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開放能力內涵與提升路徑

2025-02-19 00:00:00倪紅福王曉星
開放導報 2025年1期
關鍵詞:國際合作

[摘要] 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的重要決策,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提升。基于要素稟賦與比較優勢理論、全球價值鏈理論和制度創新理論,研究發現,發揮比較優勢優化資源配置、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產業升級,以及通過制度創新增強國際規則適應性,構建了中國在國際合作中不斷提升開放能力的邏輯。結合自貿試驗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RCEP等實踐,進一步提升開放能力,需要強調深化制度型開放、構建多元合作網絡和科技驅動的重要性,發揮國際合作在優化資源配置、產業升級和制度適應中的關鍵作用,為推動全球經濟包容性發展與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啟示。

[關鍵詞] 國際合作" "開放能力" "全球價值鏈" "高標準經貿規則" "制度型開放

[中圖分類號] F125.4"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4-6623(2025)01-0025-11

一、引 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一戰略部署是在全球經濟政治格局深刻變化的背景下,為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和增強國際競爭力而作出的重要決策。從戰略層面看,其不僅關乎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路徑,更與世界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密切相關。通過深化國際合作,中國能夠在開放中實現技術進步、產業升級以及制度創新,從而形成高質量發展和全球影響力提升的雙重效果。

當前,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持續演進,全球治理體系發生深刻變革,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世界范圍呈現出影響人類歷史進程和趨向的重大態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數字經濟、綠色經濟、智能制造等新興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與此同時,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挑戰不斷加劇。這種局勢不僅削弱了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也對國際多邊經濟合作機制提出了新的挑戰。例如,近年來美國加征關稅、限制高科技出口等措施表明,全球化正面臨碎片化的風險(Antràs,2020),而即將到來的“特朗普2.0時代”,無疑將對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對中國。

從國內層面看,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強調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近年來,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建設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貿港等一系列開放實踐,中國在推進國際經濟合作和開放能力提升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倪紅福,2024)。特別是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為企業融入國際創新網絡、參與全球價值鏈提供了重要支持,這表明,通過擴大國際合作,開放能力的提升不僅體現在貿易規模的擴大,更體現在全球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和國際競爭力的增強(成程等,2024)。

然而,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和國內經濟轉型的雙重挑戰,中國如何在單邊主義抬頭、保護主義提升的背景下深化國際合作,通過制度創新和資源整合優化開放能力,成為亟須研究的重要課題。一方面,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對多邊經濟合作體系造成沖擊,導致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的不穩定性加劇;另一方面,國內經濟轉型過程中仍存在產業升級壓力較大、創新驅動能力不足等問題,進一步凸顯了提升開放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因此,研究如何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不僅對深化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能為當前全球經濟治理和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從理論層面看,這一研究有助于探討國際合作與開放能力提升之間的互動關系,深化對全球化新趨勢和國家發展戰略的理解;從實踐層面看,通過提升開放能力,中國可以在全球化變局中保持經濟競爭力,并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提供中國智慧。本文將通過理論分析和案例研究,系統探討國際合作在開放能力提升中的作用及路徑,進而為新時代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科學依據。

二、開放能力的內涵與國際合作提升開放能力的理論邏輯

(一)開放能力的內涵

開放能力是決定國家開放程度的基礎性力量,是評估開放程度合意與否的重要依據。開放能力是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開展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層次交往并從中獲取開放收益的重要能力,其內涵不僅體現為資源的優化配置,還包括制度的靈活適應、技術的持續創新以及國際規則的主動塑造。根據《世界開放報告2023》,開放能力是在特定制度環境下,通過跨境的貨物、服務、人員、技術、資金、知識等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達到資源整合、收益優化的綜合能力。在此基礎上,高水平開放需要更好對接國際高標準規則,并積極推動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王文濤,2024),這要求國家在開放過程中既要靈活適應國際市場規則,又需主動設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規則,以實現開放收益最大化。此外,開放能力的提升還需要依賴技術驅動,通過國際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并轉化為自主創新成果,從而增強核心競爭力(戴翔和張二震,2024)。一個國家具備必要的開放能力,既有助于該國統籌國際和國內兩大市場,充分有效地利用全球范圍內的資源以促進自身經濟發展,也有助于維護世界和平、公正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國際合作背景下,開放能力的核心內涵主要體現在資源整合、制度適應、技術創新和全球治理四個方面。

