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增加了“國家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新聞采訪報道制度”等內容,并于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新聞機構以及新聞工作者應當更加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新聞采訪報道制度,?提高突發事件的新聞采訪報道應對水平,及時、準確、客觀、公正地采訪報道突發事件,同時堅持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相結合,規范突發事件應對活動,讓新聞傳播工作更好地服務大局,助力我國新聞傳播事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突發事件應對法;新聞采訪報道制度;總體國家安全觀;高質量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外國語大學“雙一流”項目“一帶一路重點國家傳播生態與跨文化傳播數據庫”(項目號:YY19SSK06)(項目主持人:姜飛,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階段性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依法管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提高應急管理的法治化、規范化水平”。[1]為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事件的危害,2024年6月2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以下簡稱《突發事件應對法》)。該法在實施近17年后進行了首次修訂,并于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從功能性層面來看,應急管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關鍵部分,肩負著預防和控制重大安全風險、迅速響應并處理各類突發災害事故的重任,同時也承載著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職責。[2]據此,通過立法途徑,明確界定了新聞報道與輿論監督在應對突發事件中的作用,并確保新聞采訪與報道機制得以依法有效實施。因此,可以認為,本次《突發事件應對法》的修訂對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突發事件應對法》是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綜合性基本法律,是應急管理領域的“龍頭法”。[3]相較于修訂之前,該法第八條對包括新聞采訪報道在內的突發事件應對提出了更為細化、明晰的新要求,在明確“新聞媒體應當無償開展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自救與互救知識的公益宣傳”的基礎上,進一步規定,“國家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新聞采訪報道制度。有關人民政府和部門應當做好新聞媒體服務引導工作,支持新聞媒體開展采訪報道和輿論監督。新聞媒體采訪報道突發事件應當及時、準確、客觀、公正”。
《突發事件應對法》第八條作此規定,與全面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一脈相承,其目的在于降低突發事件的發生率,限制、緩解、消除由突發事件引發的重大社會影響,增強我國對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對效能,規范突發事件的處置流程,以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的公共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以及良好的社會秩序。為了使《突發事件應對法》能夠更好地在新聞采訪與報道工作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筆者認為,一方面,宏觀上要重點優化突發事件應對機制,確保信息傳遞與發布的順暢無阻,健全應急保障體系,并強化突發事件應對能力的構建。另一方面,新聞機構以及新聞工作者,應當在此過程中與時俱進積極發揮自身作用,依據《突發事件應對法》對突發事件信息發布制度、新聞采訪制度的新規定,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新聞采訪報道制度,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水平與綜合素質。
為此,新聞機構以及新聞工作者應當依據新修訂的《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規定,進一步深化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讓新聞傳播工作更好地服務大局,助力我國新聞傳播事業高質量發展。這無論對于國內或是國際、當下或是未來,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新聞采訪報道制度
“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黨的領導是根本。”[4]新聞媒體采訪報道是處置突發事件系統性措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突發事件常比其他新聞事件具有更大的影響,引起更為廣泛的關注甚至全球性關注。進一步推進新聞工作對突發事件進行合法、積極、科學、高效的采訪報道,能夠體現出一個國家的應急體系建設和應急法治水平,也有助于及時正本清源,防止那些顛倒黑白、斷章取義的謠言惑眾、危害社會公共秩序,防止釀成網絡輿情事件或被境外無良媒體所利用,避免釀成國際輿情事件,有效化解網絡輿論危機,將突發事件產生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從客觀方面來看,突發事件發生時各方面信息嚴重不對稱,在紛繁雜亂的各種信息中,人們亟需權威可靠、及時的新聞報道開展自救與互救,對次生災害進行科學、及時的預防。因此,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新聞采訪報道制度可以使新聞媒體應對突發事件更加科學有序,更好地保障社會各方在突發事件應對中的合法權益,減少因信息不透明、不對稱、傳遞不及時所帶來的損失。
