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產教融合在高職院校的深入推進,這一教育模式促進了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緊密結合,提升高職學生職業技能的途徑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具有重要意義,這有助于實現教育資源與產業需求的高效對接,從而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教融合背景下提升高職學生職業技能的途徑方式多樣,如何有效地開展實施是當前面臨的一項課題。
關鍵詞:產教融合 高職 職業技能
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以及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重大決策部署背景下,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教育和人才改革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如何通過產教融合途徑提升高職學生職業技能是面臨的重要研究課題。
1 產教融合模式背景下高職學生職業技能提升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指院校把教學與產業方向發展密切結合,與企業深度合作,聯合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等一體的辦學新模式。傳統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對個性化、多元化發展的需求[1],產教融合這種新模式對促進我國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當前,在改善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教師業務水平、服務地方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產教融合作為一種新的辦學模式,目前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各地院校自身發展情況不一,地區產業政策不同,具體實施方法也各不相同,但圍繞人才培養始終是開展產教融合的核心主題,我國目前處于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關鍵戰略時期,隨著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伴隨著高新技術裝備的大量裝備,急需大量的高技能、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這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院校作為高技能人才輸送的主力軍,承擔著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的重任。
2 產教融合背景下提升高職學生職業技能的途徑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各地區高職院校因地制宜,提升學生職業技能的途徑和方式多種多樣,以下結合江陰學院機電工程系的一些做法和經驗進行探討。
2.1 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實訓基地
技術標兵離不開練兵場,作為高職院校應積極主動與企業合作,要聚力共建產教融合基地的“練兵場”。這些實訓基地可以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是學生高技能培養的搖籃,只有讓學生在真實的實訓基地里實踐,才能掌握真知,提高技能。例如江陰學院與眾多本土企業合作,校企雙方既有選擇在校內設立實訓工廠基地,也有校外共建的實訓基地,如機電工程系先后與江陰興澄特鋼、富仁電氣、吉鑫風能、恒鼎特鋼等多家企業簽訂了緊密型的實習基地協議,共建了十余家校企實訓基地,于2014年獲批數控技術的央財實訓基地,2017年獲批成立了無錫市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學生定期到實訓基地實習,保證學生的實戰時間,通過實訓基地的建設,學生接觸到了更多實用技能和前沿技術和設備,熟悉到了企業的生產流程和工藝要求,一些學生在實訓基地的實戰中磨練技能水平,職業素養也能得到快速提高。
2.2 開展訂單班和學徒制培養
高職院校可以根據企業的需求開設“訂單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人才精準供給。訂單班的學生在學習期間就可以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和目標崗位,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此外,學徒制培養的開展也是一種有效途徑。江陰學院落實教育部提出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職業教育辦學精神,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與部分知名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培養協議,探索“聯合招生、企業冠名”辦學的新思路,機電工程系近二十年來已經和企業開展合作成立了30余期企業合作班,涵蓋系部全部專業,進行訂單制的人才培養。同時在學院培養現代班組長型人才背景下,于2017年探索雙導師制下的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由合作班企業師傅和校內專任教師、企業辦主任和校內班主任組建雙班雙導的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以學徒的身份接受師傅和教師的指導和實踐訓練。這種培養模式可以使學生更快地適應將來的企業工作環境和崗位要求,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就業前景也更加明朗。
2.3 優化專業結構和課程內容
高職院校應密切關注行業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及時調整和優化專業學科設置和課程內容。確保學生所學專業與未來就業方向緊密相關。我院立足江陰、根植企業,主動融入無錫市“465”現代產業集群和江陰市“345”現代產業集群,走訪市場,充分調研,開設緊貼地方產業發展的學科專業。
