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物理課堂上,典故的運用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通過講述與物理有關的典故,學生能更直觀地感受到物理學的魅力,進而對物理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探討典故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并提出相應的運用策略,旨在于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典故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質和物理定律的由來等,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典故;思維能力;初中物理;物理教學
作者簡介:李敏(1976—),女,甘肅省白銀市第十一中學。
典故指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同時也指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1]。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開始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初中物理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其教學目標不只是傳授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思維能力[2]。物理教學中典故的運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物理學習中。典故中的智慧,也能給學生帶來深刻的啟示,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典故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一)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典故的運用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物理學科包含諸多抽象概念與復雜理論,對于初中生而言,這些內容往往顯得晦澀難懂,易生厭倦[3]。教師通過融入相關典故,可將這些抽象概念與復雜理論具象化、生動化,營造出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享受故事趣味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接受物理知識。典故的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探索欲,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于物理學習中。
(二)培養思維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典故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典故中蘊含著豐富的物理思想與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些思想與策略可為學生提供新穎的思考角度與解題方法。通過對典故中物理現象與原理的剖析,可以使學生鍛煉自身的邏輯思維與創新能力。典故所涉及的物理問題包含多維度知識與多層次思考,要求學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與原理,并能夠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三)拓寬知識面
典故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物理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學科,新的理論與發現層出不窮。但受教材篇幅與課程時間的限制,初中物理教材僅涵蓋基礎物理概念與原理。通過引入相關典故,教師可向學生介紹物理學史中的重要事件與人物,以及物理學在現代科技中的應用與發展趨勢。這些信息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物理學的歷史淵源,還能讓他們全面理解物理學的內涵,并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四)提升核心素養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典故對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積極意義。物理核心素養涵蓋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以及科學態度等[4]。通過引入典故,教師可向學生展示物理學家對科學的嚴謹態度,從而激發學生的科學精神與創新精神。典故中的物理學家們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與社會責任感,他們的行為與事跡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通過對典故中的物理問題與實驗現象的分析,教師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與科學思維能力,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二、典故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典故引入,激發學習熱情
典故引入是一種有效的課堂導入方式,它以物理學史中的有趣故事或重要發現作為引子,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講述這些典故,教師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充滿探索氛圍的學習環境,使他們對即將學習的物理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這種情感上的共鳴有助于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保持專注度和參與度,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在“運動和力”的教學中,在講到萬有引力定律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講述牛頓與蘋果的典故:英國科學家牛頓在蘋果樹下沉思時,一個熟透的蘋果意外落下,打在他的頭上。這一日常現象卻激發了牛頓對宇宙規律的深刻思考,進而引導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一典故為課堂教學提供了生動的素材。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講述牛頓與蘋果的故事,并強調牛頓如何從這一日常現象中洞察到了宇宙的基本規律。隨后,通過提問學生是否遇到過類似的引發思考的日常現象,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以此與牛頓產生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適時引入“萬有引力”的主題,解釋萬有引力的重要性以及其在解釋天體運動、地球重力等方面的應用。通過這種典故引入的方式,教師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萬有引力定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情感共鳴和討論環節也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萬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提問學生:“如果沒有萬有引力,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并鼓勵他們發揮想象力,進行自由討論和發言。牛頓與蘋果的典故為萬有引力定律的教學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引入,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思維能力。
(二)典故解析,深化物理理解
典故解析是深化物理理解的關鍵環節。通過對物理學史上的經典實驗或理論發現進行深入剖析,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物理概念和定律的形成過程,揭示其背后的科學原理和思維方法。這種解析有助于學生掌握物理知識,讓他們學會如何運用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典故解析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學的發展歷程和科學家們的智慧與努力,從而增強他們對物理學的熱愛。
