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學科,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科學素養和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傳統的教學方式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授和記憶,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其學習興趣和動力。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借助主題情境教學法來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進行學習和思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文章著重圍繞基于主題情境的初中化學教學實踐展開闡述,以教學“常見的堿”為例,旨在為初中化學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通過創設主題情境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 初中化學;主題情境;教學實踐;“常見的堿”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以及教學理念的更新和發展,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斷探索與創新教學方法。而主題情境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其核心理念是通過創設真實、具體的情境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并發展其學科核心素養。初中生正處于認知能力和學習動機高度發展的階段,因此選擇適合學生認知發展特點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主題情境教學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它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加強調將抽象的知識內容融入具體情境之中,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學習和思考。因此,探索基于主題情境的初中化學教學實踐路徑十分必要。
一、初中化學教學實踐中應用主題情境教學法的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主題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與化學知識緊密相關的生活或實驗情境,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學習氛圍中,從而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這種方法使學生能更直觀地了解化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深切感受到化學學科的魅力。例如,在化學實驗中,引導學生親手操作、觀察實驗現象,可以使其深入理解化學反應的原理和化學物質的變化過程。在情境的引導下,學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地嘗試、探索、思考,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精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樂趣和成就感。
(二)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教師可以將學習焦點集中在特定的主題上,從而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力分散,這樣的集中學習有助于學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并且,情境教學法能夠促進知識的系統化建構,學生在情境中不僅學習單一的知識點,還能夠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其學習效率。此外,主題情境教學法還注重學生的參與和互動,在情境中,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和討論來深入理解和應用知識,這能夠加速學生的學習進程。因此,主題情境教學法能夠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高效性,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在較短時間內高質量地掌握化學知識。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
主題情境教學法能夠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通過在特定情境下展開教學活動,學生需要運用自己已學的化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這種實踐性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例如,在研究酸堿中和反應時,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實驗,使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運用酸堿理論知識來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這種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進行實踐操作,有助于他們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化學概念。通過在各種情境下不斷地進行訓練,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將得到提高,從而能夠更好地應對復雜的化學問題。
二、基于主題情境的初中化學教學實踐路徑
(一)結合生活實際,導入主題情境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關注化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挖掘生活中的化學實例,尋找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結合點。因此,在教學“常見的堿”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進入堿的世界。比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肥皂、火堿、爐具清潔劑等,并將這些物品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外觀,學生則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來描述這些物品的性質。如肥皂通常是白色或淡黃色的塊狀物,摸起來比較光滑;火堿則是白色的固體,具有很強的腐蝕性;爐具清潔劑則是透明的液體,里面含有一些白色或黃色的顆粒等。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了解到堿的一些基本性質和用途。比如,堿可以用于制作肥皂、洗滌劑等,幫助人們更好地清潔衣物和家居用品;火堿則是工業上重要的原料,可以用于制造化學藥品等。這些知識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堿的性質和用途,也能增強學生的化學意識和實踐能力。接下來,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物品的制作過程和原理。例如,肥皂的制作過程中為什么要加入堿?火堿在化學反應中發生了什么變化?爐具清潔劑中的堿性物質有什么作用?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堿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和意義。同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提出一些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例如:為什么在烹飪過程中需要使用堿來軟化蔬菜表面的角質?為什么火堿可以用于制造化學藥品?以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探索欲望,提高其科學素養。
(二)進行實驗探究,深入理解化學反應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驗,學生可以更直觀地觀察化學反應的過程,理解化學物質的性質和用途。在“常見的堿”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系列實驗活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堿的性質和用途。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關于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的實驗。該實驗可以使學生觀察到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的變化。在實驗前,教師應當向學生介紹氫氧化鈉的性質,比如它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實驗過程中,學生可以觀察到氫氧化鈉溶液的顏色逐漸變淺,這是因為其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被吸收。由此,學生可以直觀地理解堿與酸性物質反應的性質,進一步理解酸堿中和反應的原理。又如,教師可以設計氫氧化鈣與碳酸鈉反應的實驗。在該實驗中,學生可以看到氫氧化鈣與碳酸鈉在水溶液中反應生成白色沉淀。這一實驗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堿在水溶液中的性質和反應,增強學生對堿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除了觀察實驗現象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討論。