課程改革是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關鍵[2]。我院在校企融合的背景下,在課程內容上,邀請企業參與建設課程改革,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和教材,確保課程內容與企業生產實際相銜接。不光在內容上注重理實結合和基于工作內容編排,同時在授課方法上也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采用基于項目導入、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如在汽車專業課程教學中,將“任務”“信息”“計劃”“實施”“結果”“反饋”六步教學法與汽車維修企業的“車主報修”“故障信息”“維修方案”“診斷維修”“車輛質檢”“客戶回訪”的工作過程設計成“情景案例引入”“維修資料、查找整理”“小組討論、制定計劃”“分工合作、實施維修”“課堂檢驗”“課堂反饋”教學過程,如圖1。
真實模仿企業工作情境,使學生自始至終通過完成具體任務來學習,基于工作崗位任務流程職業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可以運用教材中豐富的學習材料和資源達到“做中學”的要求,通過采用工作計劃和自行控制工作過程等手段,獨立完成學習情境項目任務[3],在實踐中提升綜合職業技能的素養。
2.4 組建高、精、尖教師團隊
教師團隊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高職院校應通過引進、培養等方式,組建一支理論扎實、實踐豐富的教師團隊來保證授課質量。學院根據自身發展的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破解師資隊伍建設發展的難題,近年來著力打造“專、精、尖培養工程”,依托各方平臺開展教師人才培養計劃,經過努力,目前專任教師300余人中省產業教授5人,省技術能手4人,青藍工程24人,雙師型”名師工作室1個,“雙師型”比例達到80%以上,各專任教師都有企業工作或脫產學習的經歷,鼓勵教師到企業兼職或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項目,以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能夠在授課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另有校企合作對口的企業兼職教師150余人,能夠承擔一定的授課任務,企業講師進校,協同培養專業人才。
2.5 強化以賽促練、崗證陪技
高職院校可以組織或參與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競賽和展示平臺,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機會,通過參加競賽和展示活動,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了解行業內的最新技術和動態,用競賽來激勵學生主動提升自我學習技能的積極性。學院近年來充分利用職業評價考證制度來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使用考證來強制性地磨煉學生的職業技能,推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學歷證書有效銜接機制,即“畢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通過“雙證”行動,推動課證融通,強能精技。此外,積極參與各級各類技能大賽,組建技能大賽公關團隊,從系賽到院賽到市賽到省賽、國賽的競賽選拔機制,如每年與企業合辦的紅五月職業風采節,各系部專業積極響應參與,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學生的學技、崇技的熱情。搭建了以大學生科協、教師工作室、專業實驗室和專業社團為主的科創平臺,倡導“以賽促練,以賽促學”,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科技競賽和技能大賽,每年都涌現一批無錫市技能雛鷹。
2.6 完善職業技能評價體系
評價具有導向和示范作用,是人才培養的指揮棒[4]。應建立完善的職業技能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職業技能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評價體系應包括理論知識考核、實踐技能考核、職業素養評價等多個方面,以確保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如在汽車專業某考證培訓課堂中引入全方位的職業技能評價考核方式,將課堂實訓某個任務考核分為:職業素養、技能應用、信息檢索、設備操作、思維分析等模塊,全面考核和評價學生在團隊協助、安全文明、操作技能、科學分析、信息化應用等各方面的綜合職業能力,摒棄單方面輕德育重技能的傳統育人觀念,全方面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復合型人才,以適應行業發展需要。
3 結論
綜上所述,提升高職學生職業技能的途徑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包括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實訓基地、開展訂單班和學徒制培養、優化專業結構和課程內容、共建教師團隊、強化以賽促練、崗證陪技、完善職業技能評價體系外,還需要強化產教融合政策配套支持等,政府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支持產教融合的發展,加大對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投入力度;支持校企共建產業學院等,加強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四方聯合機制,多頭并舉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和就業競爭力。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項研究課題“源于企、立于德、精于技、成于恒——縣域高職裝備制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育人的江陰模式的實踐”(2023JSJG184)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宋玲.基于產教融合的職業院校“內外雙向”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J].才智,2024(21):173-176.
[2]王榮.產教融合背景下酒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專業課程改革創新與實踐——以三亞中瑞與三亞艾迪遜酒店校企共建課程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09):41-43.
[3]何頌華,鄭佳純,吳芬芬.項目驅動和成果導向的《計算機直接制版技術》課程改革[J/OL].包裝工程,2024,45(22):1-5[2024-08-05].
[4]王強,錢袁萍,朱紅萍.“雙高”背景下智造技術專業“工匠型”人才培養路徑和實施方法探究[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24,27(0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