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造高水平、結構化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加強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建設,可以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構成要素多元,組建邏輯嚴密,但在建設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困境。加強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建設應強化牽頭單位的引領功能、激發成員單位的主觀能動性、優化課題研究機制以增強團隊凝聚力、加強政策支持與保障等,為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關鍵詞]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建設路徑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9.034
一、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組建的情況
自2019年5月教育部印發《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以來,創新團隊立項建設情況進展良好。截止2023年底,聚焦戰略性重點產業和民生緊缺領域專業,教育部已分三批立項(培育)建設511個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并于2023年驗收確定國家級職教創新團隊111個。根據專業領域相近的原則,第一批、第二批立項建設的創新團隊組成了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53個。這些共同體院校間按照縱向分工合作、橫向合作競爭,共同負責的原則,建立牽頭單位,協作開展創新團隊建設實踐。他們之間是團隊建設的合作者和競爭者,在牽頭單位的統籌下,各成員單位聚焦專業領域內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模塊化教學模式、新形態教材開發、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等某一具體方向開展研究和實踐,形成可復制、可應用、可推廣的系列成果。
二、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的組建邏輯
(一)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的構成要素
1.獲批立項的國家級創新團隊。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最基本的組成單元是獲批立項建設的國家級創新團隊。為了加強獲批立項的院校在團隊建設、人才培養、教學改革、1+X證書等方面的協同研修,教育部設置了創新團隊課題項目,并分為主課題、若干子課題和一般課題。經各院校自由申報,獲得主課題立項的單位成為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的牽頭單位,獲批子課題或一般課題的單位為成員單位。
2.創新團隊培訓基地。創新團隊培訓基地是教育部搭建的,為創新團隊建設提供伴隨式、全程式指導幫帶的平臺[1]。通過“結對子”的方式,由相關基地聯系對接團隊建設協作共同體。因此,創新團隊培訓基地可以看作是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建設的保障性組織,亦是共同體重要的組成單元。
3.企業、行業協會等合作單位。為了加強校際協同以及校企的深度合作,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相匹配、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一致、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銜接,專業領域內的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科研院所、兄弟院校等也可成為協作共同體的一份子,攜手推進專業領域內的職教改革與創新。
(二)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的組建邏輯
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的組建遵循著一系列內在的邏輯和原則,它是以專業領域職教改革的需求為導向,基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等原則,不斷追求協同創新目標的有機體系。
1.以需求為導向是組建的關鍵邏輯。職業教育領域面臨著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環境和產業升級需求,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的組建可應對專業領域內的這些挑戰。通過深入調研市場和行業的實際需求,明確當前專業領域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協同創新的合力。
2.優勢互補是重要的組建原則。共同體中的各成員單位都具有各自獨特的優勢,如國家級創新團隊在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上的創新能力、企業在實踐經驗和市場資源方面的優勢、行業協會在行業標準和發展趨勢把握上的專長等。通過合理的組合和協同,這些優勢能夠相互補充,共同解決職業教育中的復雜問題,提高整體創新能力和教育質量。
3.資源共享是組建的基礎邏輯。共同體為成員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臺,促進知識、技術、信息、設備等各類資源的流通與共享。各成員單位可以共享教學資源、實訓基地、研發成果等,避免資源的重復建設和浪費,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從而降低創新成本,提高創新效率。
4.協同創新是核心的組建目標。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鼓勵成員之間打破傳統的界限和壁壘,開展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的合作。通過共同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激發創新思維,產生具有突破性和影響力的創新成果,推動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
三、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建設的現實困境
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是一個龐大的協同系統,其組建的初衷是希望系統內部各子系統相互協作,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專業領域內的協同創新。但實踐中,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建設的成效不夠理想,各要素間的創新合力尚未充分彰顯,立項院校之間、院校與企業、行業協會等之間的深度合作欠缺,共建共享的機制并未形成,共同體的常態化溝通運行不足,表現為在發揮共同體成員的集體智慧,挖掘共同體單位的合作潛力,共同致力于專業領域內的改革實踐方面仍有欠缺[2]。在校企共同體方面,企業深度參與院校人才培養改革、“雙師型”教師培養,校企人員交流互聘等方面不足,未能形成產教融合共同體的良好局面,緊密的校校、校企共同體并未成熟。
1.共同體牽頭單位牽引作用發揮不足。協作共同體的牽頭單位是共同體的“領頭羊”,發揮著重要的牽引作用。牽頭單位要負責共同體的組織管理、規章制度制定、經費統籌和共同體成員的橫向對接等,同時還要負責共同體建設的方案設計、組織運行、統籌協調、協同推進、聯合攻關課題和進程監督等。在牽頭單位的帶領下,應建立起常態化的溝通交流、協同創新、監督診改機制,不斷形成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但在實踐中,部分牽頭單位的牽引作用發揮不足,滿足于通知、會議等淺表交流,牽頭單位缺乏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斗志,限制了協作共同體建設合力的發揮。
2.共同體成員單位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不足。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的成員單位是承擔創新團隊子課題或一般課題的單位,同時也有小部分團隊未能獲得課題立項。因此在建設過程中,部分單位認為自己的任務不重,有牽頭院校在前引領,自己只要跟著干就行,沒有發揮足夠的主觀能動性。有部分單位的課題推進緩慢,團隊內部渙散,主動性和創造性不足。在校企共同體建設方面,企業和學校之間定位的差異影響了協作成效,學校和企業之間合作平臺的搭建和機制探索亟待解決。