通過討論,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實驗原理,加深對堿的性質和用途的認識。例如,在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的實驗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氫氧化鈉能吸收二氧化碳?碳酸鈣是怎樣生成的?生成的碳酸鈣有什么特性”等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與堿相關的化學知識。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現代教學的重要手段。多媒體技術能夠將圖片、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融合在一起,通過直觀的視覺和聽覺刺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在化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尤為廣泛,它可以將抽象的化學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形象,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教學“常見的堿”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優勢。其一,展示堿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場景。教師可以利用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堿產品,如肥皂、洗滌劑、發酵粉等,使學生了解堿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加關注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其二,展示堿的實驗過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模擬堿的實驗過程,使學生通過觀看實驗操作和現象,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實驗過程中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如化學反應產生的奇妙現象,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其三,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一些化學課件。這些課件可以將知識點以圖片、視頻、動畫等形式呈現出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并且,教師可以在課件中加入一些互動元素,如選擇題、填空題等,使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鞏固知識,提高學習效果。其四,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拓展教學內容。通過網絡搜索和下載一些與“常見的堿”相關的資料,引導學生了解堿的歷史、發展、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化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四)組織小組討論,互相分享經驗
小組討論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常見的堿”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成小組,針對主題情境中的問題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在組織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水平等因素,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人數不宜過多,以保證討論的效率和參與度。分組完成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一個與“常見的堿”相關且具有探究性的主題,如“堿的性質與應用”“堿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等。這些主題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引導他們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討論。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主題情境中的問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當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提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堿的性質和用途。例如,在討論“堿的性質與應用”時,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關于堿的特性,如堿性、溶解性、與酸反應等。通過討論,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堿的性質,同時也能鍛煉其綜合素質。同時,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每個小組需要記錄討論的要點和成果,并在全班進行分享。通過分享,學生可以了解到其他小組的觀點和想法,并從他人的觀點中獲得啟發。比如,有的小組可能會發現堿在食品工業中的廣泛應用,如制作饅頭、面包等。其他小組可以就這些發現進行提問和討論,進一步深化對堿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要對學生的討論進行點評和指導,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五)注重評價與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活動
在教育領域中,評價與反饋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這一環節的完善和優化不僅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還能幫助學生準確把握自己的學習狀況,從而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因此,在主題情境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評價與反饋,并據此及時調整教學活動。例如,在教學“常見的堿”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即學生對堿的性質、用途等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如果學生對堿的性質掌握得不夠扎實,教師可能需要調整教學計劃,增加這部分內容的講解和練習。如果學生對堿的用途了解不足,教師則可以增加一些實際應用案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除了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自我評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而互相評價則可以幫助學生從他人的學習經驗中得到啟示,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評價和反饋。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測驗或作業,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期望,以便更好地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如此一來,通過落實評價與反饋環節,能夠更好地保障主題情境教學法應用于初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實現化學教學的增質提效。
三、結語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主題情境教學法的應用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身臨其境、實踐性較強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應用化學知識。通過在特定情境下開展教學活動,該方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和實踐能力,增強其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為將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在化學教學中,相關教育工作者可以合理借鑒這一實踐路徑,以具體的主題情境為依托,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有效提高初中化學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黃浣清. 初中化學實驗教學實踐研究[J]. 教師博覽,2024(12):53-55.
[2] 仲偉慶. 基于任務驅動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24(11):131-133.
[3] 桑婷婷. 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J]. 中學課程輔導,2024(10):57-59.
[4] 楊思凡. 初中化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度探究學習的實踐探索[J]. 啟迪與智慧:上,2024(04):51-53.
[5] 張守艷. 初中化學教學中開展微型化學實驗的實踐探討[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24(05):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