1. 資源整合與配置能力

資源整合與配置能力是國家開放能力的根基,體現為通過國際合作獲取全球范圍內的資本、技術、自然資源等要素,并將這些資源高效應用于國家發展戰略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本質在于通過國際合作彌補本國資源稟賦的不足,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最大化利用。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例,中國不僅吸引了沿線國家的資本流入,還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能力的輸出,將國內產能轉化為全球需求,從而實現雙向互補。這種資源整合模式不僅為本國經濟增長注入動力,也推動了合作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資源整合與配置能力的關鍵還在于,動態適應國際市場環境和需求的變化。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和國際局勢的變動,使得國家必須具備靈活調整資源配置策略的能力。通過建立多元化的供應鏈和投資合作網絡,國家能夠降低對單一資源或市場的依賴,同時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例如,中國通過與多國開展能源合作,構建了穩定的能源供應鏈,為國內能源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此外,整合全球資源還要求國家具備強大的市場信息捕捉能力,將國際資源迅速轉化為國內發展的實際動力,助力經濟結構的優化與升級。

2. 制度適應與協調能力

制度適應與協調能力是國家在國際合作中實現高效協作和自身利益保護的基礎保障。這種能力要求國家能夠通過調整國內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與國際合作規則相契合,從而在多邊合作中獲得更大的利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快速適應是典型案例。通過降低關稅、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和開放服務市場,中國成功吸引了大量外資,推動了外貿和經濟的高速增長,同時顯著提升了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余淼杰,2018)。

在此基礎上,制度協調能力更進一步要求國家能夠在多邊合作中平衡國內與國際規則之間的差異。這不僅需要技術上的調整,還需要政策層面的靈活應對。制度協調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國能否在國際規則框架下保持自身經濟主權,同時為全球治理貢獻創新性的制度安排,進一步推動合作的深入。

3. 技術合作與自主創新能力

技術合作與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開放能力的核心驅動力,強調通過國際合作獲取先進技術并將其轉化為自主知識產權和創新成果的過程。這種能力決定了一國在全球技術競爭中的地位以及其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國際合作為技術引進和知識共享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例如,中國與德國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合作,不僅為本土企業引入了工業4.0相關技術,還通過聯合研發培養了本地化的技術創新能力。這種合作模式體現了技術合作作為開放能力核心要素的戰略意義。

自主創新能力則是技術合作的延續和深化。一國能否通過吸收引進的技術實現本地化創新,決定了其能否從技術追隨者向技術引領者轉變。例如,中國在5G技術領域,通過集中研發投入和政策支持,完成了從吸收國外通信技術到自主研發并主導國際標準的跨越。自主創新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還需要國家構建完善的研發體系、產業政策和創新生態系統,以確保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的長期協調。

4. 全球治理中的規則塑造能力

全球治理參與和規則塑造能力是國家開放能力的高階體現,反映了其在國際合作中從規則接受者到規則制定者的轉變。這種能力要求國家能夠在多邊合作中提出建設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并通過廣泛的國際支持推動其落地。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機制合作,積極發展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貿聯系。中國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以各國共同利益為重,推動各國各方共享深化國際合作的機遇,為國際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

規則塑造能力的進一步體現是國家能夠通過提出新理念和技術標準,推動全球合作的創新。例如,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雙碳”目標戰略,為全球治理注入了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的新內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同時,推動技術標準的國際化也是規則塑造的重要部分。以中國5G通信標準為例,通過與多國企業合作以及主導國際技術規范的制定,中國的技術標準不僅占據了市場主導地位,也成為其提升全球治理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二)國際合作提升開放能力的理論邏輯

國際合作提升開放能力的路徑可以從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多個理論視角加以分析,其中核心理論可以整合為以下三個方面:比較優勢與要素稟賦理論、全球價值鏈理論、制度創新理論,它們分別從經濟基礎、產業分工與升級以及制度保障的角度,構建了提升開放能力的邏輯和路徑。

1. 比較優勢與要素稟賦理論:國際合作的基礎經濟邏輯

比較優勢理論是國際貿易的基礎理論。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國家應集中生產那些具有相對生產效率優勢的產品,通過貿易與他國交換其他產品,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這種理論說明,即使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效率上都不占優,也可以通過比較優勢選擇效率相對更高的產品進行生產與出口,從而提升整體經濟效益。赫克歇爾與俄林(Heckscher-Ohlin,簡稱H-O模型)進一步發展比較優勢理論,提出了基于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理論,該理論指出國家的比較優勢根植于資源稟賦的差異。每個國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對豐裕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其相對匱乏要素的產品。

在國際合作中,這兩大理論解釋了國家間貿易的基礎動因,也為開放能力的形成提供了經濟理論。通過比較優勢的發揮,一國可以在國際分工中確立自己的競爭地位,如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貢獻較為顯著。要素稟賦理論則進一步揭示了國際合作如何通過要素流動優化資源配置,彌補各國間的資源差異。例如,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依賴豐富的低成本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如紡織、輕工業和電子產品加工,從而融入全球貿易體系。

