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當前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來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借助語文要素來歷練學生的概括能力是基本的教學思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整體閱讀,讓學生在感性體驗中把握語段內涵;通過明確中心,讓學生在深入洞察中梳理語句聯系;通過品味涵泳,讓學生在細致辨析中感知語言力度;通過概括,讓學生在梳理對應中明確印證聯系,進而提升學生的概括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要素;概括能力
作者簡介:陳巧巧(1990—),女,浙江省寧波前灣新區世紀城實驗小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通過什么樣的教學路徑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的,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從當前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來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是一個重要的目標。概括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1]。讓學生對所閱讀的文本進行概括,進而理解文本,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語文要素是當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從字面上看,語文要素就是關于語文的要素,又可以將其理解為能夠體現語文特征的要素。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凸顯語文要素的作用。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借助單元的語文要素歷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呢?筆者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中的《小蝦》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和思考。
一、開展整體閱讀,在感性體驗中把握語段內涵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小學語文教學,尤其是中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呈現碎片化的狀態。一個完整的文本,經過教師的解析變得零散。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習一個個被解析的詞語、片段等,這樣的教學不利于學生對文本形成整體性的理解。實際上,學生對于文本的感知遵循從整體感知到部分細讀,再回歸整體的規律。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在面對文本的時候,最自發的選擇就是進行整體閱讀,他們最希望獲得的就是關于文本的整體性認識。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這一認知需要,并在這一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從這個角度來看,尊重學生的整體閱讀需要,尊重學生在整體閱讀過程中所獲得的感性體驗,能有效引導學生把握語段的內涵。
以《小蝦》第三自然段為例,學生在進行整體性閱讀時,可以了解每句話的大體意思,并進行整體性體會。學生會發現,語段第一句直接點出了“缸里的小蝦十分有趣”,然后描寫了小蝦在缸里活動的情況、被小竹枝挑動時的反應,并假設碰到正在閑游的同伴時它們可能會打起來,最后展現了小蝦打斗時的激烈場景。閱讀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性認知表述出來,比如:你讀了這段文字之后,對怎樣的場景最感興趣,印象最深?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體悟,把握語段內涵,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教學中,教師嘗試借助朗讀將語言文字轉化成鮮活可感的畫面,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讓學生在感性認知中把握語段的內涵。表面上看這只是一個簡單的閱讀與描述任務,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完整的從信息輸入到信息輸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然會有意識地提取文本中的關鍵要素,并概括提取出來的要素,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相應的能力。
從培養概括能力的角度來反思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發現學生在進行自主概括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有了從文本當中提取語文要素的意識。盡管此時學生不知道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就是提取語文要素,但是學生的閱讀本能會讓他們認識到:要想有效概括一篇文本,就必須將其中最重要的內容提取出來。
二、明確中心,在深入洞察中梳理語句聯系
閱讀語段后有了豐富的感性體驗,這為概括語段內容奠定了基礎,但如果僅僅停留在零散、感性的層面上,學生就難以運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語段內容。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在感性思維的基礎上,將認知繼續向著語段的深處邁進,明確關鍵性語句與其他語句之間的聯系,把握語段的內在邏輯。
學生運用之前的閱讀經驗和方法,一下子就能精準地辨別出第三自然段的關鍵句是“缸里的小蝦真有趣”。那缸里的小蝦究竟怎樣有趣呢?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感受本段其他內容與“有趣”之間的聯系。比如:第二句描寫了小蝦獨自蕩來蕩去、互相追逐、緊貼缸壁三個典型的活動狀態,對“有趣”進行了巧妙的印證;第三句描寫了用竹枝逗弄小蝦時它們的反應,展現了小蝦的有趣;第四、第五句描寫了小蝦與同伴碰到之后打斗的場面,繼續描寫小蝦的“有趣”。
縱觀中心句后續內容,作者緊扣“有趣”一詞,分別從小蝦的活動狀態、遭遇挑逗以及遇到同伴三個方面,將其不同的表現和狀態都展現了出來,既是對關鍵詞“有趣”的集中再現,同時又體現了對語段中心的輻射。