3.通過課題提升共同體的黏度不足。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內各團隊間是由課題關聯的。他們通過聯合開展課題研究,基于某個具體方向,共同發現問題、剖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共同推進專業領域的教育教學改革。但在實踐層面,牽頭單位未能有效運用課題研究這一抓手來提升團隊黏度,各團隊在課題研究中還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通過課題研究把共同體成員院校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的目標尚未實現。
四、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強化牽頭單位的引領功能
牽頭單位應充分認識到自身在協作共同體建設中的關鍵角色,積極發揮“頭雁效應”,帶動共同體全體成員共同進步、共享共贏,激活“雁陣效應”。首先,要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主動作為,不再滿足于表面的通知和會議交流,而是深入到共同體的核心工作中。制定詳盡且具有前瞻性的發展規劃,明確共同體的長期目標和階段性任務,為各成員單位指明方向。其次,加強與成員單位的深度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提供針對性的支持和幫助。應積極組織高質量的深度研討活動,邀請專家學者、行業精英參與,共同探討專業領域的前沿問題和發展趨勢,形成具有指導意義的共識和策略。注重協作共同體的文化建設,營造積極向上、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文化氛圍,增強成員單位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同時,建立健全監督診改機制,對共同體的工作進展和成果進行定期評估和反饋,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改進,確保共同體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二)激發成員單位的主觀能動性
雖然共同體總體上由牽頭院校引領,但每個子課題和一般課題都代表了共同體的重要研究方向,每個成員院校在自己課題的研究方向上,應該承擔“尖刀”的作用,這樣才能全面成長,達到設計的初衷。成員單位應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自身在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要明確自身的研究任務和責任,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和時間表,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推進。加強團隊內部的管理和建設,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團隊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3]。同時,成員單位之間要加強橫向交流與合作,分享經驗和資源,共同解決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在校企共同體建設方面,雙方應共同探索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平臺和機制,學校應深入了解企業的需求和期望,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使培養的學生更符合企業的要求。企業應積極參與學校的教學過程,提供實踐教學資源和實習崗位,共同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三)優化課題研究機制以增強團隊凝聚力
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應建立科學合理的課題研究機制,充分發揮課題研究在提升團隊黏度和促進協同創新方面的作用。一是在課題選題上,鼓勵成員單位積極參與選題的討論和確定,充分聽取各方意見,使課題能夠反映共同體的共同需求和利益。二是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建立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定期組織課題研討會議和交流活動,促進各團隊之間的信息共享和經驗交流。三是加強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制定明確的研究進度計劃和質量標準,對各團隊的研究工作進行跟蹤和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指導和支持[4]。同時,建立課題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機制,將優秀的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實踐和教育改革的實際舉措,使課題研究真正成為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內部協同創新的有力抓手。
(四)加強政策支持與保障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為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的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加大對共同體建設的資金投入,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支持課題研究、師資培訓、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共同體建設,提高企業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應加強宣傳推廣,通過舉辦成果展示會、經驗交流會等活動,宣傳共同體建設的優秀成果和成功經驗,吸引更多的學校、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到共同體的建設中來,為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五、結語
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建設是創新團隊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本研究理清了協作共同體的組建邏輯和建設困境,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協作共同體的建設路徑,這對促進創新團隊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未來研究可進一步聚焦協作共同體的協作運行機制探索,為協作共同體建設范式的凝練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范蓉, 曹曄. 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基本問題研究[J]. 職教論壇, 2021,37(5):93-98.
[2]皮琳琳, 董顯輝. 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協作共同體的構成要素及其協作內容[J]. 職教通訊, 2022(11):30-34.
[3]馬仁聽, 周世平. 新時代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建設路徑研究[J]. 南方職業教育學刊, 2022,12(4):1-8.
[4]歐陽波儀,劉興恕,黃河.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應然狀態、實然困境與使然進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05):51-57.
基金項目:
第二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課題研究項目,項目名稱:新時代職業院校市政工程專業領域團隊教師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與實踐(項目編號:ZH2021060101);
2023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名稱:“項目引領、內外聯動、多向發力”的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建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GXGZJG2023A018)。
作者簡介:
林艷(1988.10-),女,壯族,廣西南寧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教師專業化成長、職業教育管理;
陳春梅(1969.2-),女,漢族,廣西北流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與土木工程教學與管理、職業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