這種經濟邏輯在提升開放能力方面的機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比較優勢通過提升生產效率和出口能力,擴大國家經濟開放度,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第二,要素稟賦的互補性使國家能夠通過國際合作獲取資本、技術等稀缺資源,從而實現經濟的多樣化發展。通過這種機制,國際合作不僅優化了資源配置,還促進了要素流動,為開放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此外,比較優勢除了能為國家開放能力提升提供基礎理論之外,擴大開放也能夠進一步增強比較優勢。比較優勢會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而動態演進。具體來說,國家比較優勢要發揮作用和動態演進,需要持續不斷地擁有新的源泉、適應新的環境,需要具備市場充分競爭、交易自由便利、市場多元共生等先決條件,而這些條件需要在跨境開放中形成、獲得或加速(樊綱,2023)。

2. 全球價值鏈理論:從“參與”到“升級”的開放能力路徑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貿易投資環境的改善以及信息通信和交通運輸技術的革新,促成了以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為基礎的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GVC)革命。GVC的興起重塑了全球貿易格局,強調生產活動被分解為多個環節并分布在不同國家,促進國際分工從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演進到同一產品零部件和不同工序之間的分工和貿易(Grossman和Rossi-Hansberg,2008)。Xing和 Detert(2011)對iPhone價值鏈的“麻雀式”的解剖分析發現:100美元的iPhone,中國提供中間環節的組裝和加工而獲取的增加值不到3.6美元(3.6%),其余的增加值基本被德國、日本、美國等國家俘獲。從高技術產品的波音飛機、汽車、iPod(Linden 等,2009)到日常用品和玩具芭比娃娃(Tempest,1996)、新興的平衡跑鞋等產品,我們都能看到這種全球價值鏈分工現象。根據統計,全球貿易中的三分之二以上是由GVC推動(Johnson和Noguera,2012)。因此,GVC已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性特點,是開放型經濟研究分析的前沿理論,也是解釋當前國際經濟現象的最有說服力的工具(倪紅福,2022)。

一國通過參與價值鏈,可以利用全球資源、市場和技術,快速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然而,GVC中的附加值分布存在顯著差異,低附加值環節如簡單加工和組裝的經濟收益有限,若長期停留在此類環節,難以實現開放能力的全面提升(Dedrick等,2010)。因此,GVC理論的核心思想不僅是價值鏈的參與,更在于價值鏈的升級。升級路徑包括從低附加值環節向高附加值環節的轉移,如從制造和加工向研發、設計和品牌管理等環節拓展。這種升級不僅能顯著提高經濟收益,還能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建立更穩固的地位。

GVC理論為開放能力提升提供了兩大重要機制:第一,價值鏈參與讓國家迅速進入全球經濟體系,通過外資、技術轉移和國際市場準入,建立起基礎的開放能力;第二,價值鏈升級使國家能夠從全球分工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塑造者,通過高附加值環節的占領,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國家通過推動本地企業的技術創新、引導資本向高技術領域流動以及建立自主品牌,可以實現從低附加值環節退出并向高端環節升級,從而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通過這種路徑,GVC理論不僅揭示了開放能力的提升邏輯,還為政策設計提供了重要指引。

3. 制度創新理論:創新驅動的開放能力轉型

社會實踐是制度產生的前提與基礎。作為維護社會秩序與行為規范的規則體系,制度是人類社會實踐的必然產物。制度改革與創新是推動國家開放能力提升的核心路徑。在經濟全球化加速演變的背景下,制度不僅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保障,也是國家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手段。通過制度創新和規則適應,國家能夠在國際合作中從規則接受者逐步轉變為規則制定者,顯著提升其開放水平和全球治理能力。

首先,制度創新的核心在于制度適應與國際規則對接。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指出,良好的制度安排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場效率,為國家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創造有利條件(楊光斌,2007)。中國從改革開放初期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逐步通過調整關稅政策、優化貿易法規和引入外商投資法規,實現了國內制度與國際規則的有效對接。這種適應性變遷不僅為國內市場帶來了更多的外資和技術,也有效降低了跨境經濟活動的制度性成本,增強了經濟開放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此外,近年來中國實施產權保護、資源要素市場化和公平競爭政策等措施,進一步提升了制度透明度,為高水平開放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全毅,2023)。

其次,制度創新是制度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賦予更多主動權。制度創新不僅是國內經濟改革的需求,更是全球規則重塑的推動力。例如,通過推動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國家能夠主動參與甚至引領全球經濟治理的議題設置。

再次,制度創新對開放能力的提升體現為適應性改革與創新驅動的雙向互動。一方面,通過適應性制度改革,國家能夠更快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促進國際合作的穩定性;另一方面,通過自主創新,國家能夠提升其對國際經濟秩序的影響力,為經濟全球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穩定性支持。中國近年來的改革成果,如高標準自貿試驗區建設、數字經濟規則制定以及綠色發展政策,不僅增強了國內經濟的韌性,還為國際合作提供了具有示范意義的樣板。

