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關鍵動力,為大學生就業領域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本文對數字經濟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梳理,深入分析了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演變,并明確了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文章進一步從政府層面、高等院校層面、企業層面以及大學生個人層面等多個維度提出了優化策略,旨在為促進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提供有益的參考和經驗啟示,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關鍵詞:數字經濟;大學生;就業
一、概述
伴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城市數字經濟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升至41.5%。近年來,國內學者圍繞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形勢以及優化對策進行了相應研究,成果頗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徐月紅[1]研究發現數字經濟為非正規就業開辟了廣闊前景,已成為“穩就業”的重要載體。彭仁芝等[2]對數字經濟背景下,如何有效推動大學生參與農村就業創業所面臨的困難進行了研究。陳玉嬋等[3]從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入手,系統闡釋了新動能對就業的帶動作用,提出要重視數字經濟對大學生就業的推動作用以及對經濟結構的調整變革作用。由此可見,在數字經濟背景下探索新的就業形態,分析新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該研究的開展對于助推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面臨的新就業形勢
(一)就業崗位呈現多元化趨勢
新就業形態相較于傳統就業形態,催生了眾多新興職業,使就業崗位更具多樣性。同時,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顯著提升,對勞動者技能的容納程度更高,競爭也更為激烈。新就業形態所提供的就業機會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平臺市場及數字經濟基礎設施三大領域。其中,既有適合低技能勞動者從事的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崗位,也有高技能勞動者可以參與的小程序開發及運營、平臺主播等職業。具備較強學習能力、易于接受新事物且富有創新思維的大學生,成為新就業形態中最活躍的群體,大多分布在平臺市場、社群經濟等領域,從事外賣員、網課教師、媒體運營等職位。
(二)數字經濟催生新就業模式
數字經濟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具有全天候、跨地區等特點,使得工作時間、方式、地點非固定化。數字經濟催生了新的就業模式,就業靈活性更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工作時間靈活,勞動者可以按照工作特點和不同群體的需求制定工作時間,如網約車司機,利用周六日休息或夜間等閑暇時間即可,簡單方便,不影響正常工作。(2)工作方式靈活,如網絡直播的發展使得移動端成為工作的新方式。(3)工作地點靈活,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遍應用,勞動者的辦公地點不再局限于公司,使得居家辦公成為可能。例如遠程授課,勞動者征得客戶同意后即可在家進行直播授課。
(三)數字化專業人才供給不足
數字經濟發展依賴于數字化專業人才,他們既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勞動者,也是數字經濟產物的消費者,數字經濟帶來的新型工作崗位需要勞動者具備專業的數字化技能。據《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顯示,我國當前數字人才總體缺口在2500萬至3000萬,嚴重制約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及企業數字化轉型速度。半導體技術、電商直播、平臺運營以及小程序開發等崗位對專業化數字人才需求量持續增加,且待遇豐厚,但由于數字化意識培養和數字化專業技能教育的滯后性,就業者不能及時了解到就業市場需求的變化,缺乏數字化知識,導致數字化專業人才的數量及數字化技能不能滿足數字經濟發展的需要。數字經濟行業飛速發展,求職者應及時掌握數字經濟發展的趨勢及需求,及時學習數字化專業知識,積極主動接受數字化技能培訓,彌補數字化專業人才缺口。
(四)服務業助力就業成效顯著
數字技術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的高級化進程,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服務業成為主導產業。相比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成為就業人數最多的產業,對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數字技術在服務業中的普遍應用,有效促進了服務業虛擬化和實體化的融合,提高了服務業的共享化和智慧程度,提高了服務業的工作效率,同時云計算、云儲存等技術降低了服務業供給的決策成本。目前,大學生在服務業中的就業情況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分別是電子商務、共享經濟和數字金融。
三、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一)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不足亟待關注
