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的教育改革著重強調知識的綜合性和實用性,在小學科學教育領域,迫切需要引入全新的教學理念,以應對日益復雜的社會需求。文章深入探討了多位一體參與式德育培養策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該策略涵蓋多個學科知識融合,旨在通過跨學科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能夠樹立健康生活、綠色環保的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并形成熱愛祖國、崇尚科學、敬畏自然、保護環境、珍愛生命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 小學科學;多位一體;德育;參與式教學
一、多位一體理念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融入德育的意義
(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深化小學科學教學的多位一體改革過程中,融入德育尤為關鍵。德育并非知識傳遞的附屬品,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德育的精髓在于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將愛國精神、文化傳承與科學探究相結合,能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并加深其對周圍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此外,實施德育能讓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成為有責任、有擔當、有道德的公民。深化德育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滲透,能促進學生從單一的知識掌握轉向多元能力方向發展,包括形成批判性思維、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這一教學模式的優勢在于它不僅關注學生智力的提升,更重視品德的塑造與情感的熏陶,為學生提供一個全方位發展的平臺。通過綜合德育與科學知識的教學策略,教師能夠使學生在探索自然界的奧秘時,深刻理解社會責任,認識到倫理道德的重要性。有助于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應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相協調,從而培養對生態環境負責任的態度。同時,德育融入科學教育還為學生提供了探索文化根源和傳承民族精神的機會,通過學習并反思歷史上的科學發展與文化成就,學生能夠增強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激發對科學探索和創新的熱情。簡而言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深化德育能夠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促進學生智力、情感與社會責任感的全面提升,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涯和社會生活奠定堅實基礎,確保其作為全面發展的個體,能夠積極參與社會的建設。
(二)建立完善的知識框架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深化小學科學教育與德育的融合,有助于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框架??茖W教育是培養學生探索世界精神與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它與人文藝術、生物化學、物理等學科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為了實現跨學科教學,并在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構建起一個既堅實又廣泛的知識框架。這個框架不僅涵蓋科學知識,還包含對人類社會文化與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上述教學理念的實施,有助于學生認識到科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并促進其將科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從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德育的滲透使得科學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而是更加注重學生品德的培養和個性的發展。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被鼓勵以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去探索科學世界,這不僅有助于他們建立起健全的知識體系,還能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茖W與德育的有機融合,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成長。在理解科學現象和原理的同時,學生也學會如何尊重生命、珍惜資源、關心社會,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多位一體參與式德育培養策略的應用
(一)了解水資源相關知識,提高環保意識
在小學科學的課堂中,教師可以采納項目式教學法,以深化學生對環保重要性的理解,并激發其主動參與環?;顒拥囊庠?。此教學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鼓勵學生積極探索,通過研究、討論及實踐等多種方式,深入了解環境保護的必要性與實踐方法。教師首先需明確教學目標,確保每一項活動都緊密圍繞環保主題展開,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出發,識別環境問題,并思考解決方案。在項目啟動階段,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進行背景調研,包括收集生活區域的環?,F狀、典型案例分析等資料,以增強學生對環境保護緊迫性的認識。隨后,學生需設計并實施調查問卷或進行實地考察,通過直接觀察與數據收集,獲取第一手資料,為項目提供堅實的基礎。在項目執行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科學方法和技術工具,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識別核心問題,并基于此提出具體的環保措施。學生將深入討論各種可能的解決策略,選出最可行的方案,并細化實施步驟,包括資源分配、責任分工等,確保每個成員都能在項目中發揮作用。
以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科學課本“河流與湖泊”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課程內容有效地引導學生探索并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從而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首先激發學生對周圍自然環境的好奇心,引導他們認識河流與湖泊,并鼓勵學生收集相關信息,用各種方式描述自己對這些自然資源的觀察和理解。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不僅增進了對自然世界的認知,還對水資源的價值和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隨后,教師可以設計以河流與湖泊為主題的小組討論任務,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段關于如何保護水資源的發言,表達自己對水資源保護重要性的看法。在這一環節,學生在準備發言的同時,會對科學知識進行復習和整合,同時鍛煉自己的思考和表達能力。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進行展示交流,為每位學生提供在同伴面前分享自己對水資源保護觀點的機會。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建立公開表達自己觀點的自信,還促進了學生之間聽取和接納不同意見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發揮著關鍵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之間進行積極的互動與反饋,并強調環保意識的重要性和尊重不同觀點的價值。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入與水資源保護相關的實踐活動,如參觀當地河流、湖泊保護區,開展水資源保護主題的創意作品比賽等,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夠從實踐中深入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并增強保護環境、節約用水的意識。上述教學方法旨在使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增強對水資源重要性的認識和環保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二)認識人體的呼吸和消化,學會健康生活和珍愛生命