總結來看,比較優勢與要素稟賦理論提供了經濟基礎,全球價值鏈理論展示了從低端參與到高端的升級路徑,制度創新理論則強調了規則適應與創新對長期開放能力的保障作用。這些理論共同構成了理解國際合作提升開放能力的邏輯框架,為政策實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三、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

開放能力的實踐邏輯

自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在國際合作方面采取了多項措施,旨在加深與全球各國和地區的經濟聯系,并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從早期致力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到近些年通過建設自貿試驗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參與區域和跨區域貿易協定等舉措,中國不斷拓展國際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這些戰略不僅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其他經濟體的互聯互通,還為全球經濟增長與區域一體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1. 加入WTO:經貿規則的國際接軌

加入WTO,是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一次重要跨越,結束了長期的貿易壁壘與國際規則的隔離,這一歷史性決策對中國的對外經濟合作、貿易規則接軌以及國內經濟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加入WTO不僅是中國經濟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標志,更是中國全面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推動國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的關鍵步驟。

加入WTO后,中國遵循國際貿易規則,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在市場開放、技術創新、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差距。中國承諾削減關稅、開放服務行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舉措,不僅為中國經濟注入了活力,也增強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信任。中國于2002年1月1日起全面下調關稅,分10年逐步實施,其中絕大部分進口產品的降稅承諾在2005年執行到位,到2010年全部產品降稅承諾履行完畢。中國平均關稅水平從入世前的15%降到2005年的10%,消費品平均關稅從2001年的25%降到2005年的15%,中間品和資本品平均關稅從2001年的15%降到2005年的8%(李志遠,2024)。這為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便利,也推動了中國本土企業與國際企業的競爭和合作。

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外資流入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1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約為5098億美元,到2013年,這一數字已增長至4.13萬億美元,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202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已經達到5.94萬億美元,連續7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加入WTO促進了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角色轉變。中國不再是全球經濟規則的被動接受者,而逐步成為規則的制定者和推動者。中國的加入使得WTO內部的決策更加多元化,推動了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內的更多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話語權提升。中國積極參與WTO各項談判,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為全球經濟穩定與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2. 自貿試驗區建設:先行先試的制度創新

自2013年設立上海自貿試驗區以來,中國已在全國范圍內設立了22個自貿試驗區,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成為中國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的重要平臺。自貿試驗區通過實施政策創新和制度創新,推動了中國與全球高標準經貿規則的對接。通過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出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和推動貿易自由化等措施,自貿試驗區在吸引外資、促進貿易便利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助力中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此外,海南自貿港建設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又一重要舉措,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自2020年《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正式發布以來,近年來,海南自貿港建設進展明顯。以“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和“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動”為主框架的自貿港政策制度體系基本構建,并不斷滾動升級,助推海南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2023年底,“零關稅”累計進口貨值195.7億元;加工增值內銷免關稅政策擴大至海南全省重點園區,享惠企業累計內銷貨值46.7億元。這些數據顯示了中國通過自貿試驗區(港)建設有效推動了國際合作,提升了中國經濟的全球競爭力。

自貿試驗區不僅為外資企業提供了更加透明和便捷的營商環境,也為中國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與國際標準對接,自貿試驗區的建設提升了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推動了中國經濟向更加開放、更加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3.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國際合作新機制新平臺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以來,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之一,覆蓋了全球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涵蓋基礎設施建設、文化交流、貿易投資等多個領域。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同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貿易流通和資本流動,進一步推動了全球經濟增長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23年,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達到19.47萬億元規模,同比增長2.8%,占中國外貿總值的46.6%,規模和占比均為倡議提出以來的最高水平。在設施聯通方面,中歐班列作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通互惠互聯的有效載體,已發展成為中歐之間國際物流運輸的首要選擇,被譽為聯通亞歐的“鋼鐵駝隊”。2023年,中歐班列開行1.7萬列,發送貨物190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6%和18%,大大提高了互聯互通水平,促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此外,根據《2023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的數據,2023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407.1億美元,同比增長31.5%,較對外投資整體增速高22.8個百分點,這也是倡議提出以來,對“一帶一路”投資增速超過對外投資整體增速最多的一年,在對外直接投資中的占比大幅上升。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業、清潔能源產業、信息技術行業等領域,推動了相關國家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產業升級。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促進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還通過多邊合作機制的建立,推動了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完善。通過這種開放和共享的合作模式,中國增強了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也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4. 參與區域貿易協定:深化經濟一體化合作

中國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談判中的積極參與,展示了中國在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中的主動性。RCEP于2022年正式生效,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也是成員結構最多元、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協定,涵蓋了約三分之一的全球GDP和二分之一的全球人口。作為RCEP的重要成員國之一,中國與東盟十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經濟體的經貿聯系得到了進一步加強。RCEP的生效為區域合作的深化發展創造了嶄新機遇,為世界經濟的開放融通注入了強勁動力,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繁榮提供了強大引擎。

