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事關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事業的基石。本文旨在探討新時代背景下非民族類高校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標準化實踐路徑,從面臨的現實挑戰出發,通過育人工程、課程思政、鍛造隊伍、系統思維,有效提升非民族類高校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關鍵詞:非民族類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8.039
0引言
從1992年首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召開至2021年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縱觀5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對民族工作的科學研判和部署,都體現了黨對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視。隨著少數民族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隊伍的不斷壯大,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迫切要求。通過歸納分析當下的現實挑戰,提出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標準化實踐路徑,為其提供進—步理論參考。
1透徹分析非民族類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挑戰
1.1民族師資隊伍短缺,教育管理手段單一
少數民族師資隊伍是發展少數民族教育的重要力量。非民族類高校教師身份結構和文化背景單一,均以漢族為主,隊伍結構不合理,民族師資隊伍短缺,校園內缺乏濃郁的民族環境和育人氛圍,無法真正滿足少數民族學生的發展需求。思政工作者在做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時,由于民族文化和生活習性差距較大,師生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不廣泛,難以形成行之有效的溝通,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當前大多數還停留在“滅火式”階段,發現問題不及時,教育管理手段單一,并非真正的高素質教育。
1.2社會場域發生轉變,群體身份被標簽化
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非民族類高校的學習生活與其在當地少數民族區域相差較大,社會場域發生轉變,標簽化愈發凸顯。最直觀的是語言環境發生改變,會直接導致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師生交流時出現反應不及時、課堂知識接受慢等現象。從深層次分析,少數民族學生進入非民族類高校后要接受兩種社會場域所帶來的文化差異性,學生不僅要脫離過去的自我認知,還要接受新身份的轉變,在這種碰撞中,少數民族學生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并逐漸降低自我預期。
1.3教育機制不夠完善,難以形成幫扶合力
非民族類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占比較少,高校往往容易忽視這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之非民族類高校對教師開展的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專題培訓和業務交流較少,使思政教育者疏于從事相關研究,學科體系缺乏創新、內容滯后、方法單一,暫不能從少數民族大學生實際出發量身定制教育教學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不夠完善。非民族類高校教師,在民族政策上宣傳不多,教師們對少數民族這類學生群體的認識不足,缺乏結對幫扶,難以形成幫扶合力。
2探索非民族類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標準化實踐路徑
2.1通過育人工程,增強少數民族學生“民族一家親”的情感體驗
(1)非民族類高校可在全校范圍內建設備民族交相輝映的校園文化,使民族文化各放異彩,如:定期舉辦民族歌舞大賽、“石榴籽”藝術團、民族風情展示周等多種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動,為少數民族學生搭建展示交流的舞臺,讓他們不僅有更多出彩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也能夠加深彼此之間的情感。
(2)非民族類高校可開展少數民族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通過組織各族學生圍繞家鄉史、民族發展史等主題,挖掘紅色資源和革命故事,深入挖掘中華民族文化中共有的精神元素,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文化體驗與情感歸屬。增加少數民族學生做志愿者的機會,培養其獨立完整的人格,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3)增加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集體生活的經歷,常態化開展“周周升國旗唱國歌”等集體活動,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盡量聚集更多不同民族的學生,在朝夕相處中增進對彼此的了解,使各民族學生在日常交往中相互適應,強化“民族一家親”的情感認知。
通過潤物無聲的育人工程,全方位、立體化地建設各族學生共有的精神家園和獨特的生活場域,積極引導學生牢記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增強“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切身體驗。
2.2通過課程思政,引領少數民族學生樹立心懷“國之大者”的價值追求
(1)通過課堂教學,將專業知識與價值引領有機統一起來,發揮好每一門課程的教育優勢,充分挖掘、宣傳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歷史事實,引導少數民族學生自覺參與到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踐中。
(2)組建一支素質過硬的思政宣講團,堅定不移地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的宣傳教育,深刻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強黨的最新民族政策常識的宣傳教育,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每位學生的心中。
(3)在就業指導與創新創業環節中融人思政教育,在實踐中強化學習效果,引導少數民族學生積極投身家鄉建設,去祖國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強化報效國家、奉獻社會、積極建設家鄉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通過課程思政,將愛國心、報國志、強國情貫穿至教育教學始終,全面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愛國情懷,將個人前途與祖國命運結合起來,培養一批心懷“國之大者”的時代新人。
2.3通過鍛造隊伍,提升教師鑄魂育人的“硬核”實力
(1)抓好隊伍建設,提高政治站位。定期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干部培訓、業務交流和主題研討,鍛造一支政治素養可靠、業務能力精湛的教師隊伍,使教師深刻認識到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2)搭建科學研究平臺,增強學術研究支持力度。非民族類高校要為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相應的科研經費,給予專項研究支持,組建校內外科研團隊,開展專項課題研究。鼓勵教師深入基層,對各民族地區特點進行調研并撰寫研究報告,夯實教師的教科研能力。
(3)利用“關鍵少數”發揮關鍵作用。增加少數民族專任教師配比,根據實際情況配齊一定數量的熟悉民族語言的專職輔導員,加強隊伍建設,利用少數發揮積極作用,協助開展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4通過系統思維,建立“課堂內外、多管齊下”的幫扶機制
聯合各個部門,做細做實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工作,切實解決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如:就業辦可建立少數民族畢業生臺賬,精準掌握學生情況,拓寬就業渠道,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成才需要及就業意向,為他們推薦適合的工作崗位,有效解決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教務部門可積極探索出真正迎合少數民族學生的選修課,挖掘學習興趣;心理咨詢室可定期為少數民族學生制定問卷調查、進行心理疏導,培育樂觀向上、理性平和的良好心態;學工部可設立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專項基金,幫助經濟條件較差的少數民族學生,在落實國家政策的基礎上,再次進行生活補助,真正解決學生面臨的現實問題,達到有效幫扶目的。
3結語
引領非民族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不斷完善少數民族學生思政教育的標準化實踐路徑,對扎實有效開展思政工作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能夠更加精準有效地將立德樹人工作落到實處,使其真正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簡介
楊任藝,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