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3969/j.issn.1000-8071.2025.01.063
摘 要: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林業作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高效的林業種植不僅有助于提升森林資源的生產力和生態功能,還能夠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林業的多重發展模式,即通過不同模式和策略來滿足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多重需求,是現代林業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林業;多重發展;發展模式
林業作為一個涵蓋廣泛的領域,在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及提供木材資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人口增長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在這樣的背景下,提高林業種植的效率不僅能夠優化資源利用,還能為生態系統的穩定與恢復提供支持,林業高效種植模式的探索和應用也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路徑。
1林業高效種植技術研究——以速生桉為例
1.1生物學特性
速生桉屬于桃金娘科,是一類具有快速生長特性的常綠喬木,廣泛應用于林業、造紙、木材和生物能源等領域。速生桉的生物學特征使其成為高效種植的優選樹種。一方面,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能夠在多種土壤類型中生長,包括貧瘠和酸性土壤,這種適應性使其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均能表現出優良的生長勢;另一方面,生長速度非常快,一般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每年可以長高1.5~2.5m,形成高產的木材資源。此外,速生桉葉片具有揮發油,具有一定的抗病蟲害能力,但也會成為一些害蟲的寄主,因此,在管理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其生態適應性和病蟲害防控。
1.2造林地選擇
速生桉適宜生長在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要求年均氣溫15~26℃、絕對低溫-3℃,否則就會受凍害;要求年均降水量1000~1500mm、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熱量豐富;造林地適宜選在海拔高度650m以下、坡度在30°以下的低山、丘陵。造林地應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區,特別是深厚的砂質土壤或肥沃的壤土最為理想,這些土壤類型不僅提供了充足的養分,還能有效支持速生桉的根系發展。避免選擇低洼積水區和易發生鹽堿化的土壤,這些地區的濕度過高或鹽分過多會抑制速生桉的生長,影響其產量和質量。同時,考慮到速生桉的深根系統,選址時應避免地質條件不穩定的區域,以防止土壤滑坡等自然災害對林木生長造成影響。
1.3造林時間、季節的選擇
結合廣西南寧的氣候條件,一般來說春節前1個月、春節后2個月即當年12月份至次年3月底最適宜造林。這段時期氣溫低,苗木處于休眠期,造林易成活,到了開春就能生長,成活率高。
1.4造林前整地工作方法
1.4.1清理造林地
造林前的地塊清理是確保速生桉高效生長的第一步。清理工作包括去除地面的雜草、灌木、石塊和其他障礙物,這些雜草和障礙物會與苗木爭奪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清理過程中,可以采用機械化清理和人工清理相結合的方法,特別是在大型造林項目中,機械化清理可以提高效率,而在小面積地塊或復雜地形中,人工清理則更加細致。
1.4.2整地、打種植坑
根據造林地塊的地形和地勢,結合實地情況,按株行距2m×3m的規格,沿等高線進行打明坑,坑的規格按長、寬、深分別為40cm、40cm、40cm為宜,種植坑沿等高線成“一”字形排列。對于坡度在15°以下的造林地塊,可采用機耕方式進行整地,深度以30~40cm為宜。
1.4.3施基肥、復土回坑
在施放基肥前,種植坑要求明坑曬7~10d或可用生石灰粉噴撒坑底,可起到殺病菌的作用。用桉樹專用肥按0.50kg/坑施放量拌撈表土,回土到坑深的1/2處,拌撈均勻整平,撒上一小坑呋喃丹后,回填表心土滿坑,在坑的周圍及外側回土形成盆狀弧形,中間為凹狀,便于下雨時集水,補充樹坑水分,促進基肥發酵腐熟化,防止燒根、燒苗現象,同時起到驅蟻效果。
1.5造林種植
1.5.1苗木品種的選擇
選擇優良無性系,如廣9號、DH32-29號等品種苗木,使用組培苗為好。
1.5.2苗木質量要求
速生桉苗木的質量直接影響到造林的成活率和生長效果。選擇苗木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苗木應具有健康的根系,根系要發達、沒有病蟲害和機械損傷。苗木的莖干應直立、無病斑和傷痕,葉片應綠潤且無黃化現象。一般建議選擇2~3年的壯苗,這樣的苗木更具生長潛力和適應能力。此外,苗木的生長狀態應良好,不應有過長的生長間歇期,這有助于在移植后盡快適應新環境并開始生長。