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RCEP生效后的第一年,即2022年中國對RCEP其他14個成員國進出口12.95萬億元,增長了7.5%,占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30.8%。中國對RCEP其他成員國進出口增速超過兩位數的達到了8個,其中對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緬甸、柬埔寨、老撾進出口增速均超過了20%。對韓國的進出口規模居中國與RCEP其他成員國進出口的首位,達到2.41萬億元,增長3.2%。此外,中國對RCEP成員國之間的產業合作明顯增強。2022年,中國對RCEP其他成員國進出口中間產品8.7萬億元,增長8.5%,占同期中國對其他成員國進出口總值的67.2%。

RCEP不僅為中國帶來了顯著的經濟利益,而且RCEP的生效也為推動中國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了經驗。一方面,投資自由化與貿易便利化將提升中國開放水平,促進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通過提高開放水平,RCEP將推動中國技術革新和制度創新。此外,RCEP的成功還將為中國下一步參與更高標準的CPTPP打下堅實基礎。必須承認的是,加入CPTPP目前對于中國來說依然面臨較大挑戰。CPTPP是一個以高標準為目標的自由貿易協定,其在知識產權保護、數據流動、環保標準、勞工權益等方面的要求高于RCEP。中國在加入CPTPP過程中,必須對國內相關政策進行大幅改革,以符合CPTPP的高標準。然而,RCEP對于國際經貿新規則的嘗試,使中國更加適應國際貿易規則的新變化,也為中國積累了制定新規則的經驗,為未來的制度創新指明了方向。

5. 中非合作論壇和亞投行:大國責任擔當

中非合作論壇(FOCAC)自2000年成立以來,已成為中國與非洲國家開展合作的重要平臺。通過定期舉辦峰會和部長級會議,雙方在貿易、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建立了深厚的合作關系,覆蓋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層面。2023年,中非貿易額達2821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中國連續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彰顯了中非經貿合作的強勁活力。中國企業在非洲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累計簽署承包工程合同額超過7000億美元,完成營業額超4000億美元,涉及交通、電力、住房等多個關鍵領域。從坦贊鐵路到蒙內鐵路,這些標志性工程項目改善了非洲的基礎設施條件,為提升區域互聯互通和推動經濟一體化奠定了基礎。同時,合作內容從傳統的貿易與基礎設施延伸到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和航空航天等新興領域,為中非合作注入了更多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作為由中國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自2015年成立以來,迅速成為全球基礎設施融資領域的重要平臺。亞投行不僅服務于亞洲的發展需求,還將影響力擴展至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展現了其開放性和全球性。亞投行的資金支持集中在交通、能源、綠色基礎設施和城市可持續發展項目上,通過提供多邊融資解決方案,緩解了發展中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資金瓶頸。這些項目不僅改善了基礎設施水平,還促進了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亞投行還通過高標準的融資模式和透明的運作機制,為發展中國家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提供了信心。

中非合作論壇和亞投行在合作框架和作用上雖有所不同,但共同體現了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大國責任擔當。中非合作論壇以雙邊合作為主,通過定制化的合作模式推動中非經貿關系發展;而亞投行則以多邊機制為依托,提供覆蓋面更廣的基礎設施融資支持,推動區域和全球經濟的一體化進程,二者相輔相成,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和全球治理改革注入了新動力。通過這些平臺,中國不僅展示了推動全球經濟包容性增長的強烈意愿,也逐步從全球化的受益者轉型為全球化的引領者。這種從“參與者”到“規則制定者”的角色變化,不僅提升了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話語權,也為全球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多邊主義和可持續發展的成功范例。

通過上述多層次、多領域的國際合作實踐,中國在提升開放能力、促進經濟發展、加強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自貿試驗區建設、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RCEP的簽訂等舉措,為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提升提供了強大支持。這些實踐不僅展示了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日益重要地位,也為未來的國際合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和實踐基礎。未來,中國將繼續深化國際合作,推動全球經濟的復蘇與繁榮。

四、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的核心路徑及對策

在全球化進入深度調整期、地緣政治風險加劇以及國內經濟轉型壓力增大的背景下,中國的開放能力提升不僅是融入全球經濟的重要途徑,更是應對復雜國際環境和增強經濟韌性的關鍵。要實現長期穩定開放,根據上述國際合作提升開放能力的理論支撐,中國需以重塑比較優勢為基礎,圍繞推動價值鏈躍升、推進綠色發展和強化數字經濟開放等核心路徑,不斷深化國際合作網絡,增強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面對內外部多重挑戰,中國需統籌國內改革與國際合作,通過精準路徑引導,全面提升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與影響力。

