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五育融合戰略的提出標志著對教育全面性和協調性的重視,其中美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成為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途徑。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其文化自信和道德修養,還能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存在諸多挑戰,如融合教學實踐的不足、教師能力的參差不齊、資源配置的不平衡以及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基于此,文章探討了加強教師培訓、優化資源配置、創新教學方法和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等有效途徑,以期促進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的深入發展。
關鍵詞:五育融合;美育;思政教育;融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3-0033-04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育的角色和功能面臨重新審視的挑戰。如何培養既有文化素養又有社會責任感的現代公民,成為教育領域探索的重要課題。五育融合,即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全面融合,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發展的教育視角,特別是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它強調通過審美教育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通過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這種融合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力和創造力,還能夠增強他們對社會和文化的理解與批判,進而促進其全面而均衡的發展。教育的本質是啟迪心智、潤澤心靈、培養能力,而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恰恰能夠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路徑。然而,這一融合過程并非毫無挑戰,如何有效地實施這種融合教學,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是當前教育改革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五育融合”背景下的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的優勢
(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育融合”背景下,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通過多維度的教育方法,實現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美育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從而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得到豐富和提升。思政教育則重在塑造學生的思想品德和社會責任感,加強國家觀念和歷史使命感的培養。這種教學融合不僅涵蓋了知識傳授,更重視能力培養和人格形成,使學生在智力、情感、審美、道德等多方面獲得均衡發展,培育出既有文化底蘊又具備現代意識的全面發展人才。[1]
(二)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美育與思政的融合教學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穿透力。通過藝術的形式,如音樂、繪畫、文學等,將抽象的思政理念轉化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使得思政教育內容更為生動、易于接受。藝術的情感表達和美的體驗能深化學生對思政內容的理解和共鳴,從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使其在自我驅動下主動探索和思考,從而達到深化理解、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的目的。
(三)提高學生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顯得尤為重要。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通過深入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現代審美教育,有效激發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和自豪感。學生在欣賞和創作中華民族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作品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深刻感悟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還能領悟到其獨特魅力,并在比較中認識到中華文化的獨特價值,從而培養堅定的文化自信和自覺的文化責任感。
(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在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融合教學,學生在享受美的同時,能夠接受道德的熏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美育中的審美經歷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而思政教育則為學生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價值取向。這種雙向互動的教育模式,不僅增強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還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
二、“五育融合”背景下的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的現狀
(一)融合教學實踐不足
雖然“五育融合”背景下的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理念已被廣泛認同,但實際操作層面卻面臨著不少挑戰。當前,該融合教學的實踐仍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教育實施的廣度和深度上。具體來說,部分學校和教育機構未能有效整合美育與思政教育內容,仍然按照傳統模式分割教學,導致教育資源未能充分利用,學生接受的教育內容也缺乏深度的交叉融合。[2]
(二)教師教學能力參差不齊
在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能力差異顯著,成為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部分教師在美育或思政教育領域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但另一方面,在兩者融合教學上則顯得力不從心。這種能力差異如同一支隊伍中的步伐不一,難以形成強大的合力。更重要的是,教師在融合教學的理念理解、方法掌握以及實踐經驗方面存在差異,直接影響了融合教學的實施質量和效果。
(三)教學資源配置不均
當前,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教學資源配置的不均衡。這種不均衡既存在于地區之間,也存在于不同學校之間。具體表現為部分地區和學校能夠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包括優質的師資力量、先進的教學設施以及豐富的教學材料,而另一些地區和學校則資源匱乏。從而加劇了教育質量和效果的地區差異加劇。
(四)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的評價體系還遠未成熟,這限制了教學模式的持續優化和發展。目前的評價體系往往偏重于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表現,而對學生在美育和思政融合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的變化關注不足,難以全面評估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缺乏有效的評價指標和方法,不僅使得教育改革的成效難以量化,也難以為教學提供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三、“五育融合”背景下的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直接執行者,其專業能力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在五育融合的大背景下,教師不僅需要掌握各自學科的專業知識,更要具備跨學科的教學能力,以及將美育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能力。這要求教師在掌握傳統的教育知識和技能之外,還需要深入了解國家文化、社會責任、審美情感等多方面的知識,以及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融合這些元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3]
此外,學校還要特別注重培養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例如,通過使用多媒體和互聯網資源,將傳統的思政教育內容與現代視覺藝術結合起來,創造出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學模式。例如在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動畫、短視頻和學生自制的微電影等多種形式,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加強教師培訓并提升其專業能力,對在“五育融合”背景下的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至關重要。通過系統的培訓和實踐,教師能夠更有效地實施融合教學,不僅提升了教學效果,也促進了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的全面發展。
(二)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資源整合與利用
資源配置的優化能夠為教育活動得到有力的支持,包括對教學設施、教材、師資力量以及科技工具等各種資源的合理分配與充分利用。在“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下,尤其需要強化跨學科的資源整合,創造豐富多樣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全面發展。[4]
例如,在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學校應積極探索資源整合的新模式。以C校為例,該校通過校內外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建立了一個多功能的教育平臺。在校內建立了一個集展覽、表演、教學于一體的文化藝術中心,旨在提供一個綜合性的美育教學空間。同時,學校與當地的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使學生能夠定期參觀學習,深入體驗傳統與現代文化的融合。
