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提倡,設計數學實踐活動,應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理念,提高學生自主處理數學信息,發現、提出、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從而積累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課程的魅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助力學生深度學習能力的提升,以求充分打造充滿品質的小學數學課堂。基于此,本文將以“讓數學學習更具魅力”為主題,對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實踐活動進行較為詳細的闡述與說明。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實踐活動
數學是一門承載著重要思想和文化的課程,屬于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充滿魅力。若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感受課程魅力,則需要基于學生認知水平與成長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創新教學策略,帶領學生展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產生深入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愿,充分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優化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質量。
一、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之一,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當前的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
(一)教學方式單一
許多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仍然采用傳統教學方式,以講授為主,缺乏互動和實踐。這種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忽視學生個體差異
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認知方式和學習能力。然而,許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過分強調知識傳授,忽視思維能力培養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過分關注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使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往往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氣氛沉悶
由于教學方式單一、忽視學生個體差異等問題,許多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參與度不高,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實踐活動開展意義
小學高年級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這個階段,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思維能力,通過實踐活動,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應用能力。以下是實踐活動開展的一些意義。
(一)提高學習興趣
數學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將了解到數學不僅是課本上的枯燥知識,而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工具,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數學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活動中需要分析問題,制訂解決方案,并付諸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應用能力得到了提高,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鍛煉團隊協作能力
許多數學實踐活動需要學生團隊合作完成。在活動中,學生要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表達自己的想法,并與團隊成員共同完成任務。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為將來步入社會做好準備。
(四)增強創新意識
數學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需要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尋找新的解決方案。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
造力。
(五)提高數學素養
數學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數學的本質和意義,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體會數學之美,培養學生的數學審美能力,提高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六)為初中數學學習打下基礎
在小學高年級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可以為學生進入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初中階段,數學學習的難度和深度將會增加,而數學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提前適應這種挑戰。
三、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活動
(一)創設直觀畫面,領略數學魅力
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融合,是變革數學教學方式方法的有效路徑,也是新課標提出的課程理念。為實現更具魅力的數學教學目標,小學數學教師可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如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直觀畫面,使學生在信息化的學習情境中,充分領略數學的魅力,從而在生動教學實踐活動中深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達到培養學生信息素養,順利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目的。
比如,在“圖形的運動(三)”這一節的教學實踐活動中,首先,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旋轉的直觀畫面,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旋轉圖形的特點,由此活躍學生大腦思維,引入學習主題,使學生初步領略數學魅力。接著,教師定位教學重點,從旋轉三要素出發,創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具體圖形旋轉過程進行抽象性觀察,從而培養學生識別旋轉圖形對應點、對應線段和對應角的能力,鍛煉學生解決真實問題情境的關鍵技能,發展學生的審美意識。最后,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引導學生欣賞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在美的情境下總結學習內容,使學生體驗數學魅力。
(二)展開試驗操作,感受數學魅力
新課標提出,數學課程教學應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的能力,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對數學思想與方法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基于此,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試驗操作,通過實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活動,讓數學學習更具魅力,從而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實踐活動質量,使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逐步形成。
比如,在“擲一擲”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先利用信息技術出示骰子的圖片,任意抽選一名學生說出該圖片的名稱和特征,從而為學生設計試驗任務:一次擲一個骰子,面朝上的點數可能有哪些?不可能的有哪些?完成試驗后做出回答,從而初步滲透概率思想,使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受數學魅力。然后,教師加大試驗難度,對學生提出問題:“一次擲兩個骰子,得到兩個面朝上的點數之和可能有哪些?”進而安排學生展開試驗操作,順利得出點數之和在2~12。接著,教師根據學生的試驗過程創建問題情境,讓學生判斷事件的確定性與可能性,幫助學生理解比較、歸納、概率、統計等多種數學思想,使學生體會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充分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觀察、猜想、試驗、驗證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三)設計實踐任務,體驗數學魅力
基礎教育改革背景下,數學教學提倡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鍛煉學生解決真實問題情境的基本技能。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可根據對教材內容的深入分析,融合生活元素設計實踐任務,鼓勵學生展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充分體驗數學魅力,養成自主學習數學知識的習慣,以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收獲數學知識與技能,力求不斷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實踐活動質量。
比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節的教學實踐活動中,首先,教師要求學生回顧學習過的基本平面圖形,著重讓學生思考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關系。然后,教師結合實際生活,在符合學生認知的基礎上引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應用,使學生體驗數學魅力,從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示范操作,引導學生認識面、棱、定點的概念,幫助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各自特征和內在聯系。接著,教師設計實踐任務,要求學生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學生初步建立空間觀念。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互聯系和變化規律,從學生觀察、分析、推理的表現出發,對學生做出個性化服務評價。
(四)創新教學模式,達成影像與教學結合
信息技術在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確保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在以往教學中,教師只是機械地指導學生學習知識,以致課堂氛圍不夠融洽,難以激發學生興趣。在當今的教育環境中,創新教學模式已經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影像與教學結合是一種有效的創新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例如,在教授“長方體和正方體”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包含圖片、動畫和視頻的多媒體課件,可以直觀地展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性質和計算方法,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提高教學效果。通過拍攝實際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物體,如積木、書柜、冰箱等,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幾何體的特征。教師可以將這些視頻融入課堂教學,增加教學的直觀性。
(五)合理運用學具,開展趣味教學
小學生的天性就是活潑好動,并且對周圍一切新奇的事物都十分好奇,開展趣味性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并且還能夠展現學生學習主體性,通過運用教具擺一擺、拼一拼等實踐活動,可以讓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從而讓學生主動掌握知識。例如,可以設計一個拼圖游戲,讓學生利用各種形狀的學具拼圖,當學生拼出一個三角形時,引導學生觀察、觸摸并討論三角形的特點,自然而然地引入課題。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學具,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特性的理解。在認識三角形時,教師可以提供一些不同形狀的學具,讓學生通過比較、分類等活動,發現三角形的基本特性(如三個角、三條邊、首尾相連等)。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數學實踐活動讓數學學習更具魅力,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得以發展,更全面地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認識到讓數學學習更具魅力的現實價值,創新更多如創設直觀畫面、開展試驗操作、設計實踐任務等有效教學策略,在高年級數學教學中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全面地發展,構建高質量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馬大武.小學數學高年級“精教活學,自主課堂”教學探究[J].讀寫算,2022(9):98-100.
[2]王夏蓮.小學高年級數學綜合實踐課堂教學效率之我見[J].天津教育,2021(19):74-75.
3]莫與談.小學高年級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路徑研究[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0(11):21.
[4]馬依鑫.多元智能發展下的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思考[J].學苑教育, 2024(8):88-90.
[5]周婷婷.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轉化思維的滲透研究[J].新課程研究, 2023(19):67-69.
[6]楊安琪.小學高年級數學探究式教學初探[J].智力,2022(32):88-91.