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篾工技藝是中國傳統工藝。在小學美術課程中應用篾工技藝,以美育為引領,融通“五育”,能引導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手工藝,提高技法創新能力。文章從“五育”融合的角度出發,通過開發“篾工穿編技藝”大單元課程,探究篾工技藝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旨在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傳承文化基因,堅定文化自信。
關鍵詞:小學美術;“五育”融合;篾工技藝
一、引言
《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指出,以美育浸潤學生,全面提升學生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讓學生身心更加愉悅,活力更加彰顯,人格更加健全。為此,教師要注重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挖掘并運用各學科知識中蘊含的品德美、科學美、健康美、勤勞美、自然美等豐富的美育資源。筆者整合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以下統稱“教材”)中的相關內容,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篾工技藝,開發以美育融通“五育”的“篾工穿編技藝”大單元課程。
“五育”融合的內涵是指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五個方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德育是“五育”融合的靈魂,智育是“五育”融合的基礎,體育是“五育”融合的支撐,美育是“五育”融合的核心,而勞動教育是“五育”融合實踐的根基。“五育”融合并不是簡單拼湊、整合,而是實現“五育”之間的綜合滲透,其意義在于培養具有高尚品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有用之才。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現今小學美術教育面臨的挑戰日益增加。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了當前教育界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教師要構建“五育”融合育人體系,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水平,以滿足社會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基于鄉村小學特點,因地制宜,通過深入研究和實踐探索,不斷完善這一體系,為培養真、善、美、健、富,全面發展的人才作出積極貢獻。
“篾工穿編技藝”大單元課程中對于篾工技藝的學習是以美育為基礎,融合德育、智育、體育和勞動教育進行“五育”融合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采用項目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參與項目實踐的過程中能夠與他人溝通、共同思考、合作調查、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規劃項目實施步驟、付出實際行動,并充分感受中國匠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思考、動手實踐、團隊協作,能夠提高個人能力,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創造力,發展核心素養。
二、基于文化理解,開發篾工課程
巧手能編天下物,山間草木變奇珍。古代勞動人民就地取材,使用工具將各種枝條等編織成存儲器皿。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工具材料逐漸精進,形成了利用韌性強、堅固耐用、易于編織的竹子作為主要材料的竹編篾工技藝。竹編篾工技藝在中國各地產竹地區均有發展,根據當地特點,竹編也形成了不同的編織技法,從而各地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竹編就地取材于自然,最終也回歸于自然,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蔑工技藝背后蘊藏的是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傳統農耕文化,閃耀著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光輝。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篾工技藝,開展篾工技藝作品鑒賞、篾工技藝實操體驗等課程,不僅有利于傳承和弘揚非遺技藝,還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發展。
下面以教材四年級上冊“穿編的樂趣”一課為主,結合一年級下冊“走進大自然”、六年級上冊“廢舊物的‘新生命’”等課程內容,根據鄉村小學特色,形成了“篾工穿編技藝”大單元課程。通過學生的巧妙構思和制作,將平凡的材料變為兼具實用與藝術的作品。
三、創設多樣情境,激發探究熱情
篾工,是指用竹篾編織器物的工作。福建各地的鄉村周邊竹資源豐富,竹林密布,勞動人民砍下竹子,切成條片,編織成各式農具或存儲器物,使用頻率和實用價值高,竹筐、竹簍、涼席等用篾工技藝制作的生活用品遍布人們生活的角落。篾工技藝蘊含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體現了匠人精神和民俗風情,具有較高的實用和藝術價值。隨著現代工藝技術的進步,機器制品逐漸取代了手工制品,篾工技藝逐漸被機器制品取代。在此背景下,將篾工技藝應用于鄉村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有利于促進篾工技藝在學生中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
美術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對生活的感知,用美術語言創作、表達情感,并能將作品應用于生活,從而使學生熱愛生活。在項目開始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篾工技藝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筆者所在的學校地處閩南鄉鎮,學生對篾工技藝并不陌生,有著天然的環境優勢和真實的生活經驗作為課程基礎。在此背景下,學生會對日常生活中的篾工技藝生活用品產生深入探究的興趣,能夠積極參與“篾工穿編技藝”大單元課程的學習。
1. 創設生活情境,感知匠人精神
雖然學生的審美素養還處于形成階段,但其對各種不同的事物都有好奇心。篾工技藝是勞動人民獨具匠心的成果,技藝日趨成熟,用篾工技藝制作的生活用品造型精巧,編織細密,現今在日常生活中仍隨處可見。教師創設生活情境:大到夏天睡覺使用的涼席,裝物品用的柜子、箱子,小到竹籃、竹簍、竹筐,以及與瓷器結合的瓷胎竹編等,生活中無處不有竹。教師提出:“如果生活中沒有了篾工技藝器具,我們的生活將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一問題,以此引發學生的熱烈討論,通過豐富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真實、可接觸的生活情境中感知篾匠的匠人精神。
2. 創設問題情境,了解篾工技藝
竹編生活器具在現代生活中也隨處可見,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進而創造美。在教學本單元課程時,教師可以創設以下問題情境:竹編的來源是什么?竹編的技法有哪些?竹編的主要用途有哪些?現代竹編還能用來做什么物品?通過情境問題,引導學生對篾工技藝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將生活經驗與美感體驗相聯系,使學生能夠通過搜索、實地考察等方式,對這一系列問題進行自主探索,在問題情境的引導下激發學生的創作潛能及熱情。
四、根據學情特點,優化編織技法
1. 依據學生身心特點,創新編織媒材及技法