在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科學課本“人的呼吸”“運動和呼吸”“食物的旅行”“食物與營養”等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人體的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指導學生養成健康的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以增強健康意識,珍愛生命。教師首先介紹呼吸和消化系統的基本結構與功能,讓學生認識到這些生理過程對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性。通過觀察、體驗、互動討論等方式,學生可以直觀地理解食物如何被身體消化吸收,以及氣體在人體中是如何交換的。接下來,教師設計一系列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活動,如讓學生記錄自己一天的飲食和活動,分析如何通過合理膳食和適度運動來保持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健康。學生通過這些實際行動學習如何平衡飲食、選擇健康的食物,并了解適量運動如何幫助增強呼吸功能,促進身體健康。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探討不良生活習慣對呼吸和消化系統的潛在危害,如吸煙、過度飲食等,引導學生認識到保護這些生理系統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分享健康生活小貼士、制作健康生活海報、為家庭設計一份科學食譜等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呼吸和消化知識的理解,還能學會如何在生活中實踐這些知識,增強自我保健意識。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強調尊重生命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珍惜,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對自己生命的負責。通過這些教學活動,學生不僅能夠獲得關于人體呼吸和消化系統的科學知識,還能學會如何維護個人健康,培養對生命的敬畏之情。
(三)學習生物與環境,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義
小學科學課程關注自然界的現象和生命體的研究,探索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平衡以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等主題。教師可利用這些知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探索自然世界,理解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以及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在小學科學教育的實踐中,教師應根據掘生物與環境的聯系設計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具體的教學案例、實地考察、實驗探究等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現象,分析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從而激發其社會責任感。
在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科學課本“環境變化以后”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以“觀察—思考—行動”為核心的教學活動,深入探討環境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前往學校附近的自然環境,如公園、濕地、河流等地進行實地考察,觀察并記錄不同生物在該環境中的生存狀態,如鳥類、昆蟲和植物的種類及數量。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探討環境變化(如城市化、污染等)對這些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學生也可以利用圖表、繪畫、報告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觀察和分析結果。以此為基礎,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以及每個人在保護環境中可以扮演的角色。最后,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和實施一個簡單的環保項目,如學校綠化、節水節能、減少塑料使用等,讓學生將所學的環保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學生將分組進行項目規劃,實施過程中需要定期記錄項目進展,并最終向全班展示其項目成果及所學到的環保知識。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讓學生對理論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直接參與環保實踐,體驗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系,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四)探索宇宙奧秘,培養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
小學科學課程能夠促進學生對人類知識和文明進步的理解。在課堂上,教師為學生講述人類社會發展的故事,特別是科技發明和科學發現如何推動社會進步,并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原理和科學規律的探索。通過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背景,學生不僅能學習科學知識,還能深入理解知識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科學成就對社會的影響。教師可以通過講述科學家的故事,展示我國在科學領域取得的成就,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民族在科學領域的貢獻,體會祖國的強大,從而激發學生對未來科學探索的熱情和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課本“觀察星空”“沖出地球”“探索宇宙”的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科學家們在宇宙探索方面的成就。比如,可以展示中國古代的星象觀測、歷法編制,以及火箭的發明歷程和現代航天器的進步等。首先,可以講述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張衡、郭守敬、萬戶等人的故事,介紹他們如何觀測星象記錄天文現象,利用這些知識編制歷法,為農業生產提供指導,以及萬戶對現代火箭技術的貢獻。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星空觀察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古代科學家觀測天象的過程,模擬“嫦娥”探月工程探測器如何到達月球,探究地球的引力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天文知識和航天知識,還能深刻感受到科學家們嚴謹堅韌、不怕困難的科學精神。實踐活動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反思,讓學生思考科學家們的行為對現代科學的影響,以及我國科學家在科學歷史上的地位和貢獻。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料,展示我國從古至今在探索宇宙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最后,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活動,如繪制星空圖、尋找科學家事跡、編寫科幻小說等,讓學生在創造性活動中深化對人類在探索太空過程中取得的成績的認識,特別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這樣,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能了解到科學家們在天文學、航天科技等領域所做出的貢獻,滿足對神秘宇宙的好奇心,感受到人類對未知領域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以及作為中國人的自豪。
三、結語
展望未來,優化多位一體理念下小學科學教育中的德育滲透將是一個持續的探索過程。該過程要求教師具備跨學科的知識結構,應用創新的教學方法,還要求教師能夠準確把握新課程的理念和立德樹人的內涵,將其自然而有效地融入科學教學之中。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多位一體教育理念的深化,將有更多的機會和平臺支持教師進行科學與德育的有效整合,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 周建中. 關于中小學科學教育中融合德育的幾點思考[J]. 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3(12):10-14+35.
[2] 高翔,王瑩瑩,汪雅鳳.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科學課程德育目標確立與實現路徑[J]. 福建教育,2023(26):21-25.
[3] 夏紅. 小學科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研究[J]. 吉林教育,2023(07):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