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體現著奮斗者們的愛國精神、民族精神和創新精神,包含著當前科技強國建設的時代要求。大學生傳承“兩彈一星”精神具有豐富的價值意蘊,有利于強化愛國教育、提升民族自信和培育民族毅力。基于對“兩彈一星”精神內涵和價值意蘊的綜合分析,認為高校可從課程、文化和實踐活動三個方面將“兩彈一星”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這三條實施進路交叉結合,有助于全面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兩彈一星”精神;高校;思政教育;價值意蘊;實施進路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1-0083-04
The Value Implica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Two Bombs, One Satellit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u Xiumei
(Shangrao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Shangrao 334000)
Abstract: The spirit of “Two Bombs, One Satellit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love for the motherland, selfless dedication, self-reliance, arduous struggle, vigorous coordination, and courage to scale new heights, embodies the patriotic spirit, national spirit and innovative spirit of the strivers, and also contain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of building a greate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It has good value implications f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nherit the spirit of “Two Bombs, One Satellite”, which i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patriotic education, enhancing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ivating national perseveranc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and value implications of “Two Bombs, One Satellit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an integrate the spirit of “Two Bombs, One Satellit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aspects: curriculum, culture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The cross-combination of these three implementation paths helps fully realize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the spirit of “Two Bombs, One Satelli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implications; implementation path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1]。當今社會需要弘揚和傳承科學家精神,將其深深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激勵高校大學生迎接時代的嚴峻考驗,為祖國繁榮富強奮發向上[2]。中共中央在2021年9月將“兩彈一星”精神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它與科學家精神一脈相承,是支撐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3]。探索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融合“兩彈一星”精神教育,對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意義深遠。高校應精準把握“兩彈一星”精神教育的重要意義,深化思政教育價值,在實踐中培育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大學生。
一、“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
“兩彈一星”精神形成于新中國建設初期,其價值意蘊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豐富。青年大學生是推動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時代新人,他們肩負著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重任,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將其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相融合,是高校培育新時代大學生、響應社會環境變化的重要措施[3]。所以說,弘揚和傳承“兩彈一星”精神,是培養青年大學生成為未來科技人才的關鍵思想基礎,也是為他們營造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4]。
(一)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
新中國成立初期,錢學森等人懷著滿腔愛國熱情,拋卻國外優厚的待遇,相繼返回條件異常艱難的祖國,將個人志向與民族振興結合一體,為祖國建設事業的發展付出了畢生的努力,實現了科技報國夢想。“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道出了錢學森的愛國奉獻精神,他用實際行動踐行“振興中華”的誓言,成為中國航天科技的先驅。鄧稼先的一生都獻給了核武器的研發,用生命詮釋了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崇高思想境界。郭永懷用身體保護我國核武器研發的絕密數據,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獎章。這些老一輩科學家熱愛祖國,心中只有祖國,正是由于他們的無私奉獻,新中國才能夠挺起脊梁,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
(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
研制原子彈初期,西方有核國家向我們發起了核威脅、核訛詐,同時蘇聯單方面毀約,中止了對我們的一切援助,參與研制“兩彈一星”科學家們面對這內憂外患的艱難處境,始終堅信“別人已經做到的事,我們要做到;別人沒有做到的事,我們也一定要做到”,就是靠著這股自力更生的韌勁,在西北戈壁灘上建設了導彈發射和核試驗基地。試驗基地環境惡劣,就連吃穿住行這些基本生活條件都難以保障,可他們仍然咬緊牙關,睡帳篷、喝苦水、吹風沙,埋頭苦干,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分別在1964和1967年試爆成功,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1970年成功飛入太空,中國贏得了綜合國力的巨大突破。“兩彈一星”的巨大成就凸顯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激勵著一代一代中華兒女投身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創新精神
