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創新創業能力在新時代背景下已成為大學生的核心素質之一。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體育事業的持續投入與發展,培養具備創新創業精神的體育專業人才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文章以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深入剖析他們在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中所遇到的新機遇與挑戰,旨在探索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可行路徑,進而有效提升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為培養新時代體育領域的新質生產力貢獻力量。
【關鍵詞】 創新創業;體育專業;高職院校
一、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學生創新創業的新機遇
(一)國家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大眾健康意識增強
新時代以來,體育事業和全民健身建設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全民健身日被正式確定為每年的8月8日。國家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旨在推進體育事業長久健康發展的政策文件,如《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這些文件不僅對健康中國和體育事業的高質量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還為體育類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實踐舞臺。與此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群眾積極參與體育健身活動,大眾的健康意識顯著增強,運動健身、瑜伽、形體塑造等多樣化的運動方式受到廣大人民的熱烈追捧。政策的指引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共同為高職院校體育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創新創業機會。
(二)創新創業項目領域多元化
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規劃明確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積極弘揚中華體育文化,并致力于推動運動項目的高水平建設。為了推動體育強國建設的步伐,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這些措施為高職體育類專業學生提供了充滿活力和廣闊機遇的創新創業項目。這些項目涵蓋了體育類設施更新與制造、健身療養服務、體育競賽發展提升、體育教學、文體旅游與休閑、體育電子競技等多個領域。國家應積極推動體育專業學生在這些項目領域中進行創新創業,以助力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舞臺廣闊
大學生是最具創新和創業潛力的群體之一,是培育以創新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和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人才力量。2010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要求高校通過多層次、多路徑的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創業發展,提升實踐能力,進而促進就業。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該意見著重強調了完善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打造,同時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2021年,《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出臺,提出要以提升大學生創新素質和能力為核心,加強創新創業服務,并落實學生創新創業的金融和財稅政策支持,同時辦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建設性活動。在這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前景廣闊,為創新創業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學生創新創業面臨的障礙
近年來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在促進學生綜合發展、提高專業建設水平、促進社會穩定發展方面發揮出巨大價值,但是在實際開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障礙。
(一)大學生創業面臨的法律問題
創業是一項高風險的社會活動,鑒于大學生創業經驗有限,一旦創業失敗,可能會對大學生個人、家庭經濟狀況、社會穩定及經濟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面臨諸多法律問題:創業法律體系尚不完善、相關法律規定較為匱乏、創業支持多停留在政策層面。首先,健全的創業法律體系是大學生成功創業的重要制度保障。然而,長久以來,我國的創業保障法律體系發展相對緩慢,這導致高職體育類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極易遭受經濟損害,嚴重降低了他們創業的積極性。其次,國家關于支持大學生創業的具體法律規定尚不完善,這使得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缺乏充分的法律支持。最后,盡管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頻出,但在實際落實過程中,效果并不理想,這導致大學生在創新創業的道路上步履維艱。
(二)創新創業教育力度不夠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了創新創業教育的行列。然而,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仍然存在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具體表現為:服務學生理念滯后、教育層次不高、課程內容與體育類專業教育脫節、理論與實習實踐結合度不夠。
首先,高職院校體育類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多作為選修課存在,甚至部分高校并未將創新創業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僅在畢業前簡單開設講座或培訓課,為畢業生普及相關的創新創業理論知識。
其次,當前高職院校體育類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內容與學科專業質量提升的融合度較低。體育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育以創新為核心的綜合素質能力。目前,高職院校的體育專業課程通常由體育專任教師教授,而創新創業課程教師則主要由與創新創業相關的學科教師或行政人員擔任。體育專任教師雖然具備較高的體育教育水平,但缺乏系統的創新創業知識體系;而創新創業課程教師又缺乏體育類專業實踐經驗,無法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幫助,這導致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最后,創新創業教育內容與社會發展需求實踐的結合度也較差。當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活動主要側重于讓學生參與比賽,實踐環節浮于表面,教育深度不足。高校在打造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方面支持力度不夠,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基地配備不齊全,缺乏與社會發展需求緊密銜接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雖然部分高校已建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但利用率不高。
(三)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意識思維固化
教師是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引導者,直接關系到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效。然而,當前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意識尚顯滯后,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開展多處于被動應對的狀態,且教學方式方法較為薄弱。此外,教師往往更側重于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而他們接受的教育和培訓內容中卻鮮少涉及創新創業相關知識。