對此,一方面,新聞媒體可適當加大傳播力度,向個體受眾講授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突發事件應對辦法,以量增效,兼顧傳播受眾心理和傳播技術的適宜性,增強社會公眾的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另一方面,新聞媒體應當設立突發事件新聞報道采訪預案,進而能夠在突發事件發生早期,及時而準確地完成事件初步報道,通報突發事件影響范圍和強度,必要時也可協助公眾完成針對突發事件的風險邊際分析,以最大限度地縮小突發事件對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5]
二、報道突發事件應及時、準確、客觀、公正
在《突發事件應對法》的框架下,規范化的新聞報道作為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核心要素,其將對突發事件應對產生整體性影響,關系到民眾福祉的保障程度與社會秩序的穩定。一方面,通過強化突發事件新聞報道體系,打通信息壁壘,確保公眾特別是受災害影響的群體,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取有用信息。這不僅關乎政府應急工作的順利開展,還有助于使民眾能夠清晰認知事件的嚴重性、波及范圍及個人所面臨的風險,有利于其在必要時做出恰當且靈活的自主救助決策,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安全。另一方面,新聞采訪報道作為提升政府應對突發事件舉措的宣傳途徑,其亦有助于遏制虛假信息與謠言的傳播,避免因信息閉塞而引發的救災物資哄搶等混亂現象發生。
新聞媒體對突發事件進行及時、準確、客觀、公正的報道,能幫到身處突發事件中的弱勢群體以及不明真相的群眾,可以使社會弱勢群體不至于在受到突發事件沖擊后雪上加霜,幫助那些不明真相的群眾打破“信息繭房”,及時通過報道選擇求助或自助的渠道和具體措施,減少次生災害的發生,最大程度減少進一步的損失,[6]減少突發事件發生后緊張恐慌、悲傷、極端等應激心理疾病的發生,積極參與政府組織的救援活動,最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主流媒體可進一步發揮自身公信力的優勢,充分發揮組織能力,做好輿論引導、服務工作,尊重傳播規律,遵守新聞紀律,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采訪報道及時、準確、客觀、公正,發揮新聞傳播對突發事件的正向引導作用,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水平。
新聞從業者要提高突發事件報道的綜合應對能力。突發事件具有不可預知的特性,并且由于互聯網、自媒體的作用,各種訊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傳播速度快。[7]為以正視聽,維護正常的突發事件自救與互救秩序,記者要具備引導輿論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做好報道的采訪和發布等工作;要善于在海量的信息中進行篩選與核實,去偽存真、抓住關鍵問題;要提升整合多渠道資源、把握報道深度和廣度,提高突發事件新聞報道質量與效果。
例如,2025年1月7日9時05分,6.8級強震突襲西藏日喀則定日縣。截至1月10日8時,已發生余震1601次。此時青藏高原正處隆冬時節,晝夜溫差大、氧氣稀薄,前方的救援怎么樣?災區群眾能不能吃上熱乎飯?余震頻繁是否意味著還會有進一步的強震?會不會造成進一步的傷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MG觀察” 2025年1月11日推出的“高原上的生命救援!總臺用鏡頭記錄定日地震首個72小時”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對西藏高原強震這一突發事件的報道。在一波一波的余震中,距離震區最近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已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報道最新情況和救援進展。在地震發生后的72個小時里,總臺記者和各路救援力量一道,用腳步踏遍每一個時間刻度,用鏡頭記錄下這場分秒必爭的大救援。該報道有震后非常精確的報道時間表,不僅及時、準確、客觀,而且用現場記者大量報道圖片和暖心畫面全面、具體、深度展示了總臺記者不畏艱險在震區之間輾轉奔波、在高原寒風中全力奮戰,用鏡頭凝聚全社會抗震救災的強大力量。
三、媒體應加強突發事件應對方面的公益宣傳
《突發事件應對法》第八條明確規定,“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突發事件應對法律法規、預防與應急、自救與互救知識等的公益宣傳。”該法第一條也提出了“提高突發事件預防和應對能力”的要求,新聞機構當然也不例外。具體而言,媒體應加強以下兩方面的公益宣傳:
一是加強突發事件應對法律法規的公益宣傳,包括但不限于《突發事件應對法》,還有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例如《個人信息保護法》的主要內容及具體適用、不同主體的權利義務責任等,加強媒體在報道突發事件時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