在教學資源的配置上,該校不僅引入了最新的教育技術,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以及網絡教學平臺,還特別注重對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的挖掘與利用。例如,通過與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合作,學生可以近距離學習中國傳統戲曲、民樂、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同時將這些藝術形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教育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美的同時,深化對思政教育的理解。此外,該校還重視利用網絡資源,開發了一系列在線課程和教學資源,便于學生在校外也能持續學習。通過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學校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提升了教學效果。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資源整合與利用對于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至關重要。通過有效的資源整合,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也能夠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全面發展。
(三)創新教學方法,促進思政教育教學效果
創新教學方法是提升“五育融合”背景下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效果的關鍵策略。教學方法的創新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在“五育融合”的教育框架下,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可以使美育與思政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5]
例如,在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探索更加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模式。以D大學為例,該校采取了一系列創新措施,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在這所學校中,思政教師與美術教師合作,共同設計了一個項目式學習活動,主題為“通過藝術表達我的社會責任”。學生被鼓勵通過繪畫、雕塑、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表達對社會熱點問題的看法和理解。這不僅使得思政教育內容更加生動和易于理解,也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藝術表達能力。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象,鼓勵學生深入探討和研究,然后通過藝術創作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例如,學生關注到環保問題,并通過創作一系列主題為“綠色地球”的繪畫和雕塑作品,既展現了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也表達了對美好未來的期待。這些作品在校內展出后,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有效增強了思政教育的影響力。此外,該校還利用數字技術,如VR和AR,使學生在虛擬環境中親身“體驗”歷史事件和文化遺產,深化了對國家歷史和文化的理解。在探討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性時,學生通過VR技術“參與”了中國古代的傳統節日慶典,如春節、中秋節等,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通過創新教學方法,特別是將美育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中,不僅能夠提升教學效果,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種教學模式的成功實施,為其他學校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四)建立評價體系,促進教學模式持續改進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建立評價體系,促進教學模式的持續改進對于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至關重要。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能夠全面反映教學活動的效果,為教師提供反饋,指導教學策略的調整和優化。此外,評價體系還應尊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能夠促進每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6]
例如,在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構建和實施多元化評價體系,以促進教學模式的持續改進。以J大學為例,該校采取了創新的評價模式,該模式強調過程評價和綜合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還重視學生的能力發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在實施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時,這所學校特別設計了一系列評價指標,如學生在藝術創作、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參與度、創新性、思想深度等。
在評價體系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社區藝術項目,學生通過繪畫、雕塑、舞蹈等形式,表達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和思考。評價時,教師不僅關注學生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更重視學生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深度和社會責任感。此外,學校還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反思。為了尊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該學校的評價體系還包括對學生個性發展的記錄,如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發展等,這些都被視為評價的重要內容。通過此方式,學校不僅促進了學生在美育和思政教育方面的全面發展,也激勵學生探索自我、實現個性化成長。借助持續的評價和反饋,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反饋和評價結果調整教學策略,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同時,這種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實施,也為學校提供了關于教學模式改進的寶貴信息,促進了整個教育體系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建立多元化、包容性的評價體系對于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持續改進具有重要意義。這種評價體系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促進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尊重并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為構建和諧、有益的學習環境提供支持。
四、結語
當今社會,教育的使命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具有全面發展能力的現代公民。“五育融合”背景下的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通過加強教師培訓、優化資源配置、創新教學方法及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促進美育與思想的有效融合。未來,這一教學模式的深化和優化將在激發學生創造力、提升個體素養、強化文化自信和促進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展望未來,隨著教育技術的進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美育與思政融合教學將更加多樣化、個性化,更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和社會的期待。這種融合教學有望繼續探索和拓展,形成更加成熟和系統的教學體系,為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堅實的教育支撐。同時,也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夠加入這一創新教學實踐中,共同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持續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文聰. 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美育教學的融合策略[J]. 湖南教育:C版,2024(02):66-68.
[2] 唐藝萍,張建利. “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美育教育與課程思政雙向融合的路徑探索[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3,44(05):71-74.
[3] 楊柳. 新時代高校“美育思政”融合體系建設探索[J]. 才智,2023(30):65-68.
[4] 胡珂. 新時代設計美育融合課程思政教學研究[J]. 新美術,2023,44(04):251-257.
[5] 賁雯. 課程思政視角下的高職美育實踐研究[J]. 新美域,2023(02):118-120.
[6] 周曉彬. 高校美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徑探索[J]. 江漢石油職工大學學報,2022,35(04):91-93.
(薦稿人:潘潔,南京傳媒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2024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3+3+3’融入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SJSZ0235);江蘇省教育系統黨的建設研究會立項課題“應用型新建本科高校推進學校實驗教學創新改革路徑”(課題編號:2023JSJYDJ2068)。
作者簡介:楊婉秀(1980—),女,碩士,南京傳媒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何曼可(1995—),女,碩士,南京傳媒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