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級議事協商是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重要實踐形式,也是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在農村基層治理中的生動實踐。選取四個廣西村級議事協商調研案例,基于其對議事協商創新的實踐探索,總結有效經驗,從微觀層面的協商實踐環節入手,基層議事協商提升路徑包括:(一)搭建協商平臺,拓寬協商空間;(二)精選議題設置,界定協商范圍;(三)規范協商議程,提高協商質量;(四)落實協商結果,強化決議執行。
關鍵詞:基層議事協商;實踐經驗;提升路徑;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D621;D6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4-0001-04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Improvement Pathways
of Grassroots Deliberative Consultation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Village-Level Deliberative Consultation in Guangxi
Huang LinjieChen Ran
(Guangxi Minzu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6)
Abstract: Village-level deliberative consultation i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form of grassroots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n rural areas and a vivid practice of promoting whole-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 in 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This study conducts four case studies of village-level deliberative consultation in Guangxi. On the basis of their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innovation in deliberative consultati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is summarized. Starting from the micro-level consultation practice, the pathways to improve grassroots deliberative consultation are proposed: (1) Establishing consultation platforms to expand the space for deliberation; (2) Selecting agenda topics to define the scope of consultation; (3) Standardizing the consultation agenda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eliberation; (4) Implementing consultation outcomes to strengthen the enforcement of resolutions.
Keywords: grassroots deliberative consultation; practical experience; improvement pathway; innovative practice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思想觀念得到極大解放,政治參與意識和主體權利意識日益增強。傳統的、單一的基層管理模式已難以滿足基層治理現代化需要,提高基層治理的效能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議題。因此,推進基層議事協商,組織各類議事協商主體圍繞涉及公共利益的事項,通過討論、商議和表決的方式進行民主決策,成為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一、文獻回顧與問題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協商于民、協商為民的要求,大力發展基層協商民主,重點在基層群眾中開展協商。”[1]協商議事是協商民主制度在基層協商民主的具體實踐形式,而村級議事協商包括村級事務的協商、決策和實施全過程,高質量的議事協商有助于及時回應村民訴求、解決問題、保障權益,推動實現國家高效治理鄉村的目標,優化基層治理實踐。
當前,學界對協商民主的研究大致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關于協商民主內涵的研究。韓志明認為:“協商民主強調多元主體在平等的基礎上參與協商和對話,本質上是局部信息交換過程,具有重要的過程性價值。”[2]張憲麗認為:“協商民主主要指協商代表圍繞相關議題,通過民主辯論和對話等方式達成大多數人相對滿意的重疊共識的過程。”[3]二是關于協商民主的發展路徑。張露露認為:“需要推動數智協商民主與傳統協商民主的優勢互補和融合發展,以確保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協商民主能夠穩步推進,并深度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4]陳榮卓、楊廣西認為要“從頂層設計、政黨領導、價值追求、制度完善、城鄉協同等五個方面探索實現進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活力和提供支撐。”[5]
