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內容豐富,與生活密切相關,具有較高的趣味性。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理論聯系生活,拉近科學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本文以“食物與營養”一課為研究對象,通過“食譜解析”“食物分配模式”和“一日膳食設計”三個環節,對科學知識進行解釋,使學科的生活特性更突出,從而實現由科學觀念走向科學生活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育;生活化教學;實踐措施
科學教育課程的目標是使學生按照科學的規律探索世界,主動投入學習,體驗這個世界的神奇??茖W知識是從生活中產生的,必須對其進行規范化檢驗,才能得出對科學認識的準確結論。將教學活動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既可以使學生獲得真正的學習經驗,又可以使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要想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不僅需要教師將理論與生活相結合,還要通過生活實例對科學知識進行解釋,突出學科的生命屬性,使之真正地反映由“科學生活”向“科學人生”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一、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從科學學科教育視角來看,生活化教學最顯著的特征在于它是一種以生活為出發點探究世界秘密的學科,所包含的知識都是來自生活,經過多次檢驗后得到的科學結論。另外,站在學生的視角來看,小學生對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但因其身體和心理發展都不完善,所以對事物的思考還停留在理論性概念上。在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既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與想象能力,又能促進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小學科學課程教師要對科學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教育作用進行反思,把生活因素和教學內容密切聯系起來,用生活經歷感受科學的奧秘,使學生更愿意走進科學的世界。
二、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現狀
第一,小學科學教學以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提升其科學素質、推動其綜合發展為目標,其趣味性和科技性較強,區別于其他學科,有著非常強烈的知識主體教學特性,這就造成整個科學教育效果出現巨大差異。部分學生的科學素質較高,對生活中的科學知識有較強的探索興趣,能完全跟隨教師的教學步伐,而且會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充實自己;但還有一些學生對科學知識不感興趣,他們只會在新的教學內容出現時,暫時集中注意力,但是一旦進入思考階段,就會失去興趣。此外,小學科學課程也不要求學生背誦和默寫大量的知識,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學習時缺乏自主性,產生消極態度。
第二,由于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多數教師對小學科學教育作用認識不足,將其視為一種游戲。部分教師認為,小學科學課程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沒有太大影響,只要能維持課堂秩序,將教材內容講述給學生,讓學生明白相關的科學現象即可,但這樣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無法滿足學生的探索需求,如果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那么學生的疑問就得不到解答,也就不能從中獲得成就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就會對科學課失去興趣,把科學課當成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對此也就完全喪失學習動力。
第三,“實踐”沒有成為教師“主陣地”,多數教師側重于使學生獲得理論知識,較少進行實踐教學。學生無法體會到科學知識的廣博與有趣,從而使學生成為“紙上談兵”“現實世界”中的“矮子”。
三、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具體措施
為使生活化教學能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獲得效果,教師需要不斷優化實施策略,從明確教學目標、創設教學情境、開展科學探究等層面入手,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結合《食物與營養》一課,將課堂環節分為“食譜解析”“食物分布格局”“一日膳食”三個部分,闡釋科學知識,凸顯學科的生命屬性,切實落實“科學人生”的教育思想。
(一)明確生活化教學目標
明確的教學目標能使教學設計與教學內容更接近,另外,教材中的知識點也較為有限,教師以生活化科學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能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不僅能使學生保持學習熱情,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生活化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學習和積累生活經驗,教師可以用生活例子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從而加深學生的個人認識。
比如,建立食物分布模式進行深入研究。利用“十等分圓”的方法,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每天所需的食品,并對食品數量有一個初步認識。學生在閱讀材料過程中,試圖將其組合起來,盡管各個小組的結論不盡相同,但經過比較和分析,還是可以看出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最后給出營養師的分級標準,以刺激學生探索的欲望,樹立自信心。
師:我們在飲食中要注意什么?可以隨便吃嗎?
生:不可以隨便吃,吃多了容易發胖。
師:我們將一天的食物大致分為谷薯類,主要有大米、面包、紅薯等主食,魚肉蛋奶等肉蛋類,水果蔬菜是蔬果類,還有油脂類,主要有堅果類和油脂調味等,這些東西怎么搭配呢?