數字經濟背景下,新就業形態相比于傳統的就業形態來說,在收入、工作條件等方面雖然有較大優勢,但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一方面,新就業形態下工作靈活度較高,當大學生以靈活就業者的身份繳納養老、醫療保險時,可能由于工作崗位或地點的變動導致社保的斷繳,無法享受政策紅利[5]。另一方面,職業發展前景受限。新就業形態下,大部分工作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沒有科學完整的晉升體系,同時由于數字技術發展迅速,沒有專門的部門對勞動者定期進行數字化職業技能培訓,勞動者的數字技能難以跟上數字技術的發展速度,導致復雜程度較低的工作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復雜程度高的工作容易被更高技能的勞動者代替。
(二)新就業形勢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不足
就業形勢的變化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帶來了新挑戰。首先,大學生對數字技術及數字經濟背景下的就業形勢缺乏了解,不能結合新就業形態發展趨勢制定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在校期間沒能掌握相應的數字化技能,導致不能把握好的工作機會。其次,雖然大學生對數字經濟背景下的新興領域有一定了解,可以依據自己的專業和興趣找到大致就業方向,但從事新興領域職業的青年群體成長路徑不明確,很難像傳統職業群體那樣在職業生涯規劃上獲得相應的參考。最后,新就業形態中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出現兩極化,對于技能要求較低的新型工作,大學生從事的意愿不高。對于以專業數字化知識為主的高技能工作,收入主要取決于完成的工作量,但能否接到任務以及任務量的多少均存在不確定性,導致很多新興職業社會地位和認同度不高,大學生選擇新就業形態進行就業的意愿不高,更傾向于公務員、教師、醫生等穩定性強、社會地位高的工作,考研、考公還是絕大多數大學生的首選。
(三)大學生在提升數字化技能領域有待加強
數字經濟發展迅速,高校需要緊跟社會的發展需求,盡力在短時間內培養出各個行業所需的數字化專業人才。但是,大數據技術的學習難度大、內容多、更新速度快,高校沒有及時把大數據知識和大學生所學專業結合,還未形成科學有效的教育體系、科學培養大學生的數字化技能。當下,高校對于數字技術的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還處于嘗試階段,專業課教師對于數字技術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不高,并且只是從書本中學習到相關數字化知識,缺乏在實踐中的應用。這些原因導致大學生在校期間并沒有接受足夠的數字化知識,普遍缺乏數字化技能,在就業過程中缺乏競爭優勢。
四、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的優化對策
(一)政府應制定權益保障政策和促進就業政策
(1)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制定權益保障政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高標準保障勞動者應有的合法權益是促進就業者進入數字經濟行業的關鍵因素。政府應通過制定相應政策,提高新就業形態的就業質量。首先,努力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制度。政府應制定并實施相應政策,給予剛就業大學生相應的法律保護和社會保障。其次,健全和完善勞動保障制度。對于新就業形態中的靈活就業者,設立大學生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協會,并提供法律咨詢。最后,保障新就業形態的從業者具有完善的職業發展體系。加強對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的職業培訓和相關技能教育,制定合理的技能評價體系,保證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的職稱申報渠道順暢,在確定從業者的收入及職稱時結合其技能水平。
(2)高度重視并發揮數字經濟就業的創造效應。數字經濟背景下,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使就業崗位大幅擴增,政府應把握住這一機遇,制定并實施相應政策,促進數字經濟企業的發展,推動就業崗位的穩步擴張,實現對大學生就業群體的高效吸納。首先,政府應引導并支持企業在生產運營等方面的數字化轉型,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生產力,助力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增強企業吸納大學畢業生的能力,提高大學生在數字相關產業的參與度,同時促進大學生就業。其次,加快5G、物聯網等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為數字經濟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設施保障和外部環境。最后,對數字經濟企業通過加大投資、降低貸款利息、減稅等措施,降低數字經濟企業的資金壓力,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提升數字經濟企業就業創造能力和吸納能力。
(二)高校應做好學生就業指導和數字化技能培訓
(1)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規劃。首先,應引導學生明確自身的興趣愛好和價值取向,剖析自身的性格特點及優勢,結合自己的專業,找到自己適合并擅長的工作類型。其次,就業指導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數字經濟背景下的就業形勢及不同職業類型特點,為學生講解數字經濟相關行業的就業優勢、人才需求和政府支持政策等,使學生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時符合社會的發展趨勢。再次,鼓勵學生在擇業時優先考慮新就業形態中的工作崗位,始終保持學習新鮮事物的熱情和刻苦鉆研的精神,不斷提高自己數字化技能,在就業市場始終占據競爭優勢,成為新就業形態的積極推動者。
(2)積極加強數字化技能教育。一方面,高校可以采取全面授課和針對教學結合的方法。對于全校的學生進行全面授課,開設所有學生都可以學習的選修課,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理論知識及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對數字化的認識,豐富他們的數字化知識及應用能力;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在培養教育時應把數字知識融入不同專業的教學中,培養“懂數據、懂技術、懂業務”的復合型數字化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在注重理論的同時,也應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和企業簽訂實習基地,大力推進校企合作,使學生了解并掌握數字技術與專業知識在企業中的應用,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3)對學生就業情況及時跟進。高校就業部門應及時跟進大學生的實習就業情況,輔導員應定期和學生溝通交流他們的實習、就業情況,了解學生在實習就業過程中遇到的不足和困難,找出原因并提出有針對性、實踐性的措施,為學生提供最新的就業信息、人才政策,做好大學生在就業期間的心理輔導,避免出現焦慮的情緒。同時應整理出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原因,對以后就業指導工作進行改進。
(三)企業與高校深度融合提供數字化技能平臺
企業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實踐崗位和培訓。為推動教育和產業的有機融合,企業應積極與高校進行合作,共同打造就業創業實習實踐基地。首先,企業應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實踐崗位,并安排部分員工為學生實習實踐提供必要的指導,幫助學生了解并掌握數字技術在企業中的實際應用,在實踐中感受數字經濟對企業的影響。其次,安排大型數字化企業董事長、總經理和相關負責人、數字經濟就業相關專家擔任校外導師,及時為學校提供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相關就業形勢,通過開展講座培訓,為學生提供數字經濟生產、技術、就業等前沿知識,為學生答疑解惑,幫助他們做好就業準備。最后,依托數字技術擴大生產,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四)大學生自身應積極學習數字化技能知識
大學生應積極提高自身專業素養。首先,大學生應改變自身傳統的就業觀念,應有敢為人先、勇于創新和堅持學習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求職觀。結合自身特長和數字經濟背景下的就業形勢,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抓住數字技術帶來的機遇。其次,大學生應依據自己的專業了解數字行業的發展趨勢,積極學習相應數字化技能,主動選修數字技能的相關課程,參加相關比賽,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增強自己在求職過程中的競爭力。再次,大學生應加強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通過去數字經濟相關企業實習,積極參與到企業的實際生產運營中,了解并掌握數字技術在企業中的實際應用。最后,學生應抓住新就業形態的特征和無限可能,積極探索如何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實現成功創業。新就業形態下創業成本低、政策完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充足,學生應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勇于創業,實現自己的價值的同時為社會做出貢獻。
結語
總體而言,在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下,我國就業市場迎來了顯著的變化,為大學生的就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挑戰。針對這一新的就業態勢,政府應當發揮宏觀調控職能,調整相關政策,提升數字經濟企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并完善針對大學生新型就業形態的服務保障體系。高等教育機構應致力于提升大學生的數字技能,并提供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企業則需積極配合高校的教育培養工作,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和實踐的機會。而大學生自身也應做好職業規劃,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勇于創新創業,以充分把握數字技術帶來的發展機遇。通過各方的努力,確保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同時推動數字經濟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月紅.數字經濟時代如何推進大學生非正規就業:基于對長三角地區高校大學生的實證調查[J].江蘇高教,2023(07):104109.
[2]彭仁芝,顏婷婷,李京麗.數字經濟背景下推動大學生參與農村就業創業的困境與應對[J].農業經濟,2022(12):112114.
[3]陳玉嬋.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問題及對策思考:評《數字經濟新動能與新就業》[J].領導科學,2023(04):160.
[4]陳洋洋.數字經濟就業形勢、特征與大學生就業政策建議[J].商展經濟,2023(13):5255.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資助(BJS"2024090);河北省醫療保障研究課題(JYB23074);數字經濟背景下河北省大學生就業形勢與優化對策研究(課題編號:GJXH2024-076)
作者簡介:韓冰(1985—"),女,滿族,吉林吉林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社會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呂汝宏(1998—"),男,漢族,河北滄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會計;曹爭(1985—"),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主管技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