篾工技藝制作流程復雜,包括磨刀、選竹、制篾、編織等多道工序。篾匠只有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和制作,才能熟練掌握篾工技藝。編織過程為篾工技藝的核心技術,編織技法多種多樣,制作過程繁復,工具復雜,打磨工具也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安全意識等方面綜合考慮,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使用已經初步處理過的工具或是其他材質的條狀物,如紙條、藤條等進行篾工技藝的教學。教師選擇適合學生使用的安全工具,不僅可以避免刮傷,還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 結合多學科教學,構建知識框架及體系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突出課程綜合。以各藝術學科為主體,加強與其他藝術的融合;重視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能;注重藝術與自然、生活、社會、科技的關聯,汲取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如何在鄉村小學美術教學中將美術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深度融合,促進跨學科教學的推進,構建“五育”融合的美術課堂,是當前需要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深入挖掘篾工技藝中蘊含的各學科知識,教師可以靈活地將各個學科的知識進行聯系與整合,將原本孤立的學科知識串聯起來,通過實踐操作的方式將各學科知識融入課堂教學。
3. 借助項目活動,豐富實踐內容及作業
“五育”融合的課堂強調綜合與實踐,在教學活動中設計社會實踐項目,開展項目式學習,使學生融入教師創設的真實教學情境,在項目學習過程中習得知識、技能,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在本單元課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傳統篾工技藝的基礎上,暢想可以創新使用哪些材料進行制作,篾工技藝可以如何發展,應用于什么樣的領域,讓學生展開聯想,暢所欲言,以學生為主體,按照不同的生活用品種類進行分組,自主選擇想要創作的作品主題及內容,制作并展示項目成果,真正落實美育培養目標。
五、篾工技藝傳承的成效與思考
1. 跨學科教學,培養綜合能力
教師可以融合數學、勞動、科學等學科知識,從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教學活動,以項目小組為單位開展課程實踐。以數學學科知識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實地調研,對傳統篾工技藝加以梳理、分類,結合數學知識將編織樣本進行分類。傳統篾工技藝中二維編織、三維編織技法的綜合運用,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提高智育水平。二維編織技法包括十字結編法、三角眼編法、六角眼編法、旋轉編法等;三維編織技法是指在二維編織技法的基礎上融合挑、壓等技法,也有依附瓷器或其他器型上進行編織的樣式,追求立體造型與實用性相結合。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審美情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在項目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際生活需求,創作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的作品,如筆筒、花籃、雜物筐、廢紙簍等。通過介紹自己的作品,學生能展示出對生活的思考,篾工的工匠精神在這一刻也得到了真正的傳承。
2. 多元評價反饋,關注學生成長
不同的學習方式呈現出學生個性化的特點。因此,對學生學習成效的評價要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過程和學習水平。評價方式應該是多元的,在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學習特點和知識建構的情況下,要能真實反映出學生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的發展階段和學習軌跡。多元評價能夠為學生提供正向的評價反饋,主要分為評價主體多元、評價內容多元、評價方式多元等。通過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等,對學生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的創作能力、感知能力、思考能力和學習方法等進行綜合評價,讓學生從多角度了解自己的學習水平,并從“五育”融合的角度審視課堂教學的成效。
3. 以美融通“五育”,提高認知水平
在“篾工穿編技藝”美術大單元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效落實以美育為引領,促進“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項目式學習將篾工技藝與多學科知識融入小學美術課堂,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思維方式的融合,引導學生在真實的項目實踐中親身體驗篾工技藝,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得到充分發展,從而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通過以美育為引領進行“五育”融合教育,從而實現協同育人體系的完善,以德揚善、以智啟真、以體強身、以美塑心、以勞立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總之,篾工技藝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間手工藝屬性,其材料天然、造型多樣、技法豐富,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適合將其融入鄉村學校開展的課程中。隨著“篾工穿編技藝”美術大單元課程的開展,學生也逐漸認識到美并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美術可以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在生活中也可以發現美術的影子。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小學課堂作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教師應該通過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創新傳統文化傳播方式、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等措施,全方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在深入學習和實踐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的魅力,以美融通“五育”,通過在美術課堂上學習傳統工藝技法,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增強文化自信。
基金項目: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4年開放課題——五育融合視域下美育課程“釉彩藝瓷”的開發建設與實踐研究(KCA2024037)。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黃獻芬. 美融五育" 和諧發展:河池市金城江第五小學“美融五育特色辦學”實驗綜述[J].廣西教育,2001(36):21-22.
[3]時秋靜. 美育引領,五育融合發展[J]. 教育家,2024(32):55.
[4]劉劍平. 以美育為融合媒介的“五育”并舉實踐探索[J]. 今日教育,2024(3):37-39.
[5]宋明全,羅勇,劉正云. 論“五育”融合背景下的美育通感[J]. 教育科學論壇,2024(23):50-53.
[6]葉靜濤.“五育融合”視域下的新美育體系構建[J]. 學苑教育,2022(36):82-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