二是加強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自救與互救知識等宣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從源頭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了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的重要部署。一方面,應急管理基礎在預防,功夫要下在平時。就媒體自身而言,應當考慮建立對突發事件新聞采訪報道的預案機制,提高突發事件報道的緊急應對能力。[8]例如,面對突發事件,互聯網、AI技術的加持一方面有利于突發事件應對信息的及時傳送;另一方面,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或社會安全事件剛發生時,常會在事件發生地出現斷電、斷網等突發情況,各方容易手忙腳亂,讓少數自媒體與商家趁虛而入、趁火打劫,媒體要及時發布信息,以正視聽。
媒體應開展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方面的宣傳報道,運用融媒體多渠道同步報道。在對突發事件進行采訪或報道時,應當以《突發事件應對法》為依據,多利用政務新媒體進行傳播,利用AI技術等多元手段加強對突發事件應對的日常公益宣傳,不斷優化自身專業水平,提升工作素養,積極探索和完善從突發事件信息獲取、編輯、發布到反饋的全流程規范化工作機制,設置相關信息來源的可采性標準和新聞發布標準,在保障社會公眾知情權的同時,自覺維護自身形象。同時,各部門有序配合,發揮社會管理作用,以報道安撫人心,關注輿論走向,紓解民眾情緒,避免輿論因不實消息或“羅生門效應”而使公眾陷入焦慮與不安,向國內外讀者提供權威、客觀、全面的新聞報道和信息服務,不斷提高重大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能力和處置水平。[9]
四、加強突發事件新聞報道采訪的分級分類管理
根據《突發事件應對法》規定,由國務院或其確定的部門根據突發事件的具體情況,負責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級別劃分標準,具體有四個等級。而為了能夠更好地與其他突發事件管理工作相銜接,新聞報道采訪工作也應當參照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級別劃分標準,制定分級分類應對措施,對新聞采訪報道團隊人數、成員資歷、采訪時機,以及版面或時段使用規范等,作出相關規定。
突發事件新聞報道采訪工作應當以銜接有關政府部門的突發事件處置工作為重點,傳遞積極社會價值理念,回應社會公眾關切,主動設置輿論議題,引導公眾對突發事件的正確理解評價。[10]對沖因不實信息而造成的社會負面輿論,維護社會秩序穩定。
隨著《突發事件應對法》的實施,媒體應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新聞采訪報道制度。新聞機構及從業人員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與安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高突發事件的新聞采訪報道應對水平,及時、準確、客觀、公正地采訪報道突發事件情況,?確保公眾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取相關信息,?科學、有效地應對突發事件。同時,堅持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堅持法治化應對,遵循新聞傳播規律,規范突發事件應對活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和社會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高質量發展,這對于國內傳播乃至國際傳播亦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11]
注釋:
[1][3]林珊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應對突發事件[N].學習時報.2024-7-12.
[2]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充分發揮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特色和優勢 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EB/OL].新華社(2019.11.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30/c_1125292909.htm.
[4]馬寶成.加快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EB/OL].求是網(2020.7.6).http://www.qstheory.cn/wp/2020-07/06/c_11262008
78.htm?spm=C73544894212.P59511941341.0.0.
[5]張娟,宋梓怡,張根清.建構主義視角下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媒體應對[J].青年記者,2021(18):58-59.
[6]鐘雯彬.立足人民立場 彰顯“兩個至上”[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網站(2024.8.19).http://www.mem.gov.cn/gk/zcjd/202408/t20240819_497950.shtml.
[7]李中星.在新的媒介環境下提高電視媒體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思考[J].新聞傳播,2024(06):97-99.
[8]程璐.強化風險防控堅持關口前移[N].中國應急管理報,2023-5-20.
[9]杜沛.警惕網絡輿論“跑偏走調”[J].人民論壇,2017(31):46-47.
[10]王擎,席菁華.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輿論引導——基于政府、媒體與公眾議程互動的視角[J].新聞春秋,2019(06):76-81.
[11]姜飛.打造中國國際傳播的百年工程 [J].國際人才交流,2024(02):12-16.
(作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歐洲拉美地區語言節目中心記者)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