在教學中,教師聚焦文本的關鍵句和關鍵詞,將學生的思維從原本的感性化認知轉向了內在的邏輯思維認知,讓學生洞察了關鍵性語句和其他語句之間的聯系,為后續精準地概括語段的大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里要注意的是,關鍵性詞句的發現既可以由教師完成,也可以由學生完成。如果是由學生完成的,那學生就自主體驗了概括能力的運用過程。教師要有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的意識,要將概括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要線索,這種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變,為提取語文要素、培養概括能力奠定了基礎。
其實在傳統的語文教學,尤其是文本解讀過程中,教師是高度重視“中心”的作用的:對于一個段落,教師有時候會跟學生強調其中的中心句;對于一篇文本,教師往往會跟學生強調中心思想。無論是中心句還是中心思想,實際上都反映了語文要素的價值,可以認為學生尋找中心句或中心思想的過程,就是探索語文要素的過程,就是對文本進行反復閱讀并且進行提煉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質上也是解析與概括的過程。解析是概括的基礎,概括是解析的目標。像上面的例子,學生通過解析發現若干個句子當中都彰顯了“有趣”,于是學生就認為“有趣”就是這些句子的中心。無論是從過程還是從結果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學習過程都是概括的過程,哪怕是學生自己不知道這是概括的過程,學生的概括能力也在客觀上得到了培養。筆者認為這一教學思路對于小學生而言是適用的,因為包括概括能力在內的諸多能力的培養,最需要關注的并不是概括這些概念本身,而是學生對概括過程的體驗。明確中心,并讓學生去洞察文本、梳理語句關系,實際上就是讓學生體驗概括,進而使學生的概括能力在這一過程當中得到培養。
三、品味涵泳,在細致辨析中感知語言力度
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要關注文本的語言,進而品析語言、內化語言。緊扣關鍵性語句概括語段的內容,不能只站在語言表層,了解作者寫了什么,還需要以教材的語言為媒介,洞察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藝術和智慧,明確這些詞語表達與語段關鍵性詞句的重要作用。
比如,在描寫小蝦活動時,作者分別運用了三個動詞“蕩來蕩去”“追逐”“緊貼”,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想象小蝦在活動時的具體狀態,從而將有趣的畫面展現在自己的腦海中;在描寫小蝦被逗弄時,作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用“像生了氣似的”,賦予小蝦人的情緒,并運用“不停地舞動”“一張一張的”“一翹一翹地”“一突一突的”等結構相似的詞語,將小蝦的“有趣”展現得淋漓盡致。針對這一部分內容,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關注課文中連用的疊詞,想象小蝦在活動時動態化的場景,同時感受這種疊詞所蘊含的作者對于小蝦的喜愛之情,并借助朗讀的方式,將這種情感展現。
品味涵泳不等于重復閱讀,其核心在于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重復,從多個角度對文本進行感知,此時學生將形成對語文要素的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領學生體悟和思考,緊扣文本語言表達的細節,感受這些詞語對于展現語段中的關鍵詞和關鍵句所起的作用。
品味涵泳對于文本解讀來說是一個相對感性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當中所獲得的認識往往也是指向直覺的。而小學生的思維本身就以形象思維為主,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往往也只是感性經驗。學生的感性經驗越豐富,對所認知的對象的認識也更全面、更深刻。考慮到語文要素的價值,當學生在積累感性經驗的時候,教師應當盡可能從語文要素的角度去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感知,這樣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這一規律對于文本解讀而言也是適用的,學生在對一篇文本進行解析的過程中,其最初獲得的都是感性認識,這種認識可以為學生辨析文本、感知語言奠定基礎,進而幫助學生概括文本。在反復閱讀并解析文本的過程中,文本當中的一些關鍵詞句就會被學生注意到,成為學生概括文本時的自然選擇。很多學生還會在這種體驗當中認識到這一方法的有效性,于是在新的文本解讀中有意識地去尋找關鍵詞句,這在客觀上提高了學生概括文本的效率,使學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發展。
四、進行概括,在梳理對應中明確印證聯系
通過上述三個板塊的教學,學生經歷了感性認知、邏輯梳理和語言品味的過程。此時,學生對于這個語段已經形成了較為深入的感知與理解,對語言文字中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展現出來的畫面以及滲透出來的情感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體悟。
鑒于此,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概括:這段話主要描寫了小蝦在活動時、遇到挑逗時、遇到同伴時的有趣場景。這樣的概括以語段中“缸里的小蝦十分有趣”這一關鍵性語句為藍本,但并沒有局限于這句話,更沒有完全照搬。如果在教學之初直接以搬運關鍵性語句的方式來概括課文,就難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至此,學生已經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運用自己的語言對語段內容進行了提煉和概括,似乎意味著這一步的教學任務已經完成。但學生在深入閱讀文本時,不僅要經歷從整體到細化的過程,同時也應該帶著豐富而細膩的感受,重新回歸整體。因此,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帶著自己概括的語句,對照語段中的內容,審視自己的概括是否與文本語段中的內容相吻合。
概括是以梳理為基礎的,在梳理過程中對邏輯思維要求較高,需要通過去粗取精的思路將最關鍵的詞句提取出來并加以概括。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事實證明,通過反復訓練、反復體驗,學生在梳理的時候更容易進行有效概括,進而提升概括能力。
結語
總而言之,概括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2]。在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時候,教師要抓住文本中的語文要素,明確本單元語文要素所要求達成的目標,明確方向、定位標準,并遵循學生內在的認知發展規律,充分整合語段的內容和關鍵性語句,歷練學生利用關鍵句概括語段內容的能力。
[參考文獻]
徐愛東.培養信息提取與概括能力的閱讀教學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2(8):9-11.
強小榮.語文閱讀中要重視概括能力的培養:以《將相和》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16):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