綜上所述,學者對于基層協商民主進行了全面且較為深入地研究。但學界的研究主要關注基層協商民主自身,而聚焦村級議事的基層協商民主研究相對較少。因此,基于已有的研究,本文從研究廣西村級議事協商的創新實踐案例出發,總結有效經驗做法,探索議事協商的提升路徑,以期為創新農村治理體系提供助力。
二、基層議事協商的實踐經驗——廣西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踐的調研案例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發展協商民主,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6]廣西19個村被確定為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以兩年為實驗周期,不斷豐富協商實踐。本研究選取其中四個廣西村級議事協商實驗試點,即J村、D村、L村、K村進行研究,通過座談走訪、查閱臺賬等方式分析議事協商實驗典型的經驗做法,形成優化路徑。
(一)J村:平臺建設+線上議事
J村大力拓展線上空間,對村級議事協商的協商載體擴展進行了實踐探索,即“互聯網+議事協商”。J村搭建了以協商為主要任務的村級微信公眾號,公眾號主要由村委工作人員管理,引導群眾和黨員干部在線溝通交流,加強線上議事機制的建設。村民想要發布信息或提出問題,經實名認證之后能在平臺上的相關板塊或通過市長熱線、網絡問卷等途徑反饋、提出自己的意見,村干部通過后臺接收信息并給予回應,及時線下處理問題。村民通過關注公眾號發布的信息,了解村里發展動向,共同參與公共事務。搭建公眾號“黨務”“村務”“事務”等議事協商創新平臺,引導群眾和黨員干部在線表達意見并及時公示結果。同時在公眾號開設“書記信箱”,提高群眾參與的積極性,為村民參與提供平臺,拓寬民意表達的渠道。交樂村通過探索“互聯網+議事協商”,構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議事協商機制,有效提高協商質量。
(二)D村:組團助力+議題分類
一方面,D村通過“組團會隊”模式進行議事協商創新。“組”即黨小組;“團”即顧問團,主要由村里較有威望的人士、在政府相關部門或特殊崗位工作的人員等組成;“會”主要指戶主會和理事會;“隊”即志愿服務隊,主要包括村里、社會上、熱心公益事業的人員等。在自然村屯中成立“黨小組+顧問團+村民戶主會+村民理事會+平安志愿服務隊”,形成以黨小組牽頭提議、顧問團協助指導、戶主會議事決策、理事會跟蹤落實、志愿者參與服務的“組團會隊”治理新格局。另一方面,在議題設置方面,D村針對收集回來的議題,顧問團按照“三事分流”的基本原則,依據影響因素,將村民的訴求劃分為“個人議題”“村委公共議題”“公共利益重大議題”三大類。對于私人議題,交由理事協商會進行處理;顧問團則對涉及公共利益的問題進行研判,主要遵循多方參與原則、公共利益原則、先急后緩原則、難易適中原則,高效篩選議題。
(三)L村:規范議程+治理下移
一方面,L村規范議事協商程序。一是收集議題。村民協商議事會成員通過走訪民情、微信群交流等渠道征集群眾關心的問題。二是確定議題。協商議事會成員收集議題,提交協商議事會主任,主任組織協商議事會成員召開會議,擬定討論初稿、形成大致處理意見。三是協商議事。由協商議事會通過民主集中制形成協商意見,協商不成的二次協商。四是監督落實,即“兩會一監督”,及時整理議事協商結果并進行公示,明確該事項的具體責任人并及時實施,由監督委員會監督辦理進度,不能出現議而不決、決而無果的情況。另一方面,L村推動治理重心下移。L村初期主要在行政村一級推行議事協商實驗,然而,村“兩委”干部發現在村一級已有運作較為成熟的“四議兩公開”制度,通過村黨支部提議、村“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基本上把整個行政村的重大事務都囊括在內了。因此,鎮、村干部根據集體土地與集體經濟都是以村民小組為主體的實際,嘗試將議事協商重心進一步下移,實現了“各屯的事情各屯辦”“小事不出隊,大事不出村”的治理目標。
(四)K村:機制創新+優化形式
一方面,K村推動機制創新,推行“四議兩公開”,自然村推行“三議三公開一報告”議事協商機制,通過“支部提議—村民理事會商議—戶主會議決議,決議結果與實施結果向群眾公開,重大事項向村兩委報告”的方式,堅持“百家講事、科學議事、合力干事、民主評事”,推選由黨建工作站包片干部、駐村干部、村干部、“兩代表一委員”、黨員群眾代表、志愿者等組成說事員,組建村民理事會、新鄉賢參事會。另一方面,K村優化議事協商形式。以民主議事協商為切入點,以黨組織為核心引領,以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村婦聯、村共青團、紅白事理事會、新鄉賢參事會和志愿組織等為參與主體,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議事協商形式。行政村推行“四議兩公開”議事方式,村民小組“自然村”推行“三議三公開一報告”議事方式。其中,在轉化議事協商成果方面,議事協商成果的落實通過村務欄等渠道公開,村務監督委員會對落實協商成果進行監督。
三、基層議事協商的提升路徑
本研究以約翰·帕金森的協商系統分析框架為視角,即協商系統理論六部分的構成:協商主體、協商場所、協商實體、傳播過程、轉化過程、執行過程為分析要素[7],結合本文研究的廣西村級議事協商實踐案例的經驗,進行一定的轉換與提取,從議事協商的環節入手,主要從協商空間(即協商場所)、協商議題(即協商實體)、協商議程(即傳播過程)以及決議執行(包含轉化過程和執行過程)四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嘗試提出基層議事協商的提升路徑。
(一)搭建協商平臺,拓寬協商空間
“協商平臺是實現農村協商治理的前置條件,決定著協商的效率,解決的是‘在哪議’的問題。”[8]“要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優勢,搭建一個由基層黨委主導、基層政府主政,在黨的組織部門、群團部門、統戰部門、村(社區)的組織下,吸納‘兩新’組織、居民等不同主體共同參與的基層協商民主平臺。”[9]J村通過“互聯網+議事協商”,拓展了議事協商的線上空間,村內的矛盾糾紛得到了有效化解。借鑒J村的實踐創新的做法,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搭建協商平臺,拓寬協商載體。一是搭建線下實體聽證議事平臺。在基層黨委的領導下,聘請專業人員,提供多樣化的協商平臺,確保村民能多渠道參與協商。建設村級層面的議事會、服務中心以及議事廳等固定場所,充分利用線下協商平臺,發揮基層黨員的帶頭作用。二是搭建線上網絡聽證議事平臺。借助政府豐富的資源以及媒體的關注度,開設議事專欄,安排專人進行管理,定期組織議事會監督決策的實行情況。充分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依托微信、App等載體擴大群眾議事協商的線上空間。