在培養教師創新創業能力方面,高校的投入力度明顯不足,相關培訓也幾乎不涉及這一領域。更為關鍵的是,教師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果與績效、職稱晉升等方面缺乏明確的關聯性,這導致了教師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提升自身創新創業教育能力的積極性不高。
(四)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存在誤區
由于體育專業重訓練的特性,加之“升學熱”及傳統就業觀念的疊加影響,高職體育專業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知與理解存在誤區。具體表現為:學生過于重視專業技能的掌握,而輕視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甚至有人為創業而放棄學業。在傳統觀念中,體育專業教育主要側重于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和運動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對專業理論知識和創新創業知識的教授。這導致大部分學生認為,只要熟練掌握專業運動技能就能求得一份好工作。由于缺乏與社會的廣泛接觸,他們對體育行業的發展前景缺乏充分認識,因此大多數高職體育專業學生將自己的職業目標局限地設定在小學體育教師、教練員或裁判員等傳統就業方向上。
此外,絕大多數高職體育專業學生有提升學歷的目標。基于體育專業的特性、學生設定的就業方向和升學目標,他們往往認為體育類專業無須創新創業,更沒必要培養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學生選擇不創業的原因之一是擔心創業會影響學業,擔心兩者無法平衡,從而荒廢學業。
另外,學生創業時多以直接入股經營俱樂部的形式為主,這種方式確實能讓他們的專業技能得到較大提升,并且創業薪資不菲。但當創業時間與學業時間發生沖突時,絕大多數學生選擇保證創業時間,通過請假、請人代為上課甚至曠課的方式,導致學業成績不合格,最終面臨無法按時畢業的危機。這種現象逐漸形成了為創業而放棄學業的錯誤認識。
三、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路徑
(一)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
針對體育領域大學生的創業需求,以及他們在創業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法律問題,國家應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詳盡的法律法規。首先,需要明確法律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原則,然后結合體育類大學生創業的具體細節,分層細化法律條款。此外,這些法律法規應在實踐中不斷修訂和完善,以確保為體育類大學生創業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
(二)各方提供創業鼓勵和支持
高職院校應持續關注并報道體育專業學生成功創業的事跡,組織召開宣講會,邀請在體育行業創業成功的校友分享他們的經驗和心得,以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并增強學生的創業信心。同時,學校可以增設一些經濟類、法律類的課程,幫助學生理性看待創業,從而提高創業成功率。此外,高校可以為正在創業的學生提供一定的資金幫助,如提供低息或免息貸款。創業成功的學生可以用創業所得收益來償還貸款,而對創業未成功的學生,學校應允許他們分期償還貸款,以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除了學校的支持,當地政府也應為體育類大學生提供政策扶持,如免費培訓、資金補助等,以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創業積極性。
(三)提升重視程度,加強頂層設計
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教育是推動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的關鍵舉措,同時也是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國的有效途徑。高職院校應提高對培養體育類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視程度,構建專業體系化的特色型創新創業教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高職院校應依據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政策規定,結合學校自身情況和體育專業特色,完善體育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豐富創新創業課程內容,增加課程實踐環節的比例;探索將創新創業教育與體育類專業的高質量發展相結合,使學生的體育專業水平和創新創業能力相輔相成。高校應引入多元化教育模式,與校外體育行業相關企業等達成合作,共同為體育類大學生打造創新創業實訓平臺,既豐富了教育內容,又提升了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四)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面對體育領域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師也需與時俱進地提升教學能力,有效引導學生投入創新創業實踐中。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培養上,可采取“培養+引進”的模式。學校就業等職能部門應自覺培養一支學習型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加大培訓力度,以提升其教育能力。另外,要積極引進一批具備指導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人才。在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結構上,高職院校可采取“學校+企業家+校友”的模式。即理論素養提升型創新創業指導團隊由學校整合已有師資資源組成,而實踐指導型創新創業力量則由創業校友、優秀企業家構成。高職院校還應將教師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果納入績效考核體系和職稱評定的考核指標,使創新創業教育的成績與個人績效、職稱晉升緊密掛鉤,從而調動教師自主學習、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能力的積極性。
(五)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觀念
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學生需轉變創新創業觀念。首先,他們應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是每位大學生都應接受的教育,因為創新創業與每個人的發展都緊密相連。對有志于創業的大學生而言,應妥善平衡學業與創業之間的關系,避免因創業而荒廢學業。其次,應摒棄體育專業以培養教練員、體育教師為主的傳統就業觀念,拓寬就業思路,將創新創業視為一種新的就業方向。最后,高職體育專業學生不應將升學作為高職階段的唯一目標。雖然專升本能實現本科夢想,但并非唯一出路,不應因升學而錯失創新創業的良機。相反,應提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合理設定求學目標。因此,大學生應致力于完成學業,不斷提升體育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同時加強創新創業素養,積極投身創新創業實踐,既實現個人價值,也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體育強國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孫美玲. 關于大學生創業面臨的法律問題分析[J]. 法制博覽,2018(31):265.
[2] 武松朋,李畑存. 新時代體育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究[J]. 廣西教育,2023(03):150-153.
[3] 譚晉鈺. 師范類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路徑初探[J]. 教育觀察,2017,6(21):75-76+105.
[4] 李吉娜,張洪濤. 數學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 學苑教育,2020(26):29-30.
[5] 李菊華. 染整技術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淺析[J]. 江西化工,2017(06):266-268.
[6] 楊玉. 體育院校本科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研究[J]. 中國輕工教育,2016(0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