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專業技能實操教學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踐教學改革則致力于將高職的教學與現場工作緊密對接,使教學更加有的放矢。文章分析了高職院校目前在實踐教學領域的現狀,探討在國家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三種能力:學習性工作項目的開發與設計能力、課程教學的組織與控制能力、引導并啟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創建了“雙平臺、虛實結合、角色轉換”的教學模式,總結了一套全新的教學成果,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實際途徑,從而保證了學生專業技能實操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 工作過程;專業實操;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各高職院校在面向地方經濟產業、調整專業培養方案和進行課程改革時,堅持以企業的需求為導向,不斷提高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學生的實踐能力。經過充分調研,結合人才培養方案,高等職業教育致力于為企業輸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良好的溝通能力的現代化高職學生,確保他們能被企業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然而,如何培養這樣的學生,是很多高職院校都在積極探索的課題。面對這一共同課題,職業教育的一線教師可以借鑒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理念,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積極改革現有的實踐教學模式和手段,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一、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的現狀
目前主流的教學模式是為學生構建一個知識體系。在這個知識體系的框架下,教師先講授系統理論知識,然后在理論的指導下講解方法論,最后結合實際工作進行一些驗證性實踐。這樣,知識點、方法論、實際操作就形成了一個邏輯閉環,看似完美解決了知識體系中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能夠掌握所學內容。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材內容往往滯后于實際發展,實踐案例與現場工作的銜接并不緊密,導致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仍需一段時間來適應學習與工作之間的轉化過程。
此外,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課時的限制以及實踐形式往往偏向于簡單基礎的技能訓練,這些學生也傾向于按照教師給出的實訓指導步驟按部就班地完成項目任務。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思考耗時較長,而且如果得不到正確的結論,可能會影響實踐考核的分數。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學生就會變得越來越被動,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思維也變得越來越僵化。他們無法在有限的學習設計中完全理解實踐任務和崗位要求,不理解教學目的,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不敢獨自面對挑戰,從而導致他們發現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實踐能力較弱,無法滿足工作崗位和社會的需求。
二、在職業教育實踐教學中培養三能力的必要性
在充分觀察和研究當前的實踐教育現狀之后,研究小組開展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改革研究,其原因在于:
其一,生活領域的科學化導致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數量日益增多。2024年5月,廣西人才網發布的實習施工員崗位職責既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又需要具備強大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和執行能力。這些能力的養成,無不依賴于學生平時豐富的知識積累和長期的能力鍛煉。就業市場需求反映:知識遷移能力強的人才(也即:通才)更受用人單位青睞。而從職業教育學的觀點來看,熟悉勞動組織的新形式具有更重大意義。
其二,隨著知識產品的增多,學生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高職教學周期為三年,通常采用2.5+0.5模式,即兩年半時間在校學習,半年時間頂崗實習,也有些院校采用2+1模式。按照國家政策要求,在校的2.5年中,約有1年的時間用于基礎課和通識教學,專業課的教學基本要在1~1.5年內完成。學生必須在此期間既要完成專業課的學習,還要滿足畢業或就業的考證要求,而這僅僅是針對所有學生的基本要求。要想脫穎而出,還需要通過加入社團、參加各種技能競賽來實現。如此短時高強度的學習,不僅考驗學生的學習能力,更是對身體素質的綜合考驗。
其三,學生的生活世界定向與系統世界定向,即滿足職業世界的要求與勞動世界的要求之間經常是不一致的。在職業世界中,用人單位會考核員工的教育背景(專業、學歷)、職業技能證書、工作經驗、工作年齡等;要求不僅僅在于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更在于可遷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廣義的勞動世界包容性會更強,但也可能意味著收入更低、競爭更激烈。傳統教學方式教育下的學生或許能滿足勞動世界的要求,但在職業世界的叢林法則中,這樣的教育未必能取得更好的預期效果。而讓學生提前熟悉并適應職場生態,擁有更好的適應性,這正是基于工作過程的理論基礎。
由此可見,系統且科學地分析本專業崗位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特點、重要環節、基本技能、勞動素養等重要因素,將其轉化為學校教學的新模式、新手段、新方法,打破傳統實踐教學設計理念,更加貼近職業崗位要求,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三、在實踐教學中培養三能力的困境及對策
(一)在實踐教學中培養三能力的困境
1. 原有教學體系不能有效幫助職業院校學生培養職業能力
盡管在多年的教改實踐中,職業院校已經構建了相對完整、科學、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但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其教學目標、實踐課程的內容、教學的管理和保障體系仍然不夠完善,尚有很大的改進空間。而且,高職院校先理論后實踐的教學模式,雖然符合認知規律,但卻與效益為本、效率優先的用人市場工作方式脫節。此外,這套教學體系對文化課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和學習氛圍不強的對口招生學生而言,無異于隔靴搔癢,缺乏針對性,難以有效培養他們的職業能力。
2. 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
目前,高職院校普遍采用大班教學模式,在進行實踐教學時,一名教師往往需要負責至少30名學生的班級。由于采用普通的教學方法,教師難以及時、全面地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只能進行全局性的掌控。這種“均碼”式的教學環節更適合標準發展的學生,卻無法滿足特殊發展(特別好或特別差)學生的需求。這種狀況既不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也不利于穩固教育生態,導致實踐教學與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需求和實踐能力需求之間的銜接不足。