(二)精選議題設置,界定協商范圍
“選定議題是協商民主過程的首要步驟,是影響協商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成功選定議題意味著‘解決了一半的問題’。”[10]確保精確篩選議題、選取優先級較高的議題是議程開始的關鍵一步。D村探索推進屯級“組團會隊”基層治理模式和顧問團隊的指導,提高協商質量,構筑鄉村治理新格局。借鑒D村創新實踐的做法,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精選議題設置,界定協商范圍。一是議事協商議題要有問題導向性。基層協商應緊密圍繞鄉村治理中出現的關鍵問題、關乎農民切身利益的事項開展。基層黨組織、村委會的相關成員要廣泛聽取村民意見,確保協商議題能夠針對性地解決村民的實際困難。二是議事協商議題要具體且具有可操作性。協商議題必須是一個能夠通過可行的制度和措施予以解決的實際問題,所以組織者在確定議題時必須確保議題能夠達成共識并且協商結果可行。
(三)規范協商議程,提高協商質量
協商議程即協商過程,在基層議事協商中處于核心地位。有學者將協商過程看作是“協商策略與協商議題之間持續匹配的過程”[11]。從更宏觀的層面來說,協商議程包含基層議事協商的全過程,涉及具體的議事規則、常態化問題等諸多方面。L村通過規范四項基本流程,監督落實即“兩公示一監督”的議事程序確保協商結果得到及時反饋和落實。借鑒L村的創新實踐做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規范協商議程,提高協商質量:一是在協商之前,需明確各協商主體,確保涉及村民公共利益的村民能夠參與到議事協商中,實現協商共治。協商開始前,議事會要公開協商議題,先行了解未能參與村民的意見。二是在協商中,需有包括各協商環節的人員配備、角色的職能等具體規定的,可操作的制度性文件。三是協商之后,協商并不是一次性的簡單程序,對于復雜的事務需要多次反復協商。因此,在協商之后應明確下一次協商的具體時間和工作任務,以便進行協商。
(四)落實協商結果,強化決議執行
協商執行是協商結果得到落實的關鍵環節。“在經過采納、落實、反饋、問責和協商等一系列機制后,協商結果可實現最終落地。”[12]K村推行“三議三公開一報告”議事協商機制,充分發揮民主自治,健全議事協商機制,有效提升K村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借鑒K村的創新實踐做法,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落實協商結果,強化決議執行。一是建立評價機制。可以開展“民眾評議會”或是在政府門戶網站設置協商民主評議專欄,組建由專家學者或相關部門的負責人組成的專業評估團隊,評價協商環節。二是建立監督機制。注重內部監督: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監督平臺,暢通民主監督渠道;建立村級事務公示制度,通過多樣化的協商平臺及時更新項目執行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解決。加強外部監督:發揮媒體的監督作用,跟進報道項目進度;引入第三方監督,確保監督結果的客觀性和可靠性。
四、結論
在本文研究的案例中發現,基層議事協商實踐已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探索,并取得了明顯成效,提高了村級議事協商質量。實驗試點根據各自的特點和資源進行了有益的創新實踐,反映了廣西基層議事協商實踐創新具體情況,一定程度上展現了廣西基層治理的現實圖景,對提升基層議事協商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2(2).
[2]韓志明.過程即是意義:協商民主的過程闡釋及其治理價值[J].南京社會科學,2023(12):55-62,82.
[3]張憲麗.協商民主、公共善與辯證行動主義[J].行政論壇,2023(1):44-51.
[4]張露露.全過程人民民主視閾下數智協商民主的基層實踐與完善路徑:基于全國四個典型創新案例的觀察分析[J].河南社會科學,2024(9):56-64.
[5]陳榮卓,楊廣西.我國基層民主高質量發展的意涵、特征與進路[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29-38
[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4.
[7]張大維.包容性協商:中國社區的協商系統模式與有效治理趨向——以天長市“11355”社區協商共治機制為例[J].行政論壇,2021(1):105-112.
[8]張鑫.城市社區協商治理有效性的影響因素與優化策略研究:基于多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D].青島:青島大學,2021.
[9]唐亞林,劉偉.黨建引領:新時代基層公共文化建設的政治邏輯、實現機制與新型空間[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6):21-27,107.
[10]于家琦.輿情視角下協商議題形成的方式和條件[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6(5):47-53.
[11]鄭永君.農村基層協商治理何以可能:一個多案例的比較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20(5):202-210.
[12]陳榮卓,李夢蘭.政社互動視角下城市社區協商實踐創新的差異性和趨勢性研究:基于2013—2015年度“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的案例分析[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7(3):54-64.
作者簡介:黃琳潔(1999—),女,壯族,廣西百色人,單位為廣西民族大學,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民族地區公共管理。
陳冉(1989—),男,漢族,河北秦皇島人,單位為廣西民族大學,研究方向為地方治理、民族地區公共管理。
(責任編輯: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