(一)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的核心路徑

1. 重塑比較優勢

重塑比較優勢是提升中國開放能力的重要基礎。隨著全球要素稟賦格局的深刻變化,中國傳統的低成本勞動力等比較優勢逐漸減弱,需要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等手段構建新型比較優勢。一是通過科技創新重塑高端比較優勢。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力度,特別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清潔能源等領域,形成技術驅動型的比較優勢。例如,近年來中國在新能源產業中的技術突破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需求,還通過出口光伏和風電技術占據了國際市場的重要份額。二是推動知識要素的國際化流動。通過國際技術合作、人才引進和跨國教育項目等手段,將全球高端知識資源轉化為本國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例如,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技術交流和教育合作項目,為沿線國家培養高技能勞動力的同時,也為中國吸納了高端國際人才。三是優化國內要素配置以支撐比較優勢轉型。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化手段,推動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升級,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加快新興產業的布局,形成區域協同發展的新優勢。通過以上路徑從而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調整,從傳統的要素優勢向以技術、知識為核心的高端優勢轉型,為提升開放能力提供堅實基礎。

2. 推動全球價值鏈躍升

推動全球價值鏈躍升是中國在新一輪全球化中增強競爭力的關鍵路徑。在全球分工體系不斷調整的背景下,中國應從價值鏈低端的生產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品牌等高附加值環節攀升。一是加強國際化研發能力建設。中國企業需與全球頂尖科研機構合作,共建跨國研發平臺,在關鍵領域實現技術突破。例如,華為通過布局全球研發網絡,在5G技術領域取得了主導地位,并推動了相關國際技術標準的制定。二是推動自主品牌建設和國際化。品牌是價值鏈高端環節的重要體現,中國應通過打造全球認可的自主品牌來提升國際市場話語權。例如,小米、海爾等品牌通過深耕海外市場和本土化運營,逐步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企業,體現了從“制造”到“品牌”的躍升。三是優化政策支持價值鏈高端環節發展。政府可以通過創新激勵、稅收優惠和人才培養等措施,支持企業向價值鏈高端領域拓展,特別是在設計、營銷和服務領域占據更多市場份額。通過價值鏈躍升,在全球分工中實現由“追隨者”向“引領者”的轉變,在國際經濟體系中掌握更多主動權。

3. 深化數字化開放

深化數字化開放是提升開放能力的新動能。隨著全球經濟數字化進程加速,應充分利用自身在數字技術和平臺經濟方面的優勢,推動數字領域的對外開放。一是推動跨境電商發展,拓展數字貿易空間。通過平臺經濟的國際化,中國企業可以將國內的數字創新成果推廣到全球市場。例如,阿里巴巴的跨境電商平臺“速賣通”已成為全球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渠道。二是加強“一帶一路”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合作,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幫助這些國家實現數字化轉型,同時鞏固自身在全球數字經濟中的地位。例如,華為在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了5G網絡,為這些國家的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三是制定數據跨境流動規則。數字經濟的國際化離不開數據流動的安全保障,中國需積極參與數字貿易規則的制定,確保數據的安全性與開放性兼顧,為全球數字合作提供制度支持。通過深化數字化開放,中國可以進一步擴大數字經濟的國際影響力,同時為全球經濟注入新的增長動能。

4. 推進綠色轉型

推進綠色轉型是提升開放能力的必然要求。在“雙碳”目標引領下,中國需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國際合作,通過技術創新和政策支持,在國際綠色經濟治理中發揮引領作用。一是推動清潔能源技術的國際合作。深化與歐洲等發達經濟體在風能、光伏、氫能等領域的技術合作,不僅提升自身技術水平,還通過技術輸出占據國際市場份額。例如,中國光伏技術出口已成為全球清潔能源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二是構建綠色供應鏈以提升國際競爭力。通過制定綠色產品標準和低碳貿易政策,中國企業可以在國際綠色經濟中占據更大的話語權。例如,綠色供應鏈的建立使中國的低碳產品在歐洲市場獲得了更高認可度。三是創新綠色金融工具支持國際合作。推動綠色金融國際化,例如綠色債券、碳交易等工具,不僅為自身的綠色轉型提供資本支持,也為全球綠色發展注入更多資源。通過推進綠色轉型,中國可以在全球化中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同時在全球生態治理中展現大國擔當。

(二)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的對策

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國需要在戰略布局和風險管理方面采取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確保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保持穩定的對外合作,并提升其全球競爭力。

1. 優化區域布局,提升開放協同效應

優化區域布局是中國在復雜國際環境中強化開放能力、提升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手段。區域間的協同發展可以有效分散國際經濟波動對特定區域的影響,同時形成全國范圍內的開放格局優勢。

首先,強化東部沿海地區的開放引領作用。東部地區擁有較為成熟的產業基礎和對外合作網絡,應繼續發揮其在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國際貿易中的核心地位。通過吸引高端外資和技術,可以繼續鞏固東部地區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例如,上海自貿試驗區通過金融服務、先進制造業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創新,為國際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提供良好的平臺,也為全國推廣開放制度積累了經驗。

