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綠色信貸是我國目前使用最廣泛的綠色金融工具,金融資源通過綠色信貸進入綠色產業,有利于產業結構升級,從而為經濟增長提供后勁,同時其補貼政策有利于保持經濟穩定發展,綠色金融所特有的跨部門成本分攤效應和風險分擔效應促進了經濟的持續增長。
三、綠色金融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
1.綠色金融發展意識淡薄
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盡管其發展呈現積極態勢,社會領域的相關主體在綠色金融方面的重視和認知尚顯不足導致該行業發展滯后,資金投入力度有限。從金融機構層面來看,其在綠色金融的運作中發揮重要主體作用,應將綠色金融發展目標納入企業生產經營全環節,不斷加大對綠色項目的資金投入,提升對綠色企業的服務質量,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環保項目通常需要較長時間的資金投入,導致一些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發展意識淡薄、動力不足,未能及時給予資源傾斜和也未能重點發展相關企業,對于推動區域產業的轉型升級成效甚微。
2.綠色金融體系不夠完善
首先,綠色金融是實現低碳發展的內在需求,但其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國家治理機制、體制與發展不匹配等問題,因此要構建完善的綠色金融體系,引導資金流向綠色項目和環境治理,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綠色金融發展進程中,綠色信貸占較大比重,綠色金融的整體發展不滿足多元化、多結構的產品需求,未實現綠色金融產品互相補充、有機統一。其次,目前已有金融機構推出綠色保險的相關優惠產品,但由于其理賠程序煩瑣、理賠金額相應較低,致使企業對綠色保險產品的滿意度大打折扣。最后,綠色債券為綠色企業融資提供費率優惠與政策支持,為其綠色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助力這類企業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資本市場發展機會。總之,我國綠色信貸的發展最為迅速,而綠色保險和綠色債券發展的相對緩慢,這三種綠色金融載體發展不均衡、不充分,導致綠色金融未能實現系統化、規模化的發展,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作用不夠明顯。
3.綠色金融配套設施統籌不足
目前各區域的政府和金融機構主要通過引導型激勵為綠色金融和綠色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動力源泉,在調整資源配置、優化金融結構時,缺乏統一指導,呈現碎片化和零散化趨勢,未能有效推動實現產業機構的整體優化和協調發展。而通過建設綠色金融信息共享平臺,可以健全綠色金融統一服務體系,提高統籌服務水平,推動社會經濟和金融環境共同發展。在現有政策支持的基礎上,積極推動相關內容的集中整合與優化管理,做好綠色金融相關準備工作,提高綠色項目資金的流動性。同時,綠色數據披露的信息相對有限,相關數據來源分散,缺乏數據技術來強化信息收集和跟蹤,綠色認證、評級、跟蹤缺乏透明可靠的數據支持,降低了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對綠色認證評級結果的信任度。
4.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
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機制是落實綠色金融政策,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建立有序綠色金融市場,進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綠色金融主體間信息不對稱,容易導致企業夸大其對生態環境保護所做的貢獻或者掩蓋其對生態環境污染的相關事實,所以應建立健全綠色金融信息披露監管機制,引導綠色金融各主體披露環境真實完整的信息。由于我國當前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缺乏統一標準,以自愿披露為主,這很可能導致企業在進行信息披露時重點披露甚至夸大公布對其有利的信息,而較少解釋或不公布生產經營中發生的環境污染事件。此外,企業環境狀況的監管主要通過環保單位在環境責任水平的表現而開展,且環保單位同證監會等部門的溝通交流機制存在缺陷,增加了金融機構的運營風險,可能會破壞綠色金融的穩定性。
四、綠色金融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1.大力發展綠色信貸,增強產業綠色轉型能力
發展綠色金融,將在產業結構優化、創新技術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金融機構應以綠色信貸為著力點,加快研發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步伐。針對節能環保、裝備制造、數據信息等產業制定優惠政策,針對高污染產業限制其融資擴張,激勵更多的企業參與綠色項目,促進產業綠色轉型,提高綠色金融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效率,打造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政府應從綠色信貸著手,對于發放綠色信貸的金融機構,設置懲罰和獎勵措施,杜絕部分銀行為了自身利益進行違法違規操作,強化金融機構低碳環保理念,推進綠色信貸可持續發展。
2.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金融機構應轉變傳統的以信貸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注重縮小綠色金融系統內部發展差距,建立多元均衡的綠色金融體系以提升綠色產業的發展速度,擴大綠色項目的規模,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是制定并貫徹綠色信貸政策,拓展綠色信貸的支持渠道,明確對綠色發展企業的貸款優惠政策,采用創新的信用評估方法,更全面地考慮綠色因素,提高綠色企業的貸款成功率以解決企業的融資需求。二是推動環境責任、氣候風險等方面綠色保險產品的研發和發行。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針對不同地區和行業的需求研發差異化的綠色保險產品。三是拓展綠色債券的融資渠道,提高綠色債券在不同層級市場的流動性,推動市場主體更充分地利用各項綠色債券市場融資產品,建立綠色債券評估標準和認證體系,提高投資者對綠色債券的信心。各金融機構應對綠色信貸、綠色保險和綠色債券等產品加強研發和資金投入,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積極滿足企業對綠色金融的資金需求,驅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3.搭建信息共享平臺,提升綠色金融服務效率