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講述“軍毯鋪地渡險境”的典故:相傳,古代的一位將軍率兵出征,當時正值寒冬大雪時節,隊伍行軍至山口時,將士們面臨道路狹窄、地形險峻、行走困難的挑戰。一士兵提出“把軍毯鋪在地上踩著走”的智策,最終使隊伍安全通過。教師可首先介紹典故背景,強調惡劣環境和行軍困難,隨后適時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解釋其是阻礙物體發生相對運動的力。通過剖析士兵的策略,教師揭示軍毯鋪在雪地上增大了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從而增大了摩擦力,使將士們能夠穩定行走。這一解析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摩擦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還能引導他們思考如何改變接觸面粗糙程度來增大或減小摩擦力,并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的重要性。通過典故解析,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原理,還能學會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同時,教師講述將士們憑借智慧和勇氣克服困難的故事,強調物理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可以培養學生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這種典故解析的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物理素養,還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情感態度。
(三)典故實驗,培養探究精神
典故實驗是利用物理學史上的經典實驗進行實踐教學的一種方式。通過重現這些實驗,學生可以親身體驗科學家的探究過程,感受物理現象的奇妙之處。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他們的實驗技能和探究精神[5]。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需要觀察、記錄和分析實驗數據,提出假設并進行驗證。這些過程有助于他們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光的折射”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實驗讓學生參與體驗,通過引用伽利略等科學家的典故實驗,強調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實驗旨在讓學生親身體驗光的折射現象,探究折射規律,理解折射定律的內容及應用,并培養他們的實驗技能和探究精神。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使用激光器、玻璃棒、水、白紙等器材,觀察并記錄光線從空氣射入玻璃棒或水中的折射現象,以及改變入射光線角度時折射光線的變化。同時,讓學生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理解其工作原理。在實驗數據記錄與分析環節,學生將會發現光的折射規律,并探究不同介質對光的折射的影響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通過該實驗,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光的折射現象及其規律,還能夠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將在觀察、記錄和分析實驗數據的過程中,提出假設并進行驗證,加深對物理學原理的理解。通過探究光的折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學生可以感受到物理學的魅力和實用性,激發對物理學的興趣和熱愛。
(四)典故討論,促進思維碰撞
典故討論是一種有效的互動教學方式,它利用物理學史上的爭議或未解之謎作為討論話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種討論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并促進他們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能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尊重不同的觀點,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教師也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的討論,幫助他們深化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拓寬他們的視野,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浮力”的教學中,學生與筆者共同探討“阿基米德原理”的爭議與啟示。筆者指導典故討論,從阿基米德觀察物體浮沉現象,提出浮力定律的歷史背景出發,引出歷史上關于浮力原理的爭議和誤解,以及早期科學家對浮力產生原因的不同解釋,為本次討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討論話題聚焦于“阿基米德原理是否完全解釋了浮力現象”以及“在現代物理學中,浮力原理有哪些新的應用或挑戰”。為此,筆者提前準備了相關歷史資料、實驗視頻和現代應用案例,學生則分組深入研究某一爭議點或應用案例。通過小組匯報和全班討論,學生展示研究成果,還就浮力原理展開了多角度的思考和交流。在討論深化環節,筆者設計了浮力實驗和分析了應用案例,幫助學生驗證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討論總結階段,學生和筆者共同回顧了討論成果。這種典故討論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浮力原理的歷史背景和現代應用,還可以激發他們的思維活力,提升他們的交流和合作能力。通過筆者的引導,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尊重并傾聽他人的意見,同時拓寬了視野,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自身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典故創作,激發創新思維
典故創作是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方式,它鼓勵學生根據物理學史上的經典故事或實驗進行再創作。這種創作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能讓他們在實踐中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通過創作,學生可以學會如何將抽象的物理知識轉化為生動的作品,從而培養自身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這種創作活動還能夠促進學生對物理學的情感投入,增強他們對物理學的興趣。
例如,以初中物理中的“伽利略的自由落地運動”為題材,教師可指導學生創作劇本、繪制漫畫和制作視頻,以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興趣。例如,劇本《伽利略的斜面實驗之謎》以伽利略斜面實驗為背景,通過四個場景生動展現了伽利略如何通過斜面實驗挑戰亞里士多德的傳統觀念。在劇本創作之后,學生可進一步將其轉化為漫畫。在漫畫中,伽利略的思考過程、實驗細節都能得以生動展現,使故事更加有趣和易于理解。這種視覺化的表達方式能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記憶和理解物理知識。此外,學生還可以制作視頻,再現伽利略的實驗和發現。在視頻中,可加入旁白和字幕,以解釋實驗的關鍵點和伽利略的推理過程,讓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落體定律和慣性定律的知識。通過動畫和實景拍攝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實驗原理和意義。
三、總結
典故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有效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拓展其知識面和提升其核心素養。教師通過典故引入、解析、實驗、討論和創作等多種策略,能為學生創造一個生動、有趣且富有啟發性的學習環境。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識,激發探究精神,培養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典故是初中物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資源,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寶貴財富,結合現代教學理念,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物理知識,提升科學素養,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尹洪振.美妙意境難領略" 不曉典故枉談詩[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5(10):52-53.
陳金明.基于立德樹人的初中物理教學實踐研究[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3(18):75-77.
吳洋.初中物理趣味性教學的探究與實踐[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23):56-57.
陳相倫.物理課堂融入核心素養教學分析[J].求知導刊,2019(35):53-54.
王震海.“自主”與“合作”理念引領下的高中物理教學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4(20):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