教師拿出一個圓圈,圓圈代表一天所食用的食品總數,將圓圈平均分為十個部分,然后讓各小組閱讀資料后討論如何合理分配,用相應的顏色進行涂色。黃色的是谷薯類,紅色的是肉蛋類,綠色的是蔬果類,藍色的是油脂類。
學生看書、討論、交流、畫圖。
學生到講臺匯報。
師:雖然分配略有不同,但也有相似之處。
學生:大部分都是谷薯類、果蔬類,油脂類較少。
總結:營養師根據個人的營養需要,將每日所需的食物進行合理搭配,四份谷薯,三份蔬果,兩份肉蛋和一份油脂,和分配標準非常接近。由學生思考后進行食物分配,再與營養師的分配進行對比,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成就感,旨在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和質疑等思維能力。
(二)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法能極大地提升教學效果,在所有教學中都可以使用,且經過實踐證明,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要使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效果最大化,就必須以學生的認知為前提。在課堂上進行情境教學,需要教師根據課程特點及學生的個性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符合學生思維的教學提問,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生活化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一些平時被忽視的細節。同時,在課堂上也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細心地觀察和揣摩生活中的細節,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此外,教師通過生活化情境教學的方式,可以把本來比較抽象的科學內容轉化為形象的圖片,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科學。
例如,在教授《食物與營養》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引出問題進行研究。首先以早餐為主題導入新課程,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運用 PCQ策略對別人的飲食進行分析,對食品中存在的不合理成分進行判定,在此過程中,認識到七種主要營養成分和它們的功能,從而為后面的合理分配膳食打下基礎。引入一部分從日常的現象中引出,將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問題挖掘出來,這種問題與生活非常接近,能快速地引起學生的探索興趣,從而為培養科學思維能力打下基礎。
例如,設計情境,引出疑問,解析菜譜,啟發學生探究。
教師:早餐吃了什么?
生:饅頭、粥。
(展示一位學生一天的食物)
問題:下面是小明一天的飲食情況,你認為他的搭配合理嗎?說出你心中所想。
選取幾位同學發表自己的看法。
總結一:同學們就小明吃的東西發表意見,認為合理的地方就列為贊成,不合理的就說反對。(板書:支持,反對)
師:剛才說的都是你們自己的意見,我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一份材料,你們看過之后,從科學和營養的角度發表自己的觀點。聽到音樂后,可以分組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
學生自己閱讀資料,分組討論。
學生匯報自己的觀點。
教師板書:
生:沒有雞蛋,而且食品太過油膩。
師:食品中的營養成分是什么?
師板書七種營養元素的種類。
總結二:食物中能被身體吸收和使用的物質稱為營養素,這些物質對生命活動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建構生活化教學程序
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思維風格的重要時期,教師要不斷地對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力進行培養,提升學生在今后學習生活中的思維力。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自主空間,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盡情地發揮想象力,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生活化教學方式可以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愉快,學生可以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在此過程中,不論學生的回答是否正確,教師都要注重有效的評價,多鼓勵學生,及時引導學生在教學主題上思考探究,有所收獲。
生活化科學探究活動既富有情趣,又能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也可以讓學生在實驗中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經歷,激勵學生積極地進行實驗探索。生活化教學流程就是把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教學內容相融合,讓學生以自己對知識的認識為基礎進行思考,比如,通過模擬膳食,構建食品金字塔的觀念。
教師:你能按照營養師的標準嘗試安排一日的膳食嗎?(下面是幾張食品標簽,讓學生從中挑選、粘貼,并制作一張每日膳食搭配圖。)
學生操作,設計膳食圖。
學生到講臺上匯報。
總結:同學們做得都較好,考慮到了營養的均衡,這樣的搭配,也是對小明一天的飲食進行了改善。
教師:要想身體好,就要注意飲食的搭配,不要挑食、偏食。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七種食品中主要營養成分,并且了解了人一天所攝入的食物的種類。(教師出示板書,加上方框,將十等分圓變換成金字塔)大家看看,這是個什么圖形?
生:金字塔。
教師展示金字塔圖。
教師:沒錯,這就是今天所學習的食品金字塔。你們看,這就是營養師根據人體的生理特點制定的一套膳食結構,分為五個層次,肉類、蛋類、脂肪等都有細微的區別,每個層次的食物都有精確的質量,如果有興趣,可以在下課后繼續學習。
教師:今天我們設計了一天要吃的食物,大家可以在放學后和父母到菜市場去買菜,將它們做成美味的食物。
教師以生活實踐為載體,向學生展示科學知識,讓學生從自身經歷中了解和掌握科學,通過生活化實踐完全掌握消化本節課的知識點。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育中,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的科學知識,并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客觀世界。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必須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歷作為思維基準,去學習、思考。
【參考文獻】
[1]黃木林.小學科學教育中生活化教學的開展實踐[J].亞太教育,2022(1):43-45.
[2]冒維華.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實踐[J].理科愛好者,2023(2):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