搭建綠色金融的信息共享平臺,須圍繞綠色金融項目的運營和交易,通過加強政銀企合作,逐步實現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等主體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在建設綠色金融信息共享平臺的過程中,應強化科技賦能。比如,綠色金融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促進金融機構、企業的實名制注冊、等級認證、量化評價等,通過開展綠色金融數據信息的整合利用和綜合分析,加強線上金融與線下業務間的聯動,提高綠色金融服務效率。同時,在信息共享平臺中構建與碳中和研究院等第三方機構的合作項目,打造綠色金融信用數據體系及數據評估體系,助力綠色金融實現從業務數據化到數據服務化。目前國內多省市已開通綠色金融信息化服務平臺,覆蓋綠色保險、融資擔保、綠色企業及綠色項目認證評級系統等功能,為提升企業融資便利提供有力支持。在供需關系上,綠色金融服務平臺可以通過金融機構和企業間建立的綠色項目共享信息庫聚焦綠色產業發展,豐富綠色金融產品體系以支持產業向低碳綠色的方向升級轉型。
4.改進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機制,增強風險管理能力
隨著綠色信貸支撐企業低碳轉型的能力增強,金融機構持續增加對綠色項目的投入力度,提升綠色金融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效率。同時應擴大信息披露企業的范圍,用大數據技術將企業披露的相關信息整合應用進行評估、認證與追蹤,落實激勵和約束措施,提升綠色金融優化產業機構的運行效率,提高投資者對綠色項目實現結果的信任度。針對綠色發展背景下企業信息披露的監管,政府應建立專業的部門或者評估機構對企業項目進行核查評級,明確信息披露的具體標準、內容和規范,并完善監管制度體系構建,強化監管審查力度,督促企業承擔并積極履行信息披露責任,加強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同時,要隨著時代變化不斷改進綠色金融運營的監管機制和預警機制,豐富監管手段,升級金融風險監管系統,重點關注綠色金融領域的金融機構業務開展情況,并對金融運行及風險狀況做好統計分析,推動綠色金融良好發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綠色金融的發展模式與我國經濟綠色轉型緊密相關,當前在綠色金融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上仍存在問題,比如綠色金融發展意識淡薄、綠色金融體系不完善、綠色金融配套設施建設不足、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等。應通過搭建綠色金融信息共享平臺、構建多元化的綠色金融體系、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實現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等多元化產品助力綠色企業生產經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通過第三方機構的監管提升綠色金融的運營效率,增強綠色金融的風險管理能力,保證綠色金融在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高建良.“綠色金融”:一種新的金融運營戰略[J].云南金融,1998(0):21-22.
[2]安偉.綠色金融的內涵、機理和實踐初探[J].經濟經緯,2008(5):156-158.
[3]肖仁橋,肖陽,錢麗.綠色金融、綠色技術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技術經濟,2023(3):1-13.
[4]任保平,李禹墨.新時代我國高質量發展評判體系的構建及其轉型路徑[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105-113.
[5]黃慶華,時培豪,胡江峰.產業集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107個地級市例證[J].改革,2020(1):87-99.
[6]程虹,李丹丹.一個關于宏觀經濟增長質量的一般理論——基于微觀產品質量的解釋[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79-86.
[7]王翌秋,郭沖.長江經濟帶綠色金融與產業綠色發展耦合協調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53-59+110-111.
[8]高錦杰,張偉偉.綠色金融對我國產業結構生態化的影響研究——基于系統GMM模型的實證檢驗[J].經濟縱橫,2021(2):105-115.
[9]何婧,魏亞倩.綠色金融發展對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影響研究[J].金融經濟,2023(7):48-60.
[10]文書洋,林則夫,劉錫良.綠色金融與經濟增長質量:帶有資源環境約束的一般均衡模型構建與實證檢驗[J].中國管理科學,2022(3):55-65.
[11]江紅莉,王為東,王露,等.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碳減排效果研究——以綠色信貸與綠色風投為例[J].金融論壇,2020(11):39-48+80.
[12]文書洋,張琳,劉錫良.我們為什么需要綠色金融?——從全球經驗事實到基于經濟增長框架的理論解釋[J].金融研究,2021(12):20-37.
[13]袁凱,秦亞冰.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及路徑分析[J].石家莊學院學報,2022(4):42-46.
作者簡介:張美欣(1997.10— ),女,河南周口人,蘭州財經大學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