1.5.3適時補苗
在速生桉造林過程中,適時的補苗是確保林地植被覆蓋率和生產效益的關鍵。補苗工作一般在主苗栽植后的一個生長季節內進行,主要用于補充因各種原因(如移植損傷、病蟲害、自然災害等)導致缺苗或死亡的地塊。補苗時應選擇與主苗相同品種和規格的苗木,確保生長一致性。補苗前應對缺苗地塊進行重新整地和施肥,確保補植苗木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生長。補苗后需加強管理,包括澆水、施肥和防治病蟲害,以促進苗木的快速生長和穩定成活。
1.6病蟲害防治
1.6.1病害
以青枯病為例,癥狀就是在幼苗、幼樹感病株的一側、頂梢或全株出現葉片萎蔫、下垂,病株一般在7d內枯死;砍斷植株時刀口會出現淺乳白色的菌膿。防治措施:(1)選擇抗病品種,淘汰易感病品種。(2)把好苗木關,絕對不要到有病的苗圃調苗,也不要帶發病的苗木上山,要對上山的苗木進行消毒。(3)造林前的打坑工序中要打明坑,曬的時間要達到10d,在施放基肥、回填坑前均勻撒上0.25kg/坑生石灰粉消毒。
1.6.2蟲害
主要有白蟻、地老虎、螻蛄等,危害桉樹幼苗、幼樹地下的根和皮,造成幼苗、幼樹死亡,危害時間往往在4~6月和9~10月。防治措施:(1)造林前使用綠僵菌2000倍液浸營養杯苗木的土球,或在造林時在苗木根莖處施地蟲凈或地蟲斃等,藥量為5g/株。(2)施放滅蟻靈。在造林地煉山后,以“品”字形在造林地上或林地周圍投放滅蟻靈誘餌50~70包,投放點挖10~15cm深的小坑,蓋薄層枯草,連袋放入藥劑2包,覆土壓實即可。
2林業高效種植多重發展模式
林業高效種植的目標是增強森林的生態功能、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加快社會發展及處理氣候變化。采用混交林模式、生態農業模式、林下經濟模式和城市森林模式等多重發展模式能實現這些目標。下面詳細探討每種模式的優勢和實施策略,以推動林業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利用。
2.1混交林模式
混交林模式通過種植各種各樣的樹種,建立起一個多樣化的森林結構,進一步增強森林的生態穩定性,提高經濟效益。和單一樹種的純林比較來說,混交林模式所具備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第一,它大大提高了森林的生物多樣性,有效加強了對病蟲害的抵抗水平。例如,常見的松樹林與闊葉樹混合種植,能夠降低特定病蟲害的擴散概率,還可以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二,混交林可以優化土壤質量,讓土壤有機質變得更加豐富,提高水分保持性能及森林的整體生產力。第三,多種樹種的混合種植還能夠促進木材和非木材產品的綜合利用,實現經濟收益最大化。在實施混交林模式的時候,林業站的工作人員應該合理規劃樹種組合,按照當地氣候、土壤狀態和生態條件來科學種植相關樹種。同時,要按時監測森林的健康狀況,改進樹種比例,有效解決對環境變化和病蟲害的影響。除此之外,推廣混交林模式還應借助政策支持和技術培訓,讓林業從業人員學會各種關鍵知識和技能。
2.2生態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把林業與農業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保證資源能夠得到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這種模式既增強了土壤質量,還可提高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收益。例如,在森林中設置農業用地,種植林下作物如中草藥、果樹等,能夠合理利用林下空間,提高土地的生產水平。森林植被有助于維持土壤濕潤狀態、防止水土流失,以加強農業生產環境的質量。在實施生態農業模式期間,林業站工作人員應規劃好林地與農田的布局,選擇合適的作物和林木品種,從而達到令人滿意的生產效果。不僅如此,一定要高效落實土地運用手段,包括輪作和休耕等,確保土壤長時間保持較好的肥力。
2.3林下經濟模式
林下經濟模式指的是在森林下層進行相關的經濟活動,從而盡可能提高林地經濟收入,這種模式往往借助發展林下中草藥、食用菌等經濟作物,來達到森林資源的多元化利用。林下經濟模式的優勢就是,其可以最大限度地應用森林資源的空間及環境條件,并且防止對森林進行過度的開墾。例如,部分食用菌,包括木耳和香菇等,在陰涼潮濕的條件中可以快速生長,經濟價值非常顯著。在實施林下經濟模式時,應該合理選擇經濟作物并給予行之有效的經營,還要對病蟲害和森林健康做好監測,防止給森林生態系統帶來危害。除此之外,政府和科研機構要給予一定的技術支持和培訓,幫助林農掌握林下經濟作物的種植技術。
2.4城市森林模式
城市森林模式是通過在城市環境中拓展森林綠地及綠化帶的面積來優化城市生態系統,增強大眾的生活質量。城市森林不管是環境效益還是社會效益都是非常明顯的,比如提高空氣質量、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創造良好的休閑娛樂空間等。其中,在城市中打造森林公園、綠道和街頭綠化帶,能夠給居民帶來和大自然進行直接接觸的機會,增強生活水平。一般來說,實施城市森林模式應該綜合考慮城市規劃、綠地設計和植物選擇,選擇適應城市氣候和環境的本地樹種,設計合理的綠地布局,從而保證綠地的生態功能和美觀效果。此外,城市森林的維護工作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其可以確保綠地的長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2.5精準林業種植模式