其次,推動中西部地區的開放升級。中部地區可依托其地理優勢,通過物流樞紐建設和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加速融入全球產業鏈。例如,中歐班列的開通使得武漢、鄭州和長沙等城市成為連接亞歐大陸的重要物流節點,為中部地區產業的國際化創造了條件。與此同時,西部地區應充分利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深化與中亞、東南亞國家的能源、農業和基礎設施合作,推動本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發展。例如,近年來,蘭州新區立足“向西開放的重要戰略平臺定位”,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構建形成了多元立體化開放平臺體系,逐步發展成為西部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再次,構建區域間聯動的開放網絡。東中西部地區在開放過程中需協同發展,避免因發展不均導致開放體系的結構性風險。通過政策協調、資源流動和產業鏈分工,形成區域間互補的開放格局。具體而言,可通過中央政府出臺激勵政策,引導跨區域項目投資和企業合作,實現開放能力在全國范圍內的均衡分布,從而有效應對國際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

2. 強化風險管理,穩定國際合作網絡

強化風險管理是中國確保國際合作穩定性、提升全球競爭力的重要策略。在當前地緣政治風險和國際經濟環境復雜化的背景下,多元化合作伙伴和供應鏈布局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推動國際合作伙伴關系的多元化布局。單一市場或合作伙伴的過度集中會增加中國在全球經濟波動中的脆弱性。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顯著拓寬了國際市場。例如,2023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規模達6.41萬億元,東盟連續4年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中國也連續多年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同時,中國加大了與中東和非洲地區的合作,推動能源、基礎設施和農業領域的深度融合。這種多元化的布局有效降低了對歐美傳統市場的依賴,提高了中國在國際市場中的抗風險能力。

其次,優化供應鏈布局,提升產業鏈韌性。當前,全球供應鏈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尤其是在芯片和新能源領域,供應鏈中斷的風險尤為突出。為此,中國應加強國內供應鏈的自主可控性,同時拓展國際供應鏈的多層次布局。例如,在新能源產業,中國通過推動鋰、鈷等關鍵礦產資源的全球供應合作,確保了國內電池制造企業的原材料穩定供應。

再次,完善國際合作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中國需要通過參與和主導國際規則的制定,降低國際合作中的制度性風險。RCEP的簽署和生效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該協定涵蓋了貿易、投資和服務等多個領域,通過統一的規則體系為中國與成員國之間的合作提供穩定的制度框架。此外,應加強在國際仲裁機制中的影響力,以應對可能出現的跨國經貿糾紛,維護自身的國際經濟利益。

3. 推動科技創新,增強自主可控能力

科技創新是應對復雜國際環境、抵御技術封鎖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提升全球競爭力的核心支柱。通過自主創新和國際技術合作,中國可以實現技術獨立并推動全球科技格局重構。

首先,加大關鍵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在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關鍵領域,技術封鎖和外部依賴問題突出。近年來,中國大幅提升研發支出強度,2023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突破3.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4%,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例如,在光伏和風能設備制造領域,中國通過持續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升級,成功掌握了從設備制造到技術應用的全鏈條能力,為全球新能源產業提供了重要支持。

其次,深化國際科技合作,提升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拓展與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技術合作,形成全球創新協同網絡。例如,中國與德國在智能制造和工業4.0領域的合作顯著提升了中國在高端制造領域的技術水平。與此同時,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農業、醫藥等領域的聯合研發,不僅推動了合作國家的經濟發展,也為中國拓展了技術應用場景。

再次,構建完善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科技創新不僅需要資金和技術支持,還需要完善的制度環境和生態體系。通過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中國可以為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同時,通過政策激勵和融資支持,鼓勵更多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參與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這將有效增強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靈活性和自主性。

4. 加強危機應對能力,提升開放體系韌性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加強危機應對能力是保障開放合作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重要舉措。通過構建靈活高效的危機應對機制,中國能夠有效緩解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

首先,完善供應鏈應急管理機制。全球供應鏈的不穩定性已成為阻礙國際貿易和投資合作的重要因素。為此,應加強全球供應鏈的應急管理能力。例如,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戰略儲備合作機制,確保關鍵能源、食品和工業原料的持續供應。與此同時,加快布局國內應急制造能力,在外部供應鏈中斷時迅速響應。

其次,推動多邊合作應對全球性危機。國際危機往往需要多邊機制的協調應對。例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針對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建議與措施,與其他主要經濟體合作維持了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同時,在全球氣候危機的應對中,中國提出并實施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雙碳”目標,與多個國家合作推動了綠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再次,建立開放政策的動態調節機制。面對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中國需要具備靈活調整開放政策的能力。例如,在外部市場波動時,及時調整出口導向型產業政策,擴大國內市場需求,以確保國內經濟的穩定運行。這種開放政策的動態調節不僅能夠提高經濟運行的穩定性,還可以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更多確定性。

[參考文獻]

[1] 成程,王一出,田軒,等.對外開放制度創新、全球創新網絡嵌入與中國科技國際影響力[J].管理世界,2024,40(10):16-43.