3. 教師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單一
中職院校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本科院校偏重于理論教學,而高職院校的定位則各有偏重,這也使得高職的教學既注重理論又注重實踐。在設計教學方法時,各高職院校都采用了理論結合實踐的講授法、案例法、情景法、談論法、體驗法等,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于理論講授法相對更易執行,因此也落實得更到位。
4. 高職院校教學多以教材內容為主
目前,針對高職院校的教材在融入企業實際崗位案例方面做得還不夠。考慮到學習的順序是先易后難,所以教材中采用的都是簡單的案例,但實際上,工作中很少有如此簡單的項目。在編寫教材時,編者必須考慮到社會影響力,因此對案例的選擇也是相當謹慎,采用的也都是中規中矩的案例。綜合多種因素,這導致了實踐教學中缺乏真實的企業案例,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因此,實踐教學的效果也會打折扣,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與崗位的對接。
5. 學生的學情在不斷變化
在互聯網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現在的高職生暴露在網絡中的時間更長,受互聯網信息的影響更大。尤其受到短視頻發展的影響,剛剛成年的高職學生在進入大學后,沒有了升學的壓力和家長的督促,對學習的興趣大幅降低。雖然他們學習的動機很明確——找個好工作,但是卻缺乏規劃。作為家里的獨生子女,他們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再加上高職學生本來的學習基礎較差,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在枯燥的學習與多彩的網絡之間,他們很難自我管控。
(二)在實踐教學中培養三能力的對策
要想擺脫傳統實踐教學的束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戰略提供助力,就要著重培養和提高學生“三能力”,即學習性工作項目的開發與設計能力、課程教學的組織與控制能力、引導并啟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高職院校需要創建全新的“雙平臺、虛實結合、角色轉換”的教學模式,即校內實訓基地實操與校外工作崗位實操相結合、虛擬技術與微縮模型技術相結合、師生主體與客體角色的轉換。構建全新的實踐教學方案,打造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實踐教學體系,按照“認知與基礎—系統與創新—企業現場訓練”的項目層次遞進式進行,注重其內涵建設。
落實到實際教學中,具體來說要實現兩個轉換:
一是從行動領域到學習領域的轉換。將行動領域的教學任務進行分解,把企業日常的典型工作案例進行拆分,融合教學的知識點整合成為項目任務,與課程或課程模塊辯證地結合起來。在項目任務中突出課程需要掌握的理論目標和能力目標,以結果為導向,層層分解項目,學生可以分階段、分任務地完成項目任務,把大的任務化整為零,逐步攻克難題。
二是從學習領域到學習情境的轉換。根據項目任務的分解,學生還需劃分角色,建立任務團隊,模擬現場工作流程,自主探究。教師則作為項目經理提供信息資料、把控項目進度、提供關鍵技術支持,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也調動了學生。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攻克重難點,最終達成項目任務要求。期間不僅鞏固了知識點,還兼顧了學生的發展特點,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課堂不僅僅局限于教室,還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實訓資源,或者利用校企合作的便利條件,將課堂延伸到更廣闊的空間,這也更符合企業工作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四、在實踐教學中培養三能力的途徑
能力培養的關鍵在于實踐教學的理念更新、模式創新與方法多樣化,其核心目的是通過案例分析、課堂討論、動手實操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甚至可以鼓勵優秀學生主導課堂,而教師則進行總體把控。這樣的課堂剛開始可能會顯得混亂,難以立即達到教學目標,但學生在試錯過程中會積累更多經驗,不斷進步,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會越來越順暢。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點的傳授,更要重視培養學生遇到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才是最根本的能力。
教師應實施“雙平臺、虛實結合、角色轉換”的教學模式。首先,教師應綜合利用學校現有的實訓場地,盤活各種資源,打造現場化的教學環境。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資源,在實訓周安排學生到合作企業現場學習,讓學生實地感受工作環境。對危險性較大的模板或腳手架項目,可以利用VR技術提供沉浸式、交互式、個性化的教學體驗。其次,教師也可以利用BIM技術還原工程項目,學生根據圖紙信息完成參數設置,并建立數字模型,仿真模擬現實的工程材料或建設項目。最后,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制造出縮小后的、具有相似外形尺寸和力學屬性的模型,以完成項目的實踐教學。在實訓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基于一個項目采用多角色分工,不同工種協調作業,共同完成項目的方式,這樣既可以兼顧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又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
“要想制造一顆好零件,必須有一臺更精密的車床。”實踐教學的改革對職業教育教師的專業素養、職業能力、課程把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必須從提高教師的自身發展和能力開始。教師在三尺講臺躬耕多年,容易與社會發展脫軌,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政策,到企業掛職或利用校企合作的便利資源來提升自己。在“崗課賽證”的政策導向激勵下,多參加教師技能比賽,取長補短,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同時,多與學生溝通,更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法,創造更適合高職學生的課堂環境。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 論行動體系及其特征:關于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思考[J]. 教育發展研究,2002(12):70-75.
[2] 于金玲,劉孝剛,徐鵬. 構建高職教育模塊式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J]. 中國校外教育,2012(24):142-143.
[3] 姜大源. 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結構的理論基礎[J]. 職教通訊,2006(01):7-9.
[4] 朱強,江熒.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方案研究[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01):42-44.
[5] 張亞英,趙春榮,張貴國. 基于建筑施工全過程的課程體系構建[J].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02):59-61.
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度校級課題“CFRP加固地鐵車站中柱抗震性能和工程應用設計研究”(課題編號:2022-KJB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