精準林業種植模式是一種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遙感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和其他高科技手段的林業種植方法。該模式致力于實現林業生產的精細化落實,準確收集和分析林地、林木和環境數據,實現林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在精準林業種植模式中,使用遙感技術可以迅速獲取林地的詳細信息,包括林分結構、樹種組成、生長狀況等。GIS技術能有效地分析這些數據,幫助林業工作人員做出科學的決策。分析林木生長數據,也可以確定最適宜的疏伐時間和程度,制定更為有效的育林和撫育措施。精準林業還包括精確落實林地土壤、水分、養分等,為林木提供最適宜的環境。精確控制施肥、灌溉等措施,提高林木的生長速度和林分質量,減少肥料和水資源的浪費,保護環境。此外,精準林業種植模式還關注林木健康,定期監測林木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并處理病蟲害問題,減少林木損失。
3高效林業種植模式的應用策略
3.1科學選址與規劃
首先,林業站的工作人員要對地形、氣候、土壤等一系列自然條件做好全面調查和探討,保證所選林地能滿足目標樹種的發育需求。對于對水分要求較高的樹種,如濕地松,就要選擇水源充足的地區;而對于耐旱樹種,如橡樹,則應選擇排水良好的干燥區域。其次,規劃時應考慮林地的長期利用目標,如木材生產、生態保護或休閑旅游等,以明確與之相對應的種植模式和樹種組合。例如,在選擇混交林模式時,要按照各個樹種的發育特性和生態要求來科學配置樹種,實現森林的多功能利用。
3.2科學技術支持
一般來說,林業種植過程中的技術環節通常涵蓋了植株生長監測、病蟲害防治、土壤及水分等。一是要按時監測樹木的發育情況,第一時間改變種植手段,加快樹木生長。二是要做好病蟲害的監測和防治,通過綜合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和適量使用化學藥劑,以較少對環境的危害。針對土壤環節,要按照土壤類型和樹種需求進行施肥和改良,增強土壤肥力;水分環節,要基于氣候和樹種的水分需求,使用合理的灌溉方法,防止過多或過少的水分制約樹木的生長。技術支持方面,應通過技術培訓和科研支持,提高林業從業者的技術水平,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經驗。政府和科研機構應提供技術指導和政策支持,促進林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3.3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高效林業種植模式的應用還需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種植過程中,林業站的工作人員要采取措施保護森林生態環境,避免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例如,嚴禁過度采伐和過度開墾,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把握好化肥和農藥的具體使用計量,降低對土壤和水源的破壞。進行可持續林業落實,確保林地的長期生產力和生態功能。例如,可以采用輪伐和合理采伐制度,提高森林資源的再生能力;進行森林資源的動態監測,及時改進種植方法,以應對環境變化和資源需求。
3.4政策支持與市場導向
政府要發布和完善相關的林業政策,為種植人員帶來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從而鼓勵高效林業種植模式的應用。例如,支持林業科技研發和推廣,提供技術服務和培訓;建立健全的市場體系,為林業產品的銷售帶來足夠的便利性。在市場導向方面,應該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種植模式,開發和推廣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林業產品。
綜上所述,高效林業種植模式不僅是提高林業生產效率和林產品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森林資源可持續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策略。深入探索和應用各種高效林業種植模式,可以實現林業生產的多重目標,提高林分生產力,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抗逆性,保護生物多樣性及提升林業經濟效益。在實踐中,需要結合具體的林地條件、林木特性和社會經濟需求,利用現代科技等工具,進一步提高林木種植的精準度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劉雨.林業種植產業扶貧模式研究與探討[J].河南農業,2024(10):57-59.
[2]趙敏.林業高效種植如何實現林業多重發展[J].中國林業產業,2024(04):70-72.
[3]周赟,吳長勇,陸芝,等.畢節市喀斯特山區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及路徑選擇[J].貴州林業科技,2023,51(03):45-50.
[4]毛永麗.生態理念下林業種植技術應用分析[J].河南農業,2023(35):34-36.
[5]劉宇峰.我國林業種植模式及養護管理措施[J].新農業,2023(2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