[2] 戴翔,張二震.提升開放能力的邏輯、內涵及路徑[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9):18-30.

[3] 樊綱.比較優勢與后發優勢[J].管理世界,2023,39(2):13-21+37+22.

[4] 江小涓,孟麗君.中國對外開放的時代特色與理論構建[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22,39(1):115-126.

[5] 李志遠.國際貿易學:現代觀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

[6] 倪紅福.新發展格局下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一個邏輯框架[J].經濟體制改革,2022(3):5-15.

[7] 倪紅福.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牽引改革系統集成[J].人民論壇,2024(10):40-44.

[8] 裴長洪,劉斌.中國開放型經濟學:構建闡釋中國開放成就的經濟理論[J].中國社會科學,2020(2):46-69+205.

[9] 全毅.中國對外開放:理論創新與制度變遷[J].經濟體制改革,2023(2):41-49.

[10] 王文濤.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J].求是,2024(16):33-37.

[11] 楊光斌.諾斯制度變遷理論的貢獻與問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30-37.

[12] 余淼杰.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對外貿易奇跡:成就與路徑[J].國際貿易,2018(12):4-9.

[13]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研究中心.世界開放報告2023[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

[14] Antràs P. De-globalisation? Global value chains in the post-COVID-19 age[R]. NBER Working Paper No. 28115, 2020.

[15] Dedrick J,Kraemer K,Linden G.Who profits from innov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 study of the iPod and notebook PC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10, 19(1):81-116

[16] Grossman G, Rossi-Hansberg E. Trading tasks: A simple theory of offshoring[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8,98(5): 1978-1997.

[17] Johnson R, Noguera G. Accounting for intermediates: 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2,86(2): 224-236.

[18] Linden G, Kraemer K, Dedrick J. Who captures value in a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 The case of Apple’s iPod[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9, 52(3): 140-144.

[19] Tempest, R. 1996. Barbie and the World Economy[R]. Los Angeles Times, September,22.

[20] Xing Y, Detert N. How the iPhone widens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deficit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Aussenwirtschaft, 2011, 66(3): 339-350.

The Connotation and Upgrading Path of Openness Capacity

Ni Hongfu1,2, Wang Xiaoxing3

(1. School of Applie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2. Institute of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836;

3. School of Economics,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Abstract: The important decision to enhance openness capacity in expand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ims to better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factor endowment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leverag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optimize resource allocation, industrial upgrading towards the mid-to-high end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and enhancing adaptability to international rules through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constitute the logic behind China’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openness capacity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ombining practices such as free trade pilot zon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further enhancing openness capacity require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deepening institutional opening-up, building diversified cooperation networks, and technology-driven development. It is crucial to leverag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s key role in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institutional adaptation,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insights for promoting inclusive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n open world econom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penness Capacity; Global Value Chain; High-standard Economic and Trade Rules; Institutional Opening-up

(責任編輯:羅建邦)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發展格局下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研究(22ZDA06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24YJC790181)。

[作者簡介] 倪紅福,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執行院長、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研究方向:全球價值鏈、生產網絡模型;王曉星(通訊作者),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全球價值鏈、貿易政策。

猜你喜歡
國際合作
解決南海爭端的“雙軌思路”
關于北冰洋公海漁業資源管理的國際合作問題探討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Programs in Software Colleges of China
計算機教育(2016年8期)2016-12-24 10:40:42
論“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背景、風險及應對策略
關于高校如何通過國際合作提升教學質量的建議
科技視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8:05:32
探析農業類高職院校國際合作培養農業人才的路徑
科教導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5:36:55
基于bbw平臺中外校企合作背景下職業學校德育內容的實踐與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64期)2016-09-22 22:02:47
習近平合作共贏思想探究
中國市場(2016年30期)2016-07-18 04:38:21
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與問題研究
“一帶一路”戰略下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措施探析
中國市場(2016年17期)2016-04-27 04:28: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国内a级毛片|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不卡午夜视频|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午夜a视频|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亚洲综合片| 中文字幕在线观|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久久久四虎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久久精品丝袜|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一个色综合久久|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www.youjizz.com久久|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av在线手机播放|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日韩无码白|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白|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看|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网久久综合|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在线亚洲小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国产色网站| 婷婷亚洲最大|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色欲国产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日韩高清一区 |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91九色最新地址|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小视频| 久久性视频| 国产91蝌蚪窝| 亚洲香蕉在线|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