“兩彈一星”研制期間,從黨中央、科研機構到科研、工程、保障等人員,大家都齊心協力、各司其職、求真務實、集中攻關,突破了一項又一項的關鍵技術,在那么短的時間內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顯著成就,充分顯示出通力合作、攻堅克難的創新拼搏能力。這些奮斗者們憑借革故鼎新的勇氣和定力,探索出了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搶占了決定國家安全、民族安危的科技競爭制高點。
青年大學生對“兩彈一星”精神的認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他們可以從“兩彈一星”精神中汲取健康成長的養分,錨定未來成為科技工作者的價值坐標,堅持愛國、求實、求新、攻關,最終成長為國建設科技強國的生力軍[5-6]。在高校傳承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一方面從內容上為大學生提供了精神食糧,充實了他們的靈魂和科學信仰;另一方面也從形式上為大學生將學科知識轉化為社會價值提供了實踐指導方向,有助于他們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目標和社會價值目標。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背景下,需要青年大學生強烈認同“兩彈一星”精神,深刻理解其時代內涵,堅定科學報國的理想信念,增強在社會實踐中踐行“兩彈一星”精神的主觀能動性,爭取將來成為中華科技文明的創新者。因此,加強大學生對“兩彈一星”精神的文化認同教育,有助于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增強中華民族的科技創新意識。
二、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兩彈一星”精神的價值意蘊
“兩彈一星”精神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中國人,是中國人民的精神財富,是實現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力量源泉。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兩彈一星”精神,可以提升感染力,強化有效性。高校肩負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是意識形態教育的前沿陣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合“兩彈一星”精神教育,有助于從精神上對大學生進行積極引導,把個人價值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進而有利于培育新時代高質量人才。
(一)傳承“兩彈一星”精神,有助于強化愛國教育
愛國、奉獻是“兩彈一星”奮斗者的強大精神支柱,在那個艱苦卓絕的特殊年代,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用智慧和汗水鑄就了國家安全的堅實屏障,用實際行動彰顯了自己內心深厚的愛國情感和舍小我為大我的高尚情操,為國家的安全和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激勵了代代中華子孫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努力。
高校立德樹人首先就是要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只有堅定愛國,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辨識正確的政治方向,將愛國情懷延伸到日常的實際行動中,肩扛起新時代的民族重任。大學生深入了解“兩彈一星”研制的輝煌歷史后,能深刻感受到“兩彈一星”奮斗者為了國家和人民利益所付出的艱辛努力,進一步認識到國家的偉大和民族的優秀,增強對祖國的歸屬感和忠誠感。積極傳承“兩彈一星”精神,讓它在大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和結果,成為新時代青年內心的一顆璀璨星辰,照亮他們奮斗前行的道路,為實現國富民強而努力拼搏。
(二)傳承“兩彈一星”精神,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
自強、奮斗是“兩彈一星”事業成功的落腳點。“兩彈一星”研制成功,標志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挺起了脊梁,展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這一偉大成就,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人民不畏艱難、敢于勝利的勇氣與決心。這種精神不僅激勵了當時的中國人民,更成為后世子孫的寶貴財富。
相比于“兩彈一星”的艱難時期,現如今的經濟生活條件優越了不是一星半點,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存在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意識,面對困難和挑戰,不是畏首畏尾,就是直接躺平。學習和傳承“兩彈一星”精神,大學生們能夠深入地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從而樹立自立自強的民族自信心。積極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讓它成為大學生前進道路上的指引燈塔,不斷磨礪大學生的意志品質,使其始終堅持民族自信,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三)傳承“兩彈一星”精神,有助于培育民族毅力
協同、攀登是“兩彈一星”奮斗者們成功的動力。“兩彈一星”的研制歷程充滿了艱辛與拼搏。科研人員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最終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奮斗者們面對重重困難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堅定信念,是對大學生的鞭策與激勵,激勵他們在面對挑戰時,不退縮、不低頭、不放棄,始終積極向上,憑借自身的拼搏與堅持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理想信念。即使遇到挫折或失敗了,也應該汲取教訓,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和策略,直到最終取得成功。傳承“兩彈一星”精神,有助于大學生培育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為未來的拼搏和奮斗打下堅實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的高等教育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7]。因此,高校加強大學生對“兩彈一星”精神認同感的培養,有利于強化文化學習的自覺性,堅定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從而使高校成為青年大學生投身于科學事業的重要基地。
三、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兩彈一星”精神的實施進路
“兩彈一星”精神內涵豐富,價值意蘊深厚,學習和傳承這一精神,有利于高校為黨和國家培養出所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要綜合考慮多種方法,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融合“兩彈一星”精神,創新思政教育融合的實施進路[8-9]。
(一)通過課程學習,滲透“兩彈一星”精神
筆者認為,只有考慮大學生的實際思想狀態,對他們開展目標性思想引導,才能突顯思政教育的實效。第一,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主要平臺,可以通過該平臺將“兩彈一星”精神融入其中,如在“思想道德與法治”中講述“兩彈一星”科學家們的職業道德事跡;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融合“兩彈一星”奮斗者科學報國的艱難曲折歷程;在“形勢與政策”穿插我國實施北斗衛星計劃的背景及實施這一戰略的時代意義,融入長征火箭、神舟飛船等載人航天發展的偉大成就,引導學生從內心真正理解“兩彈一星”精神,樹立科技報國的堅定信念[10]。當然,教師實施課程教學時應挖掘多樣化的素材,把“兩彈一星”精神與課程內容統一起來,系統、全面地闡釋“兩彈一星”精神,促進學生在意識上深刻領悟它的社會價值,以達到精神層面的思政育人效果。第二,專業課程是大學生學習的重點,可以通過課程思政,將“兩彈一星”精神融入到專業課程中,例如在理工類專業的課程中融入于敏攻堅克難,研究原子核理論,為氫彈爆炸所做的突出貢獻;在人文類專業教學中講述郭永懷為國犧牲,成為“兩彈一星”烈士的故事。還可以通過開展思政教育論壇、工作坊等教學活動,圍繞“兩彈一星”精神,思政教師和其他專業教師組織針對性主題討論,深挖切合教學需要的思政教育素材,以提高教學的實效。
(二)通過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滲透“兩彈一星”精神
高校可以通過學術報告、科學大講堂等形式,邀請專家講述“兩彈一星”科學家奮斗背后的故事,宣揚“兩彈一星”精神。同時,還可以通過黨團活動、社團活動、主題班會等,舉行“兩彈一星”科學家故事宣講、演講、朗誦等比賽,普及“兩彈一星”科學知識,促進其與校園文化深度融合,進而提升“兩彈一星”精神的影響力。另外,當前已進入網絡時代,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QQ視頻等新媒體對“兩彈一星”精神進行傳播,定期展播科學家們的不朽事跡,讓“兩彈一星”精神與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交融到一起。
(三)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滲透“兩彈一星”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應成為激勵大學生努力學習的重要動力,激發他們崇尚熱愛科學的意識,促進他們成長成才。在高校開展的社會實踐中融合“兩彈一星”精神,使大學生對“兩彈一星”精神的感性認識轉為理性認識,理論認識轉為現實行動,在未來工作中將這一精神作為自己的人生指導方向[11]。例如,在“三下鄉”活動中,大學生走入群眾中間,傳播“兩彈一星”科學知識,講述科學家的先進事跡,不僅深化了自己對“兩彈一星”精神的認識理解,更是讓這些精神在社會生活中廣泛傳播。還可以將“兩彈一星”精神的創新拼搏精神融入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中,增強他們的科技創新意識,提升他們的科學創造能力。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外化大學生對“兩彈一星”精神的理解,轉化為愛國、奉獻、協作、拼搏的具體行動,如作為“兩彈一星”事跡宣講員,在校內外宣講“兩彈一星”精神,進而成為“兩彈一星”精神的倡導者,實現教育與受教育的結合統一[12]。
為了更好地發揮“兩彈一星”精神對青年大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高校可以從文化構筑的不同維度發揮它們的育人功能。例如,宏觀功能維度上,通過在文化教育中融入“兩彈一星”精神,挖掘其所蘊含的探索、創新精神特質,打破大學生對文化教育的認知惰性,盡可能磨煉他們科技創新的技能,形成濃厚的校園科學文化氛圍,實現個體發展,進而推動社會進步、國家發展。也就是說,這一維度強調高校教育教學重視“兩彈一星”精神時代進步性。在微觀功能維度上,“兩彈一星”精神有利于塑造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指引他們勤奮努力,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發現目標,從容、理性地對待社會上各種的誘惑和危險。“兩彈一星”奮斗者為推動中國現代科學的發展奮斗終生,“兩彈一星”精神正是這些奮斗者擔當國家發展大任中形成的價值觀。要引導大學生探討“兩彈一星”奮斗者的時代背景和學術研究精神,增強他們對“兩彈一星”奮斗者精神譜系的認同,提升他們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知能力。
四、結語
了解“兩彈一星”科學家,通過他們的勵志感人故事,挖掘其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和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創新精神,不僅可以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創造活力,還可以感染、鼓舞新時代大學生的奮發進取之心。在“兩彈一星”精神的影響和感召下,青年大學生必將牢固樹立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擔當、奮力拼搏、追求卓越,創造引領時代潮流的科技成果,成為中國實現科技進步、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13(1).
[2]張愛新,牛慶瑋,萬啟存.研究科學家學術發展規律" 凝聚與弘揚科學家精神: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老科學家學術信息采集工程為例[J].西部學刊,2021(23):34-36.
[3]杜祥琬.“兩彈一星”精神與科學家精神[J].科普研究,2022(6):5-7.
[4]董金艷.青年科技人才踐行科學家精神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部學刊,2023(19):65-68.
[5]趙早軍.高校大學生“兩彈一星”精神培育研究[D].長春:長春理工大學,2022.
[6]崔名芳,曹嬌妮.大學生對科學家精神認同的現實意義與實踐路徑[J].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2023(4):131-138.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8]戴偉安.“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詮釋、時代價值及弘揚之道[J].黨史博采(下),2022(3):11-13,34.
[9]方國武,鄭宏博.科學家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3(2):44-49.
[10]李志飛,張繼珍,王龍淼,等.內涵、價值、路徑:科學家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3(5):132-135.
[11]鄭妍.“兩彈一星”精神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長春:吉林財經大學,2023.
[12]邱思揚.“兩彈一星”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方法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20.
作者簡介:初秀梅(1981—),女,漢族,山東濰坊人,上